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物志系列之:赵家班及卢氏锣鼓书 | 卢辉 宁淑芬

star-tree-topper-glyph

喜欢“卢氏文苑”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乡村人物志系列之:

赵家班及卢氏锣鼓书

文/卢辉宁淑芬

赵邦性,男,1939年6月生,河南省卢氏县潘河乡人,卢氏锣鼓书赵家班的领头人,2006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批准公布为省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被授予省级“民间曲艺家”称号,2008年被批准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2010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2月去世,享年79岁。

卢氏锣鼓书以唱为主,声调高昂,节奏严谨,中间无话白和水词。曲调共有六种,即慢板、二行、流水、垛子、飞板、哭腔,在这六种曲调中,除飞板、哭腔乐器随唱腔伴奏外,其余皆为唱奏分开,即唱时不奏、奏时不唱,音乐只起托腔和演奏过门的作用。

因卢氏县地处河南、陕西两省交界处,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然后形成适合当地人口味、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在卢氏锣鼓书的曲调中,兼有蒲剧、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成分。锣鼓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卢氏锣鼓书伴奏乐器主要为锣(底锣、中音锣)、鼓(边鼓)、板(鼓板、手板)、脚板、手镲、四弦、三弦、板胡、二胡、笙、笛子等。

在卢氏锣鼓书艺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师傅名叫乔文才,是卢氏县潘河乡下黄叶村人,生于1916年,因患食道癌于1981年去世。乔文才师傅先天左眼失明,幼年喜好听书,记性极佳,过耳过目不忘,十二岁即当众会唱数段书词,十四岁拜锣鼓书艺人常岗子为师,二十岁左右领书班在卢氏、灵宝、潼关一带说书,后又到陕西华阴、商洛、丹凤等地表演。

乔文才师傅门下有一位声名远播的高徒就是赵家班领头人赵邦性。赵邦性,1939年6月出生,河南省卢氏县潘河乡人,1952年在小学时就喜好排练节目、爱好文艺演出,1960年正式师从乔文才学习曲艺和锣鼓书,1963年独自领班外出演出,1976年在潘河公社曲艺队下组织曲艺班外出演出,1979年潘河公社曲艺队解散后组建赵邦性曲艺队,2011年成立东河村传承曲艺队,2012年成立赵邦性工作室。赵邦性几十年从事锣鼓书表演从未中断,2017年2月因病去世。

赵邦性子女7人,在赵邦性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谱系中,第一代传承人是赵邦性的师傅乔文才,第二代传承人是赵邦性本人,第三代传承人是赵邦性的次子赵现锁、次媳朱小聪、三子赵康锁,第四代传承人是赵现锁和朱小聪的儿子赵江波、朱小聪的娘家侄女朱莺莺。

赵家班的部分锣鼓书乐器

祖孙三代同学艺

冠云山下锣鼓起

经过和赵邦性次子赵现锁、三子赵康锁几次相约采访,今年5月4日下午,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了位于卢氏县潘河乡东河村的赵邦性家里。东河村离卢氏县城20多公里,地处卢氏县和灵宝市交界的冠云山脚下,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借助冠云山景区开发的资源优势,东河村在潘河乡的统一规划下正在建设和完善文化广场、河桥亭榭、农家小院、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赵邦性的家就在青山脚下的一片院落中,屋舍俨然,修竹依依,青砖白墙,古色古香。一座砖瓦结构的大门楼上,原木门匾上写着“勤俭持家”,两侧各挂一串大红灯笼,门口两侧正在施工整修,右侧墙面挂着“东河民居2号院”,这里就是赵邦性生前的住家。两座院落左右相通、东西相邻,东边一座是赵邦性和老伴居住,西边一座是赵邦性次子赵现锁一家居住,都是砖木结构灰瓦覆顶,均由上房和厦房组成,是典型的豫西民间小院。

赵邦性居住的地方

赵现锁正在改造的民居院落

迎进门来在赵现锁的家里落座寒暄,一见如故拉话聊天。老二赵现锁今年58岁,幽默健谈、声音洪亮,老三赵康锁今年54岁,谈吐有理、语重心长。黝黑的脸庞刻下了他们历经岁月的风霜,鼓书的声腔滋润了他们民间艺人的修养。过了一会,今年78岁的赵邦性老伴闻秀枝和老大赵焕锁也闻讯赶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大家相谈甚欢。

