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班主任评语
南京市金陵中学
班主任指导高中生开展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典型案例
南京市金陵中学
为了总结班主任在实践中指导中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反思其中的教训,特梳理一系列典型案例,与同行交流。因为这些案例都从实践中来,个人的认识水平、专业视野都是有限的,所以欢迎,并恳切地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导。
本案例分三个部分:理性认识、典型案例、个人反思。
一、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理性认识
班主任指导学生开展高中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时,须明白几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高中生”。
高中生已经接受过了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评价的时候,需要明确认识到评价对象的各项素质是有一定基础的,并且要对这个基础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以往的评价经验可以作为班主任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参考,但是不能作为既定标准,因此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学生”(“高中生”)既是一个“发展过”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现状。
高中生还将接受高校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的挑选,所以综合素质的发展还要有个阶段性的目标。如果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没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指导,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滞后,或者不完整。我们不把各项素质齐头并进的发展作为目标,因为作为个体,人的各项素质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作为群体,每个个体的各项素质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这两个不平衡性就决定了对高中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必须是整体均衡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第二是“综合素质”,特别区分于“全面素质”
学生素质的内涵具体应该包括哪些,我们通常参考人的素质的内涵,它既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学概念,还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素质”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也谈不上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所以,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以上是对生理学与社会学概念上素质的理解。
素质同时又是社会学意义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素质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其内涵一般包括:文化水平、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情商层次以及与职业技能等。
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综合素质。素质虽然是学生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它又不能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在现阶段的综合素质与环境教育,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学校教育,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为这时候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内在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是“发展”,特别区分于“成功”。
我们在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时,讨论的“发展”是生理学意义和教育心理学意义上的“发展”,与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生理学意义上的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意义上的发展则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后两者与前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两个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相同的是,都存在前后相继的特点,
二、典型案例
(一)学生个性案例的发现与培育
学生个性案例的发现的方法从发现的途径上,氛围以学生为直接对象的直接观察法、书面交流法,以教师为对象的教师同伴沟通法和以家长为对象的家校沟通法。以上方法在表述上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在使用时又是协同进行的。
直接观察法以直接关注到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对学生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等各方面的直接观察发现学生的个性。个性本是一个中性词汇,我们可以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加以划分。对于作为观察结果的消极个性,要试图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加以改进;对于另外一些积极个性则要加以凸显,是学生明白自己的个性优势,增强发展的自信心。
2012级高一(1)的何同学,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屡次出现作业不能够及时上交、班费不能及时上交等情况。
