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家
六一儿童节快乐
2018年初,北大魏坤林老师在“得到”开设了专栏“Dr的家庭教育宝典”,这两天小编注意到专栏订阅量已突破十万,透过这个数字我们足以看出现在的父母们对“科学育儿”知识的强烈需求。而这种需求反过来又推动了心理学家对儿童群体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抓住六一儿童节的尾巴,小编带大家回顾一下儿童心理学领域内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学家眼中的儿童发展。当前,人们有关儿童学习、成长和成熟的知识,大多源自几种历史悠久的理论:成熟理论、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以及基本需要理论。乍看起来,这些关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不同理论框架不仅令人困惑,而且相互之间存在冲突。然而,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完全解释儿童复杂的行为都是不可能的。对于塑造儿童发展的条件,每种理论都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解释,并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儿童的行为。每种理论都为人们理解儿童认知、社会情绪和生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熟理论
成熟理论致力于研究人类发展的生物或先天途径。这一理论从遗传基因以及发生在人的各年龄段的生理发育成熟出发来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例如,成熟理论认为,只有儿童的神经系统充分成熟,允许自己做出走路的动作以后才能学会走路,而其他因素都无需考虑。
阿诺德·格塞尔过去所做的工作在发展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人类所有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人体本身的生物和遗传因素(Dalton,2005; Gesell & Ilg, 1949)。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家长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描述了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
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遗传的作用非常有限,大部分学者依旧认同遗传因素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例如,认为孩子的身高、瞳孔的颜色、脚的大小以及其他可分辨的特征,都是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的直接结果。唐氏综合征和先天性耳聋可能致使终生残疾和学习困难,导致这两种疾病的染色体异常也来自于遗传。研究者们还在基因和某些人格特质之间发现可能存在联系,这些人格特质包括害羞、攻击性以及对某些精神健康问题的易感性等等(Ebstein et al., 2010; Rueda & Rothbart, 2009)。虽然,遗传的确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大多数专家并不认为基因能独立决定所有的人类行为。
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假定,大多数人类行为都受到无意识过程的支配,有些是与生俱来的,而有些则是逐渐形成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开山鼻祖。他认为,儿童的行为是内心想法和冲突的反映,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各有不同。儿童解决这些情绪问题的方式逐渐形成了他的基本人格,尤其是在生命的头5 年里。
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每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该阶段必须解决特定的冲突。在成功解决某个冲突后,个体会受到激励以迎接下一个挑战。埃里克森也是生命全程发展观的先驱,他提出了人的发展要经历8 个阶段(Erikson, 1950)。其中前4 个阶段描述了童年期发展,后4 个阶段涵盖了从青少年期到晚年:
● 信任对不信任(0~12 个月):与照料者之间建立信任感;
● 自主对羞愧和怀疑(1~3 岁):学习如何控制一些行为(吃饭、如厕和睡觉等),发展出自主感和独立感;
● 主动对内疚(3~5 岁):在社会互动中获得对日常生活的控制感;
● 勤奋对自卑(6~12 岁):通过获得成功发展出成就感和自豪感;
●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3~20 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学会认识自我;
● 亲密对孤独(20~35 岁):探索并建立亲密关系;
● 繁衍感对停滞(35~55 岁):关注家庭、事业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 自我整合对绝望(60 岁以上):回顾一生,可能产生满足感,也可能有一种不满感。
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使我们对人格和社会情感技能及其对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该理论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在各个阶段所要面临的普遍挑战,以及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如何创造一个支持儿童社会发展和情感需要的环境。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者是皮亚杰(没错,这就是那个观察自己的孩子,提出伟大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系统地指出,儿童知识的构建和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探索实现的。如今人们用建构主义来指代这种学习方式。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智力发展可分为4 个主要阶段,始于婴儿期,持续到青少年晚期:
