作者简介
杨启东:诗词爱好者。1972年出生,槐间五友之一。字蒙之,号养拙堂主,别署四新堂主人。
参王
杨启东
5月10日小四平大西叉风光 杨启东摄
碱厂林场小四平工区大西叉子分布的原始次生林面积约8000亩,区域内物种繁多,盛产人参。这片神奇的林地几乎每年都会产出几苗棒槌①,这座宝山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还没建林场,洋湖沟大队小四平小队的五位村民在大西叉子挖出来一片儿人参,这个事情曾经轰动一时。在这片儿人参中,有一棵人参身长②1.1米,用等子③称,重8两1钱,被称为参王,这棵参绝对是国宝级的存在。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把它做为国礼,送给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另据民盟本溪市委2006编《参政议政文集》124页描述为赠给印尼总统苏加诺)。
5月10日本文作者杨启东在小四平大西叉
挖参的五位村民,早已相继过世。据那次挖参的把头王殿生的三儿子,今年66岁的王凤福老人讲,当时挖到参不是新鲜事,只要上山,就能挖到。但是挖到这么大、这么多的,这之后就再也没听说过。人参这宝贝儿,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棵国宝级的人参问世,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呢。
1967年7月,常年跑山的王殿生连续做了三个晚上的梦。第一晚梦见已经去世的老爹去世,一具大红棺材停在大西叉子老胡太太庙旁,一帮人正在吹拉弹唱;第二天晚上,他又做了个梦,这次梦到一掛马车,车上坐着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在催着儿女搬家(跑山的通常这样解释这个梦,老头代表六批叶,老太太代表五批叶,而搬家意味着要被梦着的人挖到);第三个梦,更为直接,梦中的他看见一棵参杆足有一米高的大人参!接连的三个梦,凭着多年的放山经验及对梦的理解,王殿生认定大西叉子有大货,他叫来几个儿子,要他们做好准备,上山寻宝。
王殿生扎下上山寻宝的话来,可急坏了他的儿子们。说来凑巧,本溪评剧团著名评剧演员赵桂芝正好要来洋湖沟慰问演出,这是特定年代难得一见的大场面,对于年轻人来讲,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可老爷子非让放山去,戏看不成,能不急吗?王凤福灵机一动,找娘舅黄富林向老爹说情。既便有硬人说情,王殿生还是犹豫半天,权衡了几番后,把烟袋锅往鞋帮一磕,总算给了面子,同意让儿子们去看戏。
大西叉夏日风光 高广利摄
王殿生约了黑瞎剩④刘殿臣以及刘殿胜、刘庆贵、外来户崔吉春四人,起大早进了山。说起放山,这行的规矩可真不少,谁要是坏了规矩,以后就别想在这行混了。所有人必须听从把头指挥,不能随意说话,坐下抽烟叫拿火、吃饭叫拿晌、挖参叫拿货、没挖到叫拿草、回走叫拿房子……否则炸山了就遇不到参,意味着无功而返。那个时候,熊出没,野生动物会对放山的人造成很大程度的危险,放山人用梭罗棍敲树称“叫棍”,这么做不仅是用来拔拉草找参和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用声响驱赶野兽,保障安全。队伍放山过程中,遇到大庙小庙要上香,带真香不方便,便插草为香,许下愿,以利成功挖到人参,发笔大财。磕完头,各捋一把草垫屁股下休息,这个名堂是传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仪式的讲究已经快要不为人知了。当年,不管收获如何,放参人对山神的礼数和恭敬心是少不得的。
从大西叉子的西湖上山,经南湖、窝棚沟、沿东湖下山,这是预定好的路线。其间若挖到过两的参,就算放山成功,可以下山,也可以选择继续。放山的人一字排开,展开地毯式的搜索,尤其是以前出过货的地方,要棍挨棍拉网式搜索。王殿生所率的这个放参小组找的相当仔细,但几个小时过了去,他们却一无所获。拿火的时候,刘庆贵说口渴,得到把头的准许后,独自到山下喝水,其他人则原地休息等他归队。刘庆贵下山途中,发现了抗战时坠毁的军用飞机膀子,觉得好玩,用梭罗棍一顿猛敲。铁片子发出刺耳的响声,其他人以为刘遇到了危险,准备下山援助。王殿生则认定这声音不是求救信号,而是刘庆贵在淘气,就下令按兵不动。就在刘庆贵在沟塘子喝完水,要再次上山时,不经意间发现了一棵四批叶⑤,于是立马大喊:“棒槌!”随行的人听到后回喊:“什么货?”他答:“四批叶。”放参的人认为这一问一答,参就跑不掉了。一行人向刘庆贵的方向靠拢,费了些功夫挖出参后,王殿生把刘庆贵好个训。因为他这顿乱敲,坏了规矩,影响了大家,王殿生决定队伍转向南湖。
大西叉秋日风光
