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此四句话,是当代学者闻一多,对唐初四杰的总结。
唐王朝建立伊始,文化却没有得以重建,齐、梁的余威,仍旧震慑着唐初的诗坛。当此之时,有四个杰出的少年,用气势汹汹的文章,叩开了初唐文艺界沉闷的大门。
就像一道荡开黑暗宇宙的星光。
此四人分别是卢照邻、骆宾王、杨炯以及王勃。按照性格、年龄以及贡献,卢骆自成一类,王杨又可以划作一派。
卢骆的平均年龄,比王杨年长一二十岁,两人站在战争的最前线,他们对唐初文坛着重于破坏,而王杨倾向于建设。
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他们各有各的使命,负破坏使命的,本身就得牺牲,所以失败就是他们的成功。
王勃和杨炯的名气,比卢骆要大,世人以成败论英雄,但他们本身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这个角度看,王杨应该感谢前辈。
王勃和杨炯,年纪相近,志趣相投,彼此交情深厚。比之于杨炯,王勃的一生更加传奇。他的才气更盛,留存后世的诗文更多,生命却更短促。
这大概就是,世人以“王杨卢骆”的次序,称呼四人的缘由吧。
王勃,绛州龙门人氏,出生于文学世家。他六岁能文,被称作“神童”,弱冠之年进士及第,入沛王李贤府邸,后因写作《斗鸡檄》,被皇帝免官。
其后,王勃游历巴蜀,返回长安后,再次入朝廷,授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其父受牵连被贬官于交趾。
交趾即今天越南北部。公元675年,王勃渡舟前去交趾省亲,次年秋天返回广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如果是一个寻常官吏,这样一份履历,实在不怎么惊艳。
后世之人常常惊异于,这份寻常的履历,并且孜孜不倦地,从寻常中找到不寻常。
毕竟,王勃本不是普通的人物。他大概只活了二十七载,王勃用诗文温暖了世人何止千年。
后人也纪念这个早亡的青年。譬如,王勃因水而死,后世的航海者为了悼念他,尊其为“水仙王”,他们还把王勃的牌位,供奉于港口与船舶。
王勃的一生,充满疑虑与传奇。他的祖父乃是隋末著名学者王通,其叔公乃是唐初诗人王绩,而王勃的父亲名曰王福畴,他们皆是饱学之士。
古人迷信,那些著名人物的姓名里,常隐藏着无尽的深意。笔者以为,长辈为他起名曰“勃”,同样是极有深度。
王BO之“博”
王勃是个著作等身的诗人,但他其实更是一位渊博的学者。
“学者”这个词,先天就透着一股老迈的气息。学问与见识,有相当的水准,才配得上“学者”的称谓。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要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必要有深厚的知识,而只有时间的积累,才能成就这种知识。
王勃去世的时候,也才27岁。
图源网络纵然如此,他当得起“学者”之美誉。
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其后,未及弱冠之年,王勃应幽素科及第。
幽素科的名气可能没有进士科大,但其地位却和进士相差无几。当时唐代学子之间,流传着一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的年龄中进士,都算是年轻的。
弱冠之年,即二十岁。《旧唐书》说王勃二十岁中进士,已经很保守了,有的资料显示,王勃14岁即中进士。
王勃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他痴迷于《周易》,便亲自撰写《周易发挥》五卷。《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最为深奥,他读完此书,蒙头大睡一觉,醒后挥笔即成《周易发挥》。
除了传统的儒学,王勃在诸多杂学,也有相当的造诣。他曾经说过,为人之子者,则不可不懂医术。王勃拜访长安城内两个名医,不久便能完全掌握两人的精要学问。
王勃亦曾经撰写过医学论著。包括《医语序》一卷、《扁鹊秘诀》一卷,《医缢后得》一卷,《医语纂要论》一卷等等。
王勃研究五行规律,推演历法,撰写出《大唐千岁历》。这份历法有多厉害呢?很多年后的唐玄宗,极其认可此书。皇帝依据此书内容,下诏明确规定,唐朝上承汉朝,废除隋以前的非正统帝王。
王勃精通医学、历法、玄学、史学、儒学以及易学。
如此年纪,如此博学,真可谓亘古以来第一人了。
清代学者郭宗林,在《听雨园杂志》中总结道:“初唐以王杨卢骆并称,其实王之天分学力,迥出三人之上。”
哪怕是同时代的人,也惊异于他的才学。唐人段成式写了一本鬼神类小说集《酉阳杂俎》,在书中他如此描述王勃:每次写作前,王勃磨墨数升,然后蒙面大睡,睡醒后提笔即成文。
当时的人都说,王勃会在肚子里打草稿。这便是“腹稿”一词的来源。
王BO之“勃”
“勃”字该如何理解?《说文解字》中言简意赅地解释道:“勃,排也。”
说起“排”字,诸位一定会想起,那些逸兴遄飞的成语,譬如力排众议、排山倒海等等。
“勃”又有突然、忽然之意,形容旺盛与兴起。
一个“勃”字,完美诠释了王勃的一生。他的生命,就像是璀璨的烟花,用刹那的时间,照亮整个星空。而烟花的生命,同样是在刹那之间。
王勃虽然好学且早慧,但他能够被后世所铭记,还是因为那些豪迈的诗文。
毫不夸张地说,王勃的文章和诗歌,开风气之先,成就大唐盛世华章的伟大序曲。
当时的诗坛执牛耳者,叫作许敬宗。他提倡的是所谓“颂体诗”,文辞华丽,执着于形式与技巧,谄媚低下,没有一点骨头,尽是些靡靡之音。
