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螺田村的古树(摄影 朵朵)
写在前面的话
广东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一直保留至今,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朵朵随笔”推出了《广东故事》栏目,此栏目将会不定期地推送反映广东(广州)的小故事与朋友们分享。
在广东的乡间有很多古村落,那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寻访古村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清远的英德市,本人寻访了几个古村落,虽然一个个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村落都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一直都在。如今,很多古村落已经逐步得到保护和修缮,重新焕发出它原有的风采。此篇微信所写的是来自广东英德的两个小故事,都带着山野的芳香。英德之行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都让人难忘。(英德擂茶粥创世界记录视频欣赏)英德擂茶粥创世界记录视频欣赏(挑战世界最多人同时擂擂茶粥世界记录,共有333人同时擂擂茶粥,场面壮观。)视频提供 付桂云
英德街景· 古村落风光欣赏(视频制作 朵朵)
古村落祠堂前的“拴马桩”(摄影 朵朵) 寻访古村落在广东省的乡间有很多古村落,每一个古村落一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对古村落一直是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因为一个个的古村落埋藏着很多神奇的故事,它的根都在那遥远的从前。今年的10月份,我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参与了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牵头策划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的活动,到清远的英德市进行“种文化”培训,与当地群众分享创作心得。英德市是我参与下基层活动的第三站,我是第一次到英德,对英德的民俗很感兴趣。到了英德后,了解到它的很多个“第一”,也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英德市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先后被授予“中国英石之乡”、“中国红茶之乡”、“中国砂糖桔之乡”、“中国蚕桑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女足之乡”、“中国果蔗之乡”称号。螺田村的古树(摄影 朵朵)古村落一景(摄影 朵朵)英德有这么多的“头衔”和荣誉,吸引着八方的来客。但对于我来说,更喜欢去看看那些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所以,只要有一点时间,我都会去寻访古村落和非遗的传承人。英德市文化馆的朱伟坚馆长听说我想去看古村落,就热情地说他可以带我去看几个古村落。本来我不想给他添麻烦,想自己去,但朱馆长说我第一次到英德,不熟悉当地的情况,他是当地人,有些古村落他也去过,还是由他带我去比较好。那天,朱馆长开车带我去寻访当地的几个古村落。大概是走了四十多分钟,我们来到了一个古村落。村干部听我们说明来意后,热情地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边走边看。村子不大,走不远就看到一个大水塘,但水塘里已经没有水。村干部说这个大水塘以前是有水的,而且还有鱼,但现在水已经干涸了,村里想改造一下水塘,但还没有实施。水塘旁边有一座客家围屋,我们进去看了一下,有的围屋墙体已经坍塌,四周杂草丛生,有几只鸡还在里面觅食。我建议村干部把这座围屋修缮一下,把杂草清理干净,村干部说他们准备清理了。但愿村子里能把这座围屋清理出来,毕竟这里承载着村庄的过去。古村落一景(摄影 朱伟坚)
古村落一景(摄影 朱伟坚)水塘边上还有一间祠堂,祠堂已经很破旧,但还是能看到当年的影子。在祠堂的门口,立着几块石碑,石碑成对摆放。村干部说石碑是旧时的拴马桩,据说当年村子里的人考取了功名,官府就赐了拴马桩,拴马桩是当时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几块拴马桩经过岁月的风雨,还依然静静地“站”在那里,好像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和那遥远的故事。随后,我们一行人又去看了另外一座围屋。这座围屋比之前看到的破败的围屋不同,这座围屋规模较大,是砖木结构,大部分建筑都保存完好,整个建筑有些像碉楼,高大的围墙把整座建筑团团围住,围墙上还有一些射击孔。走进围屋,里面的面积很大,有很多房间。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一口室内井。