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时代已来临,2018年高考的变与不变!附最全应对

核心提示!!!
某权威专家对2018年高考备考的几点意见:
1.坚持立德树人原则:从命题材料的选择和写作立意上要体现出来。
2.明确写作要求,注重整体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是针对部分学生从材料中随便找一个词就写的问题进行纠偏。具体来说,要完成题目提出的所有要求,要对材料有整体理解。
3.关注现实:任务驱动型写作是全国作文题的命题趋向。
4.注重思辨性:最好不要从材料中选一两个对象,引申出一个话题,然后分析就完了。在文章中最好有一段论证的内容,把你的理由说充分,就是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写文章要充分说理。

自1977年恢复高考,40年来,全国共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高考最好的注脚。

40年间,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选拔需求,高考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次数、招生体制和方式、技术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大大小小30余次改革。而进入新时代,科学、文化、技术进一步高速发展,对全面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不断提升,也呼唤着一次更为全面深入的高考改革。

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到2020年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并表示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包括已经施行新高考的浙江、上海,接下来将有更多省市自治区陆续加入到新高考施行队伍中。

新高考真的来了!

从2014年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高考改革试点,到2017年两地超过34万高考生迎来首次新高考,新高考已经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走来。盘点首次新高考,我们发现许多实施细节都与以往高考有着明显的区别。参加新高考,将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需细心规划的过程。

01 关键词 秒懂新高考

时间节点——我什么时候参加新高考?

对即将升入高中或已经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会参加新高考吗?

由于采用的是各地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参与施行的方式,所以不同地区的同学参与新高考的时间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见下表。

“3+3”——“套餐”还是“自助餐”?

在新高考改革中,“3+3”的形式格外吸引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眼球。那么什么是“3+3”?

这里,前一个“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考试科目,而后一个“3”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科目。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采用从7科中自选3科的形式,其他省份基本上采用的是6科中自选3科的方式。可供选择的6科,也就是常说的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浙江省第7科为技术),于是就将产生20种选科组合(7选3则有35种选科组合)。

相较于以往“3+X”的考试形式,“3+3”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垒,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享用”文综、理综“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转变。

专业平行志愿——不上不喜欢的专业?

由于选考已不分文理科,招生录取也不再有文理之分,而是分为普通类(分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艺术类、体育类几个大类。其中,普通类也不再分一、二、三批次,而是根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和考生高考总分,分成三段来填报志愿和录取。三段比例为实考人数的20%、60%(累计)、90%(累计)。

以浙江省为例,专业平行志愿设一个录取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专业志愿。不再设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视平行志愿录取情况决定是否征求志愿。定向招生等有特殊要求的少量学校、专业(类)经同意后可实行提前录取。也即是,以往的平行志愿是以分数优先、尊重志愿为原则;而专业平行志愿则在平行志愿的基础上考虑到专业优先录取,所有志愿原则上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基本不会出现不得不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情况了。

02 时间表 高中3年厘清思路

步入高中,新的生活画卷在面前展开。与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相比,这幅画卷的色彩更多样,层次更丰富,技法也更复杂。然而与小学和初中不同,高中三年结束后再也不是按部就班的升学,而是要通过全国性的招生统一考试,作出可能是年轻时最重要的一个选择。而高考改革后,更是把选择前置,让学生从高二、甚至高一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三年时间做好生涯规划,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最终的选择做好准备,便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高一上:适应高中生活,探索自身特点

高一下:夯实科目基础,认知专业大类

高二上:学好各科科目,进行背景提升

高二下:顺利完成学考,认知细分专业

高三上:探索自主招生,备战选考科目

高三下:冲刺高考考试,学习志愿填报

03 起点 人生规划从了解自己开始

新高考既然把原来高三才面临的选专业问题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选科对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博弈,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还是便于填志愿的科目?究其本质,我们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

04 选择 读透新高考

大部分参与新高考的地区选考科目都实行“6选3”的模式,也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等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于是产生了20种“风格各异”的选考方式,我们将在《30分钟读透新高考》一书中为大家逐一盘点。

从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上海来看,物理不仅因为科目自身存在考试难度,也因为它广泛的“专业适应性”,一直是学生们关心的焦点。如果我们将是否包含物理学科,组合性质偏向传统文科或传统理科等因素考虑进去,可以将20个组合分为八个类别,而这八个类别在难度和专业覆盖率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另外,各个学科对应能选那些专业,我们都应提前做一些了解。

(本文来源于语文周报,转自语文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支持我就分享吧,点赞的小手让我看见~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内容分析

摘要2014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具体内容是: 1、外语实行一年多考,退出统一高考; 2.减少高考科目,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百分制,学完即考; 4、高校招生录取拟综合参考会考成绩;5、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

