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羽毛有多重?| 关于“轻与重”的课程案例

Y
I GEN YU MAO
一根羽毛有多轻
KE CHENG AN LI
课程案例
《一根羽毛有多轻》
关于“轻与重”的课程案例
作者:张迎娇
丰台一幼丰益园


活动背景
户外活动的时候,几个女孩子在操场上发现了角落里的几根羽毛,被风轻轻一吹就飘起来了,“羽毛太轻了”,“羽毛好漂亮,我想抓住它”,“它到底有多轻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羽毛议论纷纷,连间操的音乐都没有听到。“老师,你知道羽毛有多轻吗?”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和途径。而且,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就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于是,“羽毛”这个关于探讨“轻与重”的主题就在我们班诞生了。

孩子们发现的
小小羽毛


活动内容
1
1. 一根羽毛有多轻?
“老师你知道羽毛有多轻吗?”当孩子们这样问道后,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有谁知道羽毛有多轻?”白糖抢答:“特别特别轻”,雨沐说“一片云彩就能把它架起来”,远远接着说:“轻地可以飘起来”,翘翘像是想到了什么:“能在空中飘很久,它能飞很远”,甄臻说:“没有比它再轻的东西了”。
眼见孩子们的回答告一段落,我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恩,看来羽毛真的很轻,那你们觉得没有比羽毛更轻的东西了吗?”这个小小的问题,又引起了孩子们下一波的头脑风暴。
大家沉默了1分钟,嘉伟说:“老师,空气比羽毛轻”,子航:“塑料袋比羽毛轻”,远远:“降落伞,降落伞比羽毛轻”,崡崡:“泡泡也比羽毛轻”,“头发”,“树叶”, “特别薄的纸比羽毛轻”,“很细很细的线也很轻。”
我们想到的
轻的东西

教师分析:
孩子们在想到、说到有什么比羽毛轻的时候,很明显是把先前的已有经验调出来,并自然地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做对比。
2
2. 怎么能知道谁轻?谁重?
那么如何验证呢?我将问题抛给了孩子们:“我们怎么能知道哪个重?哪个轻呢?大家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曾亦辰边做动作边说到:“抛一下看看谁落的快,落的慢的轻,羽毛落的慢。”他的回答,像打开了其他小朋友的思路,接着天赫说,“像飞小飞机一样,飞出去,谁飞的快谁重,谁飞得慢谁轻。”宣默:“一扇,谁扇的风小,风小的轻,风大的重。”白糖:“放在手上,吹一吹,吹得动的就轻,吹不动的就重。”李泽宣:“掂一掂,一个手放一个,感觉一下谁轻谁重。”肉肉:“放头上,再走一走,轻的掉下来慢,重的掉下来快。”天赫:“空气轻,因为空气都看不见,羽毛能看见”,“用称称一称”,“用跷跷板试一试。”

教师分析:
在比较物品轻重时,孩子们能够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运用到探究实验上来,渐渐对科学有了自己的理论、总结,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孩子,通过直接对话和讨论,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同时,将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也让孩子们对探索新事物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不论方法正确与否,在思考的过程也是提升经验的重要步骤。那在孩子们提出猜想之后,我们不用急于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可以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来探索。
3
3. 各种各样的称
(1) 跷跷板
科学区里突然听到宣墨和允墨正在争论谁更轻,老师:“大家觉得宣墨和允墨谁轻?谁重?”元宝:“我觉得宣墨轻,因为他个子小”晨晨:“允墨轻,因为她瘦”佩舒:”因为宣墨吃的多,所以他重”亚泽:“宣墨轻,因为他矮”子墨:“我们可以用翘翘板,看看他们轻谁重。”
在活动中,成人往往低估了幼儿的认知,认为幼儿的认知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直观的,可是他们常常把各个领域中的因素相互联系,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解释,预测将要发生的现象。
后来,孩子们通过跷跷板的方式得出结论,允墨重一些。
QIAO QIAO BAN
教师分析:
孩子们在想到、说到有什么比羽毛轻的时候,很明显是把先前的已有经验调出来,并自然地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做对比。
QING ZHONG

(2) 电子秤
活动区时间,几个小朋友围在自然角给小鱼喂食,小宝说:我的这条小鱼,比之前大了一点,它每天都要吃鱼食”,涵涵:“我的小鱼也长胖啦”,白西原:“我带的小鱼也有长大的”,老师:“那你们的小鱼现在有多重,你们知道吗?”,小宝:“不知道”,白西原:称一称就知道了,涵涵:嗯,我们称一称,老师:那怎么称呢?孩子们想出了5种办法:
1、把称放在水面上,让小鱼跳上去
2、把小鱼放在泡泡里,把泡泡放称上
3、把杯子里放上鱼和水,然后称上
4、把小鱼直接放在称上称
5、把防水称放在水里称小鱼
我们把孩子的想法进行了统计:全班34人同意第一种的19人,第二种的5人,第三种的1人,第四种的27人,第五种的13人。第二周在孩子们一起验证下,我们的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把小鱼直接放称上,获得了小鱼的重量。
DIAN ZI CHENG
教师分析:
科学经验即是指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过程中获得的结果从幼儿科学经验的来源看,幼儿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凭自身感觉器官获得的,是在幼儿兴趣和需要的驱动下获得的。

称小鱼的
各种奇思妙想

(3) 比较轻重
在“轻与重”的话题持续热度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然对自己的体重也发生了兴趣,于是在此推动下我们为全班小朋友进行了持续的体重记录。
这不,这个月份的体重记录表新鲜出炉啦,大家讨论着各自的体重,然后发现最重的是班上的张老师,居然有58.8公斤,孩子们立马聊了起来:“张老师您也太重了吧”,“张老师您比我妈妈还重”,“比我奶奶也重”,“老师,您怎么那么重呀”……
户外游戏时,看到跷跷板,我提出了问题:“你们猜,几个小朋友的重量加起来,和老师的重量一样?”
“2个!”“3个。”“5个!”于是我们一起利用跷跷板测试了一下,结果6个小朋友坐在跷跷板上,张老师才不能把他们那头翘起来。
BIJIAO QING ZHONG
教师分析:
教师或许都知道科学教育不是科学知识的灌输,但落实到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给幼儿探究、讨论的机会,让幼儿自己操作和发现,这样收获的经验将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经验更丰富。

几个我们和老师
一样重?


活动价值
幼儿会对周围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感到好奇,《指南》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纲要》中指出 ,“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杜威曾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对此,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如何实施及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充分的认识至关重要。教师要创设问题困境,引发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善于等待幼儿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最终,教师要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合作探究者,以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THE END

作者:张迎娇
丰台一幼丰益园
END
课程实践
卫生保健
教师故事
抿一口龙井,需静心细品,悉心置茶,方能辨香识韵,再悟茶语,好似与课程相遇,源于生活实践中,归于操作体验处,还于发展儿童时。设计前看见儿童,实施中品读儿童,评价时默读儿童。
朱继文工作室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