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文学】第241期 || 作家高丽敏女士诗歌创作随笔 ||《用诗心触摸时光的鳞片》(之二)

2019年4月9日第85期 总241期
高丽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老舍文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诗歌班)学员。门头沟区作协副主席。作品见于《诗歌风赏》《草堂诗刊》《天下诗歌》。有诗歌入选《中国乡村诗选编上卷》《中国新诗歌谣卷》《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2015–2016》《中国诗人自选诗2017–2018》已出版诗集《心灵丹青》《时间涟漪》2部。

用诗意呈现我对历史解悟的画像,是我在组诗《古韵诗情门头沟》做的尝试。门头沟区属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其独特深厚的人文历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矿藏。我想用诗歌来追溯回望。选取这个题材是使命,使命也给了我幸运。就像古道,古幡会,金国公主,冥冥之中引我在历史之河回游。
2016年底,我陪同朋友走妙峰山镇水峪嘴段的古道。这段古道在门头沟区只是星罗棋布京西古道中的一条“蛛丝”。水峪嘴村推出了区内第一家古道文化博物馆,又在古道沿线做了玻璃栈道,很好保留了牛角岭关城古道蹄窝。

同行的人平时很少登山,走步步高的山路,挑战必是身体和精神双重。初冬气温下降,大家在古道上举步维艰,大张着嘴吸气吐气。我们那日是观光的心情,轻装上阵,水足饭饱,却感到了攀登中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我走的还算快,走到了前面,地势决定前面就是高处。我回头看到身后的人群零零散散在山路上,缓慢上移,有的索性坐在石头上喘气。那些铺就道路的石头,历经岁月被无数脚磨得平滑,在阳光下发出鱼鳞一样的光泽。绵伸的山路则像是凝固的水流随山势而上。我一下子进入这个情境。被脚下的路、先人留下的路感动。我感觉今天的行走也是多年前他们的行走,他们当年的行走也有我。于是我脑海里飞快闪出这样的诗句:
京西古道上走着的人/像是离开水的鱼/一群人向山顶行动/仿佛世间的艰辛莫过如此/今天和多年以前的一天/在蹄窝中叠印/有多少区别就有多少相似
这些句子是写《马铃儿响叮当的京西古道》这首诗的开篇,奠定了我整首诗歌的基调和重点。诗歌写古道作为工具、作为人行走的工具和生命曾经的承载见证,它的过往与人的关联传承。岁月打磨它的时候,也是对人的打磨和成就。
我在开篇大胆用了别人没有用过的比喻“京西古道上走着的人 像是离开水的鱼”如果按照一般的认识,就会想到绝望,甚至死亡。当读完这首诗就会明白,我是比喻人身人心境域的艰辛卓绝,这种艰辛可以是古道上人的跋涉,也可以是其他环境中深陷的困险。有时候的跋涉又在内心,那种煎熬隐忍可能是无法言说的。我借用“古道”和“鱼”两个意象,将人在世间的行走遭遇的可知的,不可知的围困形象具体。诗意表达上做到独特,并走向深邃。
首先,不俗的开篇制造先声夺人的效果。“京西古道”是组诗的一部分,它的篇幅决定诗意“盈”起来是有个过程的。对于当下碎片阅读习惯,所以开篇必须吸引人。为什么这么比方古道和古道上的人?诗意要完整表达,必须阅读全篇才会有整体感觉。读者就在追问中读下来。
