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元宵节之后的一周就是情人节。今年情人节特殊,疫情尚未解除,菜市场楼上的花店还没开张,网上买来的花也只能送到小区门口。每年情人节,玫瑰花就会涨价。但其实人们在花店里买的“玫瑰花”并非玫瑰,而是月季。玫瑰代表爱情,这是近代才从西方传入的观念,中国古代象征爱情的植物是并蒂莲、合欢、红豆。尤其是红豆,它的象征意义可谓家喻户晓: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此诗一出,后世多以“红豆”寄托相思之情,“红豆”遂成为传统文学中的经典意象。[1] “红豆”究竟是何种植物,历来莫衷一是,主要集中为相思子、海红豆、红豆树。已经有学者考证,海红豆的说法更为可靠。为什么是海红豆?这三种红豆有何区别?下面我们开始相思“红豆”的探索之旅。

1.三种红豆树

仅从命名上看,相思子、海红豆、红豆树三种结红豆的树中,“相思子”最为接近王维诗中的红豆,也是为许多人所接受的一种。

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豆科相思子属藤本。据《中国植物志》,相思子属约12种,我国4种,均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只有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种子最独特: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质地坚实,色泽华美,可作装饰品。我们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用它做成的串珠。

↑ 相思子 By Vinayara ①

今日植物学上的“相思子”命名可能源自《本草纲目》,该书卷三十五对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余,白色。其叶似槐,其花似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饰。[2]
 

↑《本草图谱》中的相思子

“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正是相思子的典型特征。李时珍认为“相思子”可能就是唐人诗中的“红豆”。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认同李时珍的观点:

“相思子即红豆,诗人多咏之。《本草纲目》始收入乔木类,为吐药。今多以充赤小豆。”[3]

所以,“红豆”即相思子的观点很有影响力,《清稗类钞·植物类》亦承袭之。[4]看似确凿,但其实李时珍当初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出了“相思子”所指的另一种可能:“或云即海红豆之类,未审的否?”

↑海红豆树

海红豆是什么?在“相思子”之前,《本草纲目》对海红豆有介绍:“树高二、三丈,叶似梨叶而圆。”并引用了两种文献:
 
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人家园圃中。大树而生,叶圆有荚。近时蜀中种之亦成。”宋祁《益部方物图》云∶“红豆叶如冬青而圆泽,春开花白色,结荚枝间。其子累累如缀珠,若大红豆而扁,皮红肉白,以似得名,蜀人用为果饤。” [5]

 
可以得知,海红豆这种树,叶圆,结豆荚。种子皮红肉白,可以用来做装饰摆盘。描述与《中国植物志》的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ina var. microsperma)接近。海红豆又名孔雀豆、相思格,豆科海红豆属落叶乔木,高5至20余米,花小,白色或黄色,有香味,种子鲜红有光泽,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

↑海红豆种子

比较来看,海红豆与相思子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为乔木,一为藤本。据《中国植物志》,生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高大乔木海红豆是优质的木材,其“心材暗褐色,质坚而耐腐,可为支柱、船舶、建筑用材和箱板。”此外,海红豆种子全身赤红,而相思子则有三分之一的部分为黑色。

红豆树也以红色的种子而得名,为豆科红豆属(Ormosia)高大乔木。既然都叫做“红豆属”了,那么此“红豆”很可能就是彼“红豆”了吧?据《中国植物志》,本属多数种类木材花纹美丽,淡红色至褐红色,质坚重,刨削后有光泽,宜作高级家具、器具、雕刻等用材;种子红色或亮褐色,可作项链、耳饰、戒指等装饰品;少数种类的根、枝、叶和种子,民间作药用。与海红豆、相思子相比,红豆属植物叶片宽大的多,质感厚实。生长纬度也要更高。

↑红豆树属植物种子

此外三种红豆树的花序均不相同。相思子是总状花序,花序轴较长,由下而上生有近等长花柄的两性花,比如紫藤。而红豆树为圆锥花序,花序轴的分枝作总状排列,每一分枝相当于一个总状花序,又称复总状花序,比如葡萄(成熟后的一串葡萄就是圆锥形)。海红豆为总状花序,亦可在枝顶排成圆锥花序。

抓住以上三种“红豆”的重要特征,再来比较历史上的文献记载,就可以判断谁最为接近王维诗中红豆的原形。
 

2.寻找“红豆”真面目

如果要通过文献的记载进行比较,那么越接近王维时代的文献越可靠。好在晋代和晚唐时期的文献中已有相思树、红豆的相关记载。

左思(约250-305)《吴都赋》中铺陈吴国之草木,其中便有“相思之树”:“木则枫柙櫲樟,栟榈枸桹。绵杬杶栌,文欀桢僵。平仲桾杄,松梓古度。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对于句末的“相思之树”,西晋学者刘渊林[6] 注曰:
 