以前,我也去寻访过客家的围屋,里面也有井,但一般都是露天的,在室内有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那口室内井在一间房子里,旁边有灶台,井口的正上方没有盖瓦,有一个圆形孔可以看到天空。随行的村干部说这口井是以前住在围屋里的人挖的,旁边的灶台是过年杀猪时用来煮开水的。当年的围屋就是一个小社会,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就算是碰到外敌也不怕,里面的人可以正常地生活。看着眼前的围屋,我的思绪好像被拉回到了从前。从房屋的建筑格局来看,这里曾经住过很多人,也许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和孩子……现在,偌大的宅院已经人去楼空,不免让人唏嘘不已。那天,我们走了几个古村落,看到古村落的现状,我总是心生感慨:一个个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村落都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一直都在。如今,很多古村落已经逐步得到保护和修缮,重新焕发出它原有的风采。
古村落一景(摄影 朵朵)
古村落一景(摄影 朵朵) 遇见擂茶人擂茶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我虽然喝过擂茶,但没有什么更多的感觉,让我喝出擂茶的味道并喜欢擂茶是在英德。付桂云是英德人,她做的擂茶粥在当地很有名,认识她也是一个机缘巧合。当时,我想去拜访一些英德的非遗传承人,英德市文化馆的朱伟坚馆长向我介绍了付桂云,说她是英德市擂茶粥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身上有很多故事,朱馆长把付桂云的电话给了我。我给付桂云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付桂云听说我想拜访她,想听她的故事,高兴地说她有很多故事跟我说,让我去找她。我在电话里跟付桂云说想看她现场做擂茶粥,我想感受一下,她也爽快地答应了,说等我去找她,她会现场做擂茶粥给我看。
那天,我按付桂云提供的地址去找她。走了一段路,我就看到了付桂云开的食品店。付桂云看到我来,高兴地迎了出来。“娜老师,你先尝尝我做的擂茶粥,还有好吃的点心。等一下,我会做擂茶粥给你看。”付桂云笑嘻嘻地说着,端来了一碗擂茶粥放在桌子上,又从旁边的锅里拿来一些点心。云姐开的食品店云姐制作的擂茶粥云姐制作的糍粑付桂云在那条街上开店做擂茶粥和点心已经有几年,大家都叫她“云姐”,我也入乡随俗叫她云姐。我去的时候,有一些当地的食客在云姐的店里吃早餐,有一位女士吃完还另外打包,说是带给她家里的人吃。我喝了一口云姐刚端出来的擂茶粥,感觉有些回味,口感很好,跟我以前喝过的擂茶有很大的不同。在来找云姐之前,我只是想象征性地喝一点擂茶就行,主要是想听听她做擂茶的故事。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天,我喝了两碗擂茶粥还想喝。云姐看我喜欢喝擂茶粥,就高兴地说:“娜老师,你喜欢喝就多喝一些,我做了很多呢。”我也笑着跟她说:“云姐,我以前喝过擂茶,但没有什么感觉,但今天喝你做的擂茶粥口感很好。”听了我的话,云姐又笑嘻嘻地说:“娜老师,我跟你说,我天天都喝擂茶粥,不喝一天就觉得难受。有时我到外地出差几天,喝不到擂茶粥,心里就会想,回到家马上就要做擂茶粥喝。现在,我每天喝了擂茶粥心里才舒服。”云姐制作的小吃云姐制作的糍粑
从云姐的言谈中,我感觉得到她对擂茶粥有很深的感情。随后,应我的要求,云姐现场做擂茶粥给我看。云姐先拿出一个陶做的盆,往里面放了一些野生的茶叶,再用一根木棒(擂茶棍)不停地转圈,捣碎茶叶,她说要把茶叶捣成粉末才行。我问她一直这么转圈手会不会酸?云姐说她每天都这样磨茶叶,习惯了就不会累,还是一种享受呢。
为让我直观地了解做擂茶的流程,云姐一边不停地捣碎茶叶一边给我讲解,很快,刚才还是成片的茶叶就变成了粉末,几分钟后,擂茶粥就做成了。大家都高兴地品尝起来,刚喝过擂茶粥的我也忍不住继续品尝。云姐说做擂茶粥的茶叶都是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生茶叶,用野生茶叶做擂茶粥口感才好。见识过云姐现场做擂茶粥,我还想听听云姐的故事,想知道她是如何跟擂茶粥结缘,而成为非遗传承人?为了讲话方便,云姐带我到附近的一家茶座,在那里,云姐跟我讲了她的故事。图片提供 付桂云
图片提供 付桂云
云姐和擂茶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当时,因为家庭的变故,她被送回乡下的奶奶家,奶奶很疼她。奶奶家住的那个小山村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子边的山上有很多野茶树,还有很多可以吃的野花野果。年幼的云姐跟着奶奶到山里采野茶叶,采野花采野菜,不但学会做擂茶,也学会做各种点心。虽然那个时候家里很穷,但奶奶还是会给她做一些好吃的点心,那些点心都是用山里的野菜野果做的。云姐说那时她吃到的东西虽然不多,但绝对是纯天然的。
在那个小山村,云姐得到了奶奶无私的爱。除了奶奶之外,还有一个爱她疼她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的二叔。云姐的二叔身体有一些残疾,所以一直没有成家,他把云姐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云姐学做擂茶,第一个用的瓦盆和第一根擂茶棍就是二叔从集市上买回来给她的。云姐说,那些年,村子里的人都很穷,但每家都会买一个瓦盆和擂茶棍做擂茶,因为山村里的人离不开擂茶。云姐一直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瓦盆和擂茶棍,但她不敢跟奶奶开口,她知道奶奶没有钱给她买,后来,是二叔给她买来了瓦盆和擂茶棍。当她从二叔的手中接过瓦盆和擂茶棍的时候,云姐高兴地哭了。多年以后,回想起在那个小山村度过的日子,云姐说那时的她是快乐的,她永远都忘不了奶奶和二叔对她的好。
