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
尊重学生思维体验,还原语文课堂本真
——《望海潮》教学案例及思考
作者?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李晓
按: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研究》总第153期。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福建厦门第六中学。
第六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这里隆重开幕。32位现场课参赛选手、40分钟授课时长、24小时提前抽签准备、15分钟见学生时间、百分之七十专家评委打分和百分之三十现场随机听课教师打分的评选机制、综合一二等奖外另有七项单项奖的设置,是这次大赛的基本情况。我代表河南省参加了比赛,荣获现场授课一等奖,同时又荣获了最佳诵读奖。比赛过后,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尊重学生思维体验,还原语文课堂本真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在这里,我不揣冒昧,将我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01
重视课堂设计,优化教学环节
主要是主线、重点和优化。课堂设计不能像做习题,解完这一题解下一题,各个环节各自独立,内在联系不强,顺序亦非不可变更。好的课堂设计,应有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所有问题设计围绕这条主线或主题来进行,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如果有多个问题,要突出重点,不宜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等于样样稀松。课堂环节要追求最优化,PPT上的文字有无必要出现、出现的多少和大小、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割、学生课堂讨论交流有无必要、讨论交流的时间掌控等都应合理设计。要重视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节课流程自然,而无破碎割裂之感。
11月12日晚上,现场课选手抽签,我抽到的是古诗文版块《柳永词两首》,这篇课文两首词,一节课时间不能兼顾,我决定只讲《望海潮》。
这篇课文太经典了,研究者也很多。古典诗词既要讲出新意,又要顾及传统的诗词鉴赏方法,亦不能抛却诗词之美,基于以上考虑,初步确定学习目标是:品鉴词作的语言之美。接着就是下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品鉴,课堂的主线怎么设计?我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党红英老师一直指导我们:课堂应该有一个大问题,由大问题统领起二到三个子问题;要主线清晰,内容充实;要注意以课文为范例,追求“讲一篇、通一类”的课堂效果。
苦郁无比,找不到突破口时,我就去埋头读课文、读注释。不知是第几遍,我注意到,全词几乎都在盛赞杭州,只有一句例外。既未写景、也未抒情,既非描写,也无渲染,是一句游离于写杭州胜景之外的祝愿: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看过不少课例和分析,说到这一句时匆匆带过,说是表达祝愿、收束全诗,很少深入分析。能不能以这句为切入点?这句从哪里切入最合适?我选定了“夸”字,顿觉豁然开朗。以“夸”字为主线,为母题,设计“夸什么”、“怎么夸”、“谁来夸”三个子问题,可以解决词的内容结构、语言品鉴、体裁特点这些要点,把课堂重点放在“怎么夸”这一环节,可以突出学习语言品鉴的方法。这样一来,课堂设计目标合理、主线清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河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焦作市的高中语文教研员党红英老师评价:对一节课来说,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哪里开始?不是从大量阅读现成的教案教参开始,也不是从搜集名师大家的课堂实录中开始。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从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裸读、裸思开始的,是从教师自己对文本阅读、思考的困惑开始的,只有这样,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才能融为一体。李晓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发”一定是整节课的那个关键问题,“一发”找准了,整节课就完全灵动起来了。
02
尊重学情特点,重视学生体验
当日赛完课专家点评,说到,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学生情况设计问题,我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党老师也一直强调“以学定教”。从学情出发,是课堂设计必须考虑在内的重要问题。学生的整体认知情况、认知层次都应了解,对所学课文的疑惑点和理解点也不能忽视。党老师常说,学生不看也会的、一看就会的、看了也不会的问题要区别对待,看了不会的问题才是教师的发力点,才是课堂重点,要着力解决。不顾学生认知情况一讲到底,最终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上,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
这节课上,“怎么夸”是课堂重点,目的是学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感受语言之美,可是这首词每一句都很美,选择哪一句?为什么选这一句?在党红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决定给出问题,调查学生,依据学情来做决定。见学生的15分钟时间里,我做了这几件事情:1.简单介绍自己,不拉关系、不套近乎,一句话结束。2.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词句。3.让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描述诗歌内容。4.发下纸张,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①这首词你初读理解之后觉得最难懂的句子是?②你觉得写得最好的一句是?5.告诉学生,明天的课上我要提问大家背诵,每个人都要背,请大家课下多下功夫,明天上课前完成背诵。15分钟很快,负责老师已来催促离开,我收起学生写好的页子,小心地把它们放在文件袋里。这将是我明天上课的方向和依据,还有一整晚的时间,我可以做到!
