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实的会稽山是辰溪县云雾山
◎作者:松阳云逸
一、大禹时代的会稽山位于武陵地区
会稽山因大禹而名,是中华名山,因大禹封禅、娶妻、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大禹是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伟大先祖,大禹祭祀会稽山,会稽山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山。而盘古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会稽山与神话传说的盘古相关联,华夏文明对山脉崇拜始于会稽山,源于盘古。
《山海经·海内东经》清楚记载:“会稽山在大楚南”,古代的大楚南就是现在的大湘西地区。而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在古越国的北方,与楚南毫不相干。东汉时著名的学者、无神论者王充,浙江绍兴上虞人,他在《论衡·书虚篇》中曰:“禹到会稽(指浙江绍兴会稽)非实也”。古代王者为了证明自已王权的正统,经常虚构祖源、附会于名胜。越王勾践强盛后,为了军事、外交、内政需要,将会稽山指认在越国的北部;西汉时,司马迁记录了会稽山在绍兴的观点;
史料记载,炎、黄时期,两大部落就暴发了战争,此后,黄帝部落掌握了话语权;东汉时期,湘西地区长期与朝庭抗衡而发生战争,东汉文字始有“盘瓠”记录,浙江绍兴会稽山记录被进一步记入史册而流传至今,先秦史料及《史记》都没有盘瓠记录。而湘西武陵地区自“黄帝”中原文明形成后就被称“蛮夷之地”、“犬封国”,东汉后武陵人则被称“盘瓠种”,是狗的后代,没有与中原文明的沟通交流的资格,被边缘化数千年,因而缺失文字依据,真正的“会稽山”成了历史之谜。
盘古祭祀在辰溪民间长盛不衰,辰溪独特的民族“七姓瑶”自古至今每年农历10月16日举行“盘王”节,隆重祭祀盘王,就是祭盘古。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原文明对盘古的神话记录也是始于东汉后,与《后汉书》关于“盘瓠”记录相吻合。自东汉始,中原文明的创世神被尊为盘古;武陵人的祖神改为“盘瓠”,武陵人成为“狗”的后代。
东汉初辰溪“涂山氏”相单程组织武装反对朝庭对辰溪的重税政策,东汉朝庭曾派遣刘尚、马援等“三征武陵”,其中光武帝刘秀之孙、武威将军刘尚率万余大军,在潭湾涂山、杉林村一带驻军,遭全军覆灭,刘尚战死潭湾涂山;“伏波将军”马援率四万大军,因被围困而病死沅陵壶头山。东汉王朝势力在武陵地区惨遭重创,《后汉书》始出现武陵蛮“盘瓠”种一说,很多史家认为盘古与“盘瓠”是同一神话。盘瓠是一只狗,从生物学角度看,人是不可能与狗繁衍后代的,明显是捏造的神话。
湘西少数民族祭祀的盘王与“盘瓠”,实际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创世神——盘古,是中华民族的开山之祖,盘古神话传说源于武陵。
《国语》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防风氏是古越部落首领,如果大禹时代的会稽山在古越国境内,作为东道主的越国首领防风氏,会在诸候会盟时迟到吗?禹可能会在自已势力最薄弱的地方杀死势力最强的对方首领吗?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禹时代的浙江绍兴属海洋滩涂,多数地方尚不宜人类生存,是人口稀少的相对落后地方,古会稽山并不可能在浙江绍兴区域,事实说明真实的会稽山位于楚南。
