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本文是多多爸爸陪孩子读唐诗系列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对话文字及录音已征得多多同意。
对话前面的“我”代表多多爸爸,“多”代表多多。
我:多多,中秋节快到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王建的这首唐诗《十五夜望月》吧!
多:好啊!
十五夜望月 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以下对话信息量过大,小编已尽力调整成方便阅读的小段落,并加上小标题。)
Part1 郎中不是医生
我:你能大概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多:写诗人中秋赏月的事情。诶,爸爸,这杜郎中是谁啊?是一个姓杜的江湖郎中吗?
我:不是欸,“郎中”在这里是一种官名。在唐朝,郎中是一种在朝廷里的高级官员,地位在尚书和侍郎之下。
多:和侍狼?那有没有名字叫和侍狗的尚书?
我:哈哈,爸爸说的侍郎也是一种官名,是跟尚书这种官名并列的。爸爸改天给你讲讲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不过你刚才提了一个问题,杜郎中是不是一个姓杜的江湖郎中。为什么中国古代把医生称呼为“郎中”和“大夫”呢?英语里面为啥医生是叫“Doctor”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后面再找个时间来好好聊一下这个。不过我们今天先来学诗,好不好?
Part2 从朋友圈定位信息扒背景
我:你刚才说了,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中秋赏月的故事。那爸爸再问你,是他一个人赏月还是和亲人朋友一起赏月的?
多: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诗里也没说啊。
我:诗里是没说,不过,如果你去查原诗,就会发现这首诗收录在《岁时杂咏(四库全书本)/卷29》里,题目下面有一行字写到:时会琴客。
古人有时会在自己的诗词作品的题目下面加一些很短的注释,叫“题下注”,主要用来介绍创作时间和背景,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这首诗的题下注就是“时会琴客”,说明了诗人是在和朋友相聚时写的,并不像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好像在说,嘿,我是有朋友的,我跟李白不一样?,而且我和朋友们有共同的雅趣。
多:这不就跟你在朋友圈发图带上合影照片或者定位信息一样嘛。
我:嘿,古人写诗就跟我们现在发朋友圈类似,所以咱们可以通过搜索原诗,分析“题下注”这个细节,去了解创作背景。
我们再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生活背景。王建生于公元767年,逝世于公元830年,他生活的时代对应的是中唐时期。中唐是指从安史之乱之后到唐朝形式上又恢复了统一的这么一段时间。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弱,军阀割据,连年战争,人民生活穷苦,颠沛流离。王建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家境贫穷,一生潦倒,整天为衣食所忧。当过兵,一直到40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做官,但都是混底层的,像县丞,司马之类的。
多:这么说的话,那他混得还挺惨的。
我:那看跟谁比了,他比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还是要好一点。但是也就勉强够吃穿吧。你想象一下,如果王建请朋友到家里吃饭,酒喝得差不多了,朋友说,我来弹首曲子助助兴。在这样一个有点清冷的中秋之夜,他朋友弹的曲子,你觉得应该是怎么调?
多:应该有点悲凉。
我:我也是这样想的。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如果弹的是曲调悲伤的曲子,那弦音听起来是很悲凉的,很拨人心弦的。白居易的《琵琶吟》里写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说的是什么呢?
多:应该是写听众听完演凑以后都还沉浸在音乐里,都不说话。
我:嗯,你说得太对了。一首有点悲凉的曲子听完了,诗人和朋友还沉浸在音乐带来的境界里,心里有点悲伤,大家沉默不言,欢乐之后的那种孤独寂寞感尤为强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和别人都沉默不语的时候,你会不会很自然地眼睛望别的地方?
多:是啊是啊,或者做一些事情来转移话题。
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中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庭院里的别的地方,别的景物。
Part3 谁惊动了乌鸦?
我:这时候,月上天心,那白色的月光充盈在天地之间,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肆意流淌,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这个意境跟哪首诗有点像?
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对,这首诗第一句的“中庭地白”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景象和意境。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对不对?再看“树栖鸦”,是不是说诗人看到树上有一只乌鸦呢?
多:应该是啊,这一句不是写月光很白很亮吗?
我:嗯,字面上看,好像是诗人借着明亮的月光看到乌鸦在树上。但我们想象一下,乌鸦是黑色的,夜色下的树应该也是发暗的,即使是月色再明亮,诗人好像也不太可能直接能看到树上的乌鸦。
多:那也可能是乌鸦飞起来被他看到了。
我:嗯,那有可能。我觉得应该是乌鸦闹出了什么动静,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他才看到,更准确的说,是听到,或者察觉到,树上有乌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写到“明月别枝惊鹊”,周邦彦的《蝶恋花.早行》有写到“月皎惊乌栖不定”,可见是因为月光太亮让乌鸦无法安定,乌鸦的“不定”引起了诗人的注意。
所以我觉得这里的”树栖鸦“更像是一种听觉,并不是诗人直接看到了乌鸦。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开篇交代了场景,明面上描述的是院子里的景物。但实际上暗地里写的是啥?
多:不知道,我又不是王建。
我:我们刚才讲了,是什么让地变白了?是什么惊动了乌鸦?
多:月光。
我:对啦。诗人是通过真实可见的景物,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虚实结合,从侧面烘托了月光的明亮和充盈。明白了吗?
多:嗯,还可以这么写呀。
Part4?嗅觉和味觉的感受
我: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是什么意思呢?
多:中秋的晚上,露水有点冷,悄无声息地淋湿了桂花。
我:嗯?悄无声息地淋湿?有点别扭吧?一般说淋湿都是用来描述下雨的。如果是“淋湿”的话,就不应该是悄无声息了,对不对?所以这个“湿”字应该是湿润,浸润的意思,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有没有?