说起赵邦性老人,一家人都是唏嘘不已,仍沉浸在悲痛之中。去年正月十五赵邦性老人领着赵家班在县里参加曲艺汇演,正月十七在沙河留书岭亲戚家里过事情,正月十八因为高血压病发在东河村家里去世。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往事历历,浮上心头。赵现锁回忆到:“我爷爷年轻时候就喜好在戏班子里唱个小戏、拉个小曲,到我父亲小的时候,也喜好听说书、看演戏。后来有一个陕西说书艺人落脚在咱潘河,我父亲认他做干大。他干大看他机灵好学,就收他为徒学说书。再后来拜咱潘河乡下黄叶村的锣鼓书艺人乔文才为师傅,继续学说锣鼓书。这乔师傅又会唱戏又会说书,当年说书名气大得很,一辈子干的就是这,从我们豫西卢氏、灵宝到陕西商洛、华阴他都说过。

“我父亲他喜好摸索,不光跟他干大、乔师傅学说书,还跟上其他几个师傅学,因为一个人唱戏一个味道,看哪个师傅说得好说得巧就继承,跟上这个再想想那个,就学得好学得快。因为咱卢氏紧靠陕西、山西,又有这陕西师傅教,所以这锣鼓书就有蒲剧、秦腔的味道。

“在人民公社大集体时候,王万里当潘河公社书记,看上我父亲的说书功底,就把我父亲抽出去到宣传队搞义务宣传演出。那个时候队里垫地、打堰、搞会战,一天挣的工分相当于一块二毛钱。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是灵性好学,白天到工地上一转一看,后晌黑回去就编词排练,第二天在工地上宣传,一个大队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挨着宣传演出。

“我父亲他从小还跟上皮影戏艺人刘老三学过戳皮影,心灵手巧,能学能编,啥事看一遍就会。明儿个要去演出了,他晚上点着煤油灯搁炕头,到天明都学会了。因为从小跟着父亲看说书、听说书、戳皮影,我和我三弟康锁慢慢就跟上学说锣鼓书。我那时候十八九岁开始学,我三弟十六七岁开始学,到现在我们学这都将近40年了。

“我屋里人朱小聪,给乔文才师傅叫舅爷,她家在磨口上店街,那时候弟兄姊妹多,家庭条件也不好,后来也想学这,就跟上我父亲和我们一起学说书。跟上学有七八年时间,一来二去,我和朱小聪俩处对象到后来成了一家人了。

“我父亲带着我、老三康锁兄弟、我媳妇出去说书,我们一家四个人就是一班,不分散好配合。卢氏县文化馆年年往出排节目单、报节目写着赵家班,主持人也介绍赵家班咋着咋着。我们这亲亲一家人,不用旁人帮忙就能说拉弹唱,自成一班。其他说书班子,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在全卢氏县,我父亲他那抑扬顿挫的字口、喜怒哀乐的表情,别的还没有能盖住他点的,在咱县就他一个人。现在锣鼓书在卢氏除了咱这赵家班,其他也有八九班,虽然老一辈那传统味道少了,但是这还愿、庙会事情太多,谁也跑不过来,大家就都到处去拉场子说书。

“后来几年,这社会上旗帜一变,又兴起庙会、古会,也经常去说书,慢慢地都重视锣鼓书,并且要求一代一代传下去。咱县文化馆经过几个老馆长,像李晓林、孟宪斌、牛树森老师,经常组织开会学习,老父亲就把我们带上去,优点要继承,缺点给指正。每年正月十五老父亲带我们到文化馆参加汇演,上去八九班,每班十来分钟时间,这很是锻炼人。那个时候文化馆在城隍庙,组织汇演就跟现在那梨园春打擂赛一样,设计很正规,历届老传统艺人在底下坐两排当评委,参赛的坐在高处,去除一个最高分、最低分,比赛分数就出来了。我那个时候才学,上去一坐,往下一瞅,院子不大,黑踏踏一片,心里吓得呼嗒呼嗒,后来慢慢地就好了。

“我父亲对我们几个要求可严了,你说出去的字,一个字说错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下来给你指出来。父亲还经常带着我们去文化馆开会、学习、讨论,要求精益求精,有错都改。有一次,我说咱这个土话里的‘喔’,实际是‘那’或‘这’的意思,文化馆的老师说:‘你把这个喔字写出来!’那咱写不出来呀,老师就指出这毛病,要把那虚字尽量说得通俗易懂,要叫大家能听清楚。以前管道口一个说书的老汉,他原来学说书时他师傅是个瞎子,一说完要拉弦的时候,到耳朵上拽一下,他后来说书时也跟上学这个动作,说一句书要拉弦的时候就在自己耳朵上拽一下。文化馆的老师就问:‘你说一句书你到耳朵上拽一下,说一句书你到耳朵上拽一下,这是个啥讲法?’老汉说:‘我师父教我的,我也不知道啥道理。’文化馆的老师就纠正说:‘你师傅是个盲人,不能用眼神交流,他为了让你知道在啥时候该拉弦,他就在自己耳朵上拽了一下,这是个习惯,这可不是艺术。你现在也把这个动作学上,这就成毛病了!’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也从此记住了说书艺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把毛病当艺术。 ”

