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防卫利维坦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00序言Job41:1Canst thou draw out leviathan with a fishhook? Or press down his tongue with acord? Job【约伯记第四十一章第一节:你能用鱼钩钓上利维坦吗?】 41:30His underparts are [like] sharp potsherds: He spreadeth [as it were] athreshing-wain upon the mire.【他肚腹下如尖瓦片,它如钉耙经过淤泥】 Job41:31He maketh the deep to boil like a pot: He maketh the sea like a pot ofointment.【他使深渊开滚入锅,使海洋如锅中的膏油】 Job41:32He maketh a path to shine after him; One would think the deep to be hoary.【他行的路随后发光,令人想深渊如同白发】 Job41:33Upon earth there is not his like, That is made without fear.【在地上没有像它那样无所畏惧的】 Job41:34He beholdeth everything that is high: He is king over all the sons of pride.【凡高大的,它无不藐视,他在骄傲的在水中作王】——《圣经·旧约》 “老大哥”的面孔似乎在电屏上有持续出现了几秒钟,似乎对每个人的眼球所造成的的冲击过于强烈,不能马上消失。 红色头发的女人扑在她面前的椅子靠背上,双手向电屏张开,嘴里还嘟嘟囔囔的颤声说着些什么,听起来似乎是:“我的大救星啊!”接着,她用手捂住脸,显然在祈祷。——《1984》乔治·奥威尔 01词源概念厘定的准确可以建立起一个可供施展的讨论平台——尤其是这种来自文学著作当中的(可能)没有现实对照物形象。 “名称”与“实物”之间关系的讨论源自春秋时期,彼时存在“名实相怨”的立场征伐倾向。 郑国大夫邓析在他的作品《刑名》一书中提出“按实定名”、“循名责实”的主张。而在墨家看来“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经说上》)。 意思是——用来称呼的是名称; 被称呼的是事物的实体。指出有物才有名,无物便无名:“有实也,而后谓之;无实也,是无谓也。”(《经说上》)中指出名的作用在于“拟实”、“举实”,也就是对照和反映实际。 倘若名不符实,就会产生错误。 但是孔子则秉持着与此不同的观点,在孔子看来应该以名正实,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政治的首要任务,在孔子看来是——“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 贾同学本文中所建立起的“老大哥”(名)和“利维坦”(名)的实际形象(实)分别源自于英国左翼政治家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作品《1984》和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政治学著作《利维坦: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Ecclesiastical and Civil)》这两本书中。 “老大哥”——在《1984》这部小说中,乔治奥威尔将世界分成三个国家:欧亚国、大洋国和东亚国。 老大哥在看着你
小说中主要讲述的是大洋国政府机构——英社当中发生的故事。大洋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位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是老大哥 【片段一:老大哥好像高高的屹立,是位所向无敌,无所畏惧的保卫者,岩石般矗立着,对抗着亚洲的群氓。】 【片段二:老大哥的面孔,黑头发,黑色八字胡,充满着力量和神秘的安详感,它大的几乎占据了整张屏幕。】 【片段三:硬币的另一面是老大哥的头像,即使在硬币上,那双眼睛也紧盯着你。硬币上,邮票上,书本封面上,旗帜上,还有烟盒包装上——无所不在。总是那双眼睛在盯着你,还有那声音包围着你。】 老大哥之下的权力结构依次是内党、外党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 英社由四个部门构成,仁爱部,主要负责思想控制;和平部,负责制造战争;真理部,负责造谣;富足部负责制造饥荒。 小说主人公温斯顿是外党成员,在真理部工作,每天负责处理废弃报纸上的信息,将消失的人从报纸上删除,偶尔也会编造出某个民族英雄激励人心。 【片段一:真理不不单要满足党的各种需求,还要制造一些低层次的东西满足无产阶级阶级的需要。】 【片段二:由真理部负责的篡改工作每天都在进行。一如仁爱部要从事侦查与镇压的工作,这是维护政权稳定的必须。】 大街小巷都张贴着老大哥的照片,一个大大的电屏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被监控的人们不能流露出丝毫带有个人情感的表情,所有人像没有思想灵魂的躯体,每天都过着程式化的生活。 