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语文课本里的哲理 ‖《蜀之鄙有二僧》:努力比天分更重要)

蜀之鄙有二僧

初读不解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

总有一些道理,在你吹过风,淋过雨,经过坎坷,历尽崎岖,跌倒了,再爬起之后,才能懂得。

这知道与懂得之间,仿佛是一瞬间,但分明隔着,漫长的岁月!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01

这篇课文的前半部分,至今仍能完整背诵。惊叹它文字之精炼,寥寥数语,甚至区区几个字,把深奥的道理说的简单易懂。当然,这是我后来才悟出来的道理。

学生时代,面对晦涩的古文,还有大段需要背诵的部分,也曾非常苦恼过。在白话文畅行的今天,还要摇头晃脑的学那些之乎者也,对此颇为不解。

我不是一个差学生,不解归不解,任务还是要完成的,而且背诵的还算快。或许懂得了一些字面的意思,或许不懂,囫囵吞枣,无论如何,是背下来了。

背是背了,但充其量,不过能提高语文试卷几分的成绩,或者为写作文增加几个词汇,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义了吧?很久以来,我都是这样认为的。

02

但也是这样晦涩的古文,却让我在成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想起,脱口而出,随之而来的,是深深地震撼,震撼于它的文字,它的深意。

“其一贫,其一富”,六个字,人物的特点,形象的勾勒出来;“一瓶一钵足矣”,眼前仿佛出现贫者面对富者,不卑不亢,胸有成竹的模样;“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那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与一瓶一钵自南海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者的惭愧之色,跃然纸上。这样的描写,优美至极,精简至极,让你叹为观止,真的到了多一字则太繁,少一字则不达的境界。

而其中蕴涵的道理,虽历经几百年,世移时移,在飞速发展的现在,道理同样适用。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天分,可以依仗又不能完全依仗,用的好,可以锦上添花,如果“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只会落得和方仲永一样的结局,“泯然众人矣”,是谓“自败者也 ”。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天资平庸,是一种限制而不是绝对的限制,不因为自己没有天分而停止努力,自强不息,也能通往成功的终点。也就是“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03

《状元与乞丐》的故事,70后估计不会陌生,兄弟两个,同日各生一子。请人算命,断定一为”状元命”,一为”乞丐命”。前者信以为真,对儿子百般溺爱,最终步入歧途,沦为乞丐;后者含辛茹苦,严以教子,儿子发愤攻读,终于一举成名得中状元。

故事的真伪无需深究,但它反应出的道理是真挚的。天分顶多是起跑线,距离终点,还有漫长的过程要走,过程不努力,总是仰仗天分,蒙头睡觉,会像兔子一样输给远不如自己的乌龟。

很多的孩子,从小在赞扬声中长大,“这孩子聪明”“智商高”,听得多了,难免会心生骄傲,真的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今天偷一点儿懒,明天少做一次作业,天长日久,曾经被誉为天赋异禀的孩子,被远远的超越了。这样的教育,最终会害了孩子。

04

初读不解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

总有一些道理,在你吹过风,淋过雨,经过坎坷,历尽崎岖,跌倒了,再爬起之后,才能懂得。

这知道与懂得之间,仿佛是一瞬间,但分明隔着,漫长的岁月!

长按下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观岚小筑。

你的每一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蜀之鄙有二僧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