一行人上了南湖,时间已经快近下午一点,拿完晌,队伍继续前行。在南湖的东膀子乱石窖边,走在侧面的老把头王殿生影影糊糊地发现在他正前方有一团大红朵子。凭经验判断,这棵货不小,他心头一喜,走上前去,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他退回刚刚看到红朵的位置,再一次模糊地看到那团红朵,计算了下红朵子和自己的距离,前行十几步,就应当走个顶头碰。可走过去,找了个遍,还是什么也没有发现。王殿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为了不出纰漏,反复走了十来趟,他发现,只有在那个位置上能模糊地看到红朵,只要离开这个点,别说找到,看都看不见。当把头这么多年,这样奇怪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绕大圈跑遍了方圆五十米的地方,还是没有半点进展。王殿生苦笑着摇摇头,开始怀疑是自己的错觉造成的。同伴们叫棍声在百米外响起,他发现自己掉队了,犹豫了下,决定放弃寻找,跟上队伍。走出了十来步,不死心的王殿生不知不觉地又原地磨磨起来。一袋烟的工夫,他突然发现,自己啥时候转磨磨到了一个深坑当中,要出去追上大家,得爬约两米高才能出得去。端详一下,眼前的坡有点陡,他就想找一处缓点的坡爬出去。一转身,奇迹出现!遍寻不见的一团大红朵子就拄在他下巴上!他惊得呆了,好一会才缓过一点神,颤抖地从上衣口袋掏出遇到大货才用的,系着古钱的红绳。绑好参,确认参跑不了了,用激动到沙哑的声音喊:“棒槌!”那团红籽竟然唰地一声,随这声大喊落在地上。掉头找他的同伴听到后回喊:“什么货?”王殿生的意识这时完全恢复了,他发现了这参居然是一小片,就用颤颤的声音回喊:“片货!”一会儿功夫,大家围了上来,看见一片参,籽还应声落地,都惊讶不已。今天 ,我们以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红朵子随声而落并不神秘。王殿生所处的位置低,空气是相对静止的,这一声喊,空气对流打破静止状态,加上参籽已经熟透,便随声落了下来。当时,放参的人却把红朵子应声而落看成是无比神奇的事情,结合老把头王殿生的梦,从这几位当事人口中再说出来,这次放山便更显神秘。
长着红朵子的那棵参,是人参中罕见的极品,双胎六批叶⑥,是一棵老参。两根参秧约1.5米高。附近还有3棵五批叶,6棵四批叶,7棵三批叶和若干的小参。挖参工作是个精细活儿,王殿生神色凝重,嘱咐大家当心,便转身离开。他这是按照经验,往参秧探头的方向去找对应的参。转了一个多点,什么也没有发现,便回到原处,和大家一块挖起参来。挖参是个慢功夫,按参的身长,从外围开始,用棒槌针⑦一点一点挲出来。用了七个多点,终于搞定三批叶以上的参,这时,天已黑了下来,点上随身的明子⑧照亮,包好参,在挖参的地方砌好把头庙,摸黑下山。据王凤福回忆,事后,王殿生提及找参的经过,还是梦幻般的感觉;王凤福还回忆说,王殿生对他讲,在去找对应的人参时,他瞄了一眼,发现一根老须,根须上珍珠疙瘩有高粱米粒那么大,他当时就判断这应当是一棵趴草⑨的老参,可是挖出来的这批参中却没有看见这根很少见的参须……
大西叉秋日风光 高广利摄
深一脚浅一脚的,差不多夜里十点多,众人才下山回到家里。第二天,去县医药公司卖参。当时的收购价为:顶两的一两230元,双胎六批叶那棵重4两1钱8,医药公司给了960元,后来医药公司又托人补给五人240元。加上别的参,收获很大,那个年代,这笔财富足足的让五家人的家境变得殷实起来。
祭山还愿儿,经过的老一辈人说比过年都乐呵,杀了猪,家家都分到了香喷喷的猪肉。刘殿臣等几人让年事高的王殿生在家坐镇,他们几个后生前去湖上祭山。
刘殿臣四人祭山归来,各个兴高采列,他们捧回来一棵大参,并宣称,在祭山时发现一棵大货。这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国宝级人参,这棵参被桓仁的参贩以7800元的价格收走。据说,这样的参不能以份量衡量价钱了,是论躺(古时,用银子把人躺下的地方堆满)算钱的。几经转手,这棵国宝级的人参到了人参集散地吉林集安,被吉林参农献给国家。献宝的参农对这棵参还做了记录。本溪县野山参之王包明勤先生,曾在吉林集安出的一本《人参培育手册》中,留意到这样一段话:“东北参王,重960克(天平称重),产地八里店村洋湖沟,藏于国家博物馆,后做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王殿生的大儿子,原碱厂林场的副场长王凤臣手头,还以剪报的方式保留着这棵国宝人参的一些文字及图片资料。
本溪县参缘谷休闲农庄提供
此图片仅作示意
在四人挖到这棵国宝级人参后,王殿生第一时间提出要看一眼这棵参,四人告诉他已经卖出去了。老人心中的阴影面积瞬间被放大,耿耿于怀直到离开人世。
口述:王凤福(挖参部分) 小四平村民
包明勤(参王行踪部分) 碱厂镇村民
整理:杨启东
注释
①棒槌:人参的俗称
②身长:人参芦头到须的长度
③等子:称参的老式的称,16两为一斤
④黑瞎剩;被熊伤过的人的称呼
⑤四批叶:参的称呼,按杈分,一批为一杈
⑥双胎六匹叶:一棵参长了两根秧
⑦棒槌针;鹿角做的工具,不伤须
⑧明子:带油的枯松木
⑨趴草:当年不长秧的参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 2024年03月02日
-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