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点击上方“中国国土资源报”可以订阅哦!
曾有人这样对“淡”字说文解字:人的欲望就是火,欲火多了就容易“上火”,着迷钱权名位;所谓欲壑难填,不加节制火上加火必定“发炎”,外在表现就是贪得无厌,此时再不克制最终必定是欲火焚身。如何去火消炎?水克火,“炎”加水便成“淡”,所谓淡泊、淡定是也。粗看起来,这种解释别有一番意趣,只是探源细究,并不符合字理。
“淡”是个形声字,与“澹”同源,从水,炎声,本义是味淡、味道不浓、不咸,引申为稀薄、不旺盛、不热衷于名利、无关紧要等义项。
老子有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中庸》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君子不媚悦他人,初看为人处世非常淡泊,但简略而不失文采,温和却有原则,日子越久就越发尊敬君子的淡泊之道,一点也不觉得讨厌了。 人生之淡,不是对一切无所谓的消极,而是对事物淡然而平静的淡定,不热衷于名利的恬淡、淡泊。每临大事有静气,面对诱惑要放得下,面对困惑能拿得起,面对荣辱,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淡泊、淡定是平和的生活状态,是和谐的内在心态,是崇高的思想境界:一种宁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一种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一种镇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此语最早源自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汉末诸葛亮写《诫子书》谆谆教子诸葛瞻,妙化引用,发人深思,兹全文照录:“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庄子?山木》有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澈纯净,不含功利之心,表面上看似淡然,却是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持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虽像醇酒一样甜蜜,看似无间,往往包含着很强的功利性,容易因利而断。现实生活中,常见很多人开口是朋友、闭口是兄弟,酒杯一端,义薄云天,表面上“甘若醴”,背后隐含着多少利益,心知肚明。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明代贤隐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的一幅联语,寥寥数言,道出了淡定人生的处世态度:平淡对得失,冷眼看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子里,能使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
亘古至今,无人不希求幸福,很多人把物质财富的多少当作衡量幸福程度的标准,无形中把物质享受和人生质量画上了等号,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似乎就越幸福。钱财是好东西,但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在一定限度内,钱财的增多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基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比如小康,幸福程度就不再随着财富的聚集而同步提高,而是呈快速递减之势,直至趋于零,否则,怎么理解亿万富翁的忧愁烦恼乃至轻生绝望呢!现代人已越来越富有,但同样是平治之世,现代人一定比古代人幸福吗?有不少人甚至认为生活正越变越糟,患身心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就是明证。所以,正确处理人与钱的关系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内心的淡定和谐,可能有短暂的快乐,但不会有长久的幸福。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个海边的渔夫每天捕到够养活家人的鱼就收网停工,躺在岸上悠闲地抽烟、晒太阳。一天,一个大富翁看到这一切,很是替渔夫可惜,就劝他多打一些鱼。渔夫问多打鱼干什么,富翁说鱼多了就能卖更多的钱。渔夫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富翁说有了钱就可以享受人生,比如在海边悠闲地抽烟、享受日光浴。听到这里,渔夫对大富翁轻轻地一笑:“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么?” 欲望无止境,欲壑本难填,功利浮躁是人性的天敌,一味追名逐利只会把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必定难言幸福。所谓“粗茶淡饭有真味”,只有淡泊名利,保有一颗平淡的心,才能突破名利关,拥有一个淡淡却不乏味的人生。
△渊明嗅菊图 明末清初张风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为后世文人营造了一座千古桃花源。
《字言字语》选登之三十九
作者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编委
由于版权等原因,《字言字语》的选登至此结束,感谢读者诸君半年多来的关注与支持,更多精彩请参阅《字言字语》一书。
亲们,期待您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