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事旧人】那几年农村人的相亲、娶媳妇、闹洞房……

点上方蓝字“老事旧人”免费关注,看更多精彩!
文●张书亮 编辑●王成海
塞外的冬天,农事活动少了,农民享受着一年里少有的清闲。早晨可以迟迟地起,晚上可以串门扯闲片到半夜,女人们一天到晚猫在家里,做饭烧火,缝新补旧做衣裳。可有一件事却正是在这冬闲时节最为红火忙碌,这便是青年男女找对象,娶媳妇,聘闺女,也有人打趣说正是“闹婚姻”的时候。五六十年代已经是新时代了,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的新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完全不同于旧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可实际上多数男女还没有自由恋爱上,找对象大多还是依靠媒人给牵线搭桥。所不同的是,有了媒人牵线,男女能见面相看,甚至谈话,那时叫“相媳妇”。先由媒人跟男女两家沟通,然后领上后生到女方家里见面。
到了那天,后生们终于把车轴一样的黑脖颈洗得紫红,外面套一身或许是借来的新衣裤,也不知那里不合适,奓着两手没处放,甚至连路也不会走了,全无平日的利落,大一步小一步迈进供销社,捏出一两块钱,买上三两盒海河烟,再买上五角钱的水果糖,装在衣袋里,跟着媒人磕磕绊绊地去了女方家。这一路上媒人二大爷不住地安顿后生去了女方家该怎样站怎样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等等。话说得少了,人家说你是个呆瓜,说多了会说你是个谝搭干,也不能全说真话,也不能尽说假话,全看眼色行事,千万不能砸了锅。后生也鸡吃米似地不住答应着,可心里没底,到底该怎说话行事一脸迷茫。女方家里也把这当作大事,往往要把他们亲戚里最精明的长辈或什么人来给把把关。当后生跟着媒人进了院,一家人也热情迎出来,让进里屋。媒人自然是熟人,一阵寒喧上了炕,茶水早已端上来,后生早已头昏脑胀不知该坐该站,免强跨在炕沿边。这时人家往往要问问你多大年龄、属相,甚至家人情况,看你如何对答,并不亚于查户口。甚至假说水瓮没水了,快找人去担水,看看后生啥反应,你如即时说我去担,那便好,说明你识眼色,当然人家也不会让你去挑水。然后经媒人一顿夸赞,嘿,这后生那可机灵了,跳黑海也能站块干地皮,等等等等。总之就那一套话,諞得女方家人一楞一楞得,其实跳了黑海了去那寻干地方呢?一会女孩回来在地下站一会儿,双方偷看上几眼,算是男女见了面了。村里的姑娘后生来上几伙子,门里的窗外的,嘻嘻哈哈,都来看新女婿了。过程大多如此,一般来说十有八九是成功的,因为媒人早已给合计差不多了。金砖配玉瓦,石头配坷垃,啥人家,啥后生啥姑娘,他早已搭配差不多了。若有不妥之处,全凭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巧嘴,一顿撮合,结婚证一扯,洞房一入,便成就一世姻缘。这媒人二大爷,落得男家女家吃喝几回,有时也给拿上三二十块钱。媒人也有各色各样,有的是朋友介绍,有的是亲戚介绍,自然不像久作媒者那种凭口舌去撮合了。所成给他表姐的姑娘领来一个后生,表姐挺高兴,背地里问老弟,二根儿,你说这后生怎底个?所成说,这不是领来叫你看了。表姐说,咦,你个砍货,姐说你还不知道个好不好?所成一歪头说,我看好才给你往家领了。这也是一种媒人,直来直去。这是我亲眼见过的人。那时本村里的姑娘后生往往找不成对象。你想都在一个村,谁有啥缺点毛病,家庭好赖,早已了然。尤其女青年,一个村里专找缺点看。媒人从外地领个后生,说得天花乱坠,一切都好,那有什么缺点毛病,成婚之后,生米做成熟饭,有啥也不能说了。真正本村当院在一起自由恋爱者极少极少。