锣鼓书里有春秋

吹拉弹唱四重奏

对于锣鼓书来说,曲目、书词很重要,一部分是流传多年沿用至今的传统曲目,一部分是锣鼓书艺人结合实际现编现写的创作书词。赵邦性老人和赵家班主要演唱的传统曲目有《洞宾戏牡丹》《小两口争嘴》《割肝救母》《四海耍钱》《红罗衫》等60多篇(部),收藏有包括以上曲目的40多部,其中《洞宾戏牡丹》更是因为内容诙谐、书词优美、极具教育意义而广为传唱。

《洞宾戏牡丹》又名《牡丹对药》或《铁板桥》,来源于人们熟知的民间传说。相传,白云龙和独生女儿牡丹在铁板桥头开药铺,招牌上写着“万药俱全”。有一天,吕洞宾扮作云游道人打此经过,看到招牌,便有意为难白云龙,说道:“我想要抓药可惜把药单弄丢了,不过单子上开的药还记得:一样药要你天心顺,二样药要你民自安,三样药要你老来瘦,四样药要你父心宽,五样药要你家不散,六样药要你顺气丸,七样药要你硬似铁,八样药要你软如绵,九样药要你黄柏苦,十样药要你苦黄连,十一样药要你甜似蜜,十二样药要你蜜似甜,这些药要是你配得齐,包你快快活活做神仙!”白云龙对不上来,遭到吕洞宾的羞辱。牡丹是个聪明美丽的姑娘,问明情由,便代父亲巧妙答道:“皇上有道天心顺,做官清正民自安,人活百岁老来瘦,儿女行孝父心宽,妯娌和睦家不散,弟兄相让顺气丸,酒醉发疯硬如铁,人犯王法软如绵,小孩没娘黄柏苦,童养媳妇苦黄连,结发夫妻甜似蜜,半路夫妻蜜似甜。”吕洞宾见牡丹对答如流,不愿善罢干休,便借口买药点这点那,甚至点到牡丹身上,纠缠不休,意图调戏,最后被牡丹臭骂一通,狼狈而走。其中的《洞宾拾药》和《牡丹解药》这两段书词情节对应、新颖独特,朗朗上口、跌宕起伏,常常能把人听得津津有味、入迷三分。

除了传统曲目,赵邦性老人结合当前形势自编自演的曲目更是不计其数。赵线锁、赵康锁哥俩从屋里拿出一大包资料,基本上都是赵邦性老人编写创作的书词底稿,有复印的,有手写的,所用稿纸各种各样有十几种之多。看得出来,赵邦性老人虽然不识几个字,却能合辙押韵编书词,语言诙谐幽默,内容多种多样,风格特立独行,十分适合演唱。从题材上来说,有护林防火、交通改善的,有计划生育、基层党建的,有敬老爱贤、法制宣传的,有环保治理、反腐倡廉的,有移民搬迁、脱贫攻坚的等等。尽管创作书词里面还有不少错别字,但对于一个仅上过几年小学的民间鼓书艺人来说,反而凸显了他不一般的才情和灵性。这些通俗的书词充满了生活乐趣、散发着乡土气息,配以或平缓深沉或清脆嘹亮的演唱,常常能引起观众会心的欢笑和热烈的掌声。

赵现锁说:“我父亲他也不识几个字,自己编词拿外头叫人审审回来改改,好些字都是错别字,但是他心里知道。这唱词讲究押韵,七字一韵,十五字一韵,有字组成句才能有韵,你没韵就说出来不好听,没干过你就编不出来,你要是不懂翻不过来这个韵,难学难唱,乐器也难配合。书词有长有短,一般一段都是三四百句,有韵书就好说,乱韵难学难记。

“唱词有传统传承下来的,不过,就是这老传统唱词听着难懂,到你快听懂的时候,十来分钟就快完了。也有根据当前形势自编自写的,像脱贫攻坚、敬老爱贤、林业会战、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等等,紧跟政府号召,紧跟政策方向,本来这说书就是为社会服务搞宣传的嘛。像我父亲都七八十岁了,身体也不太好,自己学自己编,很难得。你看这一袋子资料,都是他自编自写叫复印下来保存的。他说的代表性曲目《杨七郎搬兵》还得过一等奖。他自编的《林业大会战》也获得过大奖,你看他编的这一段,我念念你听听:

乘车护林上沟西

碰见个兔子啃树皮

兔子正在得意处

刚好来了个护林的

护林员一见心生气

这个兔子坏东西

党中央号召来造林

你啃树皮我不依

讲着讲着心上恼

照准兔子加马力

只听得呜吱一声响

哎,哎,兔子压得死死的

护林员拿起兔子看

妈那个脚,这个兔子我知底细

要知兔子是哪个

它就是老兔子它亲兄弟

小兔子,不怨你,不怨你

只怨你今日啃树皮

啃了树皮不要紧

可怜你一命归了西

……”