在乔治奥威尔看来,“老大哥”在大洋国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他既是“大洋国”的“领袖”,同时也是“大洋国”至高的“象征”,他通过“电屏”(在这个时候会引起人们下意识的警觉,我们手中肆意把玩的手机是否就是奥威尔笔下的“电屏”?)来传递他的“领袖思想”与“领袖意志”并且监视着“电屏”的另一端的使用者。 “利维坦”——在霍布斯的整部著作《利维坦》中只出场三次,但是作者霍布斯却对“利维坦”这一形象寄托了无限多的深意,他用不同的符号和意象对利维坦进行描述。 利维坦概括地讲,“利维坦”在《利维坦》一书中总共有四重意义:第一重意义代表着巨兽,第二重意义则是“人造的人”(巨人),第三重意义是有朽的上帝(存在着死亡可能性的上帝),第四重意义是巨型的机器。 巨兽——霍布斯在《利维坦》的第二十八章末尾中指出“利维坦”,这一比喻是源自于《圣经·约伯记》(也即本文在最开始援引的圣经当中的那一部分的文字)。一般学者对于国家理论的说明性比喻都仅仅是为了诠释一种独特的思想,但是“利维坦”这一比喻所起到的作用绝对不仅限于此,利维坦是圣经当中的“最强劲的,最有力量的形象”同时——“它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意蕴的神话象征”。 人造的人—— “人造的人”这一比喻出现于全书的引言部分,通过对这一比喻出现的位置分析,可知其重要性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说,“人造的人”是利维坦国家的最基本的形象。 霍布斯写道,“号称‘国民的整体’或‘国家’的这个庞然大物‘利维坦’是用艺术造成的,它只是一个‘人造人’”。 有朽的上帝——“利维坦”的这一意象是基于神与人的二分的理论。 【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来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我们在永生不朽的上帝之下所获得的和平和安全保障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 霍布斯的神人区分是绝对的,神是万事万物的绝对主宰。 在一定意义上,霍布斯意在用神与人之间的绝对区分来加强论证国家中主权者与臣民之间的区分的绝对性和合理性,在主权者与臣民之中,主权者就是上帝。 “有朽”则意味着终有一死,对于利维坦而言,它的有朽主要指情况是主权者的“终有一死”,主权要么由于外患而暴亡,要么由于内因自然死亡。 主权是国家的公共灵魂,国家的有朽也就是主权的丧失,即灵魂的有朽。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朽是容易补救的,君主制下通过拟制永生状态的继承制度可以实现问题的解决,民主制和贵族制下则可通过候补和选举制度加以处理。 因此,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朽不是国家的真正的有朽。 对于国家而言真正的有朽是主权由于外患而暴亡或由于内因而自然死亡,利维坦自诞生之日起开始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当下怎样避免暴毙和自然死亡。 巨型机器——这一形象并没有直接出现在霍布斯的描述中,直接出现的只有“自动机械结构”,也就是机器,而且其意旨在于强调与自然相对的人为这一因素,而非机器本身。但因为国家是被造的,而且是由无数的人构成的,因此国家是“巨型机器”这一修辞也是恰当的。 在霍布斯所构建的王权国家之中,权威与权力之间就不再有区别,最高权力也就变成了最高权威。这是对在价值和真理上中立的、实证的、技术的思考的简洁而直白的表达。 因此,国家机器的价值、真理性和正义都在于它的技术完善性,它的“正义”和“真理”只表现在其自身中,也即是只表现在其绩效和功能上。这样也就在最高技术、最高权威与最高权力之间建立了某种关联。 利维坦是一套庞大的命令机制,如果要去谈论国家正义或者不正义,如同要分别机械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一样,纯属徒劳之功,这种道德伦理判断是没有意义的。 居于霍布斯国家学说核心地位的观点是——绝对主权。 【根据国家当中每一个人授权,他就能运用托付给他的权力与力量,通过其威慑来组织众人的意志,对内谋求和平】。 绝对主权存在的目的则在于——“和平与共同防卫”,“和平”是指维护主权内部的和平,“共同防卫”是指抵御来自于外部的侵犯。 02健康码&隐私美国的学者沃伦和布兰代斯在《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中明确提出应当对隐私利益予以保护后,国外的学界与业界针对隐私权问题的关切便不断的在增加。 与沃伦所提出的“隐私是令人独处的权利”19世纪末不同,我国公众隐私观念的产生较晚。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果说前现代时期农业乡土时代的中国对君子的期望是为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而不藏有“阴私”,那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迭代革新,那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独处社会”变得罕见。 终南山隐士:这我就不杠一波了