整理学生的问题,最难懂的句子按比率最多的果然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句。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课前的时候,问大家这首词在初读之下你有哪句话不理解。大家给了我很多页子,我统计之后,按比例选的最多的是这句话——(PPT出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大家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那么请问同学们,这句话你是哪个词不理解呢?
老师:我们来梳理一下。异日的意思是?
学生:别的日子。?
老师:别日,他日对吧。
老师:图将呢?
学生:把它用图画出来
老师:把它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将,是动词之后的一个助词,没有实意。
老师:好景?
学生:美丽的景色。
老师,对,就是字面意,美丽的景色。
老师:归去?
学生:回到
老师:归到哪里?
学生:归到朝廷。
老师:夸?
学生:夸赞。
老师:夸耀、夸耀。
老师:那我们梳理下这句话: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就是——一起说!
师生一起:他日用图画将美景画出来,回到朝廷夸耀于同僚。
老师: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我们要真正的读懂这首诗就需要深入地探究一下。比如这句话中的“夸”字(板书),夸的是什么?
老师:从句子中找,看语境,夸的是什么?
学生:好景。
老师:“好景”,那么好景在词中有哪些表现呢?哪些是“好景”?
学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老师:这属于什么?
学生:自然风景。
老师:对,自然景观,那还有没有别的方面??
老师:你来说一下。
学生:嬉嬉钓叟莲娃。
老师:这是什么?
学生:其乐融融。
老师:谁其乐融融?
学生:百姓。
老师:对,百姓其乐融融。这句话写的是百姓生活。(板书)
老师:还有吗?其他方面的?
学生: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老师:这属于什么?
学生:写集市上面,人们生活富裕的景象。
老师:都市非常繁华,百姓生活富足。(板书)
老师:还有没有?
老师:这首词的开头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这是什么?
学生:这是说地域好。
老师:地理位置好,而且呢,“自古繁华”是什么意思?
学生:这是吴郡和会稽还有浙江三吴,就是江浙一带,这个地方很早就是这样繁华的。
老师:从古繁华至今了,这是地理位置,地理优势。(板书)
老师:那这些好景写的是哪个城市的?
学生:杭州。
教师:对,浙江杭州(板书)
另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统计结果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选了这句。这倒出乎意料,我准备的句子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党老师当机立断,指导道:既然学生选了这句,说明学生是读懂了,知道它哪里好、怎么好,我们就从这句诗切入。我把这句诗放在课件上,作为鉴赏语言的切入点。从课堂效果来看,党老师的决定多么正确和高明!当我问道:“既然我们班这么多同学都觉得这句好,它到底好在哪里呢?”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同学们就举起了手,发言精彩,我顺着同学们的回答,点拨、明确、深入,将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归束到了“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上,水到渠成。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杭州美景如画呀,这首词中写到了非常多的美景,昨天问大家你认为最好的是一句?我们班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写的是这一句——
(PPT出示: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老师:大家读一下。
学生齐读。
老师:我们班这么多同学认为它好,那它好在哪里?想好的同学举手示意。
学生:因为它把静的景色用一种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体现出来活力。
老师:活力,哪个词?
学生:“绕”“卷”和,“绕”是比较柔和,“卷”比较有力量感。
老师:这两个词刚柔相济,给我们带来了画面的震撼。这位同学抓住了这句诗中的一个字来进行推敲。
老师:还有吗?其他同学?你觉得它哪里好?
学生:我觉得那个“怒涛卷霜雪”是有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浪涛汹涌起来,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波浪汹涌的样子。
老师:钱塘江波浪汹涌,江水涌起,拍出来的浪花像白色霜雪一样。很有气势,很有力度。非常好,这位同学抓住了霜雪这个词来进行解读。
老师: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觉得“云树绕堤沙”,“云”用得非常好。
老师:为什么?
