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课件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牛塘中学 王强
学习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作者写作艺术;
3、领会作者高尚情趣。
学习内容及步骤:
导入:1、文学小常识——四大名亭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居“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2、走近欧阳修: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写作背景: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读准课文
环滁 chú 林壑 hè 蔚然 wèi 琅琊 láng yá 潺潺 chán 酿泉niàng
饮少辄醉 zhé 岩穴暝 míng 晦明变化 huì 伛偻yǔlǚ 佝偻 gōulóu
提携 xié 清洌liè 凛冽liè 山肴yáo 野蔌sù 觥筹gōng 阴翳 yì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sēng)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读通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词句解释见课件)
三、读懂文本
1、 课文第一段介绍了哪些景点,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山——泉——亭(远—近 大—小 全景—局部)
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
建亭人—命名者—亭名的由来—山水之乐
引出“乐”,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
2、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醉翁亭因何得名?
①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蔚然而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
得名缘由:太守自谓(饮少辄醉,年又最高,自号醉翁)
3、太守为何饮少辄醉?是真的醉酒了吗?
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1、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2、原意: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
3、现在的常用义: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4、请将第2段划分层次,并指出其关系。
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三层写 。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
5、第2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写朝暮之景: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写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景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7、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成语积累:[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写作借鉴: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
秋: 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8、这 一段中包含几层意思?写了几种人的乐?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人的活动:滁州人的欢乐图
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
9、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在写宴饮之乐时,为何重点写宾客之乐?为什么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
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吏民同乐,由乐而醉。
正因为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所以本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
10、“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成语积累: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11、本段都写了谁的“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烘托
1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综合探究:
1、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
乐
2、课文写了哪些 “乐”?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课文作者“醉”在什么地方?
山水而醉;宴酣而醉;与民同乐而醉
4、本文写了哪些景,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写山间之朝暮: 从早到晚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5、全文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你能读出它的味道吗?请略举几例。
“也” 用在句末是个语气词,表示陈述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可表示停顿、转折等。
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舒缓语气,可不译,或译为“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比较: “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
——“也”句能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无“也”则这种意味就消失殆(dài)尽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比较: “太守归而宾客从之” “游人去而禽鸟乐焉”
——“也”句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无“也”则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主旨探究:
思考:文章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话?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醉能同其乐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所以:太守之乐不仅在于自然景色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与民同乐的这一文章主旨,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他由于政治上失意,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倾诉而又难以排遣的郁闷。(表面热闹,内在深沉)
欧阳修在逆境中写下此文,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却是“美好”、“欢快”,而不是“沮丧”、“哀伤”“和”愤闷“之情”。由此,你认为文中体现出欧阳修有怎样的情怀?
豁达乐观
积极进取
与民同乐
全文主旨: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课文小结:
写作思路: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
而的作用: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承接
朝而往,暮而归 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
野芳发而幽香 表因果
比较阅读:
同为逆境中的借景抒情寄意之作,你认为《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岳:本文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醉: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同: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积极进取,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异:《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 ,侧重表现欧阳修豁达乐观的精神。
《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课堂训练(见课件)
备注:详见课件(点击“原文阅读”可见课件PDF版),如有课件需要,可微信(13861286801)或QQ(27y587968)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