●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反射行为逐渐发展为主动行为;儿童学会利用感觉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例如:儿童看到一个物品并伸手去拿。
● 前运算阶段(2~7 岁) 儿童开始用符号来表征当前环境中的事物。例如:3 岁的孩子捡到一根长棍会称其为钓鱼竿。这个例子还体现了前运算阶段的第二个方面:语言的出现,这是运用符号的另一种形式。
●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儿童开始理解周围环境,并形成系统的观点。他们开始有逻辑地思考、预期结果、对事物进行归类并解决问题。这些新出现的图式(皮亚杰的术语)能帮助儿童理解诸如基础数学和空间概念等等。
●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此阶段开始形成复杂的思维能力,儿童不仅能加工具体的客体和经验,还能进行抽象思维,并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问题上,列夫·维果斯基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视角。虽然他赞同皮亚杰发展遵循独特模式的观点,但维果斯基认为社会和文化环境(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对学习过程的形成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儿童最初通过成人的一系列指导来学习如何行动:“不要摸”,“到这儿来”,“吃这个”,“停下来”。当儿童开始内化社会规则和文化期望,并发展出自我控制时,这些指导的性质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成人不再告诉儿童去做什么,转而鼓励和帮助他们积极学习新的技能。维果斯基将其称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言语和语言能力的获得是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幼儿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学习新词,并思考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法。维果斯基观察到,有些儿童会和自己对话,将其作为出声思考的方法。他将其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或“内部言语”阶段,这个过程给孩子提供了理解词语意义的机会,并让孩子演练对这种交流工具的使用。此后,儿童开始内化他们的一些想法,并在将来有需要时表达出来。
认知发展理论流派提高了人们对儿童学习和意义构建的理解,使人们意识到,儿童在学习方式上各不相同,因此指导方法必须个性化,以适应每个儿童独特的发展需要。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现代的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源于B.F. 斯金纳和约翰·B. 华生的工作,这两位学者提出了一种后天(或环境)的学习方法(Skinner,1938)。他们认为,个体的发展在很在程度上涉及的是一系列基于个体与环境的积极和消极互动的学习行为。例如,强化一种行为通常会导致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告诉儿童他在拼写测验中表现得非常好,很可能会激励他为下一次考试更努力地学习。反之亦然,比如向正在哭闹的儿童屈服,购买他很想要的玩具,可能会鼓励这个儿童在下次想要某件东西时重复哭闹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这种要求置之不理,最终将导致这种哭闹行为消失,因为该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关注)。
斯金纳还解释了两个事件(刺激- 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引发学习的。例如,一个学步儿在桌子底下站起来时撞到了自己的头(刺激),便会立即停止动作(反应)。一个学龄前儿童触摸到了热煎锅(刺激),下次他就会小心地避免这种行为的再次出现(反应)。你答应女儿如果她能很快捡起玩具(反应),就给她读一本她很喜欢的书(刺激)。
阿尔伯特·班杜拉在修正这些早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他将行为看作是环境影响(教养)和认知能力(天性)两者相结合的产物。他还认为,通过观察、榜样或模仿,儿童既学习积极的行为,也学习消极的行为。然而,与斯金纳不同的是,他不认为强化是促进或改变行为的必要条件。例如,他认为,儿童之所以学会不去攻击其他儿童或不拿别人的玩具,是因为观察到其他儿童做这些事情时受到了惩罚。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所有者
家长和教师每天都会使用到行为主义理论的原则。他们期望儿童遵从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他们示范儿童可能会模仿的行为。他们的鼓励会强化或增加儿童付出的努力。行为主义的方法还被用于解决严重的行为和发展问题,例如攻击性、喂食障碍、愤怒管理和肥胖症等。
生物生态学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断言,是环境塑造了个体的发展。他提出了将环境描述为多个层次的生态模型,这些层次包括个体所处的背景环境(家庭、学校、教堂或团等),个体与这些团体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他社会环境(媒体、邻里和社会机构等)中对文化背景下共有的信仰和价值观的经验。
之后布朗芬布伦纳修改了最初的观点,增加了生物生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修正后的生物生态模型提供了几种关于人类发展的独特视角。首先,这一模型认为环境具有多重且复杂的层次,而是不是将其看作单一的实体。此外,人的行为并不是单独由某个层次所决定的,而受到多个层次相互作用的影响。例如,如果具备有效的社会服务、优质的教学和家庭教养,贫穷本身可能并不会限制儿童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还考虑到了环境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并非只是环境影响个体,人的行为、年龄以及互动也在持续地改变外部环境的性质。
基本需要理论
