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营洲:岁月更迭,总得有点总结

岁月更迭,总是会有总结,也总会让立起来的很多计划再次破灭。
其实这是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常态,而我,也免不了这个俗。
因为不管从生理、病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懒惰才是人的惯性,否则就不会有“勤劳致富”这个词语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有很多计划被自己推翻,再次让自己回到曾经的懒惰惯性。
甚至,我们往往很努力的迈进,也只是自以为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罢了。这个看起来的努力只是让自己努力保持在原地,因为很多时候,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努力了,也只是让自己努力先活成一个普通人而已。
于是,如何从看起来的努力变成真正的精进,就开始有了焦虑,比如各种的知识焦虑。我发现“知识焦虑”这个词特别迎合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特别迎合当下渴望成长的一大群人。
耳边仿佛总是有一种呼声:你不努力学习,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但,坦率地说,人为了自己成长而感到的那些诸多的焦虑,可能永远没有解药,至少不是我笔下的几剂汤药可以解决的。
如果非要找一个解药出来,以我的目光所见,这些解药的指向往往就是当下若干大咖们的励志鸡血演讲以及很多的付费知识。最终的药效也会非常猛烈,会让你恨不得半夜不愿睡觉只想继续学习,会让你逢人就想高谈阔论去洞察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
然而,更大的事实是,努力的背后的确是需要学习,但学习的背后其实是“钻研”二字,什么是钻研,是踏踏实实一猛子扎进去的死磕劲头,是甘于坐冷板凳的一根筋一样的死抠,是对某些东西揉碎了捏烂了的那种韧性。
可是,大多数人是不肯下笨功夫的,急于求成,所有才有了很多“知识付费”的市场,才有了上述看似是解药的解药。其实,那也只是看起来像解药罢了。
我就好奇了,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自己读书苦心钻研读出来的,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一个是自己往那儿一坐,然后背后有一个书童,书童念书,他听书,最终就变成了大儒豪杰,然后就书中自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了。
的确,这个社会的节奏太快,快到一边走路也得一边让自己打开手机听着很多不同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学习。
我的手机中曾经关注过很多公众号,曾经恨不得每天必须要把很多好的文字在睡觉前都读完了。后来发现,除了让自己白天有点困倦之外,并没有真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成为了知识青年,除了让自己变得更焦虑之外,并没有让我因获得了知识而感觉到心安。
于是,我发现这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罢了,甚至有些自我欺骗。我发现这是一种病态,得治。
有一个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花多长时间?答案是5个小时。我大致算了一下,一天24个小时,除去8个小时的睡觉时间,除去8个小时的上班工作时间,你只有剩余8个小时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再除去吃饭上厕所的刚需时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运动、以及可以让自己精心成长的时间,其实真的不多,如果手机又占去了5个小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当然,这个推算是有重叠时间的,比如你可以边运动边用手机,你可以边吃饭边听音频边看电影。但,如果真是这样,你是否会感觉到更焦虑,因为你连只专心干一件事情的时间都快没有了。
比如,你每天还会有时间静下来专心看看书吗?答案是,要么没有时间看书了,要么都在手机上看电子书了。
于是网络逐渐压过了现实,电商逐渐压过了实体店。
比如,这几年来,线上购书超越了线下购书,于是书店似乎成为了不赚钱的行当。
然而,近一两年来,我也发现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当你认为中国的书店都干不下去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甚至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开始喜欢书店了,去书店读一本书,喝一杯茶或咖啡,在阳光下哪怕是懒洋洋地坐在书店的沙发里打个盹儿,这样的文化情调类型书店或也越来越多了。
当然,这跟书店的商品模式转型有关,实体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在卖书,而是要去卖某种情调了。但至少,这个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一个事实,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洪流中,是需要独处的,是需要在某种独处的时空中获得自我认知的愉悦和犒赏,这叫体验。于是,今天的书店已经变成了一种体验。
所以,实体书店是不会消失的。这也如同随着网购的流行,商场就倒闭了吗?事实证明,你去商场走一圈发现依然是人流攒动,只不过是商场会以另一种形式进行了升级改良,比如很多商场除了可以买衣服之外,往往会有一层是各种餐饮,同时也会有很大的一个区域是可以供孩子的游乐场,这些场所都是线上实现不了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商场中也总会有一层是电影院,早在若干年前,就有人预测说,实体影院的前景会低迷了,因为随着网络的发达,很多人完全可以在家用网络看电影了。然而事实证明,中国的电影总票房是一年比一年高,况且近几年来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对票房的贡献力量是越来越大,小镇青年成为了电影总票房的主力军。
说到网络,若干年前,也有很多大咖预测说,网络的发达会让这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然而几十年过去之后的今天,我们却发现,网络的发达却是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呈现出部落化的存在,同气相求的人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群体部落,而不同部落之间可以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综上实例,你说我们有必要总是站在现在对未来进行那么多的预测吗?我的观点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我们的生活也是无常的,又何必总是要为自己的未来做那么多很可能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儿的预测呢?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整一些假大空的知识焦虑,不如踏踏实实做好当下。
其实,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所以,人总是要认认真真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对于未来,你完全可以有美好的愿景甚至可以有一些所谓的预测,但千万不要陷入空洞的漩涡当中,做好当下才是关键。
是的,做好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在这个变化无端的时代中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也就是要让自己每天努力着,并开心愉悦着。
我越来越发现,当你做一件事情,最初的发心越简单越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愉悦,借由这个初衷走下去,这件事情的可持续性就会越强。
我的一位病人问我:你是如何调整自己行医时的心态的?