更为现实的情景是人们拿着手机,不断的接受来自各种主体推送过来的信息,也不断地通过手机的传感器,向各种接收信息的主体方发送信息。这种发送有的时候是主动地请求,有的时候是基于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被动发送的,这些信息当中包含着被二次利用的价值 当下被广泛使用的健康码也是如此——记录了人行踪轨迹。支撑其健康码运作的算法运行足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我们应当有理由知道这个算法究竟是在做什么的。据考察,大部分地区的健康码落地应用逻辑相对简单: 1.判断该码持有者近期是否前往疫情严重地区;2.判断该码持有者近期轨迹是否与其他确诊或者疑似病例相重合;3.将数据与条件结合,触发特定条件的生成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但是,健康码不可能完全不出错,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构建错误纠正机制,如果个体知晓了自己的哪些信息参与到了健康码的生成,也就可以知道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算法透明,健康码的持有者将信息与算法交叉验证,便可以轻易的定为错误内容的所在,如果建立起一个及时的错误纠正机制,便可以保障被“错误”判定为“不健康”使用者的复产复工复学的顺利进行。 同样,意识形态相关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确诊和死亡人数都在攀升,如果社会观念发生变动,将“感染新冠病毒”与“不洁”、“危险”等观念相连接。 这恰如美国文学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作品《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将红色的A与“通奸”相关联,会造成对有关群体的排斥,增加健康码逾越正当尺度的风险,考虑健康码的适用对人日常的限制亦需要从一个更加完整的视角加以认识。 在贾同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宪法》所构建起来的制度资源中发掘认识问题的角度——“受教育权”和“劳动权”: 第一:受教育权。
宪法第十九条: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广泛开展的线上授课为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多多少少还是差着那么一点。 第二:劳动权。
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健康码的适用应当受到宪法规范的审视,毕竟在我国的《宪法》序言部分的最后一段写明: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03技术“引导”人民
剑桥分析
近年来最广泛引起人们针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关注的事件莫过于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涉嫌操纵选民,这也成为美国国会针对脸书网CEO扎克伯格展开听证的一大原因。
起因在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App。名为“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向脸书用户提供个性分析测试,在脸书上的推荐语是“心理学家用于做研究的App”。 当时,共2.7万名脸书用户下载这一应用。 科根通过这一应用获取了2.7万人及其所有脸书好友的居住地等信息以及他们“点赞”的内容,因而实际共获取多达5000万用户的数据。 剑桥分析将搜集来的大量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归纳,然后基于OCEAN人格模型理论,为成千上万的选民建立五大人格特征轮廓。再将人格特征与住所,收入,职业等信息进行结合分析。 这样一来,数字踪迹就变成了真正的人,脸书网的使用者们的恐惧、需求以及兴趣就全部都暴露在了“剑桥分析”面前,针对不同的人可以再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 如果有一条事关禁枪的法案即将表决,“剑桥分析”会怎样帮助他们的拥枪派客户呢——比如说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他们会采取这样的策略——对于一个高度神经质和谨慎的人,“剑桥分析”会把一张入室抢劫者砸窗的广告推送给他,触动他的警惕心理,想到自己需要拥枪自卫。 对于那些关心传统、习惯和家庭,和蔼可亲的老派清教徒们,“剑桥分析”会推送给他父亲和儿子在夕阳下一起射猎野鸭的温馨广告,将拥枪美化为一种“从美国建立代代相传的家庭文化传统”——堪称挑动情绪对症下药,为达目的誓不罢休。 