我们在描述的时候努力不使用“问题”一词,因为我们在使用“问题”一词的时候,往往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纯粹“问题”,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毛病”。在很多时候,我们通俗地认为的“问题”、“毛病”,其实只是其个性特点的一个部分而已,并不存在德性上“恶”的成分。有的时候也仅仅是前期的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已。
上述是直接观察法的部分结果,但是对情况的全面掌握还需要通过学生的自述来加以完善。通过和何同学的交流,得知何同学“历来如此”,在初中阶段,老师也因此费过很多神,但是都没有什么效果。何同学自己对此也颇为苦恼。交流的那天正好要交一份270元的费用,我得知了何同学的情况后先为其垫付,然后再寻找办法来解决。
我和何同学的母亲做了沟通,也进一步证实了和同学所说不虚。何同学所在的初中相对薄弱,因为学业成绩的突出,老师对何同学网开一面,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科学习上,最终何同学不孚众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物理学科,还得了满分。
由此我们发现,何同学在学习上可较好地管理自己,但是在生活上缺乏相应的自理能力,反观从来,可能是因为前一阶段的教育影响,诸事不需假手,万千宠爱于一身。面对这样的观察结果,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要求,当然同时也是社会对职业人、社会人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她良好的记性这一积极个性。具体做法上参照前一阶段,减少关注,增加责任感。
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学生积极个性的培养,后者则只考虑个性的形成,而不论其积极与消极。班主任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主观上必须是对学生积极个性的培养。从方法上说,我们提倡整体持续培养的方案,即开发统整学生、家庭、学校三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但是不苛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养成良好的个性,而是寄希望学生在长期的发展中能够有积极的改变。
具体操作过程中,先从何同学本身着手做工作,通过学生自述型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给自己塑型,然后反顾思考。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尽量不多发表看法,这样可以在零评价的环境中让学生尽可能客观地陈述自己,为自己塑造可观的形象。一旦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个人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学生就有可能在“趋利避害”本性的支配下,脱离实际、回避现实,为自己重塑一个符合“期待理想”的型。
在这一过程中还需保持对人的信任。学生作为一个人,我们要相信人的自觉意识,相信在学生自我塑型的过程中会根据社会传承的价值标准和情感倾向,获得应有的态度。
小何同学在塑型之后,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个性所具有的的消极性,但是作为身在其中的一份子,当局者迷、茫然无措也是一种必然。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可以做以下工作:给学生建议,比如使用记事本、时间规划本,或者请朋友、同学、家长适时提醒等;给家长建议,约请家长在家长群中每天陈述能够体现孩子优点的一个细节,或一件事。这种表扬有利于在整个班级的家长群体中树立学生的积极形象,进而形成一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的场域;给自己规定,创造机会,给学生更多独立承担的机会。给任课老师建议,对小何同学提要求,但是当其不能完成时,及时给予指导和督促,不做过多追究。
这样的整体方案推行一个月左右,高一年级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体委因故未能带好班牌,我也因事在同学们都出发之后才到教室察看。小何同学这次发现了体委没有带班牌,就返身回到教室,把班牌双手抱在身前,一路快跑进了操场。在小何同学身上,一种负责任的积极个性已经开始萌生,她从自己的事情都能忘记,到班级的事情主动承担起来,就是一个从消极个性向积极个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客观评价与积极而全面的指导,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书面观察法的典型例子参加附件1。
(二)生生交流案例
对于外部评价,客观上存在着与内部评价的差异与分野,如何面对这样的差异与分野,尤其是能否正确面对负面的外部评价,能否从负面的外部评价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这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
下面呈现的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的案例。
如何面对负面评价
引言
“谁在人前不被说,哪个人后不说人。”我的前辈徐老师常常用这话告诫同行:评价别人时要嘴下留情。这句话之所以产生,也正是因为在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都有可能面对的评价中,的确有一些负面评价让我们不知所措,甚至乱了方寸。本期我们就共同思考——
如何面对负面评价
尹湘江
一篇学生作品揭示出一种心理状态
前段时间,有篇学生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现择要摘录如下:
我(周记)
孟同学(化名)
……
周五时,W同学对Y同学说:“摄影又烧钱又浪费时间,有什么好的!”都怪我的耳朵太敏锐,捕捉到了这么一个细节。那自以为是的态度与一副高高在上的口吻早就令我相当不爽(他其余行径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当时恨不得去把他揍得痛不欲生。他与我后来的对话更是让我火气大增,还令我想到了那天的事:那天放学,很不巧地碰上了W同学,中途在地铁上聊了起来(我是被迫的),不知怎么说到我和汽车了,依旧是那令人相当不爽的娘娘腔和那“鄙视一切”的眼神:“汽车有什么好的……模联才是……”愤怒充斥全身,热血在往上涌,力量聚集在双手!……要不是X同学察觉到了一点“杀气”,赶紧转移了话题,我怀疑W同学现在……
其实并不是针对W同学,他只是一个引子。想到上次作文的评语,我相当凌乱,难道只有对我们学习生活有帮助、有启发的文章才能写么?我表达出我个人的内心观点难道就不行么?我用自己的文章宣扬自己的态度就不可以么?
