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代表作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清平乐,本名“惠麟”,笔名“拙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爱好诗歌创作和有声语言创作。荔枝FM2351703麒麟声艺节目主播,《艺斋漫话》主编。
诗文赏析——解析徐志摩代表作《再别康桥》讲析惠麟
解析《再别康桥》
(三)
撰稿 惠 麟
诗文分析: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写作者悄悄离开康桥时难分难舍的惆怅情怀。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二节,(在离开康桥向回走的路上)写路上的思绪。插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境,表现诗人依恋的情怀。夕阳为河边的柳树镀了一层美丽的金色。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摇,(象一支富于韵律的乐曲在水面轻舞),妩媚妖娆的影子倒映在河面上,像一位美艳的新娘,在凌波曼舞。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情愿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这一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漂舞。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以至于在情境中沉醉,产生了一种爱恋情怀,并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情愿做一条水草,去承受康河清波的柔情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表现出美丽如新娘般的康河对作者饱含情谊的热情亲切的友好态度;而“情愿”两字,也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深切依恋之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的美丽景色。榆树浓荫掩隐着清潭,天空的彩虹映照在水面上,浮泛着色彩斑斓的粼粼水光,在潭水的清涟中,绚烂的虹影揉碎在水草舞动的清波里,引发作者对康桥生活的联想。人生的梦想、憧憬……都被这浮泛的波光荡起,勾起作者无限的联想、回忆……诗人融情入景、流连忘返。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五节,作者想象自己驾着五彩清波,撑着长篙,向远方水草丰茂处缓缓探寻,去寻觅“彩虹似的梦”。眼见得水波潋滟、星辉闪耀,引得作者不禁想要“向星辉斑斓”的美景放歌。
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里“无船胜有船”。犹如梦幻般的,轻盈地踏着水面,驾着清波,满载星辉,撑着长篙向水月辉映中、水草丰茂处去探寻“彩虹似的梦”。犹如凌波仙子一般。好似童话世界。
这里“漫溯”一词用得非常精妙。“漫溯”的“漫”字,有一种缓缓扩展、洇染,慢慢靠近的意味;而“溯”又蕴含着渐进、寻觅、探索的韵味。“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与前句的“寻梦”相互形成了照应。而在这种缓缓渐进的寻觅探索的情态下,更宜于我们的联想向无边际的、更加广远的深度去延伸、发展,此句的情境、意蕴、韵律与全诗的基调黏合的天衣无缝。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六节,诗人梦境方醒,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离别的惆怅再袭心头。
注意,这一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些人把他解释成“作者悄悄地吹奏起笙箫”。并不是作者悄悄地吹奏起笙箫。是作者在静默中体味那无声的乐曲在心头荡漾,是指思绪在心头的萦回之感。实际还是在写静默中别离的惆怅。
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还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将要离别的“朋友”——作者,夏虫无言挽留,无论“唱”与“说”都显得多余,也不知“唱”什么、“说”什么,为他保持沉默,表现“夏虫对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怀。
这里的意思是:康桥上,万籁俱静。康桥周围万物寂然,所有的一切都在为诗人的离去伤感。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采用相同的句式,表现作者于哀愁中,告别康桥,淡然离去。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告别康桥,离开康桥的路上的思绪、情感的变化,描写作者宛若灵魂出窍似地、臆梦一般地情态,以梦幻般的意境,描写和表现作者告别康桥时的离情别绪,写作者对这个第二故乡——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诗中的情、境、意、韵完美融合,引起了读者的深切共鸣。
全诗给人以恬淡空灵的审美享受。
(全文结束)
惠麟
二〇一〇年五月五日
《艺斋漫话》投稿及业务联系:
电话:1 5 3 5 3 5 7 5 3 0 7
电邮:19018061@qq.com
微信号:yzmh_qpy
《艺斋漫话》公众号:QLSY-yizhaimanhua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