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牌坊
▲武大老图书馆
6月5日晚间,一辆搅拌车强行驶过武汉大学老牌坊,至中部出现缺口,钢筋裸露,背面损毁严重;这座牌坊虽远离校区,与巍峨的校舍建筑相比并不起眼,但其历史意义和价值绝非一座牌坊那么简单。
武汉大学老建筑位于武昌东湖湖畔的狮子山、珞珈山(原称落架山),李四光、叶雅各等人于1926年选定校址,一期工程1932年完工,二期工程1937年竣工,美国建筑师开尔斯任总设计。主要建筑有牌坊、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工学院大楼(今行政楼)、半山庐、十八栋等,主体为中西合璧、灰墙绿瓦的宫殿式建筑,也有设计精巧的新式公寓与别墅,既能满足新式学堂的使用需求,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典雅庄重,是我国近代大学建筑的典范之作。2001年,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向左滑动图片查看 武大工学院旧址(今行政楼)
<<向左滑动图片查看 武大老图书馆
<<向左滑动图片查看 武大宋卿体育馆
<<向左滑动图片查看 武大老斋舍
▲武大理学院今天的武大毗邻街道口商圈,是城中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但在校舍初建时却是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交通相当不便,距大东门出城向东的通道(今武珞路及珞喻路)尚有三里路,为改善交通,武汉大学与湖北省建设厅修筑了一条连接校址和街道口的马路,1930年竣工,时任武大校长的王世杰(首任校长)将之定名大学路(后更名珞珈山街、珞珈山路)。
▲武大校舍旧影
由于此路距校址尚远,需要一块标志牌指向武大,于是牌坊就应运而生了,从1931年到2013年,武汉大学一共出现过四座牌坊,从一二座位于劝业场的标志,到三四座的校门牌坊,虽然功能与位置发生了改变,但每一座都是老武大的象征。
▲大学路旧影
第一座牌坊落成于1931年,面朝武珞路,背对珞珈山(今老牌坊位置),是一座三间四柱的木质结构牌楼,檐下彩画描金,正反两面额书「国立武汉大学」,造型清秀古朴。可惜好景不长,这座木牌楼顶盖过大,木柱纤细,且未加戗柱,次年就毁于一场大风。至于由谁设计、匾额由谁所题,因史料缺失都无从考证了。
▲武大第一座牌坊旧影1937年,武汉大学又在木牌楼原址建造了一座三间四柱的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即今日的老牌坊,通体青灰色,顶覆绿琉璃瓦,与武大校舍风格相近。牌坊正面额书「国立武汉大学」,题字者为何人颇有争议,较为可信的说法是由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萧君绛所书;背面为「文灋(法)理工农医」,即当时武大已设及筹备的六大学院,传出自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刘赜之笔。七十年代,老牌坊原匾额被覆盖,取而代之的是毛体的「武汉大学」四字,1983年逢九十周年校庆,背面六字复原,正面改为曹立庵所书的「国立武汉大学」,并沿用至今。
▲武大第二座牌坊旧影
▲武大老牌坊正面
▲武大老牌坊背面
随着城建推进,老牌坊逐渐被楼宇包围,1993年百年校庆之际,由校友会捐资,武大又在校门口原样复制了一座水泥牌坊,2012年为修建八一路隧道,这座存在了近二十年的牌坊被拆除。次年为重建新的校门广场,武大又重建了一座牌坊,这座新牌坊以旧坊为原型,同时略增了一点体量与纹饰。
▲武大第四座牌坊
今天,列入「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十五座建筑中,仅老牌坊远离校区,现况也与国保身份极不匹配,剐蹭与污损早已使其伤痕累累。老牌坊所在的位置让保护陷入尴尬境地,若易地保护还面临手续和技术上的困难,同时也会破坏历史信息;原址保护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次的损坏也为之敲响了警钟,整治周边环境、加装防护措施(防撞柱、限高杆)已然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