福建省霞浦县樟坑畲族《汝南蓝氏宗谱》载“会稽山七弦洞,即今长沙武陵”,进一步指明了会稽山在武陵地区。畲族文化中有《会稽山七贤洞记》;瑶族古老的《评皇劵谍》载:盘瓠与三公主婚配后,着鼓乐送入七宝洞会稽山,又有十二瑶族子孙初发会稽山的记录。许多瑶族族谱记载其远祖“安居会稽山”。族谱是代代口耳相传的,记载真实可靠。而且明确会稽山与“七弦洞”、“七贤洞”、“七宝洞”(同一洞的多个名称记录)是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会稽山下同时有一个值得纪念的大山洞,与“七”相关,也是很神圣的。
历史文献记录,大禹时代的会稽山与“涂山”、“茅山”、“禹穴”、“禹门”、“东山”、“香炉山”及“七弦洞”等系列古迹连成一片,属盘瓠(盘古)神话传说发源地,在武陵地区是无疑的,而这些与大禹传说相关的古遗迹地名都在辰溪境内。
二、会稽山就是武陵地区的辰溪县云雾山
远古时代,辰溪是大湘西的中心,辰溪大酉山上的朱砂、食盐遗迹及其周边的陶瓷、苞茅、冶铜、冶铁遗迹和众多的神话传说、古老寺庙祭祀说明,大禹时代的会稽山,谜底在辰溪,辰溪位于“大楚南”的中心。
辰溪古名辰阳,是瑶族远古发源地,辰溪境内遍布瑶人砖砌的古墓。且在辰溪发现六处贝丘文化遗址,其中经考古专家发掘的松溪口文化遗址和征溪口文化遗址,古文化遗迹发生7000——8000年前。其中松溪口遗址发现了蚌塑龙,距今7800年前,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图腾,史学家认为辰溪是龙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松溪口遗址发现了一个画有内、外八角星的白陶盘,代表成熟的易经思维,比同期发掘的高庙八角星盘多了一个内八角星盘,事实说明最早的易经文化诞生于辰溪。从考古专家的发现可以断定,辰溪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关于“七贤洞”
辰溪云雾山位于辰阳镇与田湾镇、修溪镇交界处,距县治辰阳镇15公里,属于雪峰山系,是县内最高峰——罗子山的二级台阶,海拔900多米,距古东山(现名罗子山)40公里。云雾山下有一个古人生活过的大山洞,名七贤洞(音“七仙洞”),洞内前后长达4公里路程,在猪槽溪和樟枣溪各有一门可以出入,前后相通,洞内全程有七重石门,洞内有石床、石凳、石桌等古人类生活遗迹,有古人砌的石磴台阶便于通行,完全符合瑶、畲族谱关于会稽山的特征记录。这个洞的准确称呼应该是“七玄洞”,“七”,代表洞内有七重门,玄,意为深奥,代表洞内有4公里长。如果从田湾镇樟枣溪村的一侧“七玄洞”口与相隔3.5公里的田湾盆地联在一起看,完全符合瑶族“千家峒”记忆。
云雾山上有一座古庙名“岭界庵”,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还香火鼎盛,这座古庙古老神秘;在进入云雾山的颜家人村连通沅陵与溆浦的茶马古道上,有一座“羊毬庵”,这个名字古怪的庵是纪念远古时代先民以羊皮遮羞的;“毬”辰溪方言读“奇”,是弯曲包扎的意思,至今辰溪人为婴儿换上“尿不湿”称“毬(音:奇)尿不湿”,在使用尿片的年代,称“毬尿片”。可见“羊毬”是指用羊皮包裹下体,用于遮羞的意思,也就是人类在此区别于动物,“羊毬庵”就是纪念最早文明发源的地方。
(二)、关于茅山、六儿洞
离云雾山30里的沅江边有一个地方自古名“猫山”,是云雾山脉延升至沅江边的小丘陵。古汉语“猫”与“苗”相通,传说这里是古苗人聚会的地方。猫山的沅江对面就是传说中的“六儿洞”,是传说盘瓠(盘古)与辛女(圣女)生育六儿六女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了神话传说;位于不远处的汀流村,还有一座“娘娘庙”,又名“辛女庙”,盘瓠与辛女是多民族的祖神,是符合古人类共同祭祀的神灵特征。“猫山”(音“茅山”)附近有地方称“兵马冲”,是古代驻军的地方。
《纲鉴易知录》载:“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古代文字记忆有限,大禹时代未形成文字系统,历史的记忆靠口传心授,将“猫”记为近音字“茅”。茅山文化属于巫傩文化的一部分,而巫傩文化自古以来就被称“辰州巫傩文化”,是属于武陵地区的远古文化体系。《越绝书》载,“茅山”,亦称“苗山”。