说起锣鼓书的演奏乐器,赵现锁和赵康锁弟兄俩异常兴奋、如数家珍,他们把这些乐器叫家具,这个叫法对他们来说更具亲和力。他们从各自屋里把这些家具拿出来摆了一桌子,有四弦、三弦、二胡、板胡、鼓板、手板、木鱼、棒子、底锣、中音锣、脚板、手镲、边鼓、鼓架、锣架、竹笙、笛子等等十几种。

四弦、三弦、二胡、板胡搁在一起,造型别致形制各异,木质朱红油润光滑,形态优美刻线细腻。四弦顶头黄绸包裹,三弦顶头红木原色,二胡顶头黑漆装饰,板胡顶头红布相缠,一个个犹如美人亮相。铜锣厚重沁色有感,边鼓圆圆皮色陈年,木鱼手板本色依然,脚板手镲空灵好看。这些家具中四弦是主角,谁拿四弦谁主说坐上首,统领一切家具伴奏。

赵现锁说:“有一段时间,文化馆要我们说书立起说带动作,我们就练习带动作,但是几回都弄不来,咋弄不来?你看我这,脚得踏棒子,手得拉胡胡,嘴还得说着,有时候还得打锣,要说立起来有动作带表情也有道理,可是一立起,你咋拿那个家伙什?拿不成。

“一般锣鼓书要几个人配合表演,一二个人也能演,三四个人也能演,五六个人也能演,根据人的多少来配多少伴奏乐器。说书的家具(伴奏乐器)都有十来种,四弦、三弦、二胡、板胡、鼓板、手板、底锣、中音锣、脚板、手镲、边鼓、鼓架、锣架等等,有时候还要用到笙、笛子。

“这么多家具得有人会用才行,要不会光有家伙什不会用也要坐冷板凳。要是把这些家伙什都用上就得六七个人,家具多了热闹,说拉弹唱要讲究配合。三个人一班,一个大板、一个四弦、一个二胡,四个人一班再加一个板胡,五个人一班就要三弦配合,不管咋变四弦是上手,位置有讲究,谁拿四弦谁就坐上手,其他的人按顺序坐一圈。一个人要是会多种乐器演奏就方便,我说他打,他说我打,可以交换配合来演,要是一个人只会一样那就麻烦。

“秦腔、眉户戏不要四弦,唱完歇歇再说说书。坠子书有讲解,一个字重两遍。而锣鼓书是先拉四十八板,也叫起头过门,拉完就一直在唱,有说有唱,说也是唱,唱也是说,板胡、二胡、三弦相互配合,一唱到底。有的剧目有男角有女角,需要几个人配合,上手不换,打板的、拉胡的按各自角色都能说,根据剧情需要,有戏词,说对话,给唱戏一样,这叫联合说。

“说书的都是三皇爷(天皇、地皇、人皇)的弟子,三弦就是给三皇爷说的,弹三弦的时候,帽帽戴在指头上。各弦定弦时都得定到一堆,都要把音配到一堆,定不到一堆就完了,就散伙了。一班子里面要用底锣、中音锣,这个手打锣的时候那个手得打镲,手脚并用,大脑协调,锣镲配合。文场面、武场面都要有主角,手板、锣鼓都得齐活,中间要打锣再打鼓,一样家具都不能少,错一样都没有那个味了。不过,这几年出去说书都不拿鼓了,布布袋袋,携带不便。

“你看这个脚踏棒子杆,也叫脚板,板要扎到地下,踏板绳绳绑在脚脖上,安一个瓢瓢,一拉一拉,咯铛咯铛,快慢要靠自己脚掌握指挥,自己做全身配合,说书的你要是没有这个脚板你就说不成。后来我父亲嫌这个麻烦,自己就改进,两个脚都能踏,这个脚踏一下,那个脚踏一下,我都还用不了这个。这个瓢瓢是桑木掏的,空灵清脆,和着情节节拍可好听了。唱戏是一个人一样乐器单独操作,好多人操作好多乐器,咱这说书人可是手还得拉、脚还得踏,一个人管三样乐器,手脚不拾闲。

“你看这拉弦的弓子是马尾巴做的,弦是钢丝也有是银质的,说书前就得给弦上松香,要让弦发涩才能拉出声有味道,弦太光就声音不对不好听。白天说书头天黑晌儿就得上松香,晚上说书白天就得提前上松香。

