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丨一座比散文还精致的白族小院一一市文联探访前清举人杨文佐故居

新时期,书院文化在大理蓬勃兴起,但业态各一,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为深入调研这一新兴文化业态,尽快梳理发展思路和措施,2020年9月2日,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建梅带领《大理》期刊常务副主编段甲成和文联干部职工探访了前清举人杨文佐故居,跟随着杨家第十一代传人杨普新先生一起,走进这个在传统农耕文化核心区里面的白族小院。
杨先生介绍说:“一直以来,杨家先祖始终以“耕读传家”为祖训,一代代杨家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读书育人,始终认为读书才能改变子孙后代的命运,后来到第七代杨家后人杨文佐中举,载入大理县志。尔后,一辈又一辈人继承了优良传统,继往开来。时至今日,让举人院后继有人。自己也会坚持保护好清举人杨文佐故居,不能让院子荒废了。”
位于银桥镇庆安里的清举人杨文佐故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体现着方正规矩的白族家风。青瓦白墙,水墨雕壁,一石一木都是那么的古朴,区别于大理民国时期典型的白族彩绘建筑。南方是一面古老的照壁,依旧是淡墨色调。白色的照壁上用青砖嵌雕着“富贵璞真”四个字。而杨家也世代把这四个字当作家训。“富贵”寓指子孙要上进,要树立高远的理想,为家业、为国家民族拼搏奋斗。“璞真”指无论贫穷富贵,无论何种境遇,子孙都要怀有赤子之心,不忘初心,不废靡颓唐!
在院子照壁的边上栽种着一颗古翠柏,形状就像一杆饱含墨汁的毛笔,书写苍天。听杨先生说,从小的时候开始这颗古翠柏就是这个形状,历经了多少年的风雨还是屹立,保持着毛笔的形状,告诫后代成人成才,诗书继世长。
举人院里随处可见的字画作品都是来自于杨先生多年的精心收藏,以及从上几辈人手中传下来珍贵的文物。
针对杨先生提出的关于发展文化项目的想法,市文联李建梅主席分析了大理书院的发展历程、杨文佐举人院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等,提出了结合实际、找准定位、以小见大等几方面的下一步发展意见建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市文联继续以“联络、协调、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大理市广大文艺家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大理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END
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
dlswl2312406@163.com
写留言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