可能,你们很多人在看完我的文章(注:我的许多文章,不单指此篇)后会觉得我不正常,神经错乱。对!以你们的视角来看,与车为伍,以车为人的人会正常吗?把自己与车融为一体的人是正常人么?至少,你们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但如果那就是疯子的话,我宁愿一辈子疯疯癫癫,也不愿意像某些人那样,只懂浮华,自以为是。
最后,送上一句迈杰的经典名言:“别站在你的角度看我,你看不懂。”
当时我给的评语是:
很感谢你的真诚交流。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就好比你,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比如W可以表达对车的态度;就比如我,可以表达对作文的观点;大家都可以说迈杰的名言。可是,当别人的评价与自我的评价不同时,我们要如何是好呢?
这一作品展现了当下部分中学生面对负面评价时的心理状态。
从文字里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心情比较激动,是因为W同学不认可孟同学的爱好、孟同学认为老师和同学不认可他的文章。如果仅仅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自然可以评价选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但是如果我们不关注这其中的心理状态,恐怕即使教会了学生写作,学生也没有写作的心情了。或者说,和学生共同思考如何面对负面评价,可能远比和学生共同思考如何写作更有价值。在我们共同思考如何面对负面评价的时候,我们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想到,如果我和别人的意见不同,我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才能避免让对方陷入负面情绪。从这一点来看,教育与教学,两个貌似不同的领域,在追求和谐生活的道路上,殊途同归。
由此我也联想到自己在面对负面评价时的负面情绪。怎么办呢?看起来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正确面对的可能性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一堂班级晨会激发起一场交互思考
作为班主任,每周一早晨,我有25分钟的班级晨会可以自由支配。在一堂班级晨会上,我设计了一个心理游戏:“三张纸条评评评”。
我请同学们准备三张纸条,不要太大。
游戏第一步:请学生在其中的一张上用2、3个词语评价自己,这一张纸条自己留好。
做这一步的时候,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很高兴的,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以前都要听别人评说,现在可以自己决定了,大概不少人是给了自己很高的评价吧?我没有收这一张纸条,因为这不是我要的,但是看到不少同学脸上的轻松与笑容,可以想见。
游戏第二步:请学生在第二张纸条上用2、3个词语评价一位自己熟悉的同学,并把一张纸条递给他/她。
写的时候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同学可能都认为自己至少对一位同学是比较熟悉的,所以纸条上有话可说,但是也有个别同学在顾盼张望。这不外乎两种心理状态:选择,或者寻找。选择是因为熟悉的人比较多,选择哪一位,是需要考虑一下,做一个抉择的;寻找是因为一时发现自己对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位似乎都谈不上熟悉,估计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已经隐隐地袭来。当同学们纷纷起身,把这第二张小纸条送给熟悉的人时,一种新的情绪一霎时就蔓延开来,因为有的同学接到了好几张纸条,但是也有几位同学先是眼巴巴地张望,希望能有人来递条子,随后就是低下头来,默默地看着只有一张自我评价和一张空白纸条的桌子。
游戏第三步:请临近的四位同学集中一下,临时组成一个小组,如果小组中有同学没有收到纸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给这位同学2、3词语的评价。交流之后每位同学都在最后一张纸条上写下对这两个评价之间差异的思考,然后把最后一张纸条交给老师。
宣布临时组成小组的时候,个别同学是松了一口气的,因为毕竟也可以得到评价了。但是实际上在写对这两次评价的思考的时候,这一批同学一般不会把重点放下这上面的,更多的是思考我为什么没有收到“评价”?
这项心理游戏,虽然是需要团体的协作才能完成,但是实际上还是指向个人的。每位同学在第二步结束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收获,第三步主要是处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给部分没有收到他人评价的同学一个回旋的余地,第二让全体同学都能够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否则转瞬即逝。所以,我没有当场宣布什么“结果”,而是带着一包纸条,静静地离开了教室,把剩下来的时间留给同学们继续回味思考。
在办公室里,我把收上来的纸条内容做了筛选和梳理。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组:两次评价大体相同,没什么太大出入的同学,情绪比较积极
赵:差不多,不用改 耶!
钱:真正的好朋友才真正滴了解到真实的我!
