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品”部的两个汉字“嵒”和“喿”,除部首“品”外,“品”部只有这两个部属汉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嵒字归“山”部,“喿”字归“口”部。两个字的详情如下:1、嵒。读音有两个,都出自《说文解字》,也就是说,“嵒”字在《说文解字》中出现了两次。我们放在一起说完。(一)ni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品”部“嵒”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嵒,多言也。从品相连。《春秋传》曰:‘次于嵒北。’读与‘聂’同。”会意字。本义是多言。许慎认为“嵒”字是会意字。从三口相连。他举《春秋左传》的例子是指《春秋·僖公元年》的“次于嵒北”,现在的版本都写作“次于聂北”。就是“驻军在嵒北。”但这个例子,对于解释“嵒”字的本义并无作用,可见许慎对于嵒字的“多言”本义非常肯定。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注》:“嵒从三口,而‘山’以连之,即“絮聒”之义,就是唠唠叨叨的意思。王筠《说文句读》:“与廴从彳引之同法,乃会意之别种。”“众口交吅(喧),发言盈庭,纷拏纠牵,故以三口相连见意。”但我们还是得说说字形。在甲骨文里,嵒有三种字形,分别如图:
(甲骨文“嵒”字的三种字形)第一个、第二个字形就是三口相连的意思,第三个字形却在下面多了一个“人”形,强调“多言”是人事。裘锡圭先生《说“嵒”与“巖”》一文明确指出:“这个字象征一个人有几张嘴,‘多言’的意思表现得极为明白。”它显然跟“山”部代表岩石的“嵒(山部读yán)”不同。(二)yá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山”部“嵒”字标注的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嵒,山岩也,从山品。读若吟”。会意字。就是山势、岩崖连绵之意。读这个音时,音义同“巖”。本义为山岩。属分化字。在甲骨文中,上一读音的“嵒”跟这一读音的“嵒”为一字异体,后来分化为二字,在隶书、楷书中又混为同形字。“嵒”与“岩”在古书中经常通用。《正字通·山部》:“嵒,同巖。”就是山岩的意思。南朝齐谢朓《郡内登望》:“威纡距遥甸,巉嵒带远天。”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嵒花覆谷泉”,用的都是这个意思。近现代汉语仍有有人用嵒的这个意思,比如《镜花缘》第四十六回:“此处不独清秀幽僻,而且前面层嵒错落。”
(岩石山)此外,读这个音时的嵒还是地名。《广韵·咸韵》:“嵒,亦地名。”《左传·哀公十三年》:“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用作地名,不再解释句意了。要注意:嵒因为有第一个读音的存在,它的使用就不能完全同于“岩”。还有一个字,写作“嵓”,音、义用法基本通于“嵒”,也可同时记忆一下,但“嵓”还另通“癌”字。是特别用法,不能与“嵒”混用。嵒的小篆写法如图:
(嵒的小篆写法)2、喿。读音有两个:(一)zà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鸟群鸣也。从品在木上。”会意字。本义是许多鸟或虫子乱叫,聒噪。桂馥《说文义证》称:“喿,俗作噪”,《集韵·号韵》:“喿,或从口。”也就是说,噪是喿的俗字。既是会意字,也看字形:
(喿字的字形发展)这个字会意方法明显,三“口”汇集“木”上,会群鸟聒噪之义。一群鸟在树上叫,可不就是聒噪不止吗。
(一群鸟在树上)字形古今变化不大,图中秦、汉古隶,书写较为随意,但不影响字义。现代汉语写作“噪”,又累加了一个“口”,成了形声字。本字“喿”反而弃之不用,只在构字中用作音符,比如“澡”、“臊”、“操”,用作音符时,与本义关联不明显或无关联。(二)qiāo。读音出自《集韵》。农具名。《方言》:“臿,赵魏之间谓之喿。”郭璞注称:“字亦作鍫也。”臿,同“锸”,大禹治水,手里拿的就是这个工具。鍫,其实就是现在的“锹”。
(大禹治水)喿的小篆写法如图:
(喿的小篆写法)(【说文解字】之36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2024年03月02日
-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