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在重要诗歌刊物《诗潮》上发表的诗歌如何呢?

最近,贾浅浅的诗歌在头条号上可谓呈现霸屏之势。我特地查了一些知名的纯文学期刊,选取了一些贾浅浅发表的诗歌,谈一谈我个人拙劣的解读。
图源《安徽文学》作家档案
今天先来看《诗潮》。
作为诗歌八大刊之一,《诗潮》(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共沈阳市委员会宣传部主管、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文学艺术刊物。
《诗潮》以新诗为主,兼及评论、随笔、散文、消息资讯及旧体诗词、书画为主的一份高雅艺术期刊。《诗潮》主要栏目:开卷诗.大家名作、好诗经典、实力诗人方阵、名家新作、诗坛百家、视野与版图、博客诗精选、短诗佳作、散文诗.中国原创、诗海探珠、古韵新声、品诗评潮、辽海艺苑、诗画视野。(来源百度百科)
图源《诗潮》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艺批评家,也算不上一个会写诗的人,所以我可能更接近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吧,和那些顶尖的文学圈子里的人有着明显的差距。
因此,《斑马和水缸》这首诗我并没有读懂。
感觉斑马应该是一种隐喻,作为一种黑白交杂的动物,可能会暗指某些对立的事物。但是紫色的墙壁让我迷糊了,莫非是社会背景?但是紫色这种颜色,可以说高贵,可以说是妖艳,所以没有读懂它的内涵。
诗中,斑马和水缸一起看落日,看土狗和孩子,这个画面还是很有诗意的,我以为是一首乡土气息的诗歌,但后来有写道,在女孩面前,斑马就意识到自己是雄性斑马,在男人面前,就意识到自己是雌性斑马,这好像又涉及到爱情的元素。最后,斑马给水缸唱歌,可能是安眠曲,也可能是这一天的萧萧班马鸣?
《故事》这首诗我觉得写得挺好的。
“当一杯啤酒就着老掉牙的笑意”,讽刺了酒席上人们的世故和虚伪,对我们这些讨厌烟雾缭绕的酒席的人来说,读着还是很舒心的。
“忽然他讲出一个故事,一个泪水消失在雨水中的故事。我爱上了他讲述的那个夜晚,愿意跟随他,回到当时一头栽倒的雨水中,蹲下来,仔细辨认,多年来雨水如何穿过一个人的眼眶”。
这样的句子就很有诗意了,那种饱经沧桑的男人讲着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小姑娘的画面立刻就呈现在眼前。“多年来雨水如何穿过一个人的眼眶”,把男人丰富的阅历以及留给少女女深刻的印象和视觉冲击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像两只仓鼠同时从两端进食一节麦秆,我和他的眼睛碰在了一起”。这个比喻很巧妙,不止是仓鼠,更重要的是同时进食一节麦秆。进食这个词可能是指男人已经悦纳了自己的伤痕,而女孩也已经沉迷在男人讲的故事中,无法自拔。所以最后眼睛碰到了一起,把火花作为整首诗的结局。
图源《诗潮》
《呼麦》这首诗比较一般。
有点像叙事性文字的分行,在表情达意上也没有新奇或动人之处。呼麦好像是腾格尔老师的标志性唱法吧,但那是音乐的功能,展现出草原天堂,从声音上征服、打动听众,而诗歌的侧重点更应该放在听呼麦的人身上。只是沉默,只有这一行诗,对这五段的诗歌来说,有些轻微了。
《观测者》这首诗涉及到宗教科学和生命,各种体系的交融。
我本人对这种类型的诗歌并不感冒,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虽然李商隐的诗歌也经常被人诟病看不懂,但没人能否认他的诗意。但现代诗过于先锋后,往往会和大众的阅读能力脱节。可能,最后诗人观测到的是爱的本身,但是诗中的扇子作为一种首尾呼应的意象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我还没有能力读出来。末尾又提到了蝴蝶效应,所以诗歌的主题,或者说,这首诗是用怎样的一种逻辑,一种线去串起来的,我没能够看出来。
图源《诗潮》
《伞》用了很多的典故。
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哪里,用了“北纬33度的雨”,这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莫非是很热烈的雨,很大的暴风雨?这样才能与下文的行人依旧面无表情形成对比和逻辑上的衔接。
后来查了一下,“2010年5月18日,电影《北纬三十三度》在陕西省商南县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导演文世斌、编剧兰一斐携三位主演宋小宁、朱奕坤、郝文婷以及投资方代表全部出席,致力宣传这部以茶叶种植为背景,展现陕西茶叶商南泉茗品牌和陕南人文风情的主旋律电影。”是陕西的一部电影。莫非是这种内涵?
“撑伞的人打开雨季。像给稀有花朵起名,他坐在墙垣般的书城中给染黑的雨命名”。这句话的意境很唯美,很有文艺的感觉,但是撑伞的人为什么是坐在书城中?不是在雨中撑伞的吗?可能诗人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不一样,就像“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八楼是个是个站点,由于建筑“八楼”得名。但这种差别就造成了阅读的底层障碍,降低了诗歌对人的吸引力。
《无题》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或者说,有一点像qq空间发的说说,”他们都在画各自的圆”。诗人是用怎么样的视角重新观看白素贞和法海,是对经典形象的重新解读、个性见解还是一种深化,不得而知。只有诗人自己知道表达的意思,但是对读者来说,同样感觉被画了一个圆,从哪儿来的回到哪儿去,并没有得到诗中的真意。
《告诉你》又回到了爱情和欲的主题上。
从自己的身体上发掘出诗歌,需要注意一些传统上的带有一些隐晦色彩的比喻。“只长出花朵,种不出庄稼”,这可能会带给读者一些不太好的联想。而且,没有意义。告诉你的你是指谁呢?读者吗。读者知道了,然后呢?
《五月的最后一天》写的就是人们脸上的冷漠或者是疲惫。
整体意境和画面感还可以,但是诗歌的高度和技巧性感觉并不出色。就像高中时候的阅读理解一样,雨作为环境描写,烘托了人们的阴郁的心情。诗歌没有起伏和张力,没有让人惊喜的感觉。
最后,放两张图,来源于中国诗歌网采访《诗潮》主编刘川。
中国诗歌网采访《诗潮》主编刘川
中国诗歌网采访《诗潮》主编刘川
注:限于本人鉴赏能力有限,观点必有疏漏之处,还请见谅。而对部分诗歌我说的不出色,是相对于《诗潮》这样一本在诗歌圈名声斐然的刊物,或者说平台,以及《诗潮》上其他诗人的作品而言。我自己只是一个读者,并不会写诗。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