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怎么死的
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姜维的“自杀”和“被剖腹”都是轶闻,没有史据可考。
因此,这个“为什么”也就没有答案可言。
按照《演义》的描述,姜维自刎后被剖腹的答案不言自明
在三国演义倒数第二回,即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的描述:
……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宫中死者数百人。卫瓘曰:“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众将又尽取姜维家属杀之。……
背景是:
姜维并非真投降,而是假意投降,试图通过挑拨魏军两位主帅邓艾和钟会的关系来瓦解魏军,伺机恢复蜀汉。
在成功挑唆钟会诬陷邓艾后,又怂恿钟会叛魏自立。
并且,要将不服的魏军将领全部坑杀。
由于事情败露,引发魏军反弹而导致钟会被杀。
姜维之死:
姜维由于心痛病发作不得已才自刎身死。
自刎后,魏兵出于对姜维挑唆魏军自相残杀极其愤慨,而用更为残暴的死后剖腹来加以报复。
剖腹后,看到姜维的胆囊有鸡蛋那么大(“其胆大如鸡卵”)。
按照演义的描述,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的答案不言自明:
姜维的挑唆导致魏军出现严重内讧和自相残杀,因此,即使自杀也被剖腹报复。
而且,剖腹后,见“其胆大如鸡卵”,也说明了姜维何以有胆量做出对魏军来说如此“可恨”的事情。
但是,所谓‘正史’的《三国志》中却没有姜维自杀,以及死后被剖腹的记载。
《三国志》所载姜维之死
在《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中,关于姜维之死的记载异常简略:
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征,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说:
钟会构陷邓艾成功,用囚车将邓艾押回魏国,然后自己占据成都,自封益州牧,反判魏国。
并且,重用姜维,要给他5万士兵作为先锋官。
因此,激发了魏军将士的不满,发生兵变,杀死了钟会和姜维。
姜维的妻子儿女也一并被杀害。
可见,《三国志》中并没有姜维自刎和被剖腹的记载。
姜维被剖腹,出自《魏晋新语》
姜维死后被剖腹出在记载魏晋时期奇闻异事的《魏晋新语》。
《魏晋新语》全书早已散失不存,作者不详。
不过,曾经为《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裴注三国志》中多处引用其文字,包括有关姜维之死处所做的“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升大”。
而这也成为“胆大如斗”这个成语,已经现在人们来常用的“斗胆”(大着胆子)这一说法的出处。
有趣的是,《魏晋新语》说姜维的胆囊大如“【斗】升”;到了后世的《演义》,姜维的胆子却被上百倍的缩小到仅有鸡蛋那么大——“胆大如鸡卵”。
在古代,斗首先是是一个盛量粮食的衡器,一斗为10升,约合现在的6.25升。
同样是晋代的陶潜就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而一个鸡蛋的容积约0.05 升,那么1斗相当于1个鸡蛋的125倍。
当然,斗,在古代也是一种盛酒的容器。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固然家喻户晓,但是三国时代的大才子曹植早就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名句流传。
那么,如果说姜维的胆囊有盛酒的斗那么大,倒是不那么离谱。
剖腹看胆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骚操作
剖腹看胆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骚操作,除了姜维还有其他领军将领死后被剖腹来验看胆子大小的事迹。
胆囊大小与胆量无关
然而,人的勇敢程度,尽管汉语使用“胆量”来表述,却与作为消化器官的胆囊的大小无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错误认识。
这种说法可见于《黄帝内经》中多处描述。
比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灵枢·论勇篇》也说,“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实际上,人的胆量大小,决定于脑奖惩系统对行为可能引发后果利弊的权衡。
也就是说,人的胆量大小是由脑决定,而与胆囊大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