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濂溪书院读濂溪/李衍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中国,大凡有点文化的读书人,都读过周敦颐先生的散文名篇《爱莲说》,对这篇洋溢着作者文采和哲理的美文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为了传承先生的思想学说,全国各地都陆续创办了一批濂溪书院。其中,九江濂溪书院,赣州濂溪书院,汝城濂溪书院最为有名。
汝城濂溪书院,位于湖南汝城县城西金凤岭山麓。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至今已有800年历史了。远远望去,书院前临秀水,后倚青山;绿树环抱,流水锵然。整座书院,占地面积3050平方米,大小房屋30多间,气势恢宏,视野开阔;青砖黛瓦,飞檐凌空,十分古雅清净,是一处读书求学的风水宝地。
绕过书院广场的八卦图,踏上布满青苔的台阶,犹如穿过一座漫漫的时光隧道,走过了一段长长的历史。书院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濂溪书院”的金字匾额,两侧挂着清代名士王闿手书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字体苍劲古朴,散发着脉脉文气。门前立着一对石鼓,更加增添了书院的几分庄严。
穿过第一道门,先生的紫铜雕像就屹立在我们面前。先生面容慈祥,和蔼可亲,手握《大极图说》,站在古时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研究阴阳数理的地方,似乎还在向我们讲述着深奥而又浅显的理学原理。我轻轻地走上前去,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了一位迟来的学子,对先生的崇高敬意。
书院为古典四合院式砖木结构,九曲回廊,曲径通幽;绿树掩映,花木婆娑。从观星台登上九级台阶,就是“希濂堂”,“希濂”二字,意味着先生的思想与人品世间罕见,堪为后世典范。“希濂堂”一栋三间,正堂的祭坛上悬挂着“道学宗主”的横匾,下边是先生的画像,两侧的对联写道:“学衍道源,德化苍生”。正是对先生人格的真实写照。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生于公元1017年6月1日,卒于公元1073年7月14日,湖南道县人。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首。宋朝儒学理家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先生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学说,构成了中华理学范畴的思想体系,为后来“程朱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中华儿女。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周敦颐任郴州桂阳(即如今的湖南汝城)县令,先生政务勤勉,热心治学,激励后人,培养了大批人才。短短四年时光,先生的足迹踏遍了汝城的水水水水,为汝城百姓办成了一件件实事,深得汝城百姓的爱戴。先生还是一位道德的践行者,为汝城的官场注入了“两袖清风,洁身自爱”的不朽灵魂。
走出濂溪书院,我默默地思索着。从先生身上,我似乎读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一个真正的君子,其人格是伟大的,不朽的,能光泽万世,烛照子孙。处逆境而不堕落,处顺境而不骄傲;做官不欺压百姓,为民不阿谀权贵。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得意忘形,不自我膨胀。光明磊落,不卑不亢。“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始终像莲花一样,恪守做人的准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 者 简 介
李衍长,执业医师,业余写作,已在纸媒发表作品1000多篇(首)。有作品收入各种年选和中小学教材。
关注微信公众号jgyxcpt
品读中国最美行走散文
投稿请附件发送个人创作简历和近期生活照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重要提醒:请按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附件简介和生活照片。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征文信箱:289341034@qq.com
(2021年赛事)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圆满结束!(后附获奖名单)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