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教育 / 南菁办学史上的那一段插曲

又见江南与你共同追逐纯文学梦想的平台
见证新南菁“南菁高中东校区”
——南菁办学史上的一段插曲
作者:夏锡良
一、接收技工学校的背景
1.办初中部的设想。
我于1998年8月份接任南菁高中校长职务,那时学校的规划一直维持每届八个班的规模,加上有时招个竞赛班,每届最多九个班,无初中部。当时兄弟学校江阴高中的高中部每届也为八轨,另设有初中部每届六轨。因此每年中考招生时,优秀初中毕业生的争夺战打得火热。当时中考招生政策是两个重点高中只能选填一所,填了南菁就不能填市中,填了市中就不能选南菁。不少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只填市中而放弃南菁高中志愿,因此每年只能招到少量优秀顶尖的学生,但相当数量的中上档生源就招不到,录取最低分数线有时不如市中高。另外自1992年起南菁撤掉初中后,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农村小学毕业生尽可能择校上市中初中部,到初中毕业时这些学生报考南菁高中遭到阻碍,进入南菁高中非常困难,所以当时的高中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经数次讨论后设想办初中部,并多次打报告给江阴市教育局和分管教育的倪副市长,江阴市教育局及倪副市长都表示不反对,但他们无法解决校舍问题及师资问题。
另一方面,兄弟学校江阴高中于2000年8月得到了地处虹桥八村的原江阴职大旧址的校产,将其初中部迁到了老职大,并扩大初中招生量,加上后来并入的西郊春申中学,变成江阴最大的初中。进入新世纪后,兄弟学校掌握了绝对的初中毕业生的优秀生源,这一现实刺激了学校的情绪。
我们想到了扩大地盘,开设初中部,掌握一部分优秀顶级的初中生源。为此我和宋大文副校长在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期间,走遍了江阴城郊,意图寻觅一块80亩左右的地盘开设初中部。江阴东郊及滨江开发区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经过大量的工作,最后负责城建的李副市长决定在黄山路西侧的河边、丽都花园的南面(现在的丽都五期、六期的地方)预留了一块70亩左右的土地来建造一所十轨制的初级中学,作为我校的初中部。一方面解决我校建造初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东区开发房地产解决居民的上初中的实际需求。
2.老校区高中部参加省四星级学校申报遇到困难。
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重点高中向星级高中转评的工程,所有省重点高中都要在2004年之前申报转评,未达条件的要撤消重点中学资格。按规定南菁是首批四星级高中的转评学校,但是四星级高中的第一条硬件标准就是必须每届12轨即全校满36个高中班,否则一票否决。老南菁的校舍在92年就定位为8轨24个班级,共有教室30个,最大容量只能是10轨30个班级。要达到四星级标准要求,势必要大搞基本建设或扩大校园。当时有两个方案:一是将校门口的教师办公楼和最北面一幢男生宿舍楼炸掉重新造一幢高达八层的教学楼和综合楼,学生宿舍搬到操场;二是征用澄江中心小学及澄江幼儿园。
但是这两个方案实施的周期都很长,难以在1~2年内完成,尤其是第二个方案,小学幼儿园的搬迁涉及到澄江镇镇政府等方方面面问题,工作难度极大。多次与教育局、倪市长商量也无良策。
作为校长,我多次与市里的主要领导接触,谈困难、寻办法,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来解决四星级高中转评申报工作的困难。
二、接收原技工学校
2001年11月份,江阴市政府李副市长找我,向我透露技工学校可能要撤并到江阴职高的消息。一要我保密此消息,二要我作好接收该校区后的规划方案,一并解决高中扩招、新办初中两个难题。
位于黄山路附近的原技工学校占地近120亩,还有一条已征地但未砌完围墙所围的一块三角形荒地,面积总共超过120亩地,建筑面积近四万平方米。一片400米6道煤屑跑道的田径运动场,中间还有一片长满杂草的土足球场。
教学区共有五幢楼房,两幢教学楼共50个教室,综合办公楼一幢,实验楼一幢,实训楼一幢(另北面带一个大车间)。生活区主要有四幢建筑:三幢学生宿舍楼,一幢餐厅楼。
2002年3月,市政府公开了撤并原技工学校进入江阴职高的消息。一时原技工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反对情绪激烈。
