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的变异
作者 / 张裕兴
民俗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人们为适应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满族民俗,是广大满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融合了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经长时间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传承、发展,重复采用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现象。宁古塔满族民俗,是中国满族民俗文化之源。从宁古塔地域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角度去评价,是绝对无可比拟的,是任何一个满族地域文化都无法替代的。这里的民俗文化具备明显的地域特征,代表着注入中原前东北满族的共同心里感情,生活方式,道德风尚,志趣和意识,表现出满族剽勇骁悍的特点,可以说她凝聚了满族精神,从白山黑水中走出,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之中。人们常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也有人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人说:“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这无疑的告诉我们,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已形成了固有的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今天,随着时代的推移,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同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地域民俗文化一样走了上必然性的变异。
管窥传统民俗文化的变异现象
近些年来,笔者从研究与探索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遵照民俗文化不断发展和变化并具备承传性的规律,初稿完成了“宁古塔满族生活旧俗琐忆”一书,此书突出了“旧俗”二字。其旨意在于对宁古塔满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整理与传承,永留后人。宁古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满族在这里崛起壮大,莺歌岭文化、渤海文化、流人文化融汇成浓郁的民俗民风,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她清楚地告诉我们,越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融入新事物新文化就越快,变异现象也就更为突出。下面,本人谨就具有典型的几项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做一简要的例举:
(一)吃。
“民以食为天”,人民相见,头一句话常说的是“吃饭了吗?”所以,将吃写在了第一位。宁古塔满族的饮食是很讲究的,传统的食品丰富多彩,花样繁多,既体现了北方寒冷的地域特征,又保持了民族特点,传统的主食以粘性粮食为主,按季节分别做成黄米糕、粘团子、粘“耗子”、粘豆包、粘火勺、酸汤子,臭糜子,加上捞干饭、水冒饭、打包饭、合伙饭、团饭等等。传统的肉食以猪肉和飞禽走兽的野味为主,煮白肉、白肉血肠、氽白肉、塌肉、肉干以及野菜、干菜、酸菜等等。上讲究的人家吃野味火锅、野鸡、鹿肉、狍子肉等为主料,一般人家则是猪肉酸菜炖粉条子,传统的餐饮是羹、糊米水、米酒、黄酒、烈性的酒等等。今天,这些都已不是这里满族人的主要餐饮了,除保持一定的采野菜、晒干菜、淹酸菜和少数人吃粘食、白肉外,其它的吃法早已改变了原貌,如: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讲,飞禽走兽的野味、野鸡、鹿肉、狍子肉等以开始退出了盘中餐(餐桌上的野味已是人工饲养的)也不是火锅的主位了,川味、麻辣等风味不但风靡全国各地也融入了宁古塔餐饮中,出现了麻辣烫和鸳鸯火锅、烧烤等等。米酒和烈性白酒隐隐欲退了,中度白酒、外入的啤酒、果酒和大量的饮料走上主桌。至于那传统的“八碟八碗”席,早已被海鲜等上品所代替,一些隔季的鲜品以前只是年节中有和按季食用,现在日常生活中已是家常便饭了,至于称谓上的变化也非常普遍了,下馆子叫上饭店,吃宴席叫参加婚礼等等。
(二)穿。
宁古塔满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很上讲究的,早期以皮毛为主料,后来是土布、棉布为衣料,颜色主要是青蓝两色,男穿马褂、棉袍、坎肩、套裤、系腰带和扎裤脚、穿靰鞡。女穿旗袍、衫子、右襟短衣、蒙罩巾等。男的小时候留头叫“花尖”,大时候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留脑后的头发编成辫子称“一统江山数大清”。女的小时候留头叫“髽鬏”,长大后按婚前婚后年岁及富贫的层次分别梳出各种发型。如:辫子、高粱、两把头、疙瘩鬏等等。今天人们的穿衣着装打扮已无法说清楚了,除极少数女人还留恋一点旗袍外,早就替而代之的是裘皮衣、羽绒服、鸭绒服、西服、休闲装、运动服、裙子和一些专业服装等等,还有男女都能穿的“中性”服装。有长有短、有肥有瘦。红、黄、蓝、白、黑,五颜六色,土布和棉线布料为少数,化学成分的纤维等原材料制出的时尚布料占主位,人们在街上的穿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男女的发式更是多样的,男的没有固定发型,光头、短发、长发、披肩发,女的短、长、盘、烫,样式繁多,更值得引人注目的是染发,男女都染发,黑色除外,红、黄、蓝、绿色的年轻人也大有人在。
(三)住。
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四合院、拉哈墙、土坯草房、青砖瓦房、东西厢房、室内东屋、西屋、南北大炕,上糊纸、下镶玻璃窗户的住宅,几乎看不见了,替代这些传统住房的是栋栋楼房整齐排列,低层、中层、高层的建筑造型美观,一室到多室的格局分面积大小。以前的茅房,现在的厕所,设在楼上的室内,上下水齐全,室内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正向人们以前想象的那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近些年,又凸显了小区建设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人们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家在高兴之余发现了一个问题,人们传统的串门唠嗑的现象改变了,自我封闭的“三年邻里不相识”。