我说:每天不要把行医当作是苦差事和上班,你就想着是每天要见到若干各色人等,听不同的人诉说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去提供帮助,这样一来,自己的心态也就至少是平和的。
对方追问说:难道不为挣钱吗?
我说:让自己的心态好一些和挣钱有矛盾吗?心态好又能把钱也挣了,不是更好吗?我从来不会掩饰自己要挣钱的目的,但挣钱的姿势可以更帅一些,最起码是笑着站着把钱挣了,而不是跪着哭着去挣钱。
古龙在小说中讲,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其实,运气太差的女孩,往往都笑不出来了。所以要让自己开心,不是靠运气,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努力做好当下,同时努力让自己开心。
我逐渐发现,这个还算朴素的想法和最初念头,努力一点,开心一点,纯粹一点,可以让自己在行医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去感知生活,体悟生命,可以让自己能够更冷静地看清楚未来的路。
我非常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叫生命的状态,是来自《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我觉得这是一种身心灵的和谐,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纯净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有事做,开心去做,不担心,不恐惧,不焦虑,然后去做就是了。
于是借由这种最内在最朴素的想法的驱动下,去尽可能让自己活得自在、干净、心安、天真,现在我也越来越体会到了为什么《黄帝内经》一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
这几年来,我在喜马拉雅上做了一档音频节目叫《中医祁谈》,用我的声音用我的感知用我的理解,去讲中医,去讲英语,去讲生活中我想讲的种种。最初的时候,我和几位一起运作的小伙们儿都达成了共识,不为流量,不为挣钱,所以不用去迎合市场,不用考虑点击量,只讲那些我们觉得值得去讲的,全当是为自己而讲,全当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全当是为了取悦自己。
结果,我发现,一路走来,反倒是逼着自己在成长,并且是快乐的成长,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以及对英语的理解也在逐渐提高。
所以,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干就是了,管他周遭的风起云涌,先做好自己的云卷云舒。
再说了,朝着一个目标一杆子扎到底,相信时间会是一把丈量的尺子,去衡量你所有走过的努力。英裔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其实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你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所以,连续做一件事情,一根筋地坚持做下去,一定会从量变达到质变,我对此深信不疑。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供职的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一个是新东方的校训“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一个是正安中医的理念“正心诚意,温暖喜悦”。前者教给我如何努力奋斗,后者教给我如何做人行事。
我在新东方一路教书走到现在,深深地体会到:学习英文,或者任何一种语言,最终是要去发现语言背后的美好。我在正安中医一路行医走到现在,深深地体会到:学习中医,实践中医,最终是要去发现中医背后的生活美学。
学英语教英语的过程,我越发相信,一个人语言的局限,就是看世界的盲点。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这是20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的话,原话是:“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同时在新东方教书,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去点燃一把火。这句话也不是我说的,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叶芝说的,原话是:“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行医的过程,我越发相信,医疗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在医疗之外,其实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认知自我。希波克拉底说,了解病患是怎样的人比了解病人患了什么病更为重要。这是站在医生的角度说的,其实医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认知自己是所有人的生命课题。
因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这也让我想到了英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我希望我们都会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即便是认清了生活中有很多操蛋的真相后,还依然愿意去热爱生活。
时间很深情,总是会让我们过去念念不忘,时间也是很无情,总是会让我们猝不及防感慨光阴的流逝。未来的路依然会很漫长,要继续靠时间去丈量,继续靠努力去灌溉。我也依然会继续行走在两个领域:中医和英语,依然会努力去演绎两个身份:医生和教师。我也依然会告诉自己:烟火人间,不卑不亢,凭一口气,点一盏灯。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