孙: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差不多。或许做的与想的有时已差不多。
李:基本一致;我不仅仅是“方”的,还是“圆”的,“方方圆圆”……
周:我自己的认识和别人的想法几乎一致,我还算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以后还可以完善自己。
吴:还是同桌好,“日久生情”。个性极不相同的家伙,融合得还不错。
郑:能让别人这样评价我,我很高兴,但只有我知道我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会努力改正,成为别人评价(中)的人。
这一组同学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做法得到了同学的肯定,这应该会强化这些同学的自我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
第二组:两次评价有差异,能积极对待、或者辩证思考的同学
王:争取兼而有之。
冯:所表现出的和自己认为的差不多,只是自己认知和别人认知的角度不同,同时也很高兴有人评价我。我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陈:形容人的词语很多,有好有坏,对自己的形容,和他人对我自己的形容要是一样的太不容易了,除非一个人的特点很明显,所以一个人总是有多面性的,有外表和内心的特点。要真正地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来磨合。
褚:某同学(同桌)较为了解我“黑暗”一面,其他同学还没有发现我坏的一面,隐藏很好啊。
卫:和善;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看来本人略行了“闭关锁自”政策啊……
蒋:自己内心想的、做的、别人对你的看法:三者间往往区别很大 负面可能会造成误会。
沈:看来我真的很二,不过看来我还是表里不一,争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方能得大众和自己的认可。
韩:对于最本质的品质,在一两个月的时间不太能完全理解。并且一开始总归要首先表现出自己阳光的一面,不用太关心,通过时间的交流,总归会认识全面的。
杨:我认为我们有时对于同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人是有两面性的,往往我们更多看到一面,却没有发现那另一面。
鲁: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韦:每人的观念上有所不同。
昌:(1)别人不想说出(我)自己缺点,于是只写优点。(2)和别人角度不同,对待事情的态度也不同。(3)自己客观认识自己不足。
马:要全面发展,多方面共同进步。
苗:我要更活跃,更有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
凤:自己评价与别人评价出入很大。自己对于自己不会过分去夸自己的优点。关注的更多是不足。而(现)在仅仅相处两个月,很多缺点还没有暴露。正视缺点,发掘长处。
这一组同学虽然没有得到同学的全面肯定,但是他们能够积极面对,辩证看待,所以即使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不同,这些同学也会因为面对负面评价时的良好态度,从这些负面评价中获得正能量。面对负面评价时,这种态度和做法无疑是有价值的。
第三组:两次评价有差异,很疑惑的同学
花:没人关注我的内在么?我很深沉……
方:自己认识得更为客观准确,别人仅停留在表面。
俞:我还有优点,没听说过啊。尽听别人说好多人骂我啊。不清楚,不了解。
这一组同学在不同的评价面前或者选择了坚持自我,或者选择了听之任之。评价不会因此而改变,这样的疑惑还会在下一个时间节点来到我们面前,那时可能这些同学还会继续疑惑,但是在这两次疑惑之间,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促动,个人的进步恐怕是比较困难的。
过了一段时间,为了配合班级学生干部换届选举,我们开展了一场面向全班同学的民意测评,一来考察学生干部,二来通过同学们的评价发现人选。既有测评,就有高下,有了上一次活动的基础,班级全体学生干部都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测评结果了。
在这一案例学生一方面直接面对了各种超出心理预期的外部评价,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思考了什么样的外部评价是对方能够接受的,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亲子交流案例
班主任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往往因为身份和视角的原因,不够完整,所以试试听取家长对学生评价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一来可以丰富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二来也丰富了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认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从整体上来看,也可以分成鼓励为主的积极评价和批评为主的消极评价。在家庭环境下的评价因为没有非家庭成员在场,所以相对来说以批评为主,往往指出问题,提出要求,但是在学校环境下的评价因为有非家庭成员在场,所以又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这两种评价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一种评价能够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它们的作用就是值得肯定的,反之则不然。
在具体操作中,班主任既可以借助已有的一些节庆日来开展亲子交流活动,也可以创设一些机会来组织亲子交流活动。比如在2012级高一(1)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就借助感恩节开展了一次“母亲节的感恩与祝福”活动。活动先以学生代表上台表达对父母亲的感恩引入,再以集体朗读《母亲节的感恩与祝福》为提升,来引导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母亲节的感恩与祝福
女+马=妈
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
3岁时:妈咪,我爱你。
10岁时:妈,随便啦。
16岁时:我妈真的很烦。
18岁时:想要离开这个家。
25岁:妈,你当时是对的。
30岁时:我想要去我妈家。
50岁:我不想要失去我妈。
70岁:只要我妈还能在这,我愿意为了我妈放弃一切。
对于妈妈,我们说的话最多的是:
“妈,我衣服在哪?”