(四)行。
过去,宁古塔地区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叫做“人是地上仙,十天不见走一千”,主要交通是步行,十天能走出一千里地。今天看来,已无法再比喻了,从步行、骑马、坐轿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从“威呼”、小船、到货船、大型客船、汽艇等等,别说十天一千里,坐飞机一个小时就几千里。以上,简要例举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四件大事,吃、穿、住、行的变异,另外,对于生产习俗、岁时节日习俗、婚、丧、生育习俗、礼仪习俗、文化习俗、宗教与祭祀习俗等等。变异现象就更举不胜举了,如:生产习俗的渔猎、采集、畜牧、农耕、手工业、商贸等,岁时节日习俗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小年等,还有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十日有物”、正月十六、二月二、四月十八、六月六、七月十五、九月九等。婚俗的托媒、对命、相亲、下定礼、选吉日、迎亲、洞房、三天七天回门等等。生育习俗的胎期禁忌、铺谷草、埋胎衣、二开三洗、埋肚脐、剃满月头、喝满月酒,挂锁、送摇车、睡扁头、挂箭插柳等等。礼仪习俗的尊父尊长,尊公婆,尊上敬老,男女相见行大礼,重小姑子,好客等等。文化习俗的教育,文学艺术(戏剧,曲艺,音乐歌舞,绘画,书法,剪纸,刺绣,雕塑等),体育,游艺等等,宗教与祭祀习俗的萨满教,图腾崇拜,万物即神灵,祭祀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星祭,家祭等等。因为是略谈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的变异,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对传统民俗文化变异现象的思考与启示
宁古塔历史悠久,疆域广袤,文化底蕴丰厚,从满族的先祖肃慎人开始,经过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到后来的满族,都生息繁衍在这里,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铸造了宁古塔独特的满族民俗文化,可以说,影响极其深远,博大而灿烂。
(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也就必然的产生了一个新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民俗文化”的提法是否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在中国的历史上,至迟从西周起,就有“輶轩之使”的采风活动,从而拉开了民俗活动的序幕。1918年2月1日,刘半农先生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发表时,中国民俗学界把此日此事定为中国民俗学的发端,从西周到1918年,慢慢三千余载,钟敬文先生称之为中国民俗学的“史前史”。在此期间,张采亮先生在他的《中国风俗史》中,把中国民俗划分为四个时代,即:自黄帝以前至周之中叶为浑朴时代;自春秋至两汉为驳杂时代;自魏晋至五代为浮靡时代;自宋至明朝为敦朴时代。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把中国民俗史划分为“史前民俗”、“古代民俗”和“近代民俗”三个阶段,还有《民俗研究》编委副主任齐涛先生划分的中国民俗史十个“自然段”等等。由此看见,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有根有源,逐步传承和发展而来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传承性和留存性中,又有历史性和变异性。随着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地域环境等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和影响。民风民俗必然产生变化和发展,有的变异,蜕化或消亡,有的则传承发扬和光大,这是任何事物都违背不了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取其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良俗,弃去传统民俗文化的糟粕陋俗。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型期的社会中,其社会生产和生活急剧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民俗文化中的新与旧、良与陋的矛盾处在复杂多变中。对此,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民俗文化中,要明确许多良俗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扶持,要按照民俗文化科学规律、用历史的发展观点,进行认真的、具体的分析,加以仔细的区分、选择、鉴别和批判,吸取其精华,同时,必须遏制坏的传统和陋习的泛滥。以教育、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对其斗争。如: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极大危害的黄、粉、赌、毒的沉渣泛起,封建迷信活动的逐渐抬头,买卖婚姻和非法同居等违法现象的不断出现,还有修坟遭墓、土葬厚葬的广泛蔓延等等。这些是旧民俗陋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辟和回潮,严重的腐蚀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是全国各民族两个文明建设前进的绊脚石,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要排除其陋习的糟粕,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破旧俗、立新俗。这即是人类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民俗文化的融合,形成新的民俗文化。