学生:它不仅写出了树木很多,而且“云”字会让这个树就像是有云的那种梦幻的感觉。也不是梦幻,就是如烟如画,给人一种非常柔和,置身仙境的感觉。
老师:在“树”上加一个“云”字,我们的感觉是古树参天,如云蔽日,非常柔美。你的解读很棒!
老师: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觉得“天堑无涯”写得很好,因为“天堑”它的意思指的是广阔无边的天然沟壑,这里借指钱塘江。然后“无涯”是没有边界的意思,这里就写出了钱塘江广阔无边的样子。给人一种很豪迈的感觉。
老师:特别阔大的气象,很好。还有要表达一下自己意见的吗?
老师:好,通过同学们的解读,我听出来了大家为什么觉得这句好,这句诗好就好在用词恰切,好就好在气势磅礴,好就好在同学们读懂了它是怎么夸的。
(PPT出示: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
我们可以去解读意象,我们也可以去抓某一个字,我们习惯称这种手法为“炼字”。我们也可以去展开适度的合理的想象来描述,比如刚才那位同学对“云树”的解读,我觉得真的太美了。
党红英老师这样评价这一部分的课堂呈现:这个环节,从学生原生态思维的盲点和热点入手,李晓老师能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困,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水平,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在教学过程中,李晓老师又能顺势而为,推波助澜,敏锐而准确地抓住学生思考、回答中的生成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顺利而高效地达成目标。可以说,这节课李晓老师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更充分展示了一个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追求。
03?
尊重学习规律,追求课堂提升
任何违背科学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教学也是一样。教无定法,但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学生的认知过程,应是由浅入深、浅入深出的。抛开学习规律的问题可能会一下把学生砸蒙,答不出问题,所以课堂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数情况我们会在课堂一开始精心设计,由比较简单的问题进入,逐渐引导,但是有时会忽视后面的深入和提升,在学生的已知层面上打转转、絮絮不已。一节课下来,也许足够热闹,但学生更多是在展示已有的个人能力,而看不到教师教学之后的能力提升。
《望海潮》这一节课上,在帮助学生总结出鉴赏诗句的方法后,接着给出另一句诗“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方法鉴赏这一句,依据学生的反应给了2分钟的讨论交流时间,学生陆续举手,赏析非常到位。有一位学生的回答令我印象很深,他说:“我觉得这句读起来特别美,前两句对仗工整,后一句字数不一样,读起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有参差错落之美。”这位学生其实答出了词的特点,词用来演唱,《望海潮》本就是曲词配合的绝唱,又是慢词,音调应是婉转动听的,学生的鉴赏角度多么新巧!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在写景清丽的句子里面,有一句是我非常喜欢的,这句话——
(PPT出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我们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老师:咱们一起来品鉴一下这句好在哪里?比如,烟柳,是指烟和柳吗?
学生:不是。
老师:那它是什么?需要讨论吗?
学生:需要。
老师:那以小组为单位,开始。
(学生讨论)
老师:有同学讨论好了吗?小组讨论的结果呈现一下。那个组先来?来这边。
学生:像烟一样的柳树,装饰的华丽的桥梁,然后,挡光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帷幕。隐隐约约,房屋高低不齐。然后还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老师:哪里?
学生:如烟的柳树。
老师:烟柳是如烟的柳树。
学生:画是装饰的意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老师: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吗?这个“画桥”是什么意思?看课下注释的解释。
学生:是用画装饰桥。
老师:人们把画装饰在桥上,把桥装饰的富丽堂皇。其实它和前面的有一句是照应的,人们为什么有闲情逸致去装饰一座桥梁呢?
学生:自古繁华。
老师:对呀,因为它很富裕,很富庶,所以这个桥也是装饰精美的。这位同学请坐。别的同学还有吗?
学生:我觉得“烟”和“画”都是来修饰“柳”和“桥”的,它是来形容柳树和桥梁都如烟如画,一种朦胧的美好的感觉。然后它这里的幕和帘给人一种朦朦胧胧不可触摸的感觉。给人一种画面感,给人美感。
老师:从 “烟”字和“画”字而来,整个景致都显得朦胧了, “参差”是说“人家”的状态,“十万”是说“人家”的数目,有一种层次感,而且也突出了这个地方的繁华。你这样一解读,我觉得参差十万人家也非常美了。请坐,别的组?
