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千年古县溯源之寻找旧县治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关注↑↑↑人文潜江公众号

潜江千年古县溯源之

寻找旧县治

作者 杨金德

潜江设县于宋乾德三年(965),距今已有1053年了。

设县之前,这里隶属江陵县。汉江从县北流过,一有片水泊叫白洑。唐朝后期,在白洑南边兴起了一个草市,一般称之为白洑南草市。唐大中十一年(857),朝廷在这里设置了白洑征科巡院。

清光绪《潜江县志》目录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把持一方。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昭宣帝,建立后梁,改年号开平。五月,提拔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开启了高氏四世五主统治荆南的时期,达57年之久。荆南国在南方诸国中地域最为狭小,为了求得生存,积极招募人口,重用人才,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注重军事防御,驻军白洑,设安远镇。

宋乾德元年(963),太祖赵匡胤发起了雄心勃勃的统一战争,第一个被其收入版图的就是高氏荆南国。两年后,在原荆南国范围内,新设了三个县,在万庾巡设万庾县、在白沙巡设玉沙县、在安远镇设潜江县。其他两个县都存续时间不长,只有潜江延续成为千年古县。

县治设在安远镇共328年,这里是潜江县早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这期间,潜江人经受了宋朝三百多年的风雨,熬过了元朝早期的动荡岁月,也领受过毕渐高中状远后的喜悦。这期间关于县治方位的记载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北宋《太平寰宇记》:“潜江县,(江陵府)东一百一十里,十二乡,新置,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洑。”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稍有出入,“潜江,府东北一百二十里。十一乡,安远、师子二镇。”

元至元三十年(1293),县治从安远镇搬迁到陡堤,即今园林办事处中心城区。

岁月慢慢摸平了旧县治的痕迹,古镇的背影越来越模糊。

516年前,明弘治十五年(1502)第一次纂修了《潜江县志》,当时人们还知道“旧县治在县西四十里,豆子湖南,基址尚存。”

清康熙《潜江县志》故宫抄本

418年前,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潜江县志》,也说“旧县基在豆子湖,去城西四十里”。稍加辨析,就知道这是抄袭前人的说法,修志的人把迁治时间错说成元至正年间。

324年前,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再修《潜江县志》,说旧县治“在县南道隆乡豆子湖,今坊井遗迹尚存”,好象清楚得很,其实不然。在这本志书的另一处又说:“邑治蚌湖,去县西六十里,有城隍庙,不知创自何年,岂旧县遗迹耶?”这时,人们经完全不清楚旧县治的位置了,看到蚌湖有城隍庙,连距县城四十里、六十里都不顾了,只能猜测一气。

一代一代的潜江人,在麦垅弥望的田野之中,在残简断编的故纸堆里,艰难地寻找旧县治的所在。

90多年前,潜江文史大家甘鹏云先生,对潜江旧县治作过一番考证之后,发出感慨:“盖潜江泽国,迁变靡常,历年久远,纪载阙如,纵有遗址,大都随阳侯之波以俱尽,此其所以不可寻究也。”

30多年前,杜诗成先生等人在编撰《潜江县志》时,历尽艰辛,苦苦寻访豆子湖不可得,最后把目光挪到今高石碑镇蚌湖村二组下蚌湖遗迹之上,终未下结论。

20多年前,毛道海先生精心组织史料,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白洑波光景何在》一文,把白洑安放到王场镇东的红庙码头一带。

4年前,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前人说旧县治在蚌湖或红庙,都与文献记载不符,认为应当在王场镇以西,下蚌湖以东,王场渔场以南的一个区域内。

1年前,笔者得到两张民国初年测绘的潜江地图,上面没有豆子湖,但“白洑垸”、“白洑铺”赫然其上。可见白洑作为地名,并未在明末消失,直到民国初年还存在。白洑垸、白洑铺,与我们苦苦寻找的旧县治,即白洑巡院及安远镇,是不是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最近,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旧县治考证进行重新审视。

一、豆子湖已经消失三四百年,很难把现有水面或者水体遗存认定为豆子湖。康熙三十三年修县志时,如果豆子湖尚存于世,就无须对旧县治进行猜测了。几百年间,沧海桑田互转,水体变化甚大。三百年前,现在的马沧湖还是民垸,现在的大片良田都是泽国。在没有确证的情况下,无论是把王场渔场水面,还是把王刘河遗迹推测为豆子湖来确定旧县治位置,结论很难站住脚的。

二、蚌湖是明代后期兴起的市镇,定为旧县治多有不合。一是地望不合。《太平寰宇记》记载“汉水在县北二十里,”也就是说,旧县治在汉水南边二十里,而蚌湖濒临汉水的。二是里程不合。关于旧县治,历代《潜江县志》都记载在县西四十里;关于蚌湖市,都记载在县西五十里,康熙志说离县城六十里的。三是逻辑不合。因为有明清时期的城隍庙,就推断为宋元时期的旧县治所在,从逻辑上无论如何也说不通顺的。虽然早有人猜测这里可能是旧县治,今人编撰地名辞典等工具书也这样说的,但上述三条硬伤得不到合理解释,总难以服人。

清光绪《潜江县志》“潜江县总图”

三、确定白洑铺、白洑垸位置。古代历次纂修《潜江县志》,都记有白洑铺,这个地名存在至少550百以上,康熙志还详细记载白洑铺的位置,“在县西四十里”。对照民国初年测绘的地图,白洑铺位于王场镇红桥村委会驻地,实际位置正好与“县西四十里”吻合。在白洑铺以北的一片区域,地图上标明为白洑垸,大致位于今王场镇红桥村、关户村、前进村、园林村范围。

四、判定旧县治区域。结合迁治前后各类文献关于旧县治地望的记载,可以判定旧县治在下蚌湖以东王场镇以西的区域之内;结合县志关于旧县治、白洑铺都是“县西四十里”的记载,可以判定这两个地名所指向的地望应当是重合的,至少相距不远;结合汉水在县北二十里的记载,综合分析,旧县治应当在王场镇宣王河以东,一号渠以西,一路以南,三路以北,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公里,约6.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作者 杨金德)

作者简介:

杨金德,男,汉族,湖北石首人,居潜江植树三十多年,业余以收集整理乡邦文献为乐。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转载请联系作者

人文潜江丨感恩家乡

古今传承丨热土之邦

人文潜江公众号,一个超越

地域,充满人文情怀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