锣鼓书乐器—四弦

锣鼓书乐器—手扳

“说书的时候那喜怒哀乐、抑扬顿挫表情很重要,你比如说,那可怜的人要馍吃,要不下你唱时就得装很可怜,带苦音往下说还要慢一点。马上这个人又当官弄成事了、光景过成了,你就得跟着欢喜高兴表情劲大点。马上又翻脸要打架,你就得带着怒气,家具奏起带上锣板咔咔嚓嚓换了情节。这说书就得有高潮起落,不能平铺直叙,乐器、唱腔都得配合才有味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懂得的人一看就知道。现在有些说书人拿捏不住,你比如说不孝媳妇见不得老婆婆,把婆婆摆治得在那吃不上哭哩,咱说书的弄得发着高音像笑哩,说白了,就没那个意思。所以说,喜怒哀乐要掌握住情节,拿捏得到位,入戏合情才行。

锣鼓书乐器—木鱼

锣鼓书乐器—脚板

“我父亲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啥都会,肚子里东西多,一个人能编能演、连说带唱,一个腿带腿板,一个脚用脚板,手拉胡胡,得空还得拍镲打鼓,手嘴腿脚都不闲,全县没有人能盖过他。老人活稠名气大,有时候嫌我们忙,自己一个人走灵宝、上陕州,入潼关、到陕西,过黄河、去山西,几十年下来,人多也能行,一个人也照样去。”

赵现锁(左)、赵康锁在表演锣鼓书

一生只为锣鼓书

赵家班里传后人

赵邦性老人一生和赵家班演唱了多少场次,已经没人能说得清楚了,获得了多少荣誉和奖项,也只能从留下的一部分荣誉证书和奖牌里追寻。

2004年2月,赵邦性讲述杨七郎在金沙滩战败后身负重伤、回宋朝急搬救兵的锣鼓书《杨七郎搬兵》荣获卢氏县第二届曲艺大赛一等奖,赵邦性曲艺队同时荣获三等奖;

2005年2月,赵邦性反映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启动天保工程、植树造林的新编锣鼓书《林业大会战》荣获卢氏县“林业杯”第三届曲艺大赛二等奖,赵邦性曲艺队同时荣获优秀奖;

2006年2月,赵邦性在卢氏县第四届曲艺大赛中荣获培养新人奖;

2006年7月,赵邦性被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被授予省级“民间曲艺家”称号;

2007年3月,赵邦性曲艺队在卢氏县“交通杯”曲艺唢呐汇演中荣获优秀奖;

2008年2月,赵现锁、赵康锁曲艺队在卢氏县元宵节“计生幸福杯”曲艺汇演中成绩突出荣获优秀奖;

2008年10,赵邦性被批准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2008年11月,赵邦性被命名为三门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月,赵邦性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1月,朱小聪被命名为卢氏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10月,赵现锁、赵康锁被命名为三门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卢氏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3月,赵现锁荣获群众文化活动个人组织奖;

2013年8月,朱小聪被潘河乡授予“好媳妇”荣誉称号;

2014年2月,赵邦性在元宵节曲艺汇演中表现突出荣获优秀表演奖;

2014年7月,锣鼓书《上坟撂地防火》在首届“火凤凰”消防公益文化作品大奖赛中被评为特别奖;

2017年2月,赵邦性在卢氏县曲艺汇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赵现锁说:“我父亲他是喜好这个说书,得的奖牌证书可多了,他平时把他那荣誉证书、奖牌拾掇得整整齐齐,墙上都挂满了。有时候着急看我们学得不好、传不下去,就生气骂我们,有几次还把文化部门发那牌子、证书都给扯了烧了剪了。我们有时候干干活回来还撩焦(豫西方言,烦躁),现在他不在了,想想好多事情都后悔了,在世时没把他那东西学完、学会、学到手。现在我把他的荣誉证书、编写材料都在上屋那间房子挂一圈,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能失传。你看这都是在县里、市里、省里开会发的奖牌证书,还有这几个字‘古风遗韵、厚德载物’,没有落款,是县文化馆还是潘河乡送的我都忘了。”

潘河乡给赵邦性敬赠书法作品

这些留下来的一本本鲜红证书就像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串起了一个个赵家班曲艺演出、锣鼓传承的故事。其实赵家班是年年参加各种活动,年年获得各种奖项,还有些没见到的荣誉证书,或许就是赵现锁在讲述时所说的老人因为传承问题气急撕了、剪了、烧了。这也侧面印证了老人对待民间艺术严肃认真、对待徒弟子孙严格要求的这种传承风格。

赵邦性老人带着留恋和不舍依然和故乡黄土相伴入眠,我们已无缘和老人面对面直接对话,唯有从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照片资料中追忆他的音容笑貌。

第一幅写真喷绘资料照片上,中间写着“卢氏县潘河乡东河村传承曲艺队”,下面是河南省省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匾牌,再下面是几幅荣誉证书,两边是“弘扬祖国文化、歌唱人民新生”的联句,后面留有联系地址和电话,这是赵家班离开家乡东河村在县城租住地打出去的宣传广告。

