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萍:《一念千载》的序与跋 | 宁古塔作家网

佛心道韵化诗性
文 / 安 澜
初遇佛柳先生在诗友聚会上,温煦谦逊如垂柳拂风低调不扎眼,再遇天目山那位寂一方山水采灵秀之气的佛柳先生给我留下了同修连枝、道风亲和的深刻印象!大隐隐于市,原来一直熟络且著作等身的诗友是一位研修太极拳道数十载的杨式太极拳高手!讶异之余更为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进修悟而感佩,同修相近,我从先生的《诗道》到《心界》穿越一体两面诗太极的《黑白之门》,以《观星者》“分测时空与中心时空并存”的道统灵剑出鞘,诗境向上空明虚静,诗心向内素简神性!《如来似去》无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知者如去,识者如来!佛柳先生的诗不再满足于诗歌意义上的意蕴兼备的创作,而是深入到人性、道统、情感、时代和人类内核中去,立足于中国道学天人合一的核心,孕育其智慧人生、善持万物、广结善缘的博大胸怀和面对人生世态的通透思考,用佛心道韵演化诗性、人格与修行!生命就是时间的过程,佛柳先生诗集精选《一念千载》以初婴之心,若水之态《领悟》了诗太极的精微之妙,简明、空灵、豁然开朗凌空一个高纬度自由的灵魂对话,让每一首诗转门禅机写成一束光融入自然人神合一的状态与时空对接,诠释不可说的生死,导向一画内外的玄机……只要越过“死”这一阀阈值,生才会被无限放大,至道永生,死是生的开始,是生的超越。如何看待生死或许是作为人类直击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诗歌是一门极具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的艺术形式,读佛柳先生的诗总有一种在自觉地自省和回归,回归到心的安放处,淡淡地抒发出一种佛道融合的心之路径。《一念千载》道白了人之一生的无须执着,诗人站在自己诗歌的出发点回到生命的原点,把诗歌和对诗歌的执着去掉,在存在的层面上下手,在幽寂的不安中找到玄牝之门,在静穆的活泼中开出莲花,诗人用一种细微中的精妙,冷幽中的透彻,借以一首诗的路径,语言的简润、精准,意象的张力,生活的历练找到道入诗境的相法,仰承天意获得诗魂入道的灵光;瞬间抵达诗艺佛柳的高度与诗脉的广度,扩充作为诗人佛柳先生道心传播的生命版图,获取诗歌赖以存在的重要价值!著雅文、重文辞、修拳道、讲品格,以寂寞之怀,写胸中浩瀚,澄怀观道佛道双修,艺境天成。纵观当今诗坛,诸如此者,凤毛麟角者也。佛柳先生创作诗歌的高产叹为观止,49 部诗集的精神体量可能是很多写作者穷其一生也难领悟这个诗歌背后人性修为的大背景。我自知我没有这样的功力单纯地去进行诠释或评判这样的诗歌,因为游走的太极与入道的诗歌之间已然不分彼此,文治武功,相辅相成,登步云阶!作为诗歌的评判大部分的经验和机巧已然无效,我需要一种直抵道源本质的止观,去聆听大音希声来自宇宙的回音……感谢佛柳先生对安澜的青眼有加与信任,囫囵感受诗与太极天元罡气,接应天道,人性向上的神性回归,感悟先生在写下自己生活见微的同时写下一个太极拳道传播者布道的艺术,倡导一种诗性人生的生活典范!真诚祝愿佛柳先生虚观自在,廓然内圣!——是为序2020年 10 月 2 日于漾月轩
作者简介:安澜: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诗人、影视编剧、心理咨询疗愈师。

文武双修高智慧
文 / 水道之
我与佛柳先生交往不长,最早是三年前在一个太极拳群里认识的。后来,我们加了微信,相互交流之后,才知道,他是我这一生要深交的道友。他对我说,要出版一部诗集,这是他的第 49 部书稿,嘱我写上几句,我答应了。但是,由于我不写现代诗,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所以,只能从修炼角度,来谈一谈他的诗歌和太极拳道。好在他有一篇重要的文章《诗与太极的真精神》可以作为参考,为我的解读提供了线索。作为道友,我觉得佛柳先生的道行已显高深。他独创性的以“果”证“因”的逆修方式,体现了道家修炼的精髓。这反映了他在以拳入道上不仅深见功底,而且高有天赋。反观我自己,身在道门之中,往往为器所困,不及他的自由自在。作为读者,我觉得佛柳先生的诗歌有三点值得欣赏。一是他的诗很空灵。我读了他不少诗歌,敬佩他对佛道共融性的形象表述。这一方面,反映他读了许多佛道的经典著作,有了独到的领悟和见解,可以融会贯通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他本身具有的天赋条件。他的诗,十分注重细节,又超然于细节之上。正如他说的,起于物性,又高于物性,这就有了诗意的透境效应。二是他的诗很高深。我讲的高深的意思,是指他的思维与普遍意义上的惯性思维不一样。因此,比较难以进入他情景与诉说交融的灵觉空间。而且,有些诗里还隐喻着背景的多元性。读他的诗歌,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从形象思维的表现中,可以看到了逻辑思维阐述因果关系的影子,有些不可思议。