话说这娶媳妇儿也真不容易。那时候,首先是女方要彩礼,一般是三四百元,然后是给女方买衣料,也需要二百元左右。多数人家要打拼几年也积攒不了这么多钱,往往要和亲戚朋友借上一些才能凑上。一定凑不上,到了娶得那天还得媒人或是男方有头脸的人承诺下来,否则女方是不会嫁去。娶亲时先要下定,就是约定娶亲的日子。这个日子过去是要请先生择得黄道吉日,解放后破除迷信,多数人不请先生,于是选个国庆日或阳历年,有的更简单,常言道,“瞎汉看个3、6、9”,便选一个自认为合适的日子,双方商定。于是男方先送去一份礼物,俗称通信馍馍,就是蒸上数十个白白的馍头,送到女家,再由媒人协商定下嫁娶的日子。日子定下了,男家也要忙乱好长时间,准备新房,新婚宴席一应杂事。迎娶新妇那天,用上生产队的一辆马车,坐上媒人和娶亲的人员。娶亲的一般是姐夫,再加一个小兄弟押车,搬新人的衣服包,若无姐夫,也可是叔叔或什么近亲代行。早早赶到女方家,女方家里也一片热闹,迎进家里。临近媳妇上车前,女方家里大都要挑剔礼数,什么八吊馍馍少了,小了,离娘肉带几根骨头数不对了,衣物叠放不对了,或少了什么物件等等。总之鸡蛋里挑骨头,总要挑些毛病,然后还要罚款。这似乎是一种习俗,有的人家是象征性做一下,表明他们家也很懂礼数。可有的人家便过分了,趁机罚款,甚至狮子大开口,娶亲一方难以承受,弄得难解难分。娶亲一方非常难堪,只能经双方有头脸的人说合,男方再拿出一些钱,才肯罢休。此后新妇掉下几滴眼泪才上车。到七十年代,农村也有了自行车,有时娶亲也不用马车,骑两辆自行车也可以。再后来也有用四轮拖拉机咚咚咚的娶回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一改旧时习俗,直到今天的高档小汽车,将来就难以想象了,或许非得乘上宇宙飞船,也未可知。我记忆中最热闹的还是农村用轿车娶媳妇儿。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村里娶媳妇用木头花轱轳子车(那时还极少有胶轮车),车上用木棍柳条搭成一个小窑洞形状,上面用红毯子蒙好,再扎上些红布的花朵挂上,贴上红喜字,里面铺上毛毡,便是不错的骄子车了。那时娶媳妇儿拉车的马一律用骒马,还是红色的,决不用公马和骡子毛驴,生产队有的是马,挑上三匹,马头上带上红缨子,猿马的脖子上还要套上一圈铜铃铛,车倌的大挑鞭上也拴上三个红缨子,叫三盏灯,这便是一辆非常排场的娶新车。那时娶媳妇儿还订鼓匠班子,于是又有一辆车在后面专门拉鼓匠。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村里搭轿车娶媳妇儿,那实在是排场红火。远远望去那三匹红马拉着红彤彤的喜车悠悠地往村里来,临进村时车倌也格外神气地把三盏灯的大鞭甩得啪啪地响,接着便是二踢脚咚咚地飞响。鼓匠们也下了车,呜哇地吹响了唢呐,锣鼓也锤得咚咚嚓嚓响成一片。冬时节,鼓匠们都穿着半大灰黑的羊皮袄,那时的鼓匠多是瞎眼人,互相挨挤着前行,鼓着腮帮子,高举着喇叭头子,进了村便使劲地吹。村里男女老幼都出来了,站在大路旁看媳妇车经过,这时车馆们故意把车往石头上赶,意在耍笑颠簸车内的媳妇,包了铁网的车轮颠得老高。车倌们嘻笑着,周围的人们喧闹着起哄,颠,再颠!喜车绕着村子转一圈进了院子,把车停好,解了马匹,把车辕放下,只等新妇下轿。新妇下轿也不象现在由女婿来抱,一般是由嫂子出来领媳妇,如果没有近亲嫂子,也可由年轻的婶子,再没有也可由邻居人家的体面的女人来充数了。那时穷讲究挺多,嫂子领了媳妇也是体面营生,新妇下车要走黄道,即地下铺了毡子(最好是红毡),没有红毡也可由别得去代替,总之媳妇是脚不沾泥地,还有过火盆等等。新妇蒙了红盖头,无论丑俊也总是诱人的,也正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的朦胧美,吸引着人们追着去看媳妇。此时已过中午,总管先生宣布开席。鼓匠便在棚子里再次响动家伙,吹起唢呐,黑红的腮绑子又鼓起来,无非是喜庆的曲调,什么拜大年、挂红灯之类,总管安排宴席。那时安排宴席讲究多,要弄资排辈,谁谁坐一桌,不得有误,车倌、鼓匠不上席,什么姥爷娘舅姑姑姨姨,各路表亲,要分得清楚,若有失误,便要翻桌子闹事。总管需说尽好话,赔了不是,才可罢休。所以那时的总管一般都是村里极有威望的人,而且要能说会道镇得住场面。至于闹事者大多为亲戚中并不显贵者,越是这样越怕别人看不起,所以稍有不慎便借机闹事,来争得脸面。那时办宴席来客多了,往往因地方小,那里有什么大厅饭堂,多是借了邻居家,大多一次只能坐上六七桌,第一次坐完,再轮第二次,以此类推,我们这里叫头棚席、二棚席。鼓匠是开席时要吹一会儿,等头棚席结束时又要吹一阵,这叫起席鼓,起席鼓一吹,除了行亲一桌不动外,其他全部撤席,安排二棚席。这便是人们说得有鼓匠的宴席。象这种宴席在六十年代末期基本绝迹,旧的套路被新的思想观念代替。至于婚礼中的其它礼节,我也不明白,所以也不敢妄说,这里只是说了些我曾见过的一些零碎记忆,以引起大家的回想。