当时市委市政府还有另一方案,即将北京新东方外语培训学校引来江阴在原技工学校旧址开办新东方江阴外语培训学校(后此方案未被俞敏洪校长接受)。
公开撤并技工学校消息后,我们就不断打报告给江阴市委市政府要求接收原技工学校的校舍作为高中扩大后的校舍,并开办6轨的初中部。
与江阴市委市政府交涉谈判的过程也充满着艰辛和困难。市政府开始要求学校拿出一亿人民币买下技工学校的地皮和校舍,后学校提出初中部是培养城东的丽都花园等新居民住宅子弟的义务教育,学校没有理由出资金。后来就减为五仟万元。学校又提出本来欲和三房巷村合资开办民办高中,三房巷村现在无意出资加盟,学校只能出二仟五佰万元。
最终于2002年6月到2002年8月间学校先后向江阴交通银行分三次贷款2000万元交付给江阴市财政局国资办(划拨给江阴职高作为接收技工学校扩大建设的费用)。最后在倪副市长的协调下,学校就出资2000万元。
2002年7月初,我和宋大文副校长就出席了接收校舍的协调会议,正式接收原技工学校。暑假期间技工学校搬迁,由于技工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并校存在抵触情绪,又涉及到南菁。校舍的基本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如厨房间的不锈钢油烟排放管被拆除当废铁卖,实训楼北侧的铁质、不锈钢质的防盗窗均被破坏性地搬走,甚至实验楼、实训楼的每一层埋在墙体里的铁质配电箱也被撬走,建筑体的附着物基本上荡然无存。
直至2002年8月31日我们才正式进驻技工学校,着手改造安装我们需要的弱电系统,强电及办公系统等硬件,宿舍走道的铝合金密封、宿舍的空调系统也上马,这些基本建设总共花了100多万元、历时一年。南菁高中东校区的教学运行于2003年9月正式开始。其中一部分为高三学生共9个班,新招初一新生4个班,两个年级共13个班正式在东校区学习和生活。
三、东校区办学
在江阴市政府及教育局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指导下,南菁被要求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暑假高中招生14个班,新生数量达750人,当时已是南菁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之后就一直维持每届14个班。即便如此,当时它还是江阴市招生量比较少的学校。每届14轨的规模一直维持到2010年暑假。
自2003年9月至2009年暑假共6年,南菁高中部的高三年级就一直单独在东校区上课。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东校区主要忙于硬件改造,由曹应华同志负责。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由于东校区是第一年办学,矛盾很多,东校区的工作由副校长过建春、副校长杨培明负责。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以及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两学年的东校区工作由副校长徐悠负责。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以及2007年9月至2009年8月三个学年东校区的工作由副校长杨培明负责。
同时南菁东校区开创了南菁第三阶段的初中部招生工作。第一阶段是1958年8月前存在的南菁初中部。第二阶段是文革后,1968年秋开始招初中生至1994年暑假初中生最后毕业,那段时期的初中部。2003年后南菁开始第三阶段招收初中生。2003年招收4轨,2004年至2005年招收6轨,2006年起招收8轨。2009年暑假整个初中部搬至城区人民中路135号南菁老校区。
在南菁东校区,蒋志远同志2003年暑假就任初中部主任,具体管理初中部的事务。
2005年南菁在江阴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开始运作南菁高中新校区的选址、规划工作,2007年11月开始在江阴城东山观镇南耙齿山东侧建造新南菁高中。2009年暑假新南菁校区校舍竣工后,高中部各年级全部搬入山观镇龙定路158号。同时将在技工学校存在六年的初中部搬回到城区南菁的老校区。原技工学校的校舍及一切教学设备原封不动地移交给了江阴市第二中学。
2003年9月至2009年8月六年间,位于黄山路上的“南菁东校区”成为南菁高中办学历史上的一段插曲。
二〇一〇年四月
图片由友大黄提供,特此感谢。
另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支持。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