04隐私的本质 “不知道如何掩饰自己的人就无法存活”,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当有公共谎言的偏好,在每种场合,我们都面对公开与隐藏之间,自我坚持和社会包容之间、坚持自己品格和保护自己的形象之间的选择。 这些情况下我们总有选择不诚实的好理由,其好处要多于丝毫不掩饰和明确的诚实中获得的利益。如同维特根斯坦曾经质疑过的那样——如果谎言对一个人有利,那么他为什么要说实话? 我们个人之所以选择虚假偏好——是因为我们的公开偏好影响外界对我们的评价和对待的方式。 隐私利益,与在特定群体当中社会成员对于独占信息利益和共享信息利益之间的划分和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市场中的企业是最重要的竞争主体,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企业内部的股东高管和雇员则主要是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就隐私利益而言,在欧洲隐私权作为人权限制着企业主对雇员的管理;而在美国,企业主具有相对较高的自治权,雇员在企业中的隐私利益较弱。 在国内,企业掌握着雇员的个人信息,雇员对有关企业之间竞争的个人信息的关切相对较弱,而企业之间则由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来进行调整。 隐私权是与场合有关的恰当信息流动的权利,而不是秘密或者对自己有关的信息控制的权利。 只要对信息的分享和持有与分享的场合的规范所确定的原则性条件不一致,则会产生对隐私利益关切——《反家庭暴力法》将反家庭暴力视为国家、社会和共同利益时候,家庭内部发生的与家庭暴力有关的信息,便不再是家庭这个群体内某些成员的隐私利益,而是属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这个群体中一定程度的共享信息。 具体请见《反家庭暴力法》第三条: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以及同法第十三条: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用自由、尊严、人格自治等概念来替代表述这种权利人对独占信息利益所产生的情感诉求。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更加开放,也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 尽管大家谈起“大数据之恶”时都义愤填膺,却依然使用甚至依赖着需要各种个人信息验证、需要同意各种注册协议的网站和APP。 事实就是——大部分人并不会捍卫那些购物记录、网页搜索记录和打车记录里的隐私,如果一个人拒绝提供这些信息,则很多服务和资源将不会开放,这就使得部分想要坚定捍卫隐私利益的人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同意接受或者干脆放弃。健康码的使用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如果使用健康码,个人信息将会被不断的被机器记录;如果不使用健康码,日常的通行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05肉眼可见的未来美国学者Whitman在他的文章《西方两种不同的隐私文化:尊严与自由(The Two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 Dignity and Liberty)》中提出——“隐私”并不是逻辑的产物,但也不是经验的产物,或者想象出来的现代社会都“感觉需要”的产物。隐私是当地的社会忧虑和理想的产物。 在美国,这些忧虑和理想主要是关于警察和政府官员的,围绕着“确保自由事业”勃勃雄心。而在欧洲大陆保护隐私权的重点则是社会中每个人的位置以及每个人的“荣誉”。 荷兰法学家雨果·格老秀斯指出:“人的特性中有一种对社会的强烈欲求,也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欲求——这种欲求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种生活,而是指按照他们的智识标准跟那些与他们自己同属一类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恐惧暴毙和连绵不断的战争,是霍布斯笔下人们呼唤“利维坦”降临的一大原因。恐惧新冠肺炎的传染,大抵也会成为人们呼唤“数字利维坦”的理由——我们难以知晓迎面而来的人从哪里来,接触过哪些人,这便引起了人们下意识的猜疑。 无论是健康码或者是其他任何技术手段,他们都蕴藏着成为监视我们日常生活的“老大哥”或者统治我们的“数字利维坦”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将自己的一切日常事务都交由算法来进行决策,这无疑是对自由意志的一种减损,更进一步的来讲,是人的异化,是人主体性的丧失。 为避免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伤害,应当赋予人们知晓“健康码”运作机制的权利——这也便是互信社会的基础要素之一“透明”。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