大禹碑文为蝌蚪文,证明禹时代的文字主要是蝌蚪文,而辰溪大酉山上曾有多处蝌蚪文遗迹,古属辰溪辖区的溆浦县也有蝌蚪文遗迹。
(三)、关于禹穴
“禹穴”,是指大禹的墓地为穴,不是“入土为安”。辰溪县船溪乡小溪河村,离云雾山30公里地,这里有传说的箱子岩,位于沅水边,垂直河面距离30余米,经考证“箱子岩”是多具古悬棺的红色棺木。按中国古代礼制,只有帝王棺材才能用红色,而且有古人守灵印迹,墓穴边有棋盘石穴,可见这是早期的帝王陵。符合“禹穴”记载特点。
辰溪民间传说盘古“星辰下凡,生不落地,死不落土”,禹为一代帝王,作为古礼传承人,应该承袭了盘古的葬制,“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有《史记》中有“禹穴”记载。
夏、商、周王权是贵族承袭,古礼制的沿袭是完整的,周穆王多次到辰溪祭祀,就是祭祀盘古以来的各代先贤。且《史记·楚世家》载:“穆王有涂山之会”,辰溪民间至今仍有穆天子巡视及大酉藏书传说。辰溪大酉山(又名钟鼓山)是中国古代最早记录产丹砂的地方,这里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充满了神话传说,据考证,符合《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关于“昆仑山”的记述特征。清《四库全书》载:“周穆王陵在辰溪钟鼓山”。事实说明西周以前,历代帝王对位于辰溪的大禹等先贤的祭祀是绵延不绝的。
“东山”,清代以前称“东山”,清代后至现在名罗子山,是远古祭祀伏羲的圣山。伏羲为百王之先,在中国最早的文化体系——巫傩文化中被尊为“东山圣公”,“东山”是古辰州巫傩文化的圣山。《史记·封禅书》载:“禹封泰山,禅会稽”,“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古代帝王祭天地,应该同时或相隔很近时间进行,所以禹所封“泰山”为祭天,与所禅“会稽”为祭地,两地距离应该不远。古“东山”(现名罗子山)与古“会稽山”(现名云雾山)相距不过80公里,步行只有二天行程。所以禹封泰山就是封“东山”,因为禹当时的势力范围以长江流域为中心,没有到达山东,山东属古东夷地区,禹不可能封山东泰山而禅浙江绍兴会稽山。山东泰山离浙江绍兴会稽山有上千公里,步行需要一个多月行程,古代祭祀是有时间限制,需定期同时进行,不是随意进行的。如湘西对清明节祭祀民俗是“前三后四”,清明节的前三天的后四天可以祭祀,超过这个时间段就不是清明祭祀了。
辰溪松溪口贝丘文化遗址发掘出的蚌塑龙、虎面积均达100多平米,证明古代辰溪先民祭祀规模庞大;洪江的高庙文化进一步说明了远古时代湘西地区有大规模的神灵祭祀。大禹接受舜的禅让肯定继承了前人的祭祀礼俗。
香炉山与云雾山相隔不远。香炉山海拔约750米高,每日清晨太阳东升时,香炉山云雾缭绕,宛如云雾山前的香炉。在香炉山上,有大量古人留下的螺壳。
在离香炉山不远处的沅江河边,有征溪口贝丘文化遗址,这里发掘的6800多年的白陶器图纹中,有划龙舟图像,(与辰溪县上世纪80年代前所划龙舟形状完全一致,说明中华龙舟祭祖活动源于辰溪“会稽山”);征溪口遗址古陶罐中有稻种、有水果种子;有最早的乐器——骨笛;从这些遗址文物可以看出,在相当长时期,辰溪先民集体和眭生活的情景和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所以留下了瑶、畲民族挥之不去的珍贵远古记忆。这也是禹至会稽山祭祀的主要原因,《史记·夏本纪》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这里的禹继承远古流传下来的“东巡狩”,就是到“东山”祭祀,也就是现在的辰溪罗子山。
从云雾山经香炉山至征溪口古遗分布可以清楚看出,渔猎时代的辰溪先民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他们巢居在云雾山下“七玄洞”,而从猪槽溪一侧洞口走到10公里,遍布螺、蚌的征溪口觅食。征溪口至木洲的沅江大滩,自古至今名“粮滩”,就是富产鱼、虾、螺、蚌,是古人采集食物的地方。“七玄洞”留下了先民“有巢氏”的远古记忆。