到了晚上新妇送归喜房,这时亲戚朋友要闹洞房。那时闹洞房好象很文雅,人们要新妇给烧茶水,倒茶,要烟要糖,甚至要一对新人做些亲昵的动作,但都要通过说令子,就是一些起兴式的顺口溜,比如“家巴雀儿绕天飞,新媳妇下地烧茶水。”媳妇若对不上来,便照做,若能对回去,你就再说,如此反复。当然闹洞房的人多,往往能战胜新妇,新妇只好掏尽谁备的纸烟了糖块儿了,而且还得做些无伤大雅的动作。不过也有的媳妇厉害,十数个闹洞房的居然对不过她的令子,一晚上啥也要不上。还有的媳妇很大方,你要我就给,我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最难不过亲个嘴,也大方得去做,闹洞房者也便无法。有的新妇也很会对答,据说闹洞房的占了上风,说要让新妇给倒茶,并说要七十二股满一碗。新妇便拿起茶壶,一直倒个不停,直到流了炕上,此位说,我让你七十二股倒一碗,你怎倒?新妇说,你不知道我的股大呀。此事后来传说甚广。若有过分之举,长辈是不允许的。闹洞房结束时,鼓匠还要吹上一两个时辰,这叫聒喜房。至此一场姻缘成就,只剩下小姑子听房了。
好书任你读,只需点开链接即可阅读:
01.2019年最流行官场小说:官途风流02.网络最流行小说:官场红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03.现代官场现形记: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04.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05.波云诡谲官场路06.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07.想娶个好媳妇原来有这么多套路?真是服了08.惊心动魄的黎明逃杀09.一夫当官,万人跟从10.权力的背后11冥婚鬼妻12.宦海沉浮
13.神秘奇案14.青云直上:朝中有人好做官15.官场博弈16.官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套路17.官场争锋18.极品衙内升迁记19.惊心动魄的黎明逃杀20.官场之雄心壮志21.迷雾追凶22.小村干部的漫漫升迁路23.惊魂快递24.惊心动魄的黎明逃杀

【作者】张书亮,网名山里闲人,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大半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退休。张老师一贯多才多艺,尤其钟爱书法、文学、摄影等,但退休前因为工作太忙之故无法施展,退休后一边帮老伴料理家务,一边助儿子照看小孙子,一边重拾旧日爱好,夜以继日地舞文弄墨,生活充实得就像秋日的硕果。
【声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本是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文章多为原创首发,在其它微信平台投过的稿件莫投,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也请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尊重原创者的辛苦劳动,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或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视为侵权,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