无论是正常发展还是存在发展障碍,又或是面临发展问题的风险,所有儿童都有共同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Maslow, 1968)。婴儿和儿童要生存、茁壮成长并发挥出全部潜能,就必须满足这些需要。长期以来,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童年早期是整个人生阶段最关键的时期(Shonkoff,2010)。该假设后来得到了现代大脑研究的确认和证实。在生命的最早期,儿童要学习所有标志人类特征的行为,包括走路、说话、思考和社交。此后,儿童再也不会像这段时间那样,成长如此迅速,变化如此急剧,也不会为了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和学习机会而如此依赖成人。
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学习需要。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常常将它们分开讨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要,却忽视心理需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发展问题。反之亦然。如果儿童遭受了虐待或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会在学习和社交上出现问题。只有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才能充分发展出其全部潜能。
生理需要
● 适宜的庇护和保护以免于受到伤害:暴力、忽视和可预防性伤害;
● 符合儿童年龄的充足食物,能得到丰富的营养;
● 适应天气和季节的衣服和鞋子;
● 接受预防保健和牙科护理;必要的身体和精神治疗;推荐的免疫接种;
● 个人卫生:洗手、刷牙和洗澡;
● 平衡的休息和活动时间;室内和户外的游戏机会。
心理需要
● 关爱和一致性:负责教养的家庭和教师提供积极的行为指导;
● 安全和信任:熟悉的环境,以及可依赖的家人和老师,他们会对儿童的需求给予回应;
● 互惠交流:始于婴儿最早期,双向互惠的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反应性发展。
● 成人对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合理期望;
● 对儿童及其家庭特有的文化、族裔、语言或发展差异持接纳和积极态度。
学习需要
● 游戏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在婴儿期和童年早期应当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各种各样的游戏,能够自由探索和安全尝试,同时成人应对必要的限制做出清晰说明并贯彻始终;
● 获得发展适宜的经验和游戏材料;
● 提供与儿童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材料和体验,以便儿童面对足够的挑战但又不会受挫过多;
● 在学习过程中,处理错误和延迟是获取技能的重要环节,不要因此批评或嘲笑儿童;
● 如果希望孩子做出恰当的行为,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表率,尤其是在语言、社交和处理压力等方面。切记,成人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榜样;相比于说教,儿童从成人的具体行为中能学到更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所有者
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 文化素养高、语言丰富的环境,儿童能够学习运用声音、手势和符号,并最终通过词语和语句进行交流(口语、字符或书面语);
● 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儿童的付出和努力能得到鼓励和肯定:“谢谢你没等别人提醒就捡起了蜡笔!”
● 尊重儿童取得的成就,无论成就大小,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看哪!你自己系上了鞋带”(不要提及被弄掉的孔环)。
● 认可儿童取得的成就以及“我能行”的态度是儿童自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你做得真好,倒果汁的时候一点儿都没有洒出来!”
● 真诚地关注儿童做得好的地方;使用描述性表扬来帮助儿童识别并尊重自己取得的成就:“你自己也能正确地穿鞋了!”
● 关注儿童为获得基本发展能力所付出的努力和专注;当儿童学习掌握一项复杂技能时,对其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积极反馈。例如,当儿童学习自己用勺子吃饭时:“对了!少舀一点苹果酱,就不会溢到勺子外面了。”
只有当儿童身体健康且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才能期望他们为学习做好了准备,具备了学习的能力(Marotz, 2012)。
新书预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邹泓教授、寇彧教授联袂推荐
作者:琳恩?R.马罗茨(Lynn R.Marotz)
K.艾琳?艾伦(K.Eileen Allen)
译者:岳盈盈 翟继强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儿童成长教养导图》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书籍,两名作者均为儿童发展和早教领域的专业人士,拥有超过30年的工作和教学经验。
解密0~19岁儿童的发展,剥茧抽丝、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每一年龄段孩子的生理、运动、感知觉认知、言语和语言、社会性情绪等方面的身心发展,饮食、如厕、洗澡、穿衣、睡眠、游戏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日常生活情况,带你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轨迹,是一本不可错过的“育儿宝典”。
书中给出了每一年龄段孩子应该达到的发展里程碑,提出了不同年龄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年龄期望”,即普通正常儿童获得某种技能的大体时间范围,帮助家长、教师评估儿童的成长,发现儿童成长中的可能问题并提供重要的、实操性强、贴近生活和教学的指导建议。
欢度六一
故事征集
作为父母,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会令你激动不已
第一次“微笑”
第一次“抬头”
第一次“坐立”
第一次喊“妈妈”
…………
如果你用心记录了这些点点滴滴
欢迎发邮件到:liuli8260@163.com
分享你的故事(注明允许公开发布)
希望你的故事
图文、音频、视频并茂,打动人
小编届时会从中选取3个故事
分享在我们的公众号
同时赠送新鲜出炉的《儿童成长教养导图》一本
截止时间:6月6日24点
图文编辑:文心
点击“阅读原文” ,可购买相关育儿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