“涂山”,就是现在潭湾镇的“涂山盆地”,离云雾山(古会稽山)只有25公里行程。这个地方离麻阳铜矿很近,现名“铜山”。“涂山”男子自古擅长制陶,“涂山瓦匠”遍布湘鄂赣云贵川黔,泥瓦匠工艺特点就是“涂”;辰溪县黄溪口下湾遗址就有一个夏商时代的陶窑;辰溪县潭湾镇龙埠江就有唐宋时代的制陶遗址;而位于“涂山”边的箱子坡制陶业历史悠久,明代就是制陶的地方;陶的造型技艺主要也是“涂”。而制陶与做砖瓦工艺“涂”的完成和烧制都需靠近山边,“涂山”因而得名。从“涂山”流向麻田村边的小溪自古至今名“陶瓷溪”。
古代“涂”通假“途”,涂山曾是西南连能中原的重要通道,自古“涂山”十二桥,是辰溪古桥最多的地方。古代沅水因青浪滩落差大,水流湍急,不能通行,南宋以前的各朝政治中心都位于辰溪的北面,从“涂山”入泸溪,过吉首、张家界,走湖北入河南、陕西是一条捷径,东汉三征武陵时就记录了这一条古道。
辰溪“涂山”地理位置特殊,元代前,国家政治中心在辰溪的北方,“涂山”是西南连通中原的“古苗疆走廊”的主要通道。从史料记载和考古遗迹看,辰溪“涂山”远古时代,特别是“三代”时就出产朱砂、陶瓷、酒、苞茅、铁、铜、盐,这是当时王朝统领国家的战略物资,所以“涂山氏”因掌控国家战略物资,在远古非常有势力,大禹就是因为娶妻“涂山氏”女娇,得到“涂山氏”之助而统一华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封建制国家——夏王朝。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候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古代的诸候国会盟类似于现在的联合国大会或定期举办的奥运会,没有足够财力的落后地区是没有能力举办的。
在“涂山”近郊,至今有座庙--太平庙,在元代以前香火旺盛,元代后才衰落。因为元代前,国家的政治中心主要位于陕西、河南,辰溪“涂山”是西南连通中原的必经之道;元代后,国家的政治中心主要在北京,且修通了京昆驿道,京昆驿道远离“涂山”,“涂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太平庙也就衰落了。
“涂山”之女不仅漂亮而且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辰溪自古传颂“潭湾三八场,涂山好婆娘”,“涂山好婆娘”指的就是涂山女性人人都有一手纺纱织布的好手艺,这在古代是令人羡慕的能力。《史记·夏本纪》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可见,涂山女子曾经融入史册。
“禹门”古籍中称龙门,辰溪小龙门在清代以前称“大龙门”,辰河流域流经小龙门、龙泉岩”安坪等地的溪流称“龙门溪”,古代“龙门溪”是西南联通中原的重要通道,至今小龙门中伙铺上有著名的古迹“龙门溪桥”,为清代辰州名宦陈廷庆捐建。
综上所述,与大禹时代的会稽山相关连的名胜都在辰溪境内的云雾山周边,从文字记载上考证,大禹时代真实的会稽山就是辰溪的云雾山,这里是盘古(盘瓠)部落生活的地方,与瑶、畲族的远古记忆相吻合,洞穴生活与传说的中华远祖“有巢氏”密切相关,是人类原始共产主义时期最美好的回忆。也正因为如此,会稽山才成为中华名山,享誉世界。
作 者 简 介
◎松阳云逸
——————————
本名瞿明群,汉族,大专学历。1984年7月参加辰溪县财税工作,1991年调入税务部门工作至今,业余时间喜欢观察和了解农村发展。
本期作者精彩回顾
◎湘韵故事|段五爷番国传奇
◎湘韵散文|辰溪曾经是大湘西的航运中心
◎湘韵散文|龙门溪大侠张天发
◎湘韵散文|漫谈安坪舞龙灯
◎湘韵征文|等你(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