这也是造成他的诗,曲高和寡的主要原因。三是他的诗歌很悠远。我读了他近年来发表在网络上的一些作品,觉得大部分诗歌,既有汉赋,本于庄、列思想的蕴意,又有宋词两个流派的某些特点,还有诗佛王维的禅性。往古而未来,一个点上无限展开的始与终,高度和深度都有了。作为宗亲,我敬佩本家对大道的敬畏之心。这表现在他对太极拳道的修练非常虔诚和纯粹。他在文武双修上,已经达到了相融相生的大境界,体现出一种高维智慧。因此,我们不能用低维的思辩方式去解读他的精神世界。作为诚挚道友,我深知这一点。在与佛柳先生交往中,他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在修练上非常有紧迫感,同时又十分从容淡定。他常说:自己年龄所至,不能再把精力浪费在低能量的消耗上,要珍惜好分分秒秒。我很赞同。我们的修炼,是讲节点的,这与时间的流动没有多大的关系。佛柳先生是一个发上等愿、独立高维的人,我期约和他云四方,一起同修共进。2020 年 10 月 30 日于湖北武当书院作者简介:
水道之:本名刘念。武当玄武派系,曾清修于武当磨针井等地,现为云游之中

诗与太极的真精神
文 / 刘国萍
选编这本诗集,撰写这篇后记,我主要想说明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想对近 4 年来,我的诗歌创作作一次回顾和小结。第二件事情,是想讲一讲我的文学理论和武学思想,以及我在文武双修上的心得体会。第三件事情,是想表明我在追求诗外功夫和拳外功夫方面,心性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文武相融、相通和相生上的一些领悟。由此,就构建了这篇后记的三个章节,下面,我逐一加以阐述。一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还在国企上班。同时,又要去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读书,因此,在时间上非常紧凑,这是我逐渐淡出文坛的主要原因。虽然,我的文学创作还在进行,但基本上是属于维持性的,文学作品的发表,也慢慢停了下来,我与文学圈的来往,开始渐疏渐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 2017 年年初。一个恍惚之间,近 30 年过去了。近 30 年间,作为诗人,我几乎已被淡忘。大多数报刋杂志已经物是人非。当时,我就想,如果要重返文坛,与其花精力去打通那些报刊杂志的关系,还不如在网媒平台上打出一片天地。于是,我选择了第二条重返之路,我把这一选择,叫作“曲线救国”。我觉得,近 30 年间的创作积累,在我复出文坛后的近 4 年里,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而且,对我的文学理论,甚至是武学思想都有了较好的实践和突破。实际上,我在 2013 年就办理了正式退休手续,但一直被朋友的酒店集团聘用着。这样,我工作到了 2016年末。如果,不是我提出来想退居二线,当个顾问,我现在还会在工作岗位上。但是,人生就是由一个个节点衔接起来的。当时,我就是起了一个念头,想赎回“两个主权”中的一个,即赎回生活的主权。老板劝不住我,我就在 2017 年初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家。第一个感觉:解放了,自由了,我可以自主支配时间了。从此,不必再受那工作之累和压力之苦。在企业工作期间,我曾经主持过全员的职业规划,要求全员将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两根辫子”为“一根辫子”。就我个人而言,我确立了自己人生的“品”字结构规划。当时,我把工作事业放在了最高处,依次排序下来是:文学创作与太极拳修炼。所以,到 2017 年我重返文坛后,对这个“品”字结构,又作了一个主次上的调整,我把文学创作,摆到了最上面,依次是太极拳道研修和其它爱好。到了 2020年的 6 月份,我觉得应该将文武的位置,再作一次调整,把太极拳道研修放到今后人生的首要位置上来。我认为,这才是根本。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调整,一切,依然是丢了根本,捡了琐碎,还会继续做本末倒置的事情。所以说,2020 年 6 月份,就成了一个转折点、分水岭。我下定决心,把太极拳道研修放在了第一位,以表明自己晚年生活的取向和追求。也就是说,我弄明白了,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不再是名利地位,而是修生养性、健康长寿。从自己赎回“生活主权”开始,到明确自己以“修养为本”作为生活的主旨,实际上是向赎回第二个主权—-“生命主权”迈出了坚定不移的一步。当然,我心里明白,这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目的,是要通过明心见性,达到知命改运的目的。