相思,大树也。材理坚,邪斫之则文,可作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7]
 
此条文献表明,相思树乃高大乔木,其木材优良可制器具,果实如珊瑚,东冶(福建福州)有种。这些信息均与海红豆、红豆树相符。而相思子为藤本,谈不上“大树”,更难以用作木材。

↑用作行道树的红豆树

晚唐李匡文(约806-?)考据类笔记《资暇集》在刘渊林注的基础上,补充了更多信息,以助我们更好地判断。《资暇集》卷下载“相思子:
 
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8]
 
此则文献首次将“相思子”与“红豆”等同起来,并且提供了关于相思子花序的重要特征:“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如此,基本可将红豆树排除。

①为皂荚属植物花序  
②为皂荚属植物单花(引自花卉图片网,作者徐烨春)
③为红豆树属植物海南红豆花(引自花卉图片网,作者徐烨春) 
④为海红豆花序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是豆科皂荚属乔木。据《中国植物志》,皂荚“花杂性,黄白色,组成总状花序”,长5-14厘米。更接近于海红豆(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而不是红豆树(圆锥花序)。上节已经介绍过,圆锥花序是由多个总状花序组成的,区别比较明显。古人以皂荚花来类比,大概是因为皂荚花比较常见,亲眼所见才敢作出“无殊”这样肯定的判断。

不过此则文献也有一些问题,例如开头一句“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显然说的是相思子,与后文“通身皆红”自相矛盾。要知道,《资暇集》的写作目的在于正世俗之误[9],其写作应当严谨细致才是,在描述某种植物的形态时,似乎不应当出现前后矛盾的低级错误。

对此,学者张安祖《唐诗中的红豆考原》一文作了可信的解释。在宋人王谠[10] 所著《唐语林》卷八中,张安祖找到一则文献:
 
豆有红而圆长、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非也,乃甘草子。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又言,甘草非国老之药者,乃南方药名也。其丛似蔷薇而无刺,叶似夜合而黄细,其花浅紫而蕊黄,其实亦居甲中。以条叶俱甘,故谓之甘草藤,土人但呼为甘草而已。出在潮阳而南漳亦有。[11]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此则文献与《资暇集》关于相思子的描述大致重合。其不同之处在于:首句开门见山,指出“红而圆长、其首乌者”并非相思子,而是甘草子;“又言”之后的内容补充介绍甘草(非豆科甘草属甘草)。巧合的是,在今本《资暇集》“相思子”紧挨着的便是“甘草”,其内容与以上关于甘草的描述基本相同。[12] 甘草子“其实亦居甲中”,显然是承接前文相思子“处于甲中”所说的。所以今本《资暇集》中“相思子”、“甘草”两段内容,原本是一个整体,只不过是后人在传抄的过程中,将其一分为二。

因此,张安祖推断:“《资暇集》中的文字在流传过程中有脱落和改窜,这才造成了其中描述的混乱,而《唐语林》的有关文字才是《资暇集》的原文,当录自今已失传的《资暇集》原本。《四库全书总目·唐语林提要》称其‘所采诸书,存者已少,裒集之功,尤不可没。’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今传《资暇集》最早为明代刻本,明代人为何将《资暇集》中相思子的内容一分为二,并且将首句加以串改,直言“红而圆长、其首乌者”即红豆之异名相思子呢?上节已经介绍,在李时珍那里,半红半黑的相思子就已经被认为是唐人诗句中寄托相思的红豆了,《资暇集》的刊刻者或许是受此影响。

另外,比李匡文稍微晚一些的唐末文人张泌文言笔记《妆楼记》载:“相思子即红豆,赤如珊瑚,诗所谓‘赠君频采摘,此物最相思’。”[13]这大概是目前所见最早将红豆、相思子与王维“红豆诗”联系起来的文献。“赤如珊瑚”的表述亦与《资暇集》同,或均源自《吴都赋》刘渊林注。

通过大树、花、种子三方面的线索,可以确定海红豆,最有可能是王维诗中的红豆。

 

3.“红豆”何以寄相思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海红豆更接近于王维诗中的“红豆”。除了形态特征与唐人的描述相符外,海红豆历史上曾生于四川,如今福建仍有种植,福建在三国时曾是东吴的领地,这些均符合红豆生于“南国”的地里特征。[14]

那么海红豆的红豆何以能寄托相思之情呢?《本草纲目》引述了《古今诗话》中的一个故事:
 
《古今诗话》云:“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15]
 
《古今诗话》原书久佚,其成书在南宋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五年(1135)之间[16],从宋代诗话的写作传统来看,此则文献很可能是对唐人诗句“红豆”典故的解释。[17]

