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记(1)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自由女神像

2013年3月31日中午11:00,我乘坐东方航空MU587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飞机一路往北,然后转东从俄罗斯飞到加拿大,再往南飞到美国。飞行时间为14小时45分钟,到纽约已经是第二天的13:45分了,很累!肯尼迪机场很大,飞机滑行了很久才停靠在一座航站楼。第一次到美国,什么都新鲜。这是机场里的一家咖啡店。这是机场的一个出口处。我们坐车离开机场,先去吃午餐。
到了一个小广场,周围是一圈商店。这里有一家中餐馆,名字叫“中厨”。中厨提供的是自助餐,有各种中式热菜、中西式点心、各种热汤、饮料、冰淇淋、水果等等。价格是5.99美元,真是价廉物美。在美国14天基本上吃这种自助餐,我很喜欢。吃完饭在周围闲逛,这是一家商店。很奇怪,周围的许多商店都关着门。一问才知道,今天是西方的复活节。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天下雨了,在蒙蒙细雨中,旅行车驶向新泽西州萨默塞特县。萨默塞特县以自然景色而闻名。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使这个县成为极好的旅游度假地。萨默塞特是纽约的郊区,是美国最富裕的十个县之一。这是我们入住的皇冠假日萨默塞特酒店。这是酒店的大堂,很有气派。晚上有许多美国犹太人带着孩子在酒店里过复活节。早晨起来,出太阳了,心情大好!我们坐车前往纽约,准备乘坐游轮观看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这是纽约东河边的游船码头。码头上停靠着一艘大帆船。前面的小亭子就是出售游船票的地方。我们的船还没有开,正好在周围看看。码头的另一侧。码头对面,隔着一条马路就是高楼大厦。码头靠近著名的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大桥。前面是布鲁克林大桥,后面是曼哈顿大桥。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横跨纽约东河,连接着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1883年5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座用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在这座大桥庆祝百年华诞时,美国曾发行1枚20美分面值的邮票来纪念,展现了大桥的雄姿和风采。美国近代诗人哈特·克雷恩还专门为它写过一首长诗,诗名就叫《桥》。这是我们乘坐的游轮。游轮缓缓地离开码头,开始航行。游轮沿着东河向布鲁克林大桥驶去。游轮接近桥墩。大桥上的钢丝密如蛛网。仰面看着这座已有130年历史的钢铁大桥,我想起了建筑师约翰·罗布林一家两代三口人的传奇故事。一位德国移民约翰·罗布林为建造布鲁克林大桥呼吁了15年。他曾经是黑格尔的学生,后来成为建筑师。1869年,布鲁克林大桥动工前不久,约翰·罗布林患破伤风,他顽固地拒绝医生治疗,离开了人世。建桥工作落到他32岁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身上,他担任了总工程师。工程开始之后,华盛顿·罗布林便坚持亲临现场。由于长期在水下作业,华盛顿·罗布林患上了潜水病,3年后全身瘫痪。此后,他每天在自家的窗台上用望远镜观看大桥的施工,然后口述各项指令,由他的妻子艾米莉记录后,转交给施工人员。艾米莉为此不得不自学高等数学、力学、桥梁学等课程,每天往返于工地和家中,担负起大桥工程的实际指挥重任。在大桥完工前一年,有人开始质问,将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交给一个病人是否合适甚至有人怀疑华盛顿·罗布林已经神志不清。董事会打算调换总工程师。妻子艾米莉发动市民支持自己的丈夫,并亲自向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发表演说。在工业重大工程这个男性的领域,女性发表演说是第一次。演说之后,董事会投票表决,7:1的结果使得华盛顿·罗布林继续担任总工程师的职务。1882年,12年过去,大桥建成通车,当天有15万人次从桥面上走过,举行庆祝仪式,但小罗布林夫妇没有露面。他的建造者华盛顿·罗布林也从来没有踏上过这座用两代人生命建造的大桥,他的妻子艾米莉受到董事会的表彰。如此一家两代三口人,真是令人敬佩!游轮穿过布鲁克林大桥,前面是1909年建成的曼哈顿大桥。游轮掉头,沿着东河向哈德逊河口驶去。游轮驶入哈德逊河,东侧是纽约著名的曼哈顿区。曼哈顿(Manhattan)是美国纽约市5个行政区之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行政区。曼哈顿主要由一个岛组成,并被东河、哈得逊河以及哈莱姆河包围。曼哈顿被形容为整个美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纽约市中央商务区所在地,世界上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区,汇集了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联合国总部、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纽约证券交易所、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闻名遐迩的建筑都集中在曼哈顿。