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城市群
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关于建设“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议》的提案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理回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回函:
附一:
关于建设“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议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提案人:贺云翱
我国地域广阔,党和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一贯高度重视并已取得重大成就。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呈良好态势,但也有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包括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我们也关注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南北方经济差距拉大。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增效缓慢,且面临新的发展困境。3、山东区域竞争优势下降,经济活力不足。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以上几个问题共同聚焦于“环渤海地区”。该区背靠东北,坐拥京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环海相邻,是传统产业的代表性区域,也是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区域,是北方经济的龙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山东新旧产能转换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处、支撑区。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的背景下,我们建议国家建设“环渤海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协同带动作用,强化环渤海地区“北方经济发展核心引擎和开放性窗口”的角色,在中国、东北亚乃至全球发展格局下谋求区域竞争新优势新活力,带动东北、山东与京津冀共同发展,与珠三角、长三角共同构成中国沿海城市带和世界级的沿海城市群。
建设“环渤海城市群”的意义是:1、建设北方经济新高地,促进南北均衡。2、面向全球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3、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区域支撑作用。4、共同应对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5、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与长三角、粤港澳一起形成我国自北向南的沿海城市带格局。
“环渤海城市群”建设的可行性包括:
1、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环渤海城市群包括自鸭绿江口至山东半岛的28个城市和地区,这里工业基础扎实,包括天津、青岛、大连等一批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500万以上的城市有11个,2018年GDP占全国总量16.1%。
2、交通地理关系和文化亲缘。
3、国家相关战略的支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国家战略支持。
4、已有的沿海城市群发展经验。我国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城市群建设和世界上的沿海城市群发展都可以为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具体行动建议如下:
1、开展前期调研。对建设“环渤海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前期深度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性的实施方略与规划。
2、加快推进环渤海高铁线建设。
3、推进“烟台-大连海底隧道”工程。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2016年《大连市贯彻落实<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将推动大连至烟台跨海通道建设,将两地陆地交通距离由1600公里缩短为107公里,时间缩短为2个小时以内,促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融为一体,形成渤海地区闭环交通大动脉。《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年)》提出将积极推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规划建设。我们认为,烟大海底隧道将东北与山东及华东连接,极大便利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省份的交流,也有利于让东北地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带一路交汇城市相连系,对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有重要意义,建议积极推动实施。
5、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开展近岸海域污染治理、环境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共同创建海蓝天蓝的良好环境。
6、创新区域协作体制机制,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附二:
把“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沿海第三大城市群
贺云翱 朱青
一、我国北方沿海区域需要“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战略
当前,我国沿海已经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对带动东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中心引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目前还缺少城市群建设战略。
我国地域广阔,党和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一贯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在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呈良好态势,但也有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包括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南北方经济差距拉大。南北方GDP增速差自2014年的0.4%到2018年扩大到1.4%,增速最缓的5个省市均位于北方;2018年南方16省市GDP56.27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61.5%,为1980年以来占比最高时期,同年,36个主要中心城市的GDP数据显示,南北占比差距超过东西差距2个百分点。南北方发展差距成为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增效缓慢,且面临新的发展困境。自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在国家政策等支持下东北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但自2013年来,在内外因的共同影响下,东北地区陷入新的发展困境。2014年,全国31省市GDP排名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位居第7、第22、第20位,2019年则跌至第15、第26、第24位。
3、山东区域竞争优势下降,经济活力不足。山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较早打开对外开放的发展途径,在经济发展中占领先机,工业实力雄厚,海洋经济发展领先全国,一直稳居全国省域经济前三强。但近年来,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不断扩大,传统产业、重化工业高占比的产业结构也给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挑战。与周边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相比,山东缺乏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以上几个问题共同聚焦于“环渤海地区”。该区背靠东北,坐拥京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环海相邻,是传统产业的代表性区域也是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区域,是北方经济的龙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山东新旧产能转换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处、支撑区。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的背景下,我们建议国家建设“环渤海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协同带动作用,强化环渤海地区“北方经济发展核心引擎和开放性窗口”的角色,在中国、东北亚乃至全球发展格局下谋求区域竞争新优势新活力,带动东北、山东与京津冀共同发展,与珠三角、长三角共同构成中国沿海城市带和世界级的沿海城市群。