由此,在这个转折点上,我要对近 4 年来,乃至 40 多年来的文学创作作一次回顾,尤其是对重返文坛后的文学创作作一次认真的小结。这就是我选编这本诗集的起因和缘故。这本诗集,取名为《一念千载》,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想阐明自己的文学观、武学观与高维时空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所选编的作品,比较多地阐述了一个诗人与太极拳家对生命的思考,对佛道真义的诠释。如果,为这本诗集加一个副标题,可以是“刘国萍近年诗选”。但我没有这样做,我想让书的封面在设计上抽象一些。我喜欢简约的事物。这本诗集所选的作品,是我从近年的三本诗集中筛选出来的。它们分别是,2018 年诗集《黑白之门》,2019年诗集《观星者》和 2020 年诗集《如来似去》。这里面,并不包括今年 2 月至 6 月间创作的诗歌。我准备将余下的 90 多首诗歌,编入 2021 年的新诗集之中。因为,2021 年的新诗集《愿力光明》,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我 40 多年文学创作的一个节点。如果,把我 40 多年文学创作的全部书稿,包括未经编辑的手稿统计在内,它是我第 50 部作品。与今年出版的《一念千载》一样,构成了这个创作节点的圆满总结。《一念千载》诗稿的筛选,大约是四选一的比例。诗集的初选,我请了好友阿樓前来帮忙。在他初选的基础上,我复选了一遍。最后,我俩又从头到尾校改了两遍,浓缩为现在的160 首诗歌。这次选编,带给我不小的震动,无论从诗艺、选题、思想等方面去衡量,我都不值得沾沾自喜。这个震动,下功夫是一个道理。二
诗与太极,是文学与武学的两个高端。现在,我尝试着把诗与太极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命题来诠释,是缘于习文 40 多年、习武 50 多年的积累。在这个章节里,我想讲清楚诗与太极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一体两面的内涵与外延。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太极拳道的研修,还是文学创作,都要有理论思想的指导。在太极拳道研修中,我主张四法同修,即理法、心法、功法和方法关窍一起领会体悟,做到理法像白日高悬,心法像方向目标,功法像地图路径,方法像操作工具,简约明了。用我的口头禅说,就是“进一座道观,拜一方天尊,念一部经卷,敬一炉沉香,修一颗道心”。经过长年的理论研学和梳理,我体会到,如果我们的文学和武学,不能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那么,文学作品和太极拳道研修就容易产生同质化,而且会时断时续。在上世纪 90 年代,我利用两次上大学的机会,忙里偷闲,归纳小结了 80 年代自己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双加”理论,即:现实批判主义+魔幻主义+未来主义。并用“弓弦”、“交叉”、“四维”和“命格”四个理念作为这一理论的支撑,比较好地促进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所谓“弓弦”理念,就是从宏观上,界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维方式,通过上行与下行两个系统,阐述了生命与生存,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哲学思想上的变通关系。所谓“交叉”理念,就是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出发,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轴线交叉点上,阐述了线、面与中心点的离心现象和反作用力。所谓“四维”理念,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知识部分的理性作用,更多地运用智慧在感性上的灵觉通观,为打开虚实之境,打开语言之核提供了密钥。所谓“命格”理念,就是将生命的六十四个命格,由下往上提升起来的方法,以此来解答生命衰老、生活迟缓与时空之间的奥秘,为更好地处理人性、物性、神性与自然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通观玄机的关窍,以及坚定修行的原始动力。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实践,意味着我的文学创作,基本上完成了自然性向自觉性的过渡。到了 2017 年,当我重返文坛,这一理论的作用性,就显现了出来,支撑了我近 4 年里上千首诗歌的创作。