图片提供 付桂云图片提供 付桂云后来,云姐经历过一些磨难,讲到那些磨难的时候,云姐几次哽咽地说不下去,几次泪流满面。云姐说,她只是把她的故事讲给我听,但不能写出来,因为她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我答应了她,但从她的讲述中,让我有一种感觉,她和擂茶的缘分其实是和她所经历的那些磨难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那些磨难,她也许不会这样喜欢擂茶。对于我的感觉,云姐也赞同,她也说如果没有当年的那些磨难,她也许不会做擂茶,那样的话,今天的她可能是另外一种光景,虽然她不想跟别人提起那些早已过去了的磨难。
磨难成就了今天的云姐,她成了英德市制作擂茶粥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一路走来,都是擂茶伴随着她。云姐说她做擂茶就是做良心,她做点心也是做良心,所有的食材都是她精挑细选,毫不含糊。云姐是个有心人,她在做擂茶的同时,也在尝试做各种糍粑和点心。糍粑也是客家人喜欢的一种食品,云姐就经常琢磨着怎样把糍粑做得好吃。通过她不断地尝试,她能做很多品种的糍粑。为了让店里的食品更加丰富,云姐还根据节令来调整食品的样式,她回忆起当年奶奶教过她二十四节令每个节令吃什么食品对身体好,她把留在脑海里的那些记忆写了下来,又不断地尝试,她做出了更多更好吃的食品。几年下来,她制作的点心品种越来越多,都是纯天然的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姐的食品店也名声远扬,四面八方的食客都慕名而来。英德千人采茶现场(英德市曾经举办过千人同时采茶的活动)图片提供 付桂云英德千人采茶现场(英德市曾经举办过千人同时采茶的活动)图片提供 付桂云如今,云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儿媳也帮着打理店里的事情,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子。云姐说她想让儿子和儿媳继续把擂茶粥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擂茶粥喜欢擂茶粥。寻访古村落和遇见擂茶人云姐,是我那次英德之行的小收获,如果以后有机会到英德,我一定会再去寻访古村落,再去喝一碗云姐做的擂茶粥。 后记:在广东的乡间有很多古村落,那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寻访古村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清远的英德市,本人寻访了几个古村落,虽然一个个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村落都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一直都在。如今,很多古村落已经逐步得到保护和修缮,重新焕发出它原有的风采。
擂茶粥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虽然它的做法很简单也很普通,但它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客家人离不开擂茶粥,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的擂茶粥。
此篇微信所写的是来自广东英德的两个小故事,都带着山野的芳香。英德之行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都让人难忘。但愿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感谢英德市文化馆朱伟坚馆长的大力支持!
古村落一景(摄影 朱伟坚)
古村落一景(摄影 朵朵)古村落一景(摄影 朵朵) 广东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一直保留至今,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朵朵随笔”推出了《广东故事》栏目,此栏目将会不定期地推送反映广东(广州)的小故事与朋友们分享。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 :“朵朵随笔”公众号是义务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拉祜族文化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广东故事之——瑶山之行(瑶族风俗视频欣赏)
【朵朵随笔】岭南故事之——“走马观花”看始兴(新编视频版)
【朵朵随笔】会吃的广州人(新编版 · 广东民歌《卖鸡调》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