“妈,咱们晚饭吃什么?”
“妈,我能出去么?”
“妈,我饿了。”
而对于爸爸,说的最多的话是:“爸,我妈在哪?”
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爱她就要祝福她。
妈妈头上的白发也比去年要多了,
祝妈妈每天快快乐乐,身体健健康康!
我们只有一个妈,怎能不爱她!
生病时,妈妈说:别吓妈妈;
吃饭时,妈妈说:别管妈妈;
结婚时,妈妈说:别念妈妈;
妈妈病时,妈妈却说:妈妈没事。
我有一个好妈妈,时光请你别伤害她,
如果有一天,当妈妈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
请你紧紧握住她的手,陪着她慢慢走,就像现在她牵着你一样。
活动同时邀请部分家长评价孩子入校以来的变化。因为是公开表述,很多家长大都能够以积极鼓励为主,同时适当提出问题与不足,学生也比较能够接受这样的评价。
在班主任组织的亲子交流中,也会出现家长的发言超出预期的情形,这时候班主任也不必担心,因为首先家长当众评价自己的孩子时,一般都会注意语言的分寸,如果班主任处理得当,这些超出预期的发言也可化为教育资源。比如下面的一份发言稿,就超出了预期——
子衿妈妈发言稿
各位老师、家长、同学:大家好!
我是子衿的妈妈。按照尹老师的要求,让我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奋斗经历,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正能量。
自己的奋斗经历:
我是86年毕业于南京一中,同年考入中国刑警学院,后来分配至江苏警官学院任教。我得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紧张,也没有这么大的压力。高中三年好像一晃就过来了,留下的记忆不深。我觉得我的奋斗过程应该是从工作后开始的。我常将我工作以来的努力说给小孩听,告诉她妈妈取得的成绩也是靠个人一步一步努力的结果。我工作以后并没有停止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两年,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评上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还被聘为教育部公安技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当子衿才1岁时,我又参加了全国最难过关的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并且顺利通过,我记得当是的通过率为10%左右,真不容易,我常把这段经历主要是如何刻苦学习的意志说给小孩听,主要是想告诉孩子,做任何事,要想成功,都必须付出努力,光努力可能还不够,还要注意方法,还要培养学习的兴趣。
对于当今孩子的学习我有三点感受:
1、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是关键;
2、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学习、心理上等)是必不可少的;
3、针对小孩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辅导可能是提高学习效率及成绩的捷径。
但是我们从中发现了这位母亲的奋斗史,以及对当今孩子学习的几点感受,如果我们顺势点拨,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通过和长辈的奋斗历程作比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奋斗历程?
2、我们可以怎样评价自己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表现?
3、我们是如何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关心的?