同时,无意之中,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使我的创作从自然阶段、自觉阶段,进入了自由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递进,促进了我的文学创作有了第三次改变,即从早期的贵族式华丽诗风,转变到了中期的灵觉诗风,现在,又转变到了纯朴、空灵的诗风。我一直相信分测时空与中心时空的相互并存。我迷恋哲学、宗教和现代物理学,相信万物皆有灵性,也相信我的天赋中,本具了高远深邃的神性元素。这些,都是我诗歌创作和太极拳道研修不断进步的因素与缘故。其次,我觉得,诗人或太极拳家一定要实现三个觉醒,才能真正进入自由王国,愿力所至,随性挥洒。这三个觉醒,就是诗歌语言(或太极拳)的觉醒,思想上的觉醒和心性上的觉醒。我常常拿这三个觉醒,比照和内省自己的修炼,提出了拳性、物性和道性“三性合一”的太极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太极拳道研修的理论系统。在诗与太极拳道的检验上,我提出了自我检测的六条标准,并常常加以对照。1、是否有精微的细节;2、是否有多维的透视;3、是否有融通的意境;4、是否有高维的灵觉;5、是否实现了“四破”;6、是否体现了空性。这六条标准,由具象到抽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使我的文学创作与太极拳道研修,在质量上保持了一定的差异性,避免了同质化。同时,又具备了较好的吸收性。第三,我觉得,明理之后,改进思维方式至关重要。我在文学创作上,常常采用逆式的思维方式方法,打破了习惯思维模式。同时,我把上述的四个文学理念,与太极拳道研修中四件内功法宝,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我的“五根”修炼、修真奠定了基础。所谓逆式思维,就是与习惯思维反向运作。用老子的话讲,就是“弱者道之动,反者道之用”。我从 9 岁开始习练少林南拳和北拳,19 岁开始习练太极拳,26岁正式发表文学作品,几十年的实践之后,才真正懂得了一个非常浅白的道理:厚德载道,文武双修皆为此理。我个人认为,太极拳道研修的主旨,首先是修生养性。修生养性本身就是最大的内功,也是功夫的核心和原点。没有好的身体这个根本,一切功夫都是空的。好比有 1 百个亿,如果那个打头的“1”倒了,后面所有的“0”就归零了。就道与德一体两面性的关系来讲,道与德分别为主辅关系。在理法认知上,道是终极指向,而在心法和功法上,我们的修炼,则是反者道之用,以德载道,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调了一个头,是反向的正作用。修养与功夫,不是隔离或断裂的,而是相融相通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特别是修炼高层次的功夫,一定要依靠天赋和机缘等条件,单凭后天的苦练、大练是无法达到的。许许多多的武者,甚至是名家,往往止步于此,并留下了一身伤病。所以说,修养与功夫是一种辩证关系,也是一种定律。文也好、武也罢,我始终坚持“中、正、定、和、道”五个,取一个自己所需要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相对性。把握好了,就能够淡泊名利,就会有水一样的心态、禅一般的境界,就能自觉地坚守弱者之心,反者之行。世人,都往名利圈里去,而你却向名利圈外面走,其结果,必然是越舍越空,越舍越静。最后,大彻大悟,因大舍而大得。这种理念,实质上也是逆式思维方式,从表象上看是退让的、柔弱的,实际上却是精神的提升,是人格的上扬,是灵魂的自在,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在,我们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双加”理论这句话上去,如果用诗的语言来诠释现实批判主义,那就是对现实的批判,本质上还是一种歌颂。批判,是一种爱之深切的促进。现实批判主义,是一个基调,是着力点。未来主义,则是一个指向,是着眼点。而魔幻主义,则是一种方法手段。这些,都是逆式思维方式。文学创作如此理解,太极拳道研修也是相似的认知。所以说,修是功夫,养是功夫,技击是功夫,用亦是功夫,关键是在用的方向、角度、强度、力度、层次、年龄和自己的需要和追求上。从普遍规律上讲,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走什么样的路线。一旦偏了,很难折回。恍然回首,怕是耽误了许多岁月。而我们年龄所至,只有抓紧修炼和领悟,不要再去浪费生命的宝贵时间了。第四,我觉得,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思维,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实践和体悟上去。从修炼或创作上延伸下来讲,就是明心见性、知命改运。这是文武双修所不能回避的命题。在太极拳道研修中,我们不仅要明理知法,还要懂得方法关窍。凡是形而上的东西,必定是建立在形而下的基础之上的。起于物性,又高于物性,抵达天性,这是上与下的两个运行通道。