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打垒,知青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知青生活-连载5)‖ 作者:莫善贤|朗诵:阳光晓溪【第184期】

干打垒,知青终于
有了自己的家
作者:莫善贤|朗诵:阳光晓溪
到木赖生产队不久,生产队就计划帮知青起一间房子,好让知识青年在这里真正的安家。我们这个知青组一共有十个人,五男五女。之前,或是散居在社员的家中,或是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生活、学习多有不便。从心理上,还有“临时”的感觉,从长远看,既然说是插队落户,就得有个“窝”。在山区,建房子是一件大事。最难的是寻找可以建房子的平地。社员们都说,“屋场”是最难找的,一是要风水好,二是要居住和劳作都比较方便。覃队长悄悄地带着“看地先生”,帮我们找“风水宝地”。别说,一个理想的屋场终于找到了——在一个半山的油茶林里。没有开工之前,真想不到这里可以建一间大房子。在覃队长的策划下,先是把屋场地上的茶树砍掉,为动工做好准备。木赖生产队是一个有农田、有山林的山村。山上有杉木、毛竹、油茶林,有水田,有旱地。杉木有的直径在30厘米以上,是建房子的好材料。不用花钱就可以取得,覃队长又带领男社员上山砍杉树。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风干,准备在秋天时动工。一来这个时候天气比较好,二来相对是农闲,可以安排社员自己动手来完成。计划中的知青房,是一座干打垒的大瓦房。二层楼高,分五个开间。中间是大门,左右两侧各两个开间。每间各住2人,楼下可以住8人,楼上住2人。楼上其余空间用来储存粮食。再在正屋的旁边兴建一个厨房,也是冲墙的。正屋盖瓦,厨房盖木皮。这样的计划当然是很好的。在我们插队落户的板茂大队里,这样安排知青的住房,算是比较周到,也比较上档次的了。当时虽然上级对建知青房有一些拨款,但对于完成建房任务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需要生产队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补助。这就要看知青所在的生产队对知青的认知程度和友好程度了。当然,资源也是一个问题。木赖生产队的资源是不错的。要建房子,有的是可以用来起房子的杉木。生产队有瓦窑,随时可以请外地的师傅来烧瓦。生产队里木工、泥工也都不缺。一句话,有承担建一座房屋的能力,不会受外界条件的限制,不用生产队另外付一笔钱来建房。木赖队准备给知青建房了!这一消息在全大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那时流传“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的说法。我们大队有10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安排有知青插队落户,只是人数不同而已。木赖要建知青房,像爆了一颗“炸弹”,引起了公社、大队领导的关注,作为一件好事,宣传开来。建房子,是一件涉及事项比较多的事情,我们建的知青屋,是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室设计的,没有画在纸上的图纸的。但生产队的队长、有经验的老农脱口就能说出一二来:房屋建多高,大门的尺寸如何,窗户怎么安装,都了然于心。建房的各项筹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们的知青屋开工了。先是挖土方,整平地基,然后是冲泥墙。这些都是生产队安排社员以出工的方式进行的,社员参加知青屋的建设,当作出集体工,同样可以拿到工分。知青屋的地基下得很浅,放一圈石块就算是地基了。这么高的房屋,怎么没有下比较深的地基呢?可能也是当地的习惯吧。房屋是干打垒砌的,地基也没有特别大的用场,关键是房屋的周边要开好防洪沟,不让水浸泡墙脚就好。干打垒的房屋最怕山洪,所以在选址上要避开山洪,在预防措施上要开好排水沟。看过福建永定围屋,就会知道山区的干打垒房子是个什么样子了。
干打垒是用山泥来冲墙的,要挖山泥土,山泥也是有选择的。需要不是特别粘的粘土,比较干燥的,带一些砂质的土来冲墙。泥土经过粗筛,去掉大的石块,然后用一个夹板,把土倒在其中,再一层一层地冲实。夹板有30—40厘米的高度,约2米长,也就是说,泥墙的厚度有30—40厘米。冲墙时,泥土中间还要放一些“土钢筋”——竹片,用以增强房屋的抗拉力和牢固性。我们知青都参加了建知青屋的工作,生产队同样给我们记工分。我们帮不了什么大忙,都是挑泥,把筛好的、可以用来冲墙的泥挑到墙上,交由冲墙的文斌哥来冲。冲墙的大工是我们的邻居文斌哥,他有冲墙的技术,个子不高,但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只见他拿着一根桂花树做的“墙锤”,人站在一副又厚又重的木夹板里,使劲地举起冲墙锤,一锤一锤地把墙泥夯实。建一间这样大的干打垒房屋,前后要花两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因为是泥墙,就有一个逐步风干的过程。其间,我们都希望屋子早些建成,更祈求老天保佑,不要有暴雨袭击。建干打垒的房子最担心的是老天下雨,如果是小雨,用尼龙纸遮挡一下,也就过去了。如果下大雨,时间长了,雨水、洪水浸泡到墙基,泥墙就会“软脚”倒下。好在老天有眼,知青屋建造期间,都是丽日蓝天,天气晴爽得很。房屋的木工主要是一位叫张伯的社员来完成的。张伯的大名叫张正辉,张伯德高望重,木工技术远近闻名。他大木、细木都会做,但因为身体欠佳,已经多年不做木工了。一般有人请他,他都婉言拒绝,轻易不出山。有人说,要请到张伯出马,真不容易。建知青屋,他却是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承担木工重任,这着实让我们为他关心知青的精神而感动。张伯对建知青屋是倾尽心力了。据说建一间新屋,大堂的横梁非常重要。一间房子的风水好不好,大梁是关键。张伯特意为知青屋选好了做大梁的木材,用刨子刨得光光的。上梁的时候,还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搞了一点小仪式,挂了粽子、糍粑等吉利的物品。不说是不是迷信吧,反正是图个吉利的意思。房屋的窗户全部是木制的,是一种如今已经很难看到的、只有山区农村才使用的木推窗,这种窗不需要安装玻璃,有两层,只有约3厘米的缝隙,推拢起来,密不透风,可以达到防盗、防风的效果。至于采光,肯定是有些不尽人意了,与明亮的玻璃窗相比,不能算什么采光,只是可以透气罢了。采用这样的窗户,既是入乡随俗,也是当时技术的限制。整个村的房屋没有一扇玻璃窗,你怎么要求社员会做玻璃窗啊?建知青屋真的不容易,需要有覃队长、张伯、文斌哥等等一批既热心,又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有社员的广泛支持,有老天爷的保佑。知青屋总算是建成了,里面还没有装修,空空荡荡的。选了一个吉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搬进去住了。简陋,自不待言。不过,知识青年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搬进了自己的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那种感觉,不亚于现在住进城市的高档住宅。至此,也意味着我们这些知识青年真正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作 者 简 介
朗 诵 简 介
阳光晓溪,毕业于浙传播音专业,《江南诗画艺术院》副院长、《红月亮诗画艺术社》、《世外桃源美文美声》文学平台朗诵主播,用文字来记录人生岁月,用声音传递生活的精彩……
投 稿 须 知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注明投稿平台:《晓犁文化传媒》
作者自行校对文字、古诗检测合韵,来稿正文统一靠左对齐排版,拒绝一稿多投,投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投稿必须要关注平台!
本期配图作者传记书内摄影,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本平台发布的作品是作者授权刊发,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晓犁文化传媒》以及作者
申明: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编辑:真真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往期精彩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