这个故事颇似孟姜女哭长城,是传统文学中的闺怨主题:征人之妇对远赴沙场之夫的思念。巧合的是,只要看一看王维“红豆”诗的出处,就会发现《相思》一诗或许真与征人之妇的闺怨主题有关。王维《相思》一诗最早见于唐人范摅(生卒年不详)《云溪友议》[18]卷中《云中命》:
 
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唯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朗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南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以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19]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岷山,宫廷乐师李龟年流落湖南,在采访使的筵席上唱完这首《相思》与紧接着的一首《伊州歌》后,满座惨然,李龟年更是夸张地忽闷绝仆、死四日而复苏。《伊州歌》即是表现女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王维《相思》的主题或许与之一致。

因此,《古今诗话》中相思子的故事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由于该书成书较晚,且该则故事极为简略,故事本身与相思子的形态特征毫无关系。因此学者张安祖提出质疑:《古今诗话》的说法可能只是穿凿附会,“红豆”之所以能代表相思,乃是因为其种子的形状、特征。[20]

据《中国植物志》,海红豆的种子近圆形至椭圆形,鲜红色,光泽美丽,可作装饰品,“孔雀豆”可能即由此得名。也有人认为海红豆的种子形如心脏:“种子阔卵形,如小纽扣,从平面看略呈心脏形,边缘稍锐,中间隆起(凸镜形),熟时深红色而有光泽,全体颜色鲜红如漆。”[21]

这种颜色深红、形如心脏的红豆,唐代起即用于装饰,如唐代诗人路德延(生卒年不详)《小儿诗》:
 
频邀筹箸插,时乞绣针穿。
宝篋拿红豆,妆奁拾翠钿。
 
而晚唐温庭筠这首《南歌子》,正是以嵌入了红豆的玲珑骰子,象征深切入骨的相思之情: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深烛”谐音深嘱,意味深切嘱咐;“长行”是博戏之名,此处喻长途旅行;“莫围棋”谐音“莫违期”。首句暗示别离,下句表明真心。

再如韩偓(842-923)《玉合》:
 
罗囊绣,两凤凰。玉合雕,双鸂鶒。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著长相忆。
长相忆,经几春?人怅望,香氤氲。开缄不见新书迹,带粉犹残旧泪痕。
 
“每回拈著长相忆”,外形及颜色一如赤城真心的红豆,不正好勾起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海红豆的别名“相思格”(源自广东)可能就是这样来的吧?
 
红豆出名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王菲的那首同名歌曲:“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据说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一部日剧,剧中女主角煮着红豆,因为心里想着怎么说分手,结果红豆给煮糊了。当然这里的红豆是赤小豆,与唐诗中的“红豆”绝非一物。

