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话担当(杂文)

央视播过一则公益广告,场景就设在一家酒店的包厢里:一家人正开开心心吃饭,突然身患老年痴呆的父亲一把按住盛着水饺的盘子不肯放手,还念念有词:“我要留给儿子,这是他最喜欢吃的。”镜头再转向那位已经不算年轻的儿子,只见他先是一愣,继而热泪盈眶。我们姑且不去考证老年痴呆患者究竟有没有挖掘生活记忆的可能,但这个广告让我们看到了父爱,一种出于本能的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息息相关,各种各样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的节日也纷纷涌来。虽然背后有商家推波助澜,但如果这些节日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就值得提倡,特别是母亲节、父亲节,为公众提供一个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机会,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不谋而合的。
   父亲节起源于美国。1909年,杜德女士在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后很有感触:“母爱似水,父爱如山,我们应该设立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杜德十三岁那一年,她的母亲就过世了,是父亲独自抚养他们六个孩子长大成人。杜德是家中唯一女孩,因而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于是,她向教堂提出建议,想把她父亲的生日作为父亲节的纪念日。这个建议很快就被教堂接受了。不久华盛顿州州长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1924年,柯立芝总统签署文件把父亲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以便“在父亲和子女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并且使父亲铭记自己应尽的全部责任”。
   有人说,男人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当好父亲。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情商更高,男孩将来会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温柔。奥巴马在2013年父亲节曾发表一份声明:“身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知道作为一名父亲是任何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他看来,做父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做总统。
   对于我们这代人,可以用三个词临摹日常生活中父亲的形象。第一个词是“影子”。记得小时候父亲就像影子一样看不真切,他每天晚上很晚回家,早上还没等我们起床,他就上班去了。第二个词是“钱包”。父亲常年在外面打拼,给我们提供经济来源,努力为我们营造安逸舒适的生活。第三个词是“铁板”。严父慈母是中国家庭传统的角色分工,父亲往往扮演严厉的角色。父亲是一个坚毅的称谓,意味着责任与担当。
什么是担当?易中天认为,担当最初源于“士”的一种精神,是士人的一种操守。中国传统的士人大都是读书人,但士人与读书人还是有所区别的。士人与一般读书人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有担当,后者得担待。担当是对天下的,担待是对上司的;担当是自觉的,担待是无奈的;担当是自己担责,担待是帮别人赖账。人没有担当,就不会有气节。西汉杨雄读书很多,却为王莽篡位摇旗呐喊;南宋方回文采斐然,却谄媚权臣贾似道;明末钱谦益一句“水太凉”,民族气节都不如一个青楼女子!
如今机关里讲“气节”的少,讲“节气”的多,导致有担当的官员少,肯担待的人也不多。局长喜欢打乒乓球,处长就腆着大肚子,蹒跚着也要陪练;处长喜欢搓麻将,科长就变着法子给他点炮;科长喜欢垂钓,科员恨不能潜入水中为他挂鱼。有些人“到什么季节,就开什么花;刮什么风,就使什么舵”,名为“与时俱进”,实为“与势俱进”。哪边得势,或可能得势,就往哪边靠;哪里需要担责,赶紧躲得远远的。文山会海,看似落实上级要求,其实就是规避责任。文件发了,会也开了,你不能说他不重视吧,如果出了问题,都是下面落实不力。这样的作风,不要说担当,连担待都没有!
  担当是什么?担当就是见困难要上,见荣誉要让,出了问题勇于担责。这不仅是干部制度的问题,更是干部素质与操守的问题。各级干部理应是社会精英,就必须有所担当。比如出了安全事故,向公众道歉真的就很难吗?工作有过失,真诚地道歉,既可以抚平受难者的伤痛,还可以自我反省,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学会道歉,勇于担当,无论是现代政治,还是当代政要,反省自己,亡羊补牢,于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
   高校本是培养有担当后辈的地方,如今也好不到那里去。某些教授、博导,一见到当官的,就点头哈腰,满脸谄媚。说得文雅一点,是大气不敢出。早在清末,章太炎就在《代议然否论》中提出设想:“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其旨在于保证学术、教育的自由发展。民国后,这一理念得以伸张。1915年6月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时即声称:“我绝不能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半官僚的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公文,常常派一些一知半解的官员来视察,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到1930年,蔡元培为《教育大辞书》编写“大学教育”词条称:“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却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真正的大学应该有独立、自由精神;真正的学者,应该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
   人活在世上要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是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有担当。我们的传统原本对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的名人是心存敬意的,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都能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感叹。项羽虽为一介武夫,但不失担当之肩膀。当他奋力冲出垓下之围,到了乌江边,面对仅剩下的几百个江东弟子,没有选择忍辱偷生,而是自刎谢罪。这既是一种气节,更是一种担当。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满清被推翻后,便立志遗老终身。眼看北伐军节节胜利,满清王朝再无复辟的可能,便自沉昆明湖,用生命在自己的肉体与信仰之间作一个了断。先不说王国维愚忠满清王朝是不是值得,就凭他为理想的献身精神,我觉得就是一种风骨,更是一种担当。另一位与满清皇族有点血缘关系的作家老舍先生,“运动风暴”中面对无知学生的种种欺辱,明知道他们受了蒙骗,为了唤醒他们的良知,自沉未名湖,用自己的生命作最后的抗争,这也是一种担当。
  如今社会大环境并不需要我们用生命来做出担当,只要说几句真话,为民办一些实事。真话或许不入某些人的耳,但于国家,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只要为人民做有益的事,人民就会不会忘记,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强调做人要有担当,目的在于提醒国人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还是对国家都要有责任心,要有担当并勇于担当的豪气。
   写完这篇小文,恰巧央视戏曲频道播放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第四十四集,其中有一段情节,即康熙得知太子胤礽明知索额图要加害自己,还不据实奏报,伤心至极。但康熙并没有诛杀太子,而是将之圈禁。普天之下,只有儿子悖逆父亲,没有父亲肯加害儿子的。如果父亲对孩儿严厉,也都是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晚辈,可不能记恨他老人家啊!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