4、针对子衿妈妈提出的提高学习效率及成绩的捷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
教育生活是时时变化的,我们在评价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惟其如此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左右逢源,顺风顺水,让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服务于学生发展。
家长发言见附件二:朱正妈妈发言
(四)重要活动记录案例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以上的静态观察来评价,也通过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所以我作为班主任常常让学生做一些重大的活动之后展开书面的总结与反思,一方面挖掘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有哪些素质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评价保存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比如我班几位同学组建了精英社,他们通过游戏体验的形式,开展了一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的主题活动,以下是活动结束后留下的活动记录与总结。
活动记录与总结
第一部分
活动主题: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
活动形式:游戏体验+感受交流
参与者:精英社成员
参与人数:15人
人员分工:朱雅雯——1、提出流程大纲及主要方向;2、活动主持。
曹仪——1、对活动流程进行修改;2、活动场景布置;
郑睿——1、对活动方案可行性进行验证;2、活动场景布置
活动地点与时间:二楼会议室、活动室和天桥走廊 2013.3.8 4:30-5:30
前期准备:
周一:小组会议中对活动要求进行剖析,明确活动引导方向及主要目的,然后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形成活动雏形。
周二:确定活动形式主要流程与游戏内容。
周三:进一步详细修正活动细节。
周四:准备活动所需道具及预案。
第二部分 活动成效
预期目标:希望各位社员通过三个小游戏体验盲人完全无助到完全被助进而互帮互助的过程,实现自 身价值,领悟到盲人的不易及团队协作的快乐与重要性。
实际成效:第一个小游戏:黑暗初体验,成员第一次被蒙上眼睛进入陌生环境,在障碍中寻找3个声 源,游戏设定时间内,只有两位成员未找到全部声源。之后大家一起交流感受,主要是恐 惧,没有安全感,听力似乎敏感了不少。——达到了我们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设定的声源一个音量过大,一个音量过小。
第二环节:切入主题并介绍盲人现状及如何助盲,除极个别成员以外,大部分成员都积极、专心地聆 听着。为下面的游戏进行铺垫,我们还玩了个培养信任感的小游戏,参与度都很高。
不足之处:超出了一点预设时间,不得仓促结束。
第二个游戏:鹊桥相会,在介绍了如何助盲的基础上,成员随机两两搭档,“正常人”让“盲人”识 别出自己的声音,并以此引领“盲人”到达终点并返回,途中有活动障碍阻挡。此游戏效 果非常显著,第一个到达终点的一组成员反映,虽然看不见,但是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的 那种合作与信任的感觉非常好,其中有一段完全是放开了走,没有一点恐惧。另外一组成 员在路上还文艺了把,“正常人”让“盲人”面向操场,让她体验别样的感受。在高难度 活动障碍前,另外一组成员特别有默契,完美地通过一次次考验。
不足之处:因为有一组成员配合不默契,导致其中扮演“盲人”的成员撞到墙棱角,额头起了个小包, 而我们在活动之前只准备了创可贴以防意外的发生,游戏说明规则时也没有强调安全问题。
第三个游戏:抢座位,盲人两人三足配合摸索到一张单人沙发用时最短既胜利。此游戏分两拨进行, 虽然看不见,但是成员早在密室外面就商量好了诸如“一迈这只腿,二迈外面这只腿”、“我 摸左边,你摸右边”……互帮互助的氛围特别好。
不足之处:游戏规则设定不清晰。
第四环节:奖惩及交流感受,小小的奖惩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流时大家都很投入,说 的感受很真切也不乏令人深思之处,最后主持者的一番话完美收局。
不足之处:无。
第三部分活动感想
就这个活动整体而言,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从效果上来说,我们想要达到的两个目的均已经达到,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成员还感受到了信任感的重要性。从活动策划上来看,从前期的次次磨合修正碰撞,到活动进行中的配合默契,很好的体现了我们策划团队的完美合作。从活动执行上,成员的参与度都很高,积极配合,获益匪浅。然而,还是有不少小问题,例如时间的把控能力,应急问题的处理能力都有待提高。
朱雅雯 曹仪 郑睿
2013.3.9
以上是小组形式的活动,我们也常常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以下就是2012级高二(7)班班长袁理同学在春游台城活动之后留下的记录与思考。
踏春台城活动记录与反思一、活动背景
3月28日下午因学校未进行统一安排,班主任尹湘江老师组织全体七班同学前往鸡鸣寺赏樱花、登台城,领略南京早春的魅力。
二、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从繁重的课业生活中走出来,活动身心,亲近大自然,并借此拉近同学、师生关系,为今后的活动作参考与准备。
三、活动准备
1. 本次活动并非事先确定好的,班主任只是提过几次想法,故未形成详细的书面策划。
2. 活动是于28日当天中午由班主任确定通知的,接到通知后同学们进行了分组等工作,分组情况由班长汇总并进行调整。
3. 出发前由班长清点人数,确认到齐后方才出发。
四、活动过程
1. 原计划全体同学乘坐48路公交车前往鸡鸣寺,在候车过程中几名同学在街边购买食品、饮料,恰好一辆48路车到达,大多数同学上车后并未很好地利用车内空间,造成近十名同学的滞留,48路车的发车间隔时间还是比较久的,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班主任中途拦下一辆出租车,将将名同学先送上,随后班主任与剩下的三名同学乘坐后一辆48路车前往目的地。
