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的意思(鲁迅《自嘲》中的“千夫”指谁?)

自嘲的意思

《自嘲》是鲁迅在1932年10月12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七言律诗,尤其是颈联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称为全诗的核心和精髓。“横眉”和“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两句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但是,鲁迅《自嘲》中的“千夫”指谁,在解释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分歧。

近读毛荣富老师的随笔《教者之心不可不细》,读到这样一段话:“为师之初,我曾把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语中的‘千夫’解释为敌人,后渐生疑虑,便去查了有关资料,《尚书·牧誓》孔颖达《正义》谓,掌二千五百人的官叫‘千夫长’,顾名思义,即管理千夫的人,‘千夫’指的是众人百姓。《汉书·王嘉传》中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显然也是指众人,‘千夫所指’也就是众人的对立面,‘千夫指’最早正来源于此。所以,‘千夫’一词指的是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才是指人民大众的对立面——敌人。后来,我当着学生的面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对我的纠错表示欢迎。”毛荣富老师的这一观点,在王为政先生的随笔《“千夫指”何以对“孺子牛”》中也有体现:“鲁迅诗中的‘千夫指’就是‘千夫所指’,这在当时,当然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和一切恶势力。但‘敌人’却不是‘千夫’,而是被‘千夫所指’的人。”笔者读后,深受毛老师“教者之心不可不细”的教诲,为探究鲁迅《自嘲》中的“千夫”指谁,也去查了有关资料。但是,查后觉得,毛老师“曾把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语中的‘千夫’解释为敌人”,这未必是一个“错误”。

下面,笔者把所查资料整理一下,并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飨同仁,共同探讨“鲁迅《自嘲》中的‘千夫’指谁”这一问题。不当之处,祈盼同仁指谬。

“千夫”,原为秦汉武功爵秩名。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司马贞《索隐》:“千夫,武功爵第七;五大夫,二十爵第九也。言千夫爵秩比於五大夫二十爵第九。”班固《汉书·酷吏传·杨仆》:“杨仆,宜阳人也。以千夫为吏。”

“千夫”指大众的说法,本于东汉班固《汉书·王嘉传》:“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为之寒心。唯陛下省察。”西汉末年,汉哀帝刘欣是个贪图酒色的荒淫无耻的皇帝,他贪图美色,看上侍御史董恭的儿子董贤,因为他漂亮,就让他做大司马,封高安侯,百官通过他才能奏事,董贤动不动就赏人一千两黄金。御史大夫王嘉上书指责他是千人所指的罪人。“千人所指”的意思就是被许多人指责,形容犯了众怒。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遭到上千人的指责,即使不得病,他也会死去。此典在流传的过程中,“千人”逐渐变为“千夫”。

“千夫”指敌人的说法,出自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无论对于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千夫”特指众多的敌对者。陈毅《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甘为孺子牛,敢与千夫对。”其中的“千夫”即指众多的敌对者。

一说“千夫”指大众,一说“千夫”指敌人。这样一来,“横眉冷对千夫指”既可理解为横眉冷对大众所指责的独夫,又可理解为横眉冷对众多敌人的指头。客观地说,这两种解释单就“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来看,都可以讲得通。那么,两相比较,哪一种解释更可取,更可能是鲁迅的原意呢?

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据此,从《自嘲》全诗来考察,从鲁迅全人来考察,笔者认为,应该承认后一种解释,把“千夫”解释为敌人,更切近于《自嘲》全诗,更切近于鲁迅全人。

有人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千夫’的解释,可能出于望文生义,没有做更深入地理解。又由于他的地位和权威性,使他的话成了至理名言,没人提出疑义。”其实不然。

据资料记载,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山东省文协在1944年1月24日就给中央总学委打电报提出疑问: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鲁迅两句诗,第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解“千夫”为敌人。惟细读原诗所用“千夫指”典故,似即“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若然,则“千夫”是大众,而“千夫指”的家伙则是敌人。这样的解释,虽不违背毛主席讲话的精神,但“千夫”的解释恰恰相反,请问明毛主席,电告为盼。

毛泽东于当年2月8日复电:“鲁迅虽借用‘千夫指’古典的字面,但含义完全变了。”显然,毛泽东坚持“千夫”就是指敌人的解释。至于毛泽东的解释是否符合鲁迅的原意,我们一看1931年2月4日鲁迅致其青年挚友李秉中的信,便可迎刃而解:

上月中旬,此间捕青年数十人,其中之一是我之学生……飞短流长之徒,因盛传我已被捕。通讯社员发电全国,小报记者盛造谰言,或载我之罪状,或叙我之住处,意在讽喻当局,加以搜捕。其实我之伏处牖下,一无所困,彼辈亦非不知。而沪上人心,往往幸灾乐祸。冀人之危,以为谈助……文人一摇笔,用力甚微,而于我之害甚大。老母饮泣,挚友惊心。十日以来,几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于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候,正是1931年1月17日他的青年战友柔石、殷夫等五位左翼作家被捕之后。当时,上海媒体大造舆论陷害鲁迅。鲁迅痛感“文人一摇笔……于我之害甚大”,“千夫所指,无疾而死”。在此,“千夫”指鲁迅的敌人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鲁迅在《致李秉中》信中改变了“千夫”这一典故的传统含义,将“千夫”看作坏人,将“千夫指”看作敌人的指头,即将“千夫所指”的人看作受害者。这是“借用”“古典的字面”,而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如同鲁迅《自嘲》中“孺子”和“孺子牛”含义的改变。“孺子”原指齐晏孺子,姜姓,吕氏,名荼,为齐景公的宠妃芮姬所生。“孺子牛”原指儿童游戏时牵着由大人扮成的牛,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杜预注:“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但是,鲁迅在《自嘲》中使“孺子”“孺子牛”的含义和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升华,用来比喻人民大众与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的人。郭沫若在《孺子牛的质变》中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郭小川《登九山》:“人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甘当孺子牛。”其中的“孺子牛”即指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的人。

“借用”“古典的字面”,而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是用典的一种常用手法,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这种手法在古今诗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一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但是,宋人朱熹却对这一典故反用得更为彻底。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词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再如,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有“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一句,其中的“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在我国古代诗文中,鲲鹏形象成了人的一种人格、品质、精神的象征。鲲鹏这一形象,寄寓着诗文家心中的理想、壮志和特有的情感,表现着诗文家的自信、自傲、不屈,歌咏着一种自由与拼搏的精神。但是,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改变了“鲲鹏”这一典故的传统含义,将“鲲鹏”比喻为强大的反动派,而“要把鲲鹏缚”又是词人无畏的革命斗志与能将强大的反动派彻底打倒的信心的体现。

对于“借用”“古典的字面”,而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肯定是精通的。所以,一年之后,即1932年10月12日,鲁迅在《自嘲》中再一次“借用”了“千夫”这个典故,将“千夫”看作坏人,将“千夫指”看作敌人的指头。也即,鲁迅“横眉冷对”的是“千夫”们对他的“指”,横眉冷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的围攻与迫害。而这也与鲁迅在遗嘱中所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的思想一脉相承。

对于“借用”“古典的字面”,而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作为中国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毛泽东肯定是精通的。所以,在鲁迅《自嘲》发表十几年之后,他确凿无疑地解释其中的“‘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即此一端,可见毛泽东晚年所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确系肺腑之言,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音、知己。

由上可见,毛泽东坚持“千夫”就是指敌人的解释,是符合鲁迅原意的。当然,“千夫”不能直解为“敌人”。“千夫”是“很多人”,如白居易《紫藤》“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而“很多人”是中性的,字面上没有敌、友、我的倾向性。但是放在“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句子里,就赋予了倾向性。这里的“很多人”,包括那些戟指责难、造谣中伤、污蔑陷害鲁迅的“通讯社员”“小报记者”“正人君子”“学者文人”,以及对鲁迅监视、跟踪、盯梢的特务与下令通缉鲁迅的国民党反动派,等等。

训释词语须考查本事,但尤须顾及语境。认为鲁迅《自嘲》中的“千夫”指敌人的说法,不但在内容上更符合鲁迅的原意,而且在形式上更符合律诗的要求。此联以“千夫指”对“孺子牛”,既工且妙,正如“孺子牛”是“孺子之牛”那样,“千夫指”也是“千夫之指”。“牛”与“指”均为名词,“孺子”与“千夫”各为其定语。倘若不加定语,这两句诗便成了“横眉冷对指,俯首甘为牛”。显然,如果把“千夫指”解为“千夫指的人”,这个“指”就是动词,而鲁迅是断断不会在律诗中用动词去对名词的。毛泽东深知这一点,遗憾的是,他只说了“‘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而没有接着说“千夫指”在这里就是说敌人的指头。毫无疑问,毛泽东在解释“鲁迅《自嘲》中的‘千夫’指谁”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出错。

总之,鲁迅《自嘲》中的“千夫”,原意是指许多人,这里指众多敌人。“借用”“古典的字面”,而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是横眉冷对大众所指责的独夫,而是横眉冷对众多敌人的指头。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11期)

《语文教学研究》编辑部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富海国际港707

邮 编:100081

联 系 人:文 萃

咨询电话:010-88375278

传  真:010-88370897

投稿信箱:ywjxyj@tefl-china.net; ywjxyj2005@163.com

欢迎关注语文教学与考试:

微信搜索:great-yw或点击右上角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查看公众账号”输入语文教学与考试——点击“关注”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自嘲的意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