王勃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与这种风气相抗争。
王勃的诗歌,恰如他的为人,意气风发,带着激扬的青春气息。不发声则已,每有一文,则海内惊瞻。
别离本该是苦痛的,但王勃如斯表达别离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里,包含了眼泪,但读者感受不到苦痛,相反,却有一股激情和自信。小小的年纪,却有如此老到的笔触,把别离写得不同凡响,荡气回肠。
因为自己的原因,父亲被贬官至南疆,王勃深感愧悔。仕途失利,两度被贬,他又有心灰意冷之感。那个时候,可能是他人生中的最低谷。
但哪怕就在此时,他性格中的“勃”,依旧不变。王勃南下交趾,探望父亲途中,写下著名的《上百里昌言疏》。
王勃在文章中写道:
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骄傲的少年,再无面目谈论天下之事;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父亲替自己受罪。
悲痛完毕,擦干眼泪,王勃接着安慰自己:
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
君子不以困顿而改变其道,忠臣不因穷苦而丧失斗志。人生有低谷,但心态从来没有低谷,好一个王勃,他用一生演绎了“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王BO之“驳”
明朝以前,古人对王勃的诗文,向来很有较大争议,这也是他们四人,以一己之力,反抗整个文艺圈的必然结果。
古人批评王勃的内容之一,是说他的诸多诗文,依旧沿袭六朝遗风。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批评也有其理由。譬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今,多数人所不知的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也曾写过一篇《马射赋》,其中有言曰:“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南宋学者王应麟因此说:“王勃效其语,江左卑弱之风也”,王应麟借此贬低王勃。
虽然借鉴了庾信的文章,王勃对其却不是很客气。王勃曾在文章中,攻击庾信道:“徐庾并驰,不能免周陈之祸。”
王勃这里就有点恶毒了,他将庾信等人的文风,看作周陈亡国的原因之一。
卢照邻则持完全相反意见,他曾经说道:“南国轻清,惟庾中丞时时不坠”。
同为初唐四杰,对同一个人物,尚且有完全相左的观点。
既如此,又何必在意,别人怎样评价自己呢。
后世的杜甫曾经写诗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诗圣的意思是,你们这些批评家且闭嘴吧,待你们化作灰土,也阻止不了他们的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长流。
笔者以为,自古文无第一,杜甫说的话也未必百分百正确。
王勃的批评者之一,就是李商隐。他曾经作诗曰:
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
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对属能。
李商隐表达了如下意思,沈佺期、宋之问推敲辞藻,自以为创制“变律”;王勃和杨炯落笔作文,喜得良朋。当时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诗歌中的宗师,也就是对仗工整些罢了。
李商隐觉得王勃等人的诗歌,对仗工整而已,其余的并无精彩之处。
姑且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李商隐“身与名俱灭”了吗?
诗歌就好比奥数题,都是高智力的才子,玩的文字游戏。作为吃瓜群众,笔者觉得,他们每个人写得都很好。
王勃的姓名,带着深刻的玄机;王勃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段神秘的传奇。他到底是怎样的人物?
《晚笑堂竹庄画传》是一部有趣的古书,那是一部画册,专门收录历代圣贤与才子的画像。这本书中绘制的王勃,手握蒲扇,面带笑意,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难道,王勃真就是天上的神仙?
▼
三联 · 好课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投稿。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往期 ·撷录▼小号欢迎关注
深浅之间有淡庐
▼菊斋 | 文人 |美学
努力写好看的艺文史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商务合作请联系juzhai99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
投稿请在后台键入“投稿”查看要求
- 2024年03月03日
-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