昨天到纽约不久便细雨纷纷,没有想到今天天气如此之好。蓝天白云、微风吹拂,太舒服了。这个地方很眼熟。等游轮驶近一些,从正面拍摄。有脚手架的高楼是9.11 恐怖袭击后的世贸中心遗址。全新的纽约世贸中心将会包括6座摩天大楼,分别为在建的世贸中心1号楼即自由塔,和世贸中心2、3、4、5号楼和已经落成的7号楼。游轮掉头,前往自由女神像。快到哈德逊河口了。看到爱丽丝岛了。爱丽丝岛,是一个人工岛,面积约11公顷。爱丽丝岛被视为美国移民的象征。岛上建有移民历史博物馆(ImmigrationMuseum)。1965年成为自由女神国家纪念地的一部分,1976年向游人开放。1892年1月1号,爱丽丝岛移民站正式启用。15岁的爱尔兰少女安妮·摩尔(Annie Moore),是第一位通过爱丽丝岛的移民。为了纪念这样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移民站特地赠与她一枚10元金币。1900年到1914年是爱丽丝岛移民高峰期,每天将近有一万人通过这里,进入美国。当时的欧洲移民不需护照,只要通过检查,就可移民美国。1924年移民法通过后,各国移民人数受到限制,欧洲大规模的移民潮也就此结束。1943年移民检查站迁往纽约市区后,在1954年前该岛仍继续作为外侨和被驱逐出境人员的拘留地。数不清的移民在爱丽丝岛上踏出美国梦的第一步。在爱丽丝岛移民博物馆里,有一个可以显示各国移民至美国实际人数的电子地图,按下了“Chinese”这个按键,屏幕会显示当年来到纽约的华人一共是284144人。看到自由岛上自由女神像了。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是法国于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礼物,1886年10月28日铜像落成。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1984年,美国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轮绕着自由岛航行,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这是自由女神像的侧面。这是自由女神像的正面。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5吨,用铜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由建筑师维雷勃杜克和后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制作。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普利策(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筹集10万美元建成的,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在花岗岩构筑的基座上,镌刻着美国犹太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Emma Lazarus)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新巨人》:“……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自由女神像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创作。1834年巴托尔迪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意大利人家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雕塑艺术,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于他的心目中了。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后的一天,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工事,暮色苍茫时,一个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波拿巴分子的枪声响了,姑娘倒在血泊中。巴托尔迪耳闻这一事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没过多久,巴托尔迪在一次婚礼上同一位名叫让娜的姑娘邂逅,让娜长得美丽端庄,仪态万方。巴托尔迪认为让她来为“照亮全球的”自由女神像做模特是十分相称的,让娜欣然允诺。在雕塑过程中,他们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终于结为夫妻。1884年自由女神完全竣工,前后历时十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宣布赠送给美国。游览自由女神像最好是登岛,往返船票18美元一张。进入自由女神像内,登顶的门票要提前三个月预订。游轮缓缓地绕岛一周之后开始返航。到美国的第一天就来到自由女神像,感触良多。对成千上万来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站在游轮的甲板上继续看风景。这是东河上的游船。这是曼哈顿下城直升机场,游客可以乘坐直升飞机在空中游览纽约。12:16分,游轮停靠在码头。我们下船步行去华尔街。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