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饮食文化内涵,就其深层含义来说可以概括为4个字,精、美、情、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分餐与会食。
分餐与会食
自古代以来,饮食与生存同步,饮食文化是多少年来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运用”,是关于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人文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饮食文化有分餐与会食的变化发展,地道的分餐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3000年前。
《史记·孟尝君列传》提到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却因分餐而食产生阶级误会,白白断送一位刚勇之士的性命。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一人一案。低矮的食案为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而设计。
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一人一席,按阶分配。
至唐朝时期,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晚唐五代之际,古人采用高椅大桌,虽己围桌而食,食物却还是一人一份。
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宋代以后,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围桌共食的饮食逐渐成为情感交融和人情交际的方式。
到了明清时期,宫廷依然采用分餐制,认为分餐制可以让宴席更加有秩序,同时体现了皇帝与臣子们的尊卑地位。但在宫廷之外,老百姓围着桌子吃菜喝酒的合餐制已经广为盛行。
老百姓合餐共食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但合餐制共食容易成为唾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随着卫生观念的提高,分餐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优先选择。
结合当今时代而言,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古代的这种分餐进食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可以保护好自己,也可以保护好他人。
疫情灾难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承受力,折磨着每一个人的精神,锤炼着每一个人的思想。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也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彻底切断病毒肆虐的传播途径。每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减少传染源,人人讲卫生,个个都健康,则民族幸甚,国度幸甚!
疫情当前
分餐进食的好处
1.干净卫生,预防疾病
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
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可随着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的筷子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共同就餐的健康人群。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
2.减少浪费,文明餐饮
正是因为使用公筷,所以菜肴都没有被各种唾液所污染,没有吃完的,就餐者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精神。
3.注重营养,科学搭配
中国人家庭聚餐的方式决定了家庭成员很难真正实施营养配餐。因为厨师可以决定一盘菜的营养搭配,但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对某种食物摄取量的多少无法掌握。
如果采用分餐制,只要根据每个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盘菜,那每个家人摄取的营养量就都可以控制了。
更多推荐
此间,你我皆少年
《月亮与六便士》
校园的这些地点,你都打卡了吗?
【优秀学生】心有冰清,雪自来。周日,我是你朋友圈里的一缕阳光
文理学院军训版【“秋天的第一杯大奶茶”】 记者节特稿——今天,我们把镜头留给自己—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官微出品 —
图/文 |罗彩玉
编辑 |罗彩玉
责编 |谢承玉
终审 |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