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自我总结
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完善
摘要:在大一学子刚刚挣脱高中应试教育的枷锁,脱离唯分数论的单一价值尺度的镣铐,摆脱成人无孔不入的教条与管教的束缚下,满怀憧憬地来到大学校园,可能欣喜若狂,也可能无比失望——因为他们也许会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自由,那么完美。而人格还未塑造完全,成人意识还未成熟,独立生活能力还未能支撑起一个人用勇气与智慧面对未知与困难的的大学新生们,在踏入并涉足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开始主动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另一方面在无处不在的形式与束缚(包括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与等级制度)下不得不屈从于老一辈或上一级使得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碰壁;再加上权力中心愈加向左的趋势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风由官场逐渐蔓延到校园,经济发展的趋缓、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使得竞争与就业、升学压力提前来到本科生面前。大学生早已不是从前的天之骄子,甚至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在人日益沦为工具的当代社会,大学生们该怎样突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裹挟,成为“人非工具,而是目的”的真正有血有肉的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人”,而非“众”?这不仅与大学的校训息息相通,与大学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更是与国家秉行的“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有信念的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内涵一脉相承。而这,也是本文想要探讨的。
认识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它包括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控制等是其重要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
这是教科书上对“自我意识”的定义。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社会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其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基础是首先要了解自己,不是作为动物那样对世界对自我有着模糊而粗浅的认识,而是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认识你自己”,对自我有着清晰、客观、深刻的把握。而这种对自我清醒深刻的了解必然来源于社会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把握,以及对自我的关照、对比与反省,还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观察的经验与总结,这也就是自我意识的社会性特征。正如存在主义哲学中“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意识”的观点那样,萨特的观点是,只是由于他人意识的出现,自我意识才会发生,可以说,“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按照我们目前的粗浅理解,便是“世人皆如镜,照我自在心。镜中显何相,何相是真身。”置身于社会集体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社会观念,以及他人评价、舆论风向,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自我的镜子,从而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参考,进而为获得自我意识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来源。
其二,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的原理:意识决定于物质并反映物质。人的意识来源于现实世界,来源于人类交往,并将现实世界的信息予以能动的反馈作用于自身。“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②
根据我的理解与看法,如果仅仅将自我意识的来源限制于社会的反馈显然是不够的,不合理的。首先,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世界观也具有充分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二,一个人能接收的信息可以是驳杂丰富的,也可以是极为片面的)——假如一个天生缺乏自信心的人一直对外界对他的质疑与否定深信不疑,那么他的自信心将永远也培养不起来。假如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受到很多人的称赞又受到很多人的批评,那么他也许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而对自我的认识则是重中之重,一个主体面对外界提供的反馈与信息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剔除并将其作为提高自己、改善自己的的动力与参照,便是正确通过自我意识完善自我并对自我有更好的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自我意识与自我本身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是正相关相辅相成,也可以是负相关愈演愈烈。善于利用自我意识的人往往越变越好,不善于利用自我意识的人可能越来越糟。因此,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不因优势而骄傲,不因劣势而自卑,扬长补短,专注自我便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表现。这也是大学生亟需拥有的品质与能力。
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困境与解决方法
