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理论(关于“路径依赖”理论及相关问题的几点理解)

路径依赖理论
     不知道小伙伴们小时候玩筑水坝的游戏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堤坝上一旦出现裂缝就要马上补起来,否则涌向裂缝的水量越来越多,水量的增多又进一步导致裂缝的变大,二者相互裹挟,最终导致溃坝。

       其实这就是“路径依赖”理论的直观表现。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者制度变迁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无论路径好坏,一旦进入某种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并具有自我强化的倾向。
      相对而言,我关注路径依赖理论对人在具体事务中的选择影响较多。比如,“让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优秀的人,为何做什么事情都能无往而不利?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已经养成了不做则已,一旦做了就要做好的习惯,并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夙兴夜寐思考把事情做好的方法,而且将想法付诸行动,直至最后取得成功。每做成一件事情后,又强化了他追求卓越的习惯,由此进入良性循环。正如一个好的学校,往往始于有较为优秀的老师,由此吸引到较好的生源,教学相长,进一步吸引到更好的老师和生源,学校的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与此相反的是“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最直观的字面理解是:如果一幢房子窗户的玻璃都是完整的,也许过三年五载的都不会有事。但假如某一天其中一块玻璃坏了而不及时更换,过几天整幢楼的玻璃都会被砸碎。破碎的玻璃给人强烈的心理暗示,反正都这样了,就破罐子破摔,再砸坏一块玻璃也不会带来过多的愧疚感。
      于是,整幢楼的窗户玻璃就躺着也中枪了。但,它们果真是冤枉的吗?
      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一片雪花既是肇事者,又是受害者。
      《南风窗》有一篇关于“标签化”的社论中提到,由于标签化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它简单粗暴地对人群贴标签,通过否定某个人到否定他所属的某个群体,再通过否定特定的群体而到否定特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这样既吸引眼球又能带来流量及其背后的利益,何乐而不为?但,一旦环境恶化,他本人也随时面临被标签化的危险。
      看客心态,该休矣。
      “他们(纳粹)杀党员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党员;
      他们(纳粹)杀工会分子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人;
      他们(纳粹)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他们(纳粹)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他们(纳粹)杀我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因为已经没有人了。”
                              ——马丁.尼默勒《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路径依赖理论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