学生:我觉得“风帘翠幕”中,“翠”字就是说帷幕是翠绿色的,然后“参差十万人家”,给人一种画面感,就是有一个雕饰的很华丽的桥梁,有挡风的帘子,翠绿色的帷幕,高高低低的房屋。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可以去想象。
老师:可以去想象,很强烈的画面感。这个画面有了“人家”,充满了人情味。
老师: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觉得“烟柳画桥”这个“柳”和后面那个“翠幕”特别美。因为柳树是绿色的嘛,和后面的“翠幕”结合起来,“翠幕”也是翠绿色的,结合起来就有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
老师:柳树是绿色的,“翠幕”的“翠”也是绿色的,放在一起,绿色给人的感觉生机勃勃。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其他同学还有吗?
学生:我觉得这句读起来特别美,前两句对仗工整,后一句字数不一样,读起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有参差错落之美。
老师:这个同学的解读不得了,我们都在解读画面,他说不仅画面很美,这个词读起来也很美。参差错落之美,这也正是词的一个特点呀。请坐。
老师: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很喜欢这个“烟柳画桥”这一句,“烟柳画桥”就是袅袅青烟环绕于装饰华美的桥梁之上,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意境感,很有朦胧的美感和意境美。
老师:朦胧美,意境美全从这个“烟”上来。
学生:对。
老师:好,请坐。别的同学还有吗?
老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大家觉得“烟柳”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同学们解读出来很多,这个“烟”字,它形容的柳树,不是盛夏之时深绿的柳树,应该是刚刚萌发嫩芽,颜色上鲜嫩润泽的柳树,用“烟”来修饰它,我们来想象一下,烟的姿态轻柔灵动,烟的感觉朦胧迷离,而烟柳看上去应该是成片成林的,一株两株难称之为烟柳。这个词因为非常美,所以很多诗词家都很喜欢它。我们学过韩愈的一首诗,里面就用了这个意象,“最是一年春好处”——
学生:绝胜烟柳满皇都。
老师:你看,它就用了烟柳这个意象,这个意象非常美。
“风帘翠幕”这一句,风吹帘动,那帘的后面有什么?有人?有事?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想象。刚才那位同学说“翠幕”之“翠”也是绿色,这个翠,是深绿色,和前面柳的浅绿色交相呼应,浓淡相宜,画面的层次感就更强了。“参差十万人家”,这个同学解读得十分到位,在音律上有参差错落之美。大家的解读真的非常好,而且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已经有意识对使用我们列出来的品读意象,推敲词句,还有发挥合理想象这些方法。
因为大家共同赏析的词句都在上片,所以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赏析下片中的任意诗句,用写的方式来进行,“将美景升华为美文”。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品赏下阕,将美景升华为美文,写下来,几句即可,两分钟时间,开始。
老师:好了,我看大家还在奋笔疾书,哪位同学已经写好了,给大家分享一下。来这位同学,读一下你写的。
学生: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如同清丽的佳人。这里的山上,有金秋时节就能看到的圆润喜人的桂子,白堤两侧的西湖中,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着醉人的香气,十里之外就可清晰闻到,香气醉人而无法飘散。
老师:我听到她想象的特别好,说像一个清丽的少女。这个想象很美很美。还有吗?这位同学。
学生: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形成清幽的景观,这里有秋季的桂子,十里之内皆是荷花。
老师:美景再现,有桂子,有荷花。好请坐,还有吗?这位同学。
学生:我就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从这一句展开了我自己的想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的美景孕育着缘分,如青烟袅袅,薄雾缭绕,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静好,如江南水乡,吴侬软语涉江采芙蓉的娇小。多想撑一把油纸素伞,着一袭汉衣素裳,坐于花丛之中,体会江南的美好。
老师:哇,你的词汇真是不得了,很丰富。我听到了很多的引用,都无法一一复述出来了。
王国维曾经有这样一句话,(PPT出示)说词人必须有赤子之心,要有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咱们刚才同学的情景再现,我看到了大家的真情真意。
这样一来,“怎么夸”这一教学环节,切中肯綮、循序渐进、方法科学、角度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完成了群体上的统一认知,又兼顾了个体的审美个性,课堂效果令人满意。
04?