正如摘要中提到的背景,可以一窥当下生存环境与价值取向,而外在的价值取向则提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的外在环境,这种环境的逐渐单一,世俗化,成人化的价值取向为自我意识健康成长提供了不小的压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绩点至上”的价值取向与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与片面化仍然没有突破中学教育“唯分数论”的樊篱。究其原因,仍在于社会资源的有限与竞争人数的众多。今日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上个世纪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能考上本科院校的人皆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一张大学文凭可谓横行天下的敲门砖。学生在校园可以专注于学业本身,没有过多的就业压力;而当下,学历贬值的速度和货币贬值的速度一样狂飙突进。人数众多的普通大学毕业生们假如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或者过硬的社会关系,想要在人力资源市场脱颖而出依靠的便是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证书,高分的绩点,与中学教育本质无异。
2、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国民信仰崩塌,以金钱、权力为导向的价值观占据主导。一个千年古国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终于完成独立自主后又不幸遭遇了一场堪比焚书坑儒的文明浩劫,浸透于中国人血液中的儒家伦理已被马列主义的灌输取代,而所谓社会主义的思想在普通人心中的根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逐渐被摧毁,沦为统治者的说辞与意识形态的输出。自己都不相信的教条伦理用来教唆、教化、教育民众,先富起来的人将富起来的资产转移到国外。一边喊着虚伪的口号煽动民族主义,一边继续收割,那么上行下效,便不必惊讶当下教育出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
3、来自平民家庭的小镇做题家难有能匹敌发达、富裕家庭的背景,资源以及从小接受的教育水平,小镇青年易由此生出自卑的心理。尽管中国人数众多,资源相对不足,高考、研究生考试等途径提供了寒门子弟通过奋斗完成阶层跨越,高考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北京、上海的学生和一个来自河南、河北的考生有着天壤之别,我只想说懂得都懂,至于为何如此则不想赘述,此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禁区。
面对这些的外在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所以只能专注于自身。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我们需要发挥自我意识的作用,尤其发挥自我意识能动性的作用,“认识你自己”并“成为你自己”。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外界的评价与束缚,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如古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面对纷纭变化、纷纷扰扰的世界,我们需要积淀自己,完成对知识世界的探索,正如江西财经大学校长邓辉说的那样: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向来追求“修齐治平”,也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只有“内圣”方可“外王”,说的玄乎其玄,在我理解其实就是老百姓挂在嘴上的那句“要做事先做人”。而所谓做人就是内心修炼,实质就是道德操练,也就是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群己关系、群际关系。它不是要你故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 清高矜持,而是要你推己及人,从身边做起:你能真诚地欣赏其他同学的成功吗?你愿意无私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吗?你时常侃侃而谈却不知所云吗?你是否时常炫耀自己的所谓过人之处?你准备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新三好学生吗?你是否经常想起你那饱经风霜、胼手胝足的父母,也许此刻,他们正行走在南方泥泞的田埂上或北国低垂的天空下?你想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做点什么吗?你能容忍他人的善意过错吗?你愿意奉上你发自内心的赞扬吗?你能够勤勉忠实地履行你的 职责吗?你愿意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吗?对了,还有不得不一提的对金钱的态度问题,你能恪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戒规吗?你能认知到金钱是事业成功的 顺带结果吗?对这些鸡毛蒜皮但再真实不过的话题,如果你的回答是正面的话,我想,你其实已经具备了接近成功的品质,至少面对充满悬念的未来,你用不着焦虑。有道是,世事纷繁且无常,内心没有几分定数岂能不乱了方寸?
面对未来,良心固不可少,但未来毕竟不是光靠良心就可以吃饭的天堂。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在座你我“头悬梁、锥刺股”恐怕也只能窥得知识海洋的一鳞片爪,迷 茫是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真切感受。是听任迷茫的扩散而最终漆黑一团,还是尽力驱散迷茫寻找些微晨曦?这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古老问题。然而,无可置疑亦无从选择的是,尽管迷茫不可能散尽,但驱散迷茫是人类卓然有别于它者并得以自救的唯一路径。而学习是迷茫的驱散剂,除了学习,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更有效的生存 方法。就算是在我们熟悉的专业领域,知识创新亦一日千里,在座你我,稍有松懈就有可能沦为无知之辈,我们如果不真心实意地把自己当成傻子,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如何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更遑论诗意的栖息!”③
同时,我们塑造自我意识,还需要拥有独立的人格,否则,光拥有知识,则与淡漠的电脑、机器人无异,不过是知识工具人罢了。
最后,如果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这也不能否认我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不一定我们一定都要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不一定我们都非得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许,成为一个快乐,独立,自由的普通人本身也是一种成功,除了自己,谁又能说你的生活是失败的呢?
①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②刘文敏,高燕,赵丹主编;王丽,孙琰,陈昌崇副主编 .公共基础课系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0:60-69
③向善 向上 向着理想——时任全国青联委员、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邓辉教授的致辞(该引文出自邓辉在2005年法学院毕业仪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