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作用
原文信息:Grant M. Why special economic zones? Using trade policy to discriminate across import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20, 110(5): 1540-71.
一、引言
经济特区是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政策,近四分之三的国家都有这样的经济区,旨在降低某些制造商对某些商品征收的关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讨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区域会存在?并且以美国为例,验证了作者理论假设。
二、理论构建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为了实现福利水平的最大化,政府会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的方式实现关税的差异化达到其目标;实施关税差异化时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对同一商品的不同用户收取不同的关税。并且政府有能力防止套利,因此面临低关税的用户无法进口并转售给面临更高关税的其他用户。为了说明文章核心观点,作者选择从简单的市场模型入手解释经济特区的意义与作用。
1.简单模型
首先本文构造了一个简单的市场模型,这个市场背景是单一商品的市场,有许多小而同质的消费者。在适用中间产品关税时,“消费者”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生产者”是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中间产品的生产者。在这个模型中政府更多关注生产者剩余,而不是社会福利,通过关税以消费者剩余和福利为代价来推动再分配,用来增加生产者剩余。
根据Grossman和Helpman(1994)提出的观点,生产者盈余的收益是关税水平的一阶(即线性),而福利扭曲(即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与额外的生产者盈余和关税收入之间的差额)是二阶(即二次方)。因此,忽略角点解,最优关税将出现在生产者剩余的边际增长等于边际福利扭曲的点上。
国内生产者剩余并不直接取决于均衡的进口量:它只取决于生产者获得的国内市场清算价格。在这个价格下,任何超出国内供给的需求都将由进口来满足,因此需求的减少幅度很小,就转化为进口量的变化,而不是生产者盈余的变化。在图2中说明了这一点,在图2中,国内需求从D下降到D′,但关税保持不变。进口下降,国内产出的价格和数量不受影响。
生产者剩余对进口数量的这种不敏感意味着政府可以分割市场,对消费者群体征收不同的关税,而不改变国内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在图3中,政府将原来的需求曲线(D0)分成两部分,D1和D2。在D1中表示的消费者没有关税,而D2中代表的消费者则面临图2中所示的原始关税。面对原始关税的消费者的需求非常大,足以以相同的国内市场结算价格购买所有国内产出,如图2所示。因此,在统一关税的情况下,国内生产者剩余保持不变。由于进口成本(Pworld)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因此满足需求D1的消费者将从国外进口,所有进口商品都由面临零关税的消费者消费。
在图3所示的关税歧视下,生产者剩余与统一关税下相同,但关税收入较小,消费者剩余较大。政府将1区的关税收入与2区增加的消费者剩余交换,2区基数大于1区的基数,消费者剩余的收益总是大于收入的损失,所以总福利增加了。关税歧视通过免除部分消费者缴纳关税的方式,消除了统一关税引起的部分消费扭曲。
图3所示的选择向国内生产者提供一定消费者剩余的政策对政府来说是最优的。相比完全降为零关税,政府可以在第一阶段对消费者征收降低但非零的关税,但这只会降低福利和消费者剩余的收益,而不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同样,政府可以免除一小部分消费者的关税;同样,这将减少福利收益和消费者剩余,而不会改变交付给生产者的价格。因此,图3所示的政策也会使政府的支出最大化。
2.模型建立
接下来,模型推广到包含许多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环境中。中间产品贸易政策也会影响最终产品市场,不同商品的贸易政策与“反游说”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最终产品生产商的政治影响力与中间产品生产商的政治影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影响政府的关税政策。
在此模型中政府目标是将加权福利函数最大化。表达式如下:
福利的具体测算如下:
前五项反映经济收入,最后一项反映消费者盈余。收入项依次为劳动收入、最终产品行业利润、中间产品行业利润和对最终和中间进口征税的关税收入。第六项反映的是最终产品消费的消费者盈余。当政治权重均为1时,政府目标的最大化相当于福利最大化。
在这个模型中,政府的问题变成是选择一组进口关税来实现其目标的最大化。借助一阶条件,可以得到如下式子:
方程式(1)中第三项说明在最终产品关税和中间产品进口之间存在交叉弹性。因此,最终产品关税具有抵消中间产品关税所导致的中间使用扭曲的额外效果。这意味着,针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关税组合计划可能比单独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关税具有更低的福利成本。