此外,古道只是工具 ,是先人为了明确的模糊的前方走出来的工具。后人可以沿着先人走过的路延伸自己的梦想。道路本身就是一个丰满的意象,再加上定语“古”“京西”就把它的丰富有重点地提点出来,思维就会方向明确。无论古道多长,它必须是人在旅途中的一个部分,它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写诗不可因为别人对某个细节(意象)的说辞甚至反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感觉个性,因为你的经历是他(她)没有的,不理解很正常,切不可为了别人理解放弃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那将是诗人诗性的丧失,也可以说是诗歌的绝路。顾城诗曾有将“白帆”比喻成“尸布”,一般人接受不了,毕竟这个比喻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白帆”这个意象约定俗成的感觉。但是,这是顾城眼中的帆,是他体验之后的再现。是他的不是你的我的。这就是独特。而且真的到了港口,你会看到帆不是洁白的。所以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经历经验 ,对同一个事物就会呈现多样性的表达。诗歌必须是从日常语境中剥离,从固化的语言表达中抽出来,实现词语、修辞的陌生化。这是诗歌创作有益而可贵的。
这次古道之行的确成为我创作中的小确幸,如果不是冬天,我看不到古道在阳光下泛着鱼鳞的光泽(春夏秋古道都被杂草淹没),我就不会想到鱼。如果不是那天我状态很好,一直遥遥领先,我就不会看到后面的人,他们大口喘气,他们望而却步,他们挣扎着上行的种种表现,就不会让我将眼前的穿越岁月,放进沧桑辽远,回到到素朴平凡的本源。
诗作有时候是作者意识流的表达,当时可能没有主观意识, 就这样写了。 其实意识流的东西往往是真情自然流淌,它杜绝了人主观创作有时候强加的“拔高”“粉饰”反而更清醒,客观。
人在途中,即便是到了鱼的险境,人也必是“像”而已。岁月和河流中我们就这样一辈辈好好的。
附录:古韵诗情门头沟(组诗 )之二
诗 | 高丽敏
京西古道上走着的人
像是离开水的鱼
一群人向山顶行动
仿佛世间的艰辛莫过如此
今天和多年以前的一天
在蹄窝中叠印
有多少区别就有多少相似
一匹母马驮着重物
她和孩子落在山下
从大辽的清晨出发
千年之后
还是滞留原地
从她们身边走过
人轻得如同空气
马母子一直都在的山路
马队来来去去
此时无影无踪
岩石上种着蹄窝
蹄音埋进去
一个帝国踏过又一个帝国
一个晨起连着又一个日落
没有看见蹄窝的时候
仿佛了然了沧桑
看到蹄窝懂得下辈子当牛做马的深意
这样的天气适合煮茶
从斜河涧新摘的黄芩
用大黑铁锅
三烹三晒之后
捧一本《宛署杂记》
茶色浓回味长
孩童在巷子里奔跑
奶羊的铜铃叮铃叮铃
红色西番莲听得颜色更深
有人从牛角岭小跑过 说
马帮正从韭园过来
经牛角岭水峪嘴
要送山货到大漠关外
烹茶的山泉水还没开壶
茶棚还等着来客
喂马的草料已经备足
只是今天的人
好像都没有收到邀约
钉马掌的师傅少有落闲
岁月被钉在马掌
被马蹄铁溅出火星
在飞雪的冬夜
它们就会在天上眨巴眼睛
马蹄铁 铁马蹄
时间磨不破嘴皮
磨烂了马蹄铁
今日茶棚清静
马帮和茶客都在途中
在牛角岭上说话带着牛气
牛角挑着两边村落
这边是水峪嘴
那边是东西落坡
来来往往 岭北岭南
一边是小桥流水
一边是古道西风
这里很牛的诗意再没有别的风超越
岭上月光滑过潭柘寺的钟声
洗净蹄窝
仿佛一只只酒碗
荡漾着岁月的颜色
秋深的时候
不要落草为寇
这是一条草寇不生的古道
这条古道走瘦了诗人和马
乌鸦在牛角岭盘旋
谁的心被石头硌疼
蹲下的姿态像一枝风中的野菊
有些笑含着就变成眼泪
在空荡的关城
草 抱着风
忍不住的都带走吧
而带走的必将在某个时刻
庄重地被回迎
谁又与你同根相生
水峪嘴的玻璃栈道
是恐高症者的遥不可及
只能连累无辜的脚做个逃兵
在远方想起京西古道很近
近得贴着心窝
听得见它的心跳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