这两个运行通道,也是两大系统,循环往复,渐明渐升,一层修炼一层认知,一层认知一层真义。由此,归结起来讲,每个诗人作家或每个太极拳道研修者,都是在自己的认知上,实现自我的体验和突破。一步一景,一层一理,永远是登高才能望远。我在黄山的养心居挂有一幅书法:“虚静高远,中和广大”,其寓意就是这个意思。文学创作和太极拳道研修,都是很私人化的。它们的传播,本身已在某个高度之上,一方面需要言传身教,甚至是不传六耳的真传。另一方面,则是不言之教,需要依靠虔诚的领悟,如果不能坚信,必然是一无所获。我们从整个修炼和修真的大过程来通观,就会发现,这实际上就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两大部分。基础性的修炼,就是化道为术,无中生有。而从修真的最高境界来看,终将由术还道,化有为无。所以佛经里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诗则同理。最高境界无技巧,纯朴、空灵,简而又简、明而又明。可以用四个字来加以概括,即可以通观诗道、拳道的本质,直抵佛道一体两面的终极境界,那四个字就是:“空静虚无”,也可以排列为“虚静空无”。在理法总纲上认知,一层迭一层,否定之否定,领悟没有止境。诗歌也好,太极拳道也罢,都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胸怀和眼界,不能为形所困、为式所惑、为术所制。器者,匠心也,永远只在形而下的圈子里打转转。真正的创作或修炼,一定要源出于心性,似有形而无形,如有象而非象,彰显一种大心境、大境界。太极拳与诗歌都要讲究质量和品位,这与名声高低、功夫大小不划等号。如此,用以规范和促进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太极拳道研修,防止野性生长。式方法与原先的不一样了。怎么来转变?需要一次新的尝试和领悟。而这种尝试和领悟,不是后天意识所能作为的。我大约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找到了形象参照物—-“初婴之心、善水之态”。我将这两个形象参照物进了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也放进了桩功和打坐里面。同时,还放在了诗歌创作上。经过反复验证,终于取得了入持、挂持和出持的突破。三
从今年 5 月初起,我就开始着手挑选一个时间节点。这个时间节点,我选中了 6 月份。从 6 月中旬起,我就暂停了诗歌创作,目的,是想把好这个转,调好这个度。而事实上,要调整好这个节点的弯度,则是相当困难。关键是思想上的转弯,不容易做好,直到现在,已经进入 10 月下旬了,调整还在迟缓地进行。但我下定了决心,要做好这一次调整,做好这个“软着陆”。对许多不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初婴之心、善水之态”这句话,只是两个比喻。但对于我来说,这两句话太重要了,它是多元多义的,反映了老子思想的核心智慧。从整个修练的过程上来说,这句话,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是我在目前这个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中,所要遵循的主旨和纲要。在太极拳道研修上,我一直主张理法、心法、功法和方法的“四法”同修。一路走来,到了高层次,才意识到具体的理法和心法准则,还要再来几次细化,用以提升拳道合一的层次和境界。如果没有这种具体理法和心法上的再细化,只沉溺于功法和方法,就容易走偏,甚至会出现停滞或者倒退。我知道,这种偏差或倒退,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发生的,甚至是瞬间的滑落。所以说,明了理法总纲和心法总要之后,只是解决了一个方向和路径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和操作细则。所以,必须还要有实际的方式方法和口诀关窍,不能有半点马虎或含糊,必须要搞得清清楚楚。如此,修炼才能避免相克相跛的现象,才能形成相融相生的格局。胸怀“初婴之心、善水之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心性修炼,旨在德性的滋养,如果能够善加运用,可以成为生命中两个“发动机”的动力源,形成无量愿力。在修炼主旨上,我们的为人处世,要再低调一些,做到谦卑而不自卑,柔弱而不怯懦,这应该成为我的生活基调和态度,成为我精神支撑的基础。对“初婴之心、善水之态”这句话,我还想说一层意思,那就是一种自我鞭策!鞭策自己回到原点上去。一切,都可以放下,从归零开始。现在,我常常面对挂在上海书房的一幅书法深思,那是 1997 年冬天,我利用在无锡工作之便,拜访了刚刚从镇江金山寺调来兼任无锡灵山祥符寺主持的茗山大法师。临别前,他打量我许久,给我写下了“大道光明”这句格言。23 年来,我对这句格言的认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而迫切。