宁古塔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满族民俗文化以走过了近四百年的路程,是这里民俗文化的丰碑。如同一切社会事物和现象一样,宁古塔满族民俗的产生,传播与发展,都是有其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一定的社会土壤和气候下,人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在当时被认为是合理的,是正确的,被延续下来了,这就是传统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一样,当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迅速发展,或受到外来事物与文化猛烈的冲击后,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很多方面以不能完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多的内容要改革、变异、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转型。事实证实了这一点,近代现代社会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发展,已表明了在新的民俗文化形成中绝不能忽视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作用,没有传统的民俗文化,就没有现代的民俗文化,所以说,在保护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其势所必然。换句话说,现代的民俗文化离不开传统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也离不开现代的民俗文化,两者只有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的民俗文化,让新的民俗文化在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新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活动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活动,在当今这种快捷的现代社会里,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花样繁多,新生的活动发式层出不穷,是前所未有的。研究它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内在特点和发展的趋向,主要目的是新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何为现代社会活动服务,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做法上要把党和政府倡导,市场引导与群众自觉行动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和发展起宁古塔满族新民俗文化,显示出多样化、商业化、现代化、大众化和特色化的趋向。值得可贺的是,就目前的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已融入了旅游文化、民政文化、城建文化、广场文化、社团文化、歌舞厅文化、花卉文化、服饰文化及饮食文化中,尽管这些表现形式的含义似乎不太确切,但已开启了一种新的民俗文化的形成现象。今天我们所要求的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的民族文化,要看到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特点,一些新民俗文化的现象在这里只处于萌芽或雏形的状态,尚未成为比较稳定成形和完整意义上的新民俗文化,但就宁古塔的历史性、地域性和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方面而论,是具有很好的发展的前景,无疑的应当加强研究,本文就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在新的民俗文化变异中,简略表现和启示做一探讨,只算作一次”抛砖引玉”,有待于众多的民俗文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家简介
张裕兴,1946年2月生,满族,共产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牡丹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牡丹江市渤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牡丹江市作家协会理事、《雪城》和《渤海文化研究》副主编。现任牡丹江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宁安市宁古塔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致力于宁古塔满族民俗文化的研究,部分作品在国家、省、市有关会议和书刊上发表。
往期作品欣赏
张裕兴:对举办《中国?宁安渤海文化节》的提议与释义
张裕兴:从地域性角度看宁古塔文化的传承
张裕兴:百步草和癞蛤蟆塞墨——宁古塔满族端午节习俗
欢迎关注《宁古塔作家网》
顾 问:田永元耕 夫 高万红
主编团队成员 :朱文光于百成李延民高万红 金美丽 金波总编 :金 波
摄影师 :金美丽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是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重要网络平台。
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
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稿费打赏20元以上,(不包括20元)开始给作者发放稿费.赞赏费用的百分之四十作为作者稿费。百分之六十作为平台运转和发展。一周结算一次赞赏,故作品在平台发布后两周发放稿费,后续稿费由于无法统计,所以不发放。
主编金波在这里期待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