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云南第二城”,为何一身四川味儿?

▲ 昭通天边的七彩祥云。图/视觉中国-风物君语-云南的地儿,四川的味儿如果说云南的地图是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那么昭通就是这只孔雀的头。▲ 昭通地形图。制图/Paprika
位于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彩云之南”的气质并不昭显,反而更像是一块四川“飞地”,孤悬于云贵川之间。大约是和四川地缘靠近的缘故,昭通对四川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常有人戏称昭通为“三川半”。在明朝至清雍正六年之前,大约三百多年的时间,昭通还曾经由四川管辖。而近代昭通出土的部分文物,大多带有明显巴蜀文化特征。甚至在现代的早些时候,昭通最北部的绥江县,快递地址都要写成“四川省宜宾市其他区绥江县……”
▲ 大山包鸡公山。图/图虫·创意鸡鸣三省的孔雀头提及大西南,云贵川三省的名字,总是相依出现。而云南昭通,就坐落在这三省的交界地带。▲ 位于曲靖会泽和昭通交界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念湖。摄影/方托马斯▲大山包跳墩河区域,成群的黑颈鹤。摄影/艾焱虽同属于昭通,昭通各县区人的生活习惯,却各不相同,颇有些三省交融的“混血”之感。在生活习惯上,南部的巧家、鲁甸县,类似于云南曲靖;东侧的镇雄、威信等县,接近于贵州毕节;而西北侧的绥江、永善等县,又像极了四川。▲ 上图:大山包冬季景观。下图:昭通鲁甸龙树镇。摄影/邱锋其中“混血感”最浓的,还属一个叫做“鸡鸣三省”的地方。在这片峰耸水秀的峡谷,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之间的分界,一眼便知。一道峡谷,将三省的边界安排得明明白白;发端自昭通乌蒙山区的赤水河,自峡谷中蜿蜒流经,与来自于贵州的渭河相遇后,汇成新的赤水,冲着四川携手东去。▲ 云贵川三省交界处,鸡鸣三省景观。图中上半部分为云南,峡谷中间部分为四川,图片最下面的部分为贵州。图/视觉中国站在昭通的岸边,看着两条河流汇聚后形成的浪花,飒爽地拍击崖壁,蒸腾出缭绕的雾气,颇有些“逝者如斯夫”的意境。“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在长征途中,于昭通一带巧渡金沙江,而后在昭通花房子一带,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军事领导地位。▲ 金沙江流过昭通巧家金塘乡。摄影/邱锋处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衔接地带的昭通,海拔相对较高,与之相匹配的,则是较寒冷的低温。不同于四季如春的昆明,别号“秋城”的昭通,莫名有些萧瑟之感。▲ 巧家县,金沙江白鹤滩原址。摄影/邱锋由高山、峡谷塑造的昭通,最高海拔达4040米,最低海拔只有267米。山陡谷深的昭通,是天然的水力发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等多处巨型水电站,在昭通聚集。其中最为雄伟的,莫过于金沙江畔的溪洛渡水电站。它的发电量,不仅可以满足云南、四川两省的用电需要,还可以供给华东、华中地区,是中国“西电东送”的骨干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图/视觉中国而仍在修建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则极具科幻感。宛若《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白鹤滩水电站的发电核心,就内嵌在一座“地下城”之中。甚至有网友表示,白鹤滩水电站鸟瞰图,像极了停靠诺亚方舟的船坞。昭通昭通,不昭不通?大抵三省交界的城市,在交通上多闭塞不便。加之地貌略微险绝,昭通的现代交通多少有些滞后。然而时常被当地人调侃为“不昭不通”的昭通,在古时候,却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战国时期,秦国避开群雄争霸的中原战场,自汉中平原绕道蜀中,将古蜀国纳入秦国的版图。秦国的胃口却不止于此,对古蜀西南的“蛮夷之地”,亦野心勃勃。由是,李冰出任蜀郡太守后,在修建都江堰之余,以积薪烧岩的古法,劈岩开路,想要开辟一条由蜀入滇的通道——僰(bó)道。▲盐津豆沙关及五尺道。摄影/左滨洪大多时候,拓荒者的意义,首创精神要远超最后的成果。即便在今天,对于许多国家而言,修建道路仍是一件工程巨大的工程。对当时的秦国来说,修路耗时耗力,绝非是一件易事。加之蜀郡岩坚石硬,李冰修建的僰道,只打通了成都至宜宾一段。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将军常頞入蜀,他不但把李冰开凿的僰道延长至朱提,也就是今日的昭通,更将这一窄道拓宽为五尺,之后,五尺道逐渐取代僰道,成为了这条秦代官道的名称。▲ 链接滇蜀的五尺道,让昭通“锁钥南滇,咽喉西蜀”,是南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制图/Paprika
“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作为由蜀入滇的第一站,昭通盐津堪称五尺道上的咽喉。昭通成为了一面镜子,不仅拂去了云南的神秘面纱,也照亮了中原文化。
▲盐津豆沙镇的马帮民俗表演。图/视觉中国