北国无“红豆”,而红豆生南国,是暂时还回不去的南国。盼望疫情早日结束,重回南国,再采红豆。

[1] 宋代周密(1232-1298)《清平乐》:“晚莺桥噎,庭户溶溶月。一树湘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看看芳草平沙。游鞯犹未归家。自是萧郎飘荡,错教人恨杨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南乡子》:“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2] (明)李时珍著,钱超尘等校:《本草纲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306页。
[3](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华书局,2018年,第828-829页。
[4] “红豆,亦名相思子,产于岭南,木质蔓生,干高丈余,叶为羽状复叶。秋开小花,花冠为蝶形,色白或淡红。实成荚,子大如豌豆,微扁,色鲜红,胜珊瑚,亦有半红半黑者。相传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故名,唐以来诗人多咏之。其木理似槐,大者斜锯之,有细花云,亦曰鸡翅木,以其纹似也。”见(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1年,第5935页。
[5]《本草纲目》,第1306页。《益部方物图》又名《益部方物略记》,原书附图在流传过程中丢失。此则文献原文为:“红豆,花白色,实若大红豆,以似得名。叶如冬青。蜀人以为果饤。赞曰:叶圆而泽素,花春敷子生,荚间累累缀如珠。”宋祁乃北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翰林学士,曾与欧阳修同编《新唐书》,在益州为官时作《益部方物略记》,嘉祐二年(1057)成书,是我国西南地区首部植物专著,主要记录四川省剑门关以南地区草木、药材、鸟兽、虫鱼等物种,计65条,70余种。
[6] 刘渊林,名逵,字渊林,晋侍中,卒于西晋太安元年(302)之后。所注《吴都赋》详实可征、精研事物、委屈详备,可见其学识之渊博。见崔洁《刘逵小考》,《兰台世界》,2017年12期,第91-94页。因此,刘渊林对于“相思树”的解释可信程度很高。
[7]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0页。
[8] (唐)李匡文撰,吴企明点校:《资暇集》,中华书局,2012年,第200页。
[9]《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三下记载《资暇集》自序云:“世俗之谈,类多讹误,虽有见闻,嘿不敢证,古著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以资休暇。”
[10] 王谠(dǎng),字正甫,生卒年不详,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人,曾入苏轼门下,元祐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官至少府监丞,著有《唐语林》八卷。
[11] (宋)王谠:《唐语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2页。[12] “所言甘草,非国老之药者,乃南方藤名也。其丛似蔷薇而无刺,其叶似夜合而黄细,其花浅紫而蕊黄,其实亦居甲中,以枝叶俱甜,故谓之甘草藤。土人异呼为甘草而已。出在潮阳,而南漳亦有,故备载之。”见《资暇集》,第200-201页。[13] (唐)张泌 :《妆楼记》,明佚名辑《五朝小说》本,唐人小说第五十二帙。张泌,字子澄,安徽淮南人,唐末花间派词人,生卒年约与韩偓(842-914)相当。[14] “周人眼里的‘南国’,地在江汉、三楚。汉唐间人们眼里的‘南国’,地在江汉、三楚。降而至唐,至少在诗人杜甫、王维的眼里,‘南国’也必然确指江汉、三楚。”见林鸿荣《“南国红豆”考辨》,《中国农史》,1990年,第2期,第57页。[15] 《本草纲目》,第1306页。[16] 李裕民:《<古今诗话>成书年代考》,《晋阳学刊》,1998年第1期。第103页。“《古今诗话》,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即《四库全书》亦不见收录。《宋史·卷二百九·志第一百六十二·艺文志八》集类文史类有《古今诗话录》七十卷,作李颀撰,一般认为即此书。原书多达七十卷,疑为诗话总集。所存文字多系采摭正史、别集、地志、野史、小说、笔记、类书、诗话等书中旧说,且大部为记事,自撰甚少。《四库总目提要》于《诗话总龟前集》下云:‘盖因《古今诗话》,附以诸家小说,分门增广。’亦见其内容庞杂。”见杏花村人《走进杏花村》,《池州日报》,2016年11月4日。郭绍虞先生博采群书,辑得《古今诗话》逸文444条,编入《宋诗话辑佚》(1980年中华书局版)卷上。
[17]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一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证典实。见张海鸥、梁穗雅《北宋“话”体诗学论辩》,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26页。
[18] 范摅,生卒年未详,唐僖宗时(873-888年在位)吴人,客居越地,自号五云溪人、云溪子。《云溪友议》“三分之二篇幅谈唐诗故事,多名家逸事,故事也曲折离奇。但核以史实,则多有错误……范摅是唐末越州的处士,虽自称曾游历山水,结交名流,但基本并没有诗歌存世,文学交游圈很窄,对本朝故实的掌握和辨识能力很差,却抱着很大的兴致,记录下唐代中后期民间流传唐诗名人名篇的离奇故事,留下唐诗民间传播的特殊文本。”见陈尚君《范摅<云溪友议>:唐诗民间传播的特殊记录》,《文学遗产》,2014年第4期,第48页。
[19] “今存王维集的宋、元、明初、明中叶刊本,都未收录这首诗,它最初载于《云溪友议》,没有题目,《唐诗纪事》收此诗,亦失题;《万首唐人绝句》录此诗,题作《相思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顾氏奇字斋刊王右丞集首次将此诗收入集中(编入《外编》),题作《相思》,明末凌濛初刊王摩诘集,又题作《江上赠李龟年》。上述不同的题目,恐都是各书编者所拟,而非作者原题。如《相思子》盖据(124-125)诗之首句而拟,《相思》则据诗之末句而拟。从诗意看,首二句云:“红豆生南国,秋(各本皆作此字,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改作‘春’,无版本依据)来发几枝。”见陈铁民:《也谈红豆与相思》,《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2期,第122页。
[20] “笔者认为这种作法其实是本末倒置,因为这类传说只要不是出于穿凿附会,其产生必然与红豆的形状、特征有关。”见《唐诗中的红豆考原》,第189页。
[21] 蔡连捷:《相思树,相思豆》,载《生物学教学》,2003年,第7期,第48页。

①相思子 By Vinayaraj – Own work, CC BY-SA 4.0
②皂荚属植物花 By Andrew Butko, CC BY-SA 3.0
③红豆树属植物花 By 徐烨春 http://www.fpcn.net/m/view.php?aid=2446
④皂荚花 By 徐烨春 http://www.fpcn.net/a/qiaomu/20131008/Gleditsia_sinensis.html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 自由撰稿人,个人公众号“古典植物园”,现居北京。
图文编辑:蒋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