重视诵读能力,还原语文本真
我们的语文课堂已是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有个怪现象是,我们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朗读,齐读个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等等,我们自己却越来越少在课堂上示范诵读,很多时候放放录音了事。现在资源丰富,我们要找到字音准确、情感充沛的朗读素材确非难事,很多学校还有自己的朗读素材库,可是,正如在照片中的景致不如实地景观真实可感、电视前看球赛演唱会直播远不如现场震撼、网络教学再发达也代替不了现实授课的可亲可触,录音同样不能全部代替教师的当堂示范诵读。数理化老师要求作图规范美观、英语老师要求双语教学,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应有意识地磨练、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替代的独有魅力。这次大赛设置了七个单项奖,其中一个就是给诵读的,这也说明,诵读作为教师的基本功的重要性。
这节课上,我在课堂的一开始,以曲子《望海潮》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读了《望海潮》,这首配乐一改古代诗歌诵读常见配乐一味婉约轻灵的格调,既有雄阔浑厚的旋律,又有细腻婉转的乐音,且整体音乐古意盎然,是《望海潮》这首词的绝配。朗读完毕,学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备课初始,反复读注释,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注释中写道:这首词是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途径杭州所做”。突然觉得柳永使福建和河南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我,一个来自河南的老师,和福建的学生一起学习这首词,有点“天作之合”的感觉。这种感慨一时不可抑制,依着《望海潮》的词牌,借鉴其他不同风格的柳词,我试着填了一首《望海潮·怀柳永》。课堂已近尾声,我将我备课时的这点感触和试作词分享给学生,说到柳永给我们创造的机缘时,我分明地看到,学生们的眼睛亮了,小脸舒展地像开了花。柳词穿越千年,在这个瞬间击中了课堂上的师生,使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有了一种亲近感,文字的力量多么神奇!时间仓促,我的试作词遣词用字粗糙、格律平仄不严,尽管如此,同学们和现场听课的老师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惭愧!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大家喜欢这首词吗?
学生:喜欢。
老师:老师也喜欢,此时、此地特别地喜欢,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是福建人,老师是河南人,这首词是出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在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的路上所写。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一起学习这首词,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感谢柳永给我们创造的这个机缘。所以昨天在备课时候,我就特别有感触,依着《望海潮》的词牌,我填了一首给柳永的词,跟大家分享:
(PPT出示)
望海潮 怀柳永
才子卿相,风流倜傥,天生词人柳郎。漂泊天地,浮名忍弃,砥砺千古乐章。荷花盈十里,丹桂醉三秋,高歌徜徉。紫陌红尘,恣游狂荡,任苍茫。
功名半生茫茫,清酒入柔肠,愁绪满腔。岸边杨柳,残月空望,遥遥再难成双。遗贤谁边向,得丧总凄凉,何须心伤。唯有低唱浅斟,缠绵醉飞觞。
(学生热烈鼓掌)
老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时间仓促,遣词用字粗糙,格律平仄不严,欢迎大家批评。
这两次朗诵,让我赢得了最佳朗诵奖的殊荣。当日场次赛课结束后,专家点评时,特意提到了我试着创作的这首词,说我的原生创作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在语文课堂应多多提倡。这才是语文课堂本来该有的色彩。
除了课堂诵读、语言鉴赏,我认为,传承传统文化也应是语文课堂的本真本色。中国古典诗词底蕴深厚,如果一节课只讲语言品鉴的方法,总觉未尽诗词之意蕴。柳永一代词宗,开市井内容的词风之先,这篇课文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柳词,从教材编撰者的角度理解,撇开不谈柳词特点似不妥当,但脱离词的风格特点强行接入文化常识又太生硬。几经思虑,在句子赏析完成后,加入了一段对慢词的介绍,既收束了前面的句子赏析,又衔接至下一部分“谁来夸”的环节,渗透自然。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发现,《望海潮》这首词在景物的描摹上不吝笔墨,非常细致,大家有没有感觉?其实这也正是慢词的特点。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慢词吗?(学生摇头)那我们来补充一下这方面的知识。(ppt出示)大家齐读一下,慢词,就是,一二——
学生: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与小令相比,慢词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音乐更加悠扬动听,情感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多变,景物可以铺陈渲染、细笔工描。
另一个着力点是关于“干谒诗”的文化常识。注释明明白白地提到“为了谒见当时的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这句话也是透彻解读“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关键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读到这一点时,会恍然大悟道:原来是在奉承孙何,拍孙何的马屁啊!我觉得,有夸赞意不假,但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引申到阿谀奉承就是曲解了,何况干谒诗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且不乏名篇。于是,在这里,对于干谒诗文略加介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存偏见。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铺陈渲染的是都市风情,细笔工描的是杭州美景,如此情致,是柳永在夸吗?看我们这句话的语境:归去凤池夸。刚才我们解读了是回到朝廷之后夸于同僚,柳永此时只是一介布衣呀。所以,夸的是谁?看注释,谁在夸?回到朝廷之后夸?找一个名字,看到了,是什么?