五尺道昭通段的修建,使得中原和云南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道路顺畅了,互通有无的商业贸易自然也通畅起来。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大批中原、巴蜀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带着铜、铁、丹砂、珊瑁等物资,经五尺道自昭通进入云南地区,而后又从昭通把云南的马、牛等运往内地。▲ 盐津豆沙僰人悬棺。摄影/邱锋后来,这些中原商人越走越远,自昭通进入云南后,再入缅甸,甚至到达印度和孟加拉国一带。而这,也就是学者后来所说的南丝绸之路(南丝绸之路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从这一角度而言,昭通非但不闭塞,还是不少古代商人打量世界的窗口。▲ 昭通的北出口是盐津豆沙关,南出口则为五桥并行的鲁甸江底镇。摄影/邱锋能商能武的“小昆明”随着商业贸易往来的频繁,昭通与南丝绸之路一同成长。昭通,不仅可以抵达云南的中心城市昆明,还可经四川宜宾,连接长江水路。作为云、贵、川三省物资的集散地,昭通一度商贾云集,甚至在清末民初时,成为云南除昆明之外的第二大城市,被人称作“小昆明”。▲ 航拍昭通城。摄影/左滨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选择留在昭通,在不断地碰撞交融中,形成新的“昭通风格”。今日的昭通古城,可一窥当年的繁华。在这座没有城墙的老城里,传统的官式建筑、气派规整的庙堂、以及街巷密集的民居,集片成群,甚至还有些民国时修建的法式建筑。每到黄昏时分,当夕阳的金光,将城门内油亮的青石街面照亮,留下路人影影绰绰的身影时,总会有种梦回过去的错觉。过往的车马行人与今日的街景,在石板路上交错投影,仿若古城的每块砖缝里,都震荡着过往喧嚣的回声。▲ 昭通古城,老街上热闹非凡。摄影/视觉中国在这些回声中,“云南王”龙云的声音,格外清亮。在投考云南陆军学校之前,昭通人龙云和其表弟卢汉,在当地经营木材生意。他们时常利用金沙江水系,伐木顺流而下,一路抵达四川宜宾。在与各地商人的往来中,练就了开阔的视野。▲ 龙家宗祠。摄影/邱锋参军后的龙云,在仕途上一路飙升。1927年,从唐继尧手中获得军政大权之后,龙云主政云南长达18年之久。或许是在昭通时的从商经历,让他认识了更为宽广的世界,主政云南后,龙云兴办实业、推动税制和金融改革,重视教育的发展,誓在建造一个新的云南。发展云南之余,龙云亦心怀天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主动向国民政府请缨,将4万多人的滇军,整编为60军出滇抗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中,都有着60军“善战不怕死”的身影。而这些军人,大多来自于昭通。▲ 树立在昭通古城的“共赴国难”纪念雕塑,仍可一窥滇军当年的热血精神。图/视觉中国火锅味儿还是米线味儿?三省交界的地方,文化杂糅交融,在饮食上也多复合多样。很多时候,昭通人自己都不太清楚,昭通的饮食底色,究竟是川味儿,还是米线味儿的。但对于辣椒的喜好,昭通和四川有着相似的基因。昭通,是一座摇曳在炭火上的城市。由炭火烤制的昭通小肉串,不仅是昭通人的恣意江湖,还经常出现在美食纪录片中,充当主角。区别于西北烧烤的“以大为美”,也不同于东北烧烤的“浓油赤酱”,昭通的小肉串,则有着更为精致的模样。▲ 在昭通吃串,怎么也得五十串起步。视频来源/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集早些时候,昭通小肉串多使用干不动活的老耕牛,牛肉要切成小块,才更易入味。一根竹签串起一片牛肉,轻轻松松就能吃上一把。小巧的外形,并非是昭通小串“出圈”的关键,它的决胜秘密,主要藏在那锅咕嘟冒泡的卤汤里。在昭通,肉串烧烤之前,要现在卤汤里“泡澡”,待浸泡入味后,猛火快烤。烧烤时,牛肉内部的卤味被瞬间锁住,暗红色的肉质表层,渗出明亮的油脂,颜色逐渐变得鲜艳起来。烤制六七成熟时,扬一把昭通人离不开的干红辣椒,带出窜起的烟火,将烤炉内的气氛,烘托到极致。▲在昭通,吃小串儿辣椒放不够容易破坏气氛。图片来源/《人生一串》第一集除了烤肉串,昭通人还喜欢烤洋芋。一口大铁锅,几块柴炭,再加上一块锯片,组合成昭通最原生态的模样。这种“吹灰点心”,是生活在乌蒙山区的昭通人,最割舍不掉的街头小吃。▲烧洋芋。摄影/邱锋烤好的洋芋,又黄又面,用刀片一切两半,迸发而出的香气,对味觉极尽挑逗。抹上些辛辣的“昭通酱”,或是撒点辣椒面,就可以直接入口。绵软的洋芋,裹着昭通酱的味道,在齿颊间丝丝蔓延。出于对洋芋的喜爱,除了烤食,昭通人还把洋芋做成油糕,放进早餐铺子。在昭通,稀豆粉是油糕的官方CP,而但凡有油糕的地方,就有饵块。▲巧家周边村庄的匠人在制作小碗红糖,这项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已延续200多年。摄影/阮卫明如果早餐能吃上一顿油糕、饵块、稀豆粉,这一天的滋味才算丰富。烤好的饵块,抹上辣椒酱,放入油糕包裹起来,一口下肚后,油糕的香酥,饵块的软糯,加上辣椒酱的香浓,整个感官世界都充盈了起来。再喝上一口柔滑的稀豆粉,五脏庙也被拂熨得温和踏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烟火缭绕的早餐铺子,或许是认识昭通的最佳方式。▲ 昭阳区大寨子乡,大家开心地共享美食。摄影/邱锋- END -文丨莺时图编 | DCzhang地图编辑 |Paprika封图摄影| 视觉中国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特别鸣谢 昭通邱锋先生?参考资料杨雁舞 《五尺道对盐津的影响研究》李竞恒《南丝路昭通段考》
—点击下方图片,跟地道风物一起逛吃云南—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