它像冥冥之中一枚箴言的印戳,由阴刻幻变为阳刻,暗喻变成了明示,时刻提醒着我:心要沉淀下去,抓紧时间修炼,不要再浪费分分秒秒。生命,是一部无字天书,光读懂它还远远不够,需要读透它。读透了,才能够真正运化。运化,只是赎回生命主权的第一步,还要明心见性,请出自己的本具。那个时刻,灵魂才是高维独立的,精神才是灵觉自由的。我在太极拳道研修上,对功法,有“四无”和“四不”的要求,同样,这些要求也适用于我的文学创作。文武之道,唯有真心可守,天性可鉴,必须要再来一次自我的否定之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还需要高维智慧。领悟,不等于体悟;体悟,也不能替代领悟。它们之间,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辩证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运化的。习文也好,练武也罢,当感觉太好的时候,自己就要警惕起来。从太极拳道研修上来讲,有偏入傍门的危险;从文学创作上来看,隐患已经潜伏。所以,接下去我的文武双修之路怎么才能行稳走远,关键在心性的修炼上,在自己与自己的相知、相处上,在心态和定力上。现在,回到这篇后记的题目上去。什么是诗与太极的真精神?从诗歌创作上讲,不能只止于语言。真正的诗歌,抵达语言之境,仅仅是刚刚开始,仍在此岸,距离彼岸的心性之境,还需要跨越。所以,每个诗人都要找到去往彼岸的方舟,或飞渡的翅膀。太极拳研修也是这样,只有突破了形而下的框框,才能以拳入道,进入形而上的拳道研修。任何在技巧上的追求,都是有限度的,而德行上的修炼则是无止境的。在诗歌与太极拳道研修的高层次上,它们必须挣脱形式的束缚,回到了本具状态,回到一种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本质状态。我把这种状态,诗语为“态”,这是我个人的一种表述。从太极拳上讲,不能老是教科书一般的教学,止于拳架和拳形,这些仅仅是基础,是“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的最最基础。它只是造高楼的地基而已,当然,地基十分重要,也十分关键。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内在的东西,那里面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功上的修为,另一个是德行上的修炼,两者缺一不可,诗歌创作也是如此。所以说,佛道本相通,文武可一体,最后的升华,是精神文化上的升华,归结到“万法归宗”这个根本上的升华。这个根本,就是道。这是我对诗与太极真精神的个人解读。真精神,提炼出来讲,就是诗外功夫、拳外功夫,就是明心见性的德修功夫,就是厚德载物的求道精神。所以,对诗道精神、拳道精神,都要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和虔诚之心,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思想资产。一念千载,容纳了生命通观的高远和深邃。只要有“以终为始”的信念,柔弱居下而高维上行,一定能够抵达大空明的真境界。最后,在这篇后记收笔之际,我要感谢香港明报原副总编、著名太极拳家夏泰宁先生的真情实意,他慷慨一诺,令人感动;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太极拳弟子和好友阿樓的无私支持。在这里,我向他们一一执礼致意了!2020 年 10 月 20 日佛柳中和堂
刘国萍简介:
佛柳,本名:刘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极拳道研修者。1979年,发表处女作。出版多部诗集,并写有文学手稿40部。2017年重返文坛,著有诗文合集《心界》,诗集《诗道》、《黑白之门》、《观星者》、《如来似去》。2020年,出版近年詩选《一念千载》。
欢迎关注《宁古塔作家网》
顾 问:田永元耕 夫 高万红 许 君
主编团队成员 :朱文光于百成李延民高万红 金美丽 金波总编 :金 波
摄影师 :张立宏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是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重要网络平台。
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
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稿费打赏20元以上,(不包括20元)开始给作者发放稿费.赞赏费用的百分之四十作为作者稿费。百分之六十作为平台运转和发展。一周结算一次赞赏,故作品在平台发布后两周发放稿费,后续稿费由于无法统计,所以不发放。
主编金波在这里期待您的佳作!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