学生:孙何。
老师:对,孙何在夸。(板书)
老师:既然是孙何在夸,为何是柳永来写?(板书)同学们阅读注释,其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哪一句?找到了吗?读一下
学生: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老师:奥,柳永写了《望海潮》来投赠孙何。那解读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这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真正意蕴,它是借祝福孙何将来加官进爵至朝廷中央向同僚夸耀他治理下的杭州盛景来夸赞孙何的治理之功。刚才同学们也读到了,他投赠给孙何这一首《望海潮》目的是为了拜谒他,那这个词的类型呢,我们把它称之为“干谒诗”。(板书)读到这里,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千年之前举子的一点心思。其实大家不必觉得尴尬,我国历史上非常多的文人大家,都曾写过著名的干谒诗文(PPT出示),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流芳百世。对于《望海潮》我们只需记得词坛中有这样一位柳永,只需传唱词坛中的这样一篇经典。
老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诗歌,带着我们的感情和理解。
(学生齐读)
柳永词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用词考究,我也希望能以《望海潮》为契机,引导学生去接触柳词、喜欢柳词。在课堂的最后,以介绍柳永其他词作及风格引入作业布置,希望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阅读和品味不止步于课本。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有人说,读柳永,一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二读《定风波》,识得柳永恣荡真情;三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四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大家手笔;五读《八声甘州》,识得柳永唐人气象;最后读《戚氏》,识得柳永一生凄凉。那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去诵读这些词,感受不同风格柳词的语言之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再去阅读一下研究柳永和柳永词作的有关文章。希望同学们,也欢迎同学们跟我交流讨论,这节课就到这里。
老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学生热烈鼓掌)
05?
不惧反复磨练,下足“过课”功夫
其实我们备课是从不怕下功夫的,埋头钻研、查阅资料、教案修改、课件推敲,都是不厌其烦、反反复复,从开始备课到最终呈现,往往几易其稿。我想说的是,这些准备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项准备也非常关键却常被忽视,党老师称为“过课”。就是全真模拟,自己以上课的状态将课完整地讲下来,除了没有学生回答,其他板书、PPT翻页、提问、诵读、讲解、总结一项不漏。很多时候我们在备好课后就觉万事大吉,心里将教案中的重要段落默念几遍就去上课,直接后果就是忘词,明明教案上写的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就是想不起来,有时怕忘了干脆拿着教案,关键时候照着念。大赛当然不能这样做,所以备好课,定好教案和课件之后的“过课”就非常必要了,这个过程很痛苦,可是不下功夫怎能正常发挥?
《望海潮》上交课件是晚上九点,到第二天下午四点开始正式讲课前,我在党老师的督促下,“过”了十遍。经历了无数次忘词、无数次捋不顺语句、无数次忘记板书和翻页,当我终于站到大赛的舞台上时,我已信心十足。谁能说,这样的反复磨练不是语文老师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呢?
大赛组织严谨有序,规格高,场面大,我因为紧张,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优化,有点遗憾。大赛已经过去,但是思考不应停止。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在这个天地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思维体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是我们的立足点;坚守语文本真,还原听说读写等语文本色是我们的守护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层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是我们的发展点;这一切非一日之功,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终身使命。我会继续努力,不负初心,砥砺前行。真诚感谢信任我、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的所有人!
小编:阿姣
来吾语文
陪伴你的高中成长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