第二幅照片,老人头戴礼帽、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手捧一幅“古风遗韵厚德载物”苍劲有力、古朴自然的大幅书法装裱作品,这是潘河乡党委、政府2011年敬赠给他的褒奖。

第三幅照片,老人面带微笑、神情自豪地手捧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匾牌。

第四幅照片,老人坐在搁着锣鼓板镲的桌子前,目视前方、手拉四弦。

再有几张大合影,2006年11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与领导合影,2010年11月第二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剧、曲艺)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合影,2015年11月首届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合影,这些照片虽然身影有些模糊,依旧能看出赵邦性老人当年的风采。还有一个2006年11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验交流大会、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表彰大会的出席证显得格外醒目,这个曾经挂在赵邦性老师胸前的证牌依然带着他的体温和汗渍。

一份赵邦性老人手写的东河村曲艺队成立记录显示,曲艺队成立于2011年2月16日,组织结构如下:老师贾治国、顾问武清波、队长周铁军、副队长赵邦性、业务队长张文聪、会计赵康锁、学习组长赵现锁、乐队组长朱小聪;报名学员:赵江波、赵向娜、赵瑶瑶、朱莺莺、朱银娜、赵林波等等。这份记录对于现在的赵家班来说已经是很珍贵的资料了,它记录了历史,还原了真实。

另一份“学习日程表”打印资料显示,赵邦性工作室安排4月9日到5月1日之间的时间段,共用8个课时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分别是《立志做一个热爱党忠于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授课人武清波;《锣鼓书的演奏技巧》,授课人赵邦性;《简谱的认识和乐器的种类》,授课人武清波;《教拉弦》,授课人赵邦性;《教打板》,授课人许创石;《教唱腔》,授课人刘小花;《教山东快书》,授课人武清波。最后一个课程是考试,由周铁军、武清波、赵邦性共同主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河村曲艺队还是赵邦性工作室,都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员进行曲艺传承培训,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到业务、从技法到唱腔,培训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安排科学合理。

在民间曲艺日益衰微的今天,赵家班在赵邦性的带领下不遗余力、竭尽所能把卢氏锣鼓书的传承延续到了第四代新生力量上,其过程之难自不必说,传承有序、后继有人才是民间曲艺的最大希望。

赵现锁说:“我父亲他是说了一辈子书,老了老了也不歇着。去年正月十五带着我们赵家班在县文化馆汇演还得了奖,正月十七在沙河乡留书岭过事情,还靠了一场二月十三的书。本来他是高血压,那天高兴喝点酒,回来后第二天人就不在了,现在想想心里老难过了。后来我们又寻人在二月十三那天把他靠的书给说了。他走(豫西方言,去世)的时候,县文化馆还来上礼带烟、开追悼会,待我们可好了。

“以前老人在时,他带我们那几个娃娃,慢慢地也学说书,也像模像样的。不过这些娃娃又要上学又要面子,有时候真有演出又拉不上台,收拾不住,就没有专干这一行。也收过几个外姓徒弟,不过学个差不多都出去单干了。干我们这一行能说上话的,在一起老在说咋样叫代代往下传不失传。实际上很难呀,现在人都去抓经济了,月儿四十都不说一回,搞这个养活不住人,指望这个牙都饿掉了。要是一月干上十天二十天活,那都能养活住人,能顾住开支。对我来说,老的传到我这一代,我和我三弟、我媳妇也都是锣鼓书传承人,我和三弟各种乐器都会两下子,我媳妇她胡胡拉得好,我们要说一辈子说到老,还要尽量让下一辈人喜欢学会才行,不然都不对不起老辈人。我们赵家班曲艺队,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延续几十年了,我们不但要继续说下去,还要把赵家班锣鼓书说好。

“这些年,走村串户,翻山越岭,也吃了不少苦。从我们潘河木桐冠云山翻过去,就是灵宝的朱阳,有时候我们家具背上骑摩托车带着音响去演出。有一回,大雪封山,早早起来背上家具让人骑摩托车送到冠云山脚,然后步行踏着积雪翻过冠云山赶到灵宝去说书。前一段时间农历二月十九,灵宝寺河山有一个苹果花节,节会上又有庙会,我们被请去搭班子说锣鼓书。那规模可大了,一个钢架大棚下面,放50张大圆桌,游客们一边吃饭一看我们说书唱戏,完了还合影拍照,看来锣鼓书还是很受欢迎的。

“现在,咱这地方离冠云山景区很近,由潘河乡统一规划开发成东河农家乐,你看我这小院正在装修,到时候我要让游客来吃一吃咱这农家饭,听一听咱这卢氏锣鼓书,再搞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你说那美不美?!”

