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盛书苑‖共享《活着》之阅读时光

生容易,死容易,活着不容易。只要还活着,一切就都还活着……
齐盛书苑,共享《活着》之阅读时光
文/翟慎晔
2019年8月24日上午,在“齐盛书苑”一楼阅读大厅,有幸参加了第十七期原真读书会,共享《活着》之阅读时光。
余华的《活着》
谈余华的《活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本期读书会主旨:
用真心、说真话、求真知、原真理。人生有“八苦”,而苦难与幸福又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伴随着每个人活着。苦难是人生常态,而每个人应该怎样活着呢?让我们在欣赏余华的《活着》后,深度探讨经历苦难后活着的意义。《活着》,讲述了徐福贵的一生。他是富家少爷,娶了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过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他嗜赌成性,每天进城嫖赌,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的他,因为母亲生病,揣着妻子从娘家带来的2块银元去城里请郎中,半路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得以回到家乡。此时,母亲已经故去,女儿成了哑巴。后来,儿子因与临盆的县长夫人血型相配,献血时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因产后出血而死;女儿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他回到乡下,生活艰难,苦根想吃豆子,福贵心疼苦根,就给他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吃豆子撑死了……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取名叫福贵的老牛相伴。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悲苦,当他看着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刀割般地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痛……但他却选择活了下来。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
谈余华的《活着》,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想起童年时我们村的一位老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现实版的《活着》。她与余华《活着》中的福贵一样,也是出生在有钱人家的地主家庭,从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7岁时,她嫁到我们村,嫁给了一位同样有钱人家的地主少爷。少爷读过书,在太河街上为政府做事。抗战时期,太河街被日军占领,少爷又转为日伪军做事。日军投降后,作为汉奸的少爷,被政府处决了。40岁不到的她,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后来,儿子突发急性脑炎死了,女儿又因痢疾拉肚子死了。不幸的她,成了孤家寡人。
一个一辈子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的女人,命运却是与福贵一样。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离去,而自己却独个儿活了下来。活着,对她来讲,就是背负家人带给她的苦难。
我记事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她是汉奸的老婆,是四类分子,不管是村里还是公社,一开社员大会,她就得挂上牌子,上台接受批斗。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太河水库大坝合拢,我们村由库区搬迁至大坝西头的卧虎山下。那时,村子里还没打机井,吃水得到好几里路外的水库底挑。她是小脚,甭说挑水了,单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也走不了多远。为此,她吃水的事,就由队里找人负责,一天记3分工。
父亲把这活给揽了下来。时间自1973年到1978年我离开老家,一直都是我和我姐为她挑水,有时也帮她推碾。刚开始时,极不情愿,生怕小伙伴们看到,与我划清界限。所以,不管是给她挑水还是帮她推碾,都是偷偷的。说实话,要不是父亲逼着,要不是为了那三分工,我才不会主动去帮她推碾,帮她挑水。那时候小,接受的教育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有时也会和父亲理论理论,说他没有阶级立场。气得我父亲,回回都拿着秫秸追着我打。
多年后,我知道,父亲揽下这活,主要是为了那每天的3分工,还有就是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怜悯和同情。富贵漫长而苦难的一生,让他饱尝了人世间最不能承受之痛的一次次生离死别。在他送走了所有的亲人之后,身边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相伴。而我们村的翟闫氏,我只能这么称呼,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她的名字。我曾经问过村里的一些老人,他们也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娘家姓闫,婆家姓翟,队里分东西,她登记的户名即翟闫氏。她和福贵一样,在她孤苦漫长的一生中,苦难一直与她如影相随,直到80岁时,终老在石碾旁的一间小屋里。如若说这世上有因果,《活着》中的福贵算是报应吧。少爷时的福贵,除了正事不干,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而且还得让妓女背着他在大街上招摇。他老丈人,是米行老板,他每次路过老丈人的米行时,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然后他脱帽向老丈人敬礼:“近来无恙?”老丈人的颜面,让福贵给丢的一干而尽。他把老丈人气病之后,父亲训斥他。他说:“别哄我啦,你是我爹都没气成病,他自己生病凭什么往我身上推。”少爷时的福贵,就是这么一副德行。当他败光了家业,父亲骂他是“孽子”,他不但不悔悟,还反驳父亲说“还不都是跟你学的。”当他经历过磨难幡然醒悟,想要好好地善待妻子和儿女时,苦难依旧与他不离不弃,直到终老。
现实版“活着”的翟闫氏与余华《活着》中的福贵一样,除了年少时在娘家的日子,嫁到婆家后,一天好日子也没捞着过。旧社会的媳妇,每天除了伺候两个婆婆,还得和下人们一道干活,在家哪有地位。旧社会的她,也是个苦命人,挨批斗那些年,她都不知道为啥批斗她?。
生命本是一场偶然的邂逅,所有的苦难都是今生的宿命和造化。很多时候,死比活着更容易,选择活下去更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会说,生命可贵,好好地活着!可又谁不想好好活着呢?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就都活着!这世上,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有人轻生,有人怕死。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好好地活着!曾经,为《当代护士》写过一篇随笔《好好活着》;也曾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过微信文《生时要为死时做准备》。对于生死,对于“活着”话题,很多人都忌讳。我相信宿命,不惧生死,但我更希望好好地活着!不是吗?福贵的命运那么悲催,他都活了下来,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们村的翟闫氏,一生孤苦凄凉,却选择了卑微地活着。生与死只是一念,或许选择去死更容易些,可是,他们却选择了生,选择了活着,而活着,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余华的《活着》,让我们心生悲凉,以致“活着”的话题,从读书会现场,一直跟随着我们聊到饭桌上,心中的沉重,始终不能排解。好女人家珍;乖巧懂事的有生、凤霞;善良的二喜,还有苦根,他们的影子,一直盘踞在心头,挥之不去。都说好人有好报,可上帝却偏偏把这些好人都过早地带走了。难怪“齐盛书苑”院长于明会失声说道:“此后,再不读《活着》了。”苦难是人生常态。本期读书会主持人董主席说:今天我们谈及《活着》话题,虽然有些沉重,但结合我们的切身经历和身边人和事,大家对“活着”的意义和对“生死观”一些认知,会得到一些启迪。活着不仅是个长度,更有宽度、高度和厚度。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向死而生,会活得更好!
往期选读
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藏行漫记一‖怀想路上的美好
藏行漫记二‖转角,遇见下一站美好
藏行漫记三‖遇见,在必经的路口
藏行漫记四‖走近雅江大峡谷 远望南迦巴瓦峰
藏行漫记五‖走近珠峰大本营,仰望世界第一峰
西行漫记六‖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西行漫记七‖走进丹巴甲居藏寨
西行漫记八‖行走世界屋脊中心拉萨
西行漫记九‖归途拾零
西行漫记十‖归途如虹
医师节,令我感动的十二个暖医故事
采访手记:故事背后的感
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走进军工小镇,捡拾时光带不走的故事
亲历改革开放40年:往事如昨不如烟
请长按二维码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