二、建设“环渤海城市群”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
1、有利于建设北方经济新高地,促进南北均衡发展。我国沿海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地处沿海经济带和京津冀交汇处的环渤海地区发展则相对滞后。通过环渤海城市群建设,进一步释放京津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环渤海地区成为北方经济新高地,带动周边特别是东北地区进一步开放与发展,解决南北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
2、有利于激发新动能,面向全球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当前,全球经济重心向发展中经济体和东半球转移,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在技术革命的引领下调整重塑,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以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提升该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挥京津地区的人才科研创新优势,发挥环渤海地区的沿海优势、制造业和资源优势,面向东亚和东北亚,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3、有利于创造新机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支撑作用。环渤海城市群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动力。环渤海地区包括了京津冀东部沿海地带,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必将向环渤海地区延伸,天津更是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设将给京津冀的发展提供一个开放、健康、整体性更高的区域协作机制、系统和环境。
4、有利于产生新活力,共同应对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南方地区自2008年已吹响了产业升级的号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北方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在2000年之后全国基建建设背景下,又经历了一轮重化工业化的投资。传统产业占比高,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遇到外部环境变化、需求萎缩、产能落后以及资源枯竭的情况必然产生转型的阵痛。当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这一地区的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开放性和经济活力,促进区域贸易、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发挥城市群的区域协同作用,共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协作,共同发展港口及港城贸易、高端制造业、海洋经济等特色产业。
5、有利于开创新格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沿海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环渤海地区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环渤海城市群”将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一起构建起我国东南部面向太平洋的沿海三大城市带,这一自北向南沿海分布的三大城市群格局一定是世界级的城市群。
三、“环渤海城市群”建设的可行性认知
1、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沿海地区是世界上人口经济最集中的区域。不论全球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重心始终偏重于沿海,全球七大城市群中六个位于沿海地区。环渤海城市群包括自鸭绿江口至山东半岛的28个城市和地区,主要由有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三部分构成,较早的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工业基础扎实,既有北方的经济中心首都北京,也有天津、青岛、大连等一批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500万以上的城市有11个,2018年GDP占全国总量16.1%。
2、交通地理关系和文化亲缘。环渤海的京津冀、山东、辽宁环海相邻。京津冀背靠燕山-太行山脉,面向渤海湾,与山东同处于华北平原。辽宁至河北沿渤海的区域是东北地区通向京津的通道。环渤海高铁在逐步建设中,交通条件的改善给该地区经济进一步整合提供了重要条件。文化相亲,京津冀本就文化同源,而山东与东北历史上就有“闯关东”的历史渊源,区域往来密切。
3、国家战略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讲话中提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同时特别提出要“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最大的作用在于带动东北山东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发展;2018年,十九大后国家批复了首个发展战略试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迈入新阶段,这都给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国家战略支持。
4、已有的城市群发展经验。我国和世界上的沿海城市群发展都可以为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我国的长三角和粤港澳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城市群和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程度高、城镇分布密集;粤港澳地区有广州、深圳两个超级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开放性、创新性、国际化突出。世界其他沿海城市群则比中国发展时间更早,经历过几轮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阶段,他们都可以成为环渤海城市群建设借鉴以及互联互通的对象。
四、“环渤海城市群”建设的初步行动建议
“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涉及城市众多,建设内涵广泛,需要从国家决策层面和区域发展的角度开展前期多学科调研。调研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建设“环渤海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调研结果,提出顶层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略。
其他方面的重要行动是首先需要加快推进环渤海高铁线建设。交通设施是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基础。高铁时代,环渤海地区普遍滞后,影响了区域互通。如天津到青岛目前需要近5个小时,环渤海高铁线建成后将缩短至不到2个小时,会极大促进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地更紧密的结合。
其次是推进“烟台-大连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烟大海底隧道工程至今已经论证数十年的时间。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2016年《大连市贯彻落实<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将推动大连至烟台跨海通道建设,将两地陆地交通距离由1600公里缩短为107公里,时间缩短为2个小时以内,促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融为一体,形成渤海地区闭环交通大动脉。《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年)》提出将积极推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规划建设。我们认为,烟大海底隧道将促使东北与山东及华东区域的连接,极大便利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省与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的交流,也有利于让东北地区更好的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带一路交汇城市相互对接,对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有长远意义。
“环渤海城市群”建设需要创新区域协作体制机制,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环渤海城市群涉及两市三省,区域协作体制机制需要有所创新突破。建议在合作项目的统筹、企业审批等政府服务项目、居民公共服务设施三方面努力实现互通互认。建议区域内高校与科技研发机构加强协同创新,为城市群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最终为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生活水准,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群。
在新时期建设“环渤海城市群”必须是生态文明的取向,在推进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海洋生态安全,加强海洋环境治理,合作开展近岸海域污染治理、环境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共同创建海蓝天蓝人海和谐的良好生活环境。
扫码关注
南京大学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