……

大家在一起聊着老人的一生,聊着过去的岁月,聊着锣鼓书的传奇故事,聊着赵家班的曲艺生涯。从大集体时候的潘河公社文艺宣传队到潘河乡东河村传承曲艺队,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赵邦性工作室到如今声名远播的卢氏锣鼓书赵家班,点点滴滴中浸透着一个民间艺人家族献身曲艺、为民说唱的艰辛历程;从河南省的卢氏、灵宝、陕县到陕西省华阴、丹凤、洛南,从黄河流域洛河之畔到秦岭山区冠云山间,一路锣鼓一路歌,一路足迹一路曲,咚咚锵锵声里洒满了一个传统曲艺世家传承非遗、保护创新的甜酸苦辣。

部分锣鼓书乐器

初夏的阳光慢慢西移,我们提议趁着天色将这些家具搬到院子里,让赵现锁、赵康锁弟兄两个在这青山脚下给我们来一段原汁原味的卢氏锣鼓书。

在搬家具到小院的间隙,我们和闻秀枝老人一起到老两口居住的东边院落里。这是一座传统的豫西民居,三间木架瓦顶土墙的上房,就是赵邦性老人生前居住的地方。中间堂屋上挂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肖像画,还有一张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在一起的老画,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醒目。还有一张贴在墙上的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历史巨人握手相见、继往开来的画幅。看着这些极具历史感的画面,你就能想象到老人一生用锣鼓书抒发感党恩、谢党情的一片情意。老人的遗像静静安放在堂桌上,镜框挂着黑纱,神态慈祥安然,目光炯炯有神,仿佛不曾远去。闻秀枝老妈妈看着老人的遗像说:“他在着时心通灵哩,啥东西一见都会,一学都成,就是可怜他走得早……”话到此处,潸然泪下。

西边院子里的锣鼓家具已经摆放停当,我们从东院返回安坐。一桌子摆满了各式家具,弦鼓锣镲、板鱼木棒,林林总总十好几种。定弦试音、摆放位置、落座调整、腿扎绑绳,赵现锁、赵康锁兄弟俩在做着演出前的各种准备。今天说唱的人只有兄弟两个,领头的赵邦性老人仙逝一年,老二媳妇朱小聪外出有事,原本是亲亲一家人、演出一个班的赵家班,今天好似天塌一半,没有赵邦性老艺人领头的书场会是怎样的呢?吱吱声响,脚板叮当,兄弟俩定弦试音的当口,院子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连在门口修缮做工的外地许昌人也放下手中活计,都想听一听这家门口的锣鼓书。

一切准备停当,赵现锁手握四弦、脚带脚板,环视一周点头示意开弓演奏四十八板,赵康锁手拉二胡紧跟节奏不停闲,一时间弦声悠扬、脚板脆响,打破了小山村往日的宁静。四十八板拉完后,赵现锁张口就来词一段:

“卢氏灵宝两个县

交界处本是冠云山

冠云山这山高树大柴草广

护林防火要当先

旅游人员把山上

千万不敢吸香烟

万一烟头失了火

又是罚款又坐监

党中央政策老是好

又搞扶贫又搬迁

环保局领导多辛苦

搞好扶贫到了村前

搞工作要实干

家家户户都到遍

又拿米来又拿面

额外又掏几百元

走一走是看一看

门前又贴宣传栏

这些工作还不说

环境卫生要当先

卢氏县委有智慧

给潘河派了个书记乡长是个骨干

党中央政策学习好

搞好扶贫又搬迁

新区老区都修起

扶贫户成员往里搬

记住这事咱不表

一个老翁搭上言

他言说党中央政策老是好

这房子不大不小怪宽展

天气冷了能烤电

肚子饥了电做饭

不热不冷街上转

我走一走是看一看

我想买东西没拿钱

党委会上一决定

脱贫攻坚要当先

乡里领导都下乡

帮着村委整党建

派了一个薛书记

冒着风雪到村前

不怕苦是不怕累

他的工作认真干

年龄不大是个党员

文化局领导多辛苦

搞好扶贫要宣传

又拉鼓又拉锣

又拉狮子和旱船

好人好事表不尽

再说说政府带领东河村委有打算

又修路又架电

建了个文化广场在路边

准备修猪场砌大堰

建了个蔬菜大棚能挣钱

这些工作还不算

山顶又修发电站

家家户户都方便

搞工作要实干

这都是实事在面前

好人好事表不尽

我与大家说实言

不会说来不会编

请各位领导提意见。”

兄弟俩配合默契,声腔高昂音色洪亮,弦音悠扬高低婉转,弹拉说唱有板有眼,手脚不停嘴不能闲。其实我们也看得出来,没有了赵邦性老人的参与,一定少了往日的热闹,但是赵家班的后人赵现锁、赵康锁今天的表现,已经足以撑起这锣鼓书的传承重任,虽然他们自感不如老人说得好,但是力所能及已是最好。

锣鼓咚锵,弦声悠扬,一声声飘远挂在了冠云山上。这让我也想起小的时候在家乡卢氏南山听的坠子书。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黄昏,一个漂泊在外的说书老汉投宿家里。晚饭过后,在爷爷生着火炕的屋里,在昏暗的麻油灯下,听书的人围了满满一屋子,只见那老汉一唱三叹开了场:“蒸馍馍离不了面酵子,装被子离不了烂套子,说书咱离不了书帽子,要听文的有《包公案》,要听武的是《杨家将》……”他一个人连说带唱又夹着鼓点锣声,好不热闹,把一屋子的人都迷住了。时隔几十年,我在卢氏北片冠云山下的东河村,在赵家班的班底老家,又听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锣鼓书,这让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遥远的童年。人生在世,还有什么能比一个人能回到童年还幸福的事呢?