方程(2)中的第二项反映了相对于最终产品关税的政治利益的减少,中间关税更能降低最终产品生产商的利润。第四项反映了中间商品关税在抵消最终商品关税造成的扭曲方面的作用,类似于等式(1)中的第三项。
3.关税歧视模型建立
作者在这步中改变了基准模型,允许政府对同一中间产品的不同用户收取不同的关税。假设这种歧视是按照行业划分的,最终产品行业内的所有用户对给定的中间产品都面临相同的关税。
此时政府问题转化为两步优化:
第一个约束条件要求在优化的第二步中选择的最终关税和用户专用关税执行第一步中选择的价格,而第二个约束条件要求在第一步中选择的价格集是可行的。这种转变可以理解为找到一种成本最低的方式,利用全套关税为国内生产商实现一套(内生选择的)价格。
根据理论推导作者提出了三个命题假设:
1.中间品和最终品是替代关系,所以关税只会分配给其中一个。
2.对给定中间商,如果国内生产价格大于国内,那么就会被迫进口产品,此时的进口关税较低。
3.如果最终品厂商具有较大的选择范围,那么他可以选择最低税率的中间品进入投入使自身成本最小。
三、实证分析
作者利用美国的数据对3个命题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1.政策设计
美国经济特区的实施与命题假设1一致,双层关税制度是最佳的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特区以外的所有用户对某一特定的中间产品面临更高的单一关税,获准在经济特区使用特定中间体的制造商将面临较低的关税。
2.哪些行业
作者在这部分将预测转化为以下回归规范,并且变量解释如下:
如表1所示;所有变量均已标准化,以更好地显示右侧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第1-3列和第4-6列使用了相同的回归方法,但后者考虑了行业级别的误差项。正如命题假设3预测的那样,政治实力强、对某一特定中间产品相对于其他用户更具弹性的行业,更有可能通过经济特区获得该中间体的关税减免,而受相对较低的从价税等值最终产品关税保护的用户则不太可能获得减税。在第2列中控制了给定IO行业使用的中间产品的数量,因为某个特定行业从未(或很少)使用的投入品很难纳入经济特区的范围。
3.美国经济特区规模控制
命题假设2在某些广泛的条件下,所有进口的中间产品都将被面临较低关税的企业消费。由命题假设2推论,如果一个中间产品的进口由于任何原因而增加,而二级关税中的高关税没有改变,那么政府将利用这种中间产品低关税权扩大经济特区的规模。
其中,所涉及变量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结果见表2的第1列和第2列。正如预测的那样,滞后进口量项的相关系数为正且显著。一旦加上进口海关产品种类(HS6)固定效应,该系数就会衰减(尽管仍为正值且显著)。这反映了美国经济特区计划的一个重要制度细节:几乎所有的批准都是永久性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将避免扩大经济特区以应对暂时性的冲击。第3列考虑到过去进口增长和新批准之间的正向关系可能具有内生性,作者构建了工具变量确定美国进口总额变化的一部分,这部分变化可以解释为来自中国生产率的外生变化。回归结果表明,经济特区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增长,相当大的原因可能是贸易量的扩大,特别是中间产品贸易量的扩大。
四、结论
对于政府来说利用贸易政策将盈余从消费者再分配给生产者的跨进口商关税歧视是一种最优政策,实际上此项政策正是由经济特区来实施的。本文认为经济特区的使用会影响政府对关税的选择,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福利改善,因为经济特区可能会改变中间关税水平,使一些用户免受中间产品关税扭曲的影响,并且经济特区也可能造成与贸易条件或资本空间分配相关的国际外部性。
深刻理解这两个经济特区带来的影响很重要。首先选民可能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国家经济特区政策的影响;并且世界银行等机构可能希望更多地了解他们建议的特区计划对福利的影响,同时世贸组织更好地了解经济特区对国际外部性的影响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国际政策。
Abstract
Tariffs are generally assumed to depend on the product, not the identity of the importer. However,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re a common,economically important policy used worldwide to lower tariffs onselected goods for selected manufacturers. I show this is motivatedby policymakers’ desire to discriminate across buyers when a tax isintended to raise prices for sellers, through a mechanism distinctfrom existing theories of optimal taxation.Using a new dataset compiled from public records and exogenous changes in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I find the form, composition, and size of US zones are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任东来 |文字
任东来 董洁妙 | 排版
董洁妙 | 责编
更多原文信息,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