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显示屏(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

视网膜显示屏

一说到视网膜显示技术,大多数人往往想到早些年苹果的视网膜屏。实际上视网膜屏是苹果在iPhone4使用的一种液晶屏幕显示技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视网膜屏(Retina Display)是一种具备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它可以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一个3.5英寸的显示屏内。也就是说,该屏幕的像素密度达到326像素/英寸(ppi)。iPhone4使用的Retina Display 技术与上几代iPhone相比,Retina屏幕的像素数扩大了4倍,但屏幕尺寸并未变化,这就使得其像素密度实现翻番。iPhone 3GS的像素密度为163ppi,分辨率为480×320。与之进行对比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新款屏幕的优势所在。当像素密度超过300ppi时,人眼就无法区分出单独的像素。因此像素密度达到326ppi的iPhone 4具备非常优秀的显示功能,不会再出现颗粒感。

虽然移动互联网的呼声越来越高,显示器也早已成为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但是显示器便携化的技术进展,似乎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起色。日本的兄弟工业公司开发了一种外形看起来像是一副眼镜的设备,可以用激光直接将图像投射到使用者的视网膜上。这种的显示技术不会阻挡使用者的视线,而是在真实景物前叠加了一层半透明的显示效果。这种技术,被叫做“视网膜成像显示”( Retina Scanning Display)。

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和我们过去使用的那种笨重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异曲同工: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让激光快速地按指定顺序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循环扫描,撞击视网膜的一小块区域使其产生光感,人们就感觉到图像的存在。

视网膜扫描显示技术Retina Scanning Display(RSD)系统工作原理

Google公司公布的Project Glass 用到的的LCOS芯片投射技术: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完全不用担心显示的亮度、可视角等问题,因为可以直接调节进入眼球内的光强,在光源有足够色域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非常出色的显示效果。而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光源的小型化,因为这仍然是一种主动式发光技术。

Google Glass 3D透视图

Google Glass 镜头工作原理图

视网膜扫描显示器的关键技术

与RSD相关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涵盖了光学工程、光学材料、光学涂层、电子制造技术和用户交互界面设计等多个研究领域。

这里简要地从光学工程的角度描述RSD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光源

HMD 中采用的微型图像源大都是平板显示器,图像受到光能利用率的限制其亮度通常很低而且无法调节, 很难在复杂光照环境下满足使用要求 。RSD 中采用亮度可调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能够满足昼夜不同光照条件的特殊使用要求。

光源模块是RSD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显示图像。必须对光束的强度进行调制。,调制方式可分为内调制和外调制两种。如果调制带宽足够,应优先考虑内调制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

按照经典的颜色叠加理论,任意的颜色都可以采用不同权重的三原色进行表示。当系统需要实现彩色显示时,光源可由三个不同基色的发光元件构成.可采用二向色镜进行色光合成,将合成后的单束光作为一个像素通过扫描装置进行扫描,通过投影光学系统和人眼成像在视网膜上完成图像显示。

投影光学系统

投影光学系统用于将显示图像成像到用户视网膜上,其结构根据不同的应用具有不同的形式。可设计成完全沉浸型或交互显示型。

完全沉浸型,目镜设计较为简单。观察者通过目镜观察图像,但无法观察外部真实场景。交互显示型,光束通过投影光学系统后用户可以通过眼睛观察扫描图像。

出瞳扩展方法

考虑到人眼瞳孔直径会随着不同光亮度而自动变化,并且在观察不同视场时眼球会旋转使视轴对准观察物体。为避免瞳孔和显示系统出瞳的失对准而造成图像丢失,显示系统的出瞳直径应保证在10-15mm范围以上。由RSD系统的光瞳扩展原理图可知,由于激光束的发散角很小,目镜出瞳直径将受到总扫描角、视场角和镜面直径的限制,通常约为1-3mm。远小于头戴显示系统对于出瞳直径的要求。

为增大目镜的出瞳直径,同时确保不会改变系统的视场角、扫描角和扫描直径,可在中间像面处放置EPE将发散角放大。采用衍射光学元件、透镜阵列、光纤面板或光散射器可以在不损失成像放大率和显示分辨率的前提下实现对发散角的放大,从而使系统出瞳直径得到扩展。

视网膜屏幕的确带来了更加清晰和细腻的显示效果,但它对于设备的综合使用体验提升有限,只有在全神贯注对比的时候,用户能够感受到细微的差异。而在大多数常规使用情况下,相信用户很难察觉。

随着微光机电扫描器、新型调制技术、新型高效半导体激光光源和新一代光学器件(如全息波导器件、二元光学元件、自由曲面棱镜等)的普及应用和迅猛发展.视网膜扫描显示器将会继续朝着微型化、便携化方向发展。

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 END –

  

制造业的未来是智能化,智能化的基础就是传感器;互联网的方向是物联网,物联网的基石也是传感器;
 《传感器技术》汇编了一套各种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原理。
【点击蓝色标题,获取文章】
1、一文读懂MEMS传感器
2、一文读懂接近传感器
3、一文读懂磁传感器
4、一文读懂流量传感器
5、一文读懂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6、一文读懂加速度传感器
7、一文读懂超声波传感器
8、一文读懂位移传感器
9、一文读懂光电传感器
10、一文读懂光纤传感器
11、一文读懂温湿度传感器
12、一文读懂图像传感器
13、一文读懂生物传感器
14、一文读懂霍尔传感器
15、一文读懂距离传感器
16、一文读懂氧传感器
17、一文读懂风向风速传感器
18、一文读懂纳米传感器
19、一文读懂红外传感器
20、一文读懂红外传感器之热成像仪21、一文读懂气体传感器
23、汽车传感器今日谈
24、一文读懂手机传感器
25、一文读懂医疗传感器
26、一文读懂化学传感器
27、一文读懂角速度传感器(陀螺仪)
28、一文读懂换能器
29、一文读懂旋转编码器
30、一文读懂变速器
31、一文读懂振动传感器
32、一文读懂电容传感器
33、一文读懂电涡流传感器
34、一文读懂电感式传感器
35、一文读懂光栅传感器
36、一文读懂压电式传感器
37、一文读懂烟雾传感器
38、一文读懂电阻式传感器
39、无线网路传感器详解
40、MEMS传感器市场状况及主要厂商
41、图像传感器的市场状况和主要厂商
42、气体传感器的市场状况及主要厂商
43、指纹传感器的市场状况和主要厂商
44、汽车MEMS传感器的市场状况和主要厂商

为您发布产品,请点击“阅读原文”

视网膜显示屏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