2. 先到的同学都在48路鸡鸣寺站等待剩余的同学和老师,并未出现提前出发或中途离队的现象,带全体同学都到齐后,班主任带领大家步行一段至樱花大道后,大家便开始分散开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期间有同学因身体不适而请假回家,其余同学都跟着集体很好地参与了此次活动。
3. 从台城上下来的时候,同学们有秩序地在十字路口稍作休息,等待班主任及部分同学,少数几名同学或因等待时间过长而提前离开,剩余同学在班主任到达后选择各自适合的交通线路回家或学校,整个过程较为有序。
五、活动反思
1. 本次活动并未提前确定,故今后的活动可提早安排,以便形成较为详细的书面策划,让同学们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 同学们按小组行动的计划进行地并不是很好,活动的刚开始或许能较好地遵守,但中途因种种原因,同学们往往会分散开来,这样就不利于组织与管理,也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3. 由于此次同学们并未一次性全部上车,故今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需有班干部在前后两方带头和提醒,提高空间利用率,争取做到全员集体上车,以免造成时间方面的耽搁,影响集体出行的效率。
4. 今后的活动总结形式可由同学们自行选择,例如每次活动指定几名同学(建议按小组为单位指定)进行摄影、撰稿等工作,然后以PPT形式分享活动照片,回顾活动过程,这样便能让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展示的平台。
我们发现在两份活动记录与反思中都如实地记录了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全过程,同时又对活动中的一些不足做了反思,这既有助于班主任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记录方法上,除了以上的“活动记录与反思之外”,我们还有数量庞大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电子档案建设,其中既有图像资料,又有视频资料,这些都为我们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事实材料的审核提供了方便。
三、个人反思
班主任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要坚守教育性原则。
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是学校教育整体工作的一个部分,所以并非为了评价而评价,而要让评价活动服务于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发展与解放。
班主任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
中学生是变化发展中的人,他在中学阶段的起点和终点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各个年级的学生又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之中,我们在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时,就要相当后一阶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应当达到的一般标准,进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班主任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要注意灵活性原则。
教育生活也是瞬息万变的,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作为教育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不能脱离这一特点。没有预设的教育活动,其效果是难以评价的,所以班主任在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惟其如此,才有评价的标准,要努力避免被“生成大于预设”“存在即合理”的观点虚无了教育的目标。当然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工作也不回避生成,也要积极灵活地面对新鲜因素、新生事物,惟其如此,评价工作才能踏上时代的脚步,不落后于时代。
班主任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要凸显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服务对象,也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评价是为了不评价。中学阶段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要教师来教,而由学生学会自学,进而实现终生学习的目标;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师来参与、主持的自我评价,进而实现自我进步的目的。所以在这项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同时,发现学生的积极个性,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班主任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要注意资源的统整。
班主任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是代表成人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一项全面的衡量与考核,所以全面、公正、客观是必不可缺的几项要求。但是限于班主任个人能力的客观差异,限于观察视角的天然局限,所以很有必要在这一评价的过程中注意评价资源的开发与统整。这既是对评价渠道的完善,也是对学生全面客观公正评价意识的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