冠云山高耸在卢氏和灵宝之间,山水清秀,鸟语花香,赋予了赵邦性老艺人和赵家班后人的艺术灵性。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我们唯愿赵家班这民间曲艺之根深扎在故乡的土地之下,众人培土,天降雨露,子孙继承,生根发芽。

采访结束回来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在百度上搜到了一段视频,这是卢氏县文化馆和卢氏县电视台共同开办的栏目《人文卢氏》于2014年12月录制的《锣鼓声声“赵家班”》,节目时长6分钟。我把该节目的解说词和部分唱词记录如下,权作这篇纪实文章的结尾。

旁白:锣鼓书是卢氏民间文化的瑰宝,在长期的农耕文明时代,卢氏锣鼓书不仅肩负着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人们明辨是非忠奸、正直做人、清白做事,更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在美丽的豫西边陲就活跃这样一支曲艺队伍——赵家班。

卢氏县民间锣鼓书艺人赵康锁演唱:一女贤良数孟姜,杨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五郎月下保太子,把守三关杨六郎……

旁白:赵家班由赵现锁、朱小聪夫妇及父亲赵邦性、弟弟赵康锁四人组成,在卢氏一代十分有名。几十年来,赵家班和睦相处,夫妻恩爱,农忙种地,农闲说唱,他们走村串乡,入农家进厂院,风里来雨里去,每年演出300多场次,深受人们的欢迎。弟弟赵康锁从小跟随父亲赵邦性学艺,刻苦钻研,尽得父亲真传,既能说唱,又熟用各种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的代表段子有《大姐算卦》《小两口担水》等,大多为传统故事和历史故事。他们的说唱声情并茂、口齿清晰,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扣人心弦。

卢氏县民间锣鼓书艺人赵康锁演唱:大宋一统镇家邦,二十天子坐汴梁,自从新君登龙位,一十二年出贤良,湖广有个均州府,离城十里刘家庄……

旁白:为了使卢氏锣鼓书这一民间曲目后继有人,发扬光大,近年来弟弟赵康锁精心传授卢氏锣鼓书技艺,为培养曲艺新人付出了大量心血。

卢氏县民间锣鼓书艺人赵康锁旁白:我从小就爱好这个,想办法叫他这几个小一辈继续发扬下去,不敢叫这个锣鼓书技艺失传了。

旁白:锣鼓书在卢氏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豫西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民间乡土艺术之一。面对卢氏锣鼓书日益艰难的生存局面,弟弟赵康锁决定在有生之年把卢氏锣鼓书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让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早日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说明:采访期间,实际讲述为赵现锁、赵康锁兄弟二人共同完成,为便于记录阅读,避免文中身份转换混乱,故文中仅以赵邦性次子赵现锁一人的身份讲述。)

编者推荐

锣鼓书作为一个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戏剧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价值非常突出。而赵家班的锣鼓书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锣鼓书来传达民心民愿,反映社会百态,才能让锣鼓书这一民间艺术永葆生命力。

两位作者不辞劳苦,用心发掘卢氏民间文化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历史在不断更新,总要有一些人来铭记一段故事,感谢他们让我们重温记忆的美好!

作者简介

卢辉,河南省卢氏县人,卢氏龙首山庄创建人之一,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民俗物品的收藏展览、乡村旅游的运营实践。

宁淑芬,女,河南卢氏人,期刊编辑,爱好阅读和写作,钟情诗意和远方。

卢辉的龙首山庄

卢氏县龙首山庄民俗文化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首山庄)位于卢氏县瓦窑沟乡耿家店村的209国道边,是在原龙首山庄饭店基础上于2014年3月成立的集民俗收藏展览、民俗文化传承、文学艺术交流、特色餐饮服务、乡村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经营服务单位,现有民俗博物馆、文艺创作室、书画展览厅、乡村食味坊、会议室、民宿客房、文化广场等场所。

卢辉的相关文章

鸡蛋茶

故乡的冬天

乡村人物志系列之:张德琰及卢氏木版年画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

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和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卢辉 张瑞

张欣燕 程向楠

本期校审:知和

本期编辑:程向楠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