我再问一下,这露水湿润的是桂花吗?
多:是啊,不是写了桂花吗?
我:我觉得不是,谁会在大晚上的去注意一棵树上的花呢?
多:他家的树他当然知道呀!
我:那也未必。我们在秋天的时候去过南京好多次,你回想一下,中秋的时候,你在南京,有没有闻到空气里有一种很浓郁的香味?
多:有,一种有点甜的香味。
我:对,那就是桂花的香味呀。宋之问在《灵隐寺》里写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我觉得诗人此时不是在说他看到桂花了,他要表达的是,白露为霜,充盈在空气里,让那浓郁的桂花香多了一种湿润的味道,写的是一种嗅觉上的感受。
当然了,桂花也可以吃的,江南那一带的人们喜欢做桂花糕,桂花茶,很香甜可口。你不是说桂花香有点甜吗,也许诗人和朋友就刚刚吃过桂花糕。古人也很讲究这种味觉上的享受呢。
多:嗯~ o(* ̄▽ ̄*)o,我有点流口水了,好想吃桂花糕。
(图片来自网络)
Part5 思念像桂花一样香甜
我:上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面上描写了场景,暗地里却是烘托了月光的明亮和充盈,那这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又描写了啥?
多:天气吧。
我:嗯,基本上对,这一句呢,明面上写的是时节,什么时候有冷露,什么时候有桂花香?中秋节前后嘛。那诗人有没有像第一句那样暗地里也想表达啥呢?
多:这个,太难了吧。难道他要跟朋友说,秋天到,天凉了,多加件衣服?
我:嗯,是有点这个意思,不过太直白了。古人是很含蓄的。你想啊,在这中秋时节,白露为霜,月色是不是也如霜?第一句写的就是月色如霜嘛。《春江花月夜》里有一句诗就是描写这个的,哪一句?
多:“空里流霜不觉飞”。
我:太对了。就是这句。月色如霜,充盈在空气里,让人分不清是流霜还是月光。“天阶夜色凉如水”,这月色不仅明亮,还是有温度的,凉如水,像这冷露一样让人“清辉玉臂寒”,我们可不可以把“冷露”和“月光”对应上?月光是不是也是无声的,是不是也可以“湿”桂花?再看“桂花”,我们刚才说了,这里的“桂花”用来表示“桂花香”的意思。中秋时节,空气里浓郁香甜的桂花香都飘到云外去了。“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秋佳节是思念亲人的节日,你想在这中秋月圆之夜,多少孤独在外的游子们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们何尝不是也在思念着漂泊在外的游子?空气里是不是弥漫着亲人之间的思念?这种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是不是像桂花香一样浓郁一样香甜?
多:爸爸,你也太能“扯”了,这都能想出来。
我:这不是“扯”,这是一种想象力和洞察力,好不好?
Part6 洞察文字背后的东西
我:触景生情是人之常情,景色有了感情之后才能活色生香。你要能洞察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那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东西。
多:嗯,难怪老师要求我们在做阅读理解时要把文字背后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当时还想呢,文字背后的东西不就是纸吗?O(∩_∩)O
我:冷露湿润的是桂花香,那月色湿润的是什么?湿润的就是那空气里缥缈弥漫的秋思啊!那你觉得我们能不能把“冷露无声湿桂花”换成“月色无声润秋思”?它是不是就是诗人暗地里想表达的东西?
多:嗯,古人这么含蓄,他不累吗?
我:这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虚实结合,用到了很多手法,比如,联想,想象,渲染,象征,对比,铺垫。这句诗在整首诗里很关键的,是一个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换和铺垫。其实诗人一直在采用明暗两条线的方式在讲故事,明线是写景,这条线是写诗人眼睛看到的,是写实,从“中庭地白”到“树栖鸦”,再到“今夜月明人尽望”,是一个从低到高,从近到远的过程。暗线是写情,这条线是诗人感受到的,是写虚,从“月光充盈”到“秋思弥漫”,再到“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一个由此及彼,从浅入深的过程。这两条线又有交互的地方,就在“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上,它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情融于景,是不是很妙啊。
多:爸爸,你真是太能讲了,复合型人才!!云朵朵(邻居的猫)听了你的讲解,一定会说“妙(喵)~妙(喵)~妙(喵)~!”
我:过奖过奖,你要是在阅读和写作能注意到这些奥妙,体会到多重感觉和明暗交织线索这些意境,不光是云朵朵夸你,我也会给你点赞说妙!
(老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多多爸爸讲解的手稿)
Part7?由己及彼,天涯共此时
我:诗人望着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不由得思念起远方的亲人朋友。你说说诗人现在在思念谁呢?
多:应该是那个姓杜的“江湖郎中”吧?
我:嗯,题目里是这么写的。但诗人的境界并不局限于此,他由己及彼,还想到了普天之下的所有离散的人们,他们也像自己一样在望着孤月,彼此思念。那千丝万缕的秋思,就像这浓郁的桂花香,和着这空气里弥漫的流霜和充盈的月色,相互湿润,相互交织,剪不断,理还乱,不知道这一缕秋思是谁的,又会落在谁的家里呢?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也有类似的感概,你猜是哪一句?
多:“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我:你太棒了,这都能联想到。他们写的是同样的月光,同样的相思,同样的意境。
中秋佳节之际,在这月色如水的夜晚,我们一起读这些诗,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020年中秋节 小企鹅一家 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点击“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受益。
- 2024年03月02日
-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