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改革。目前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命题方而,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并开始逐步在各科考试题口中体现这一命题思想,同时在外语科口中增加了听力测试。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在独立进行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命题过程中也认真贯彻了这一思想。以考生考试成绩统训一分析为基础进行的试题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两年来北京市独立命题的三科试题已开始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想,并能结合北京市情及考生特点在试题取材、结合实际方而进行积极探索,已经开始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影响;三科考试成绩的统计分布均呈较好的正态分布,难度系数基本达到命题时的设计要求,证明考试内容的改革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

目录

导论…………………………………………………………………………………………………. 1

一、选题背景………………………………………………………………………………………. 1

二、选题意义………………………………………………………………………………………. 1

三、高考内容改革的历史进程…………………………………………………………. 3

第一章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内容……………………………………………………………… 3

第一节 外语实行一年多考 退出统一高考……………………………………… 3

一、目前高考改革的现状………………………………………………………………….. 3

二、近年来部分省市高考英语的改革举措…………………………………….. 5

三、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政策建议…………………………………………………. 7

第二节 减少高考科目 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 9

第三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百分制 学完即考………………………. 11

第四节 高校招生录取拟综合参考会考成绩……………………………….. 11

第五节 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生和注册入学…………………………………. 13

参考文献………………………………………………………………………………………………….14

导论

一、选题背景

2014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具体内容是: 1、外语实行一年多考,退出统一高考; 2.减少高考科目,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百分制,学完即考; 4、高校招生录取拟综合参考会考成绩;5、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

二、选题意义

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自1952年建制至今,特别是1977年恢复至今,高考不仅规模逐年扩大,而且制度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得到发展。高考对国家选拔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是考试制度与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产物,是反映我国政治制度和基本国情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考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其影响愈益深远,其意义愈益明显。

(一)高考的政治意义。高考制度的政治意义主要体现在:1、 考试制度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2、 高考的人才选拔标准,反映了一定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下的用人趋向;3、 高考能够强化民众对政府的向心力,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 高考通过刚性的制度机制,为社会底层精英向上流动提供了保障,疏散了其对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所郁积的不满,从而成为一种安全阀,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用。[2]

(二)高考的德育与智育意义。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依赖于教育,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三)高考的社会结构更新意义。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社会结构要得到合理而有序的更新。社会结构得到合理而有序的更新,社会权力和财富才能有序的流转,政治才会趋向于稳定。

(四)高考的经济效应。近年来,“ 高考经济”悄然兴起,与高考有关的各种产业也被接连带动。 高考之前,高考冲刺辅导书、高考辅导班等充斥市场,精明的商家们不失时机地推出“高考保姆”、“高考保健医生”等服务。在高考过程中,“ 高考营养套餐”、“ 高考休息房”等各种围绕考试展开的服务琳琅满目,餐饮和服务行业一派兴旺景象。高考之后,更是餐饮和旅游业的黄金时期,许多考生利用暑假进行各种答谢、旅游等活动。[3]

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改革。目前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命题方而,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并开始逐步在各科考试题口中体现这一命题思想,同时在外语科口中增加了听力测试。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在独立进行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命题过程中也认真贯彻了这一思想。以考生考试成绩统训一分析为基础进行的试题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两年来北京市独立命题的三科试题已开始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想,并能结合北京市情及考生特点在试题取材、结合实际方而进行积极探索,已经开始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影响;三科考试成绩的统计分布均呈较好的正态分布,难度系数基本达到命题时的设计要求,证明考试内容的改革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

三、高考内容改革的历史进程

1998年,教育部决定为推进素质教育启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199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3号],明确提出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行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高考改革的内容为“高考科口设置、高考内容、高考形式及录取方式”四个方而。

2002年,北京市高考科口由“3 +2”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同时,经教育部批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由北京市单独命题。由此,北京市进入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口前,”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方案已实行两年,2004年以后而临着进一步改革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第一章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内容 第一节 外语实行一年多考退出统一高考

一、目前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及意义

据《新京报》2013年12月8日报道,12月7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而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进行社会化的一年多考。

据相关专家介绍,“一年多考”以后,一方面可以给考生几次机会,不至于因一次外语考不好而全盘皆输;另一方面,通过多次考试才能测试出考生的真实外语水平。应该说,从这两点看高考英语“一年多考”方案的出台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一年多考”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时,方案还需对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深化和细化,否则,就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改革效果。例如,如果实行“一年多考”以后选取考试成绩中的最高分作为高考的英语成绩,那么为了获得一个“最高分”,以便于在高考录取中的总分高一些,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考试机会。如此一来,“一年多考”反而加重了多数考生的应试负担,让他们不得不在英语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应付“多考”。

应该说对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英语高考进行改革,说到底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推进过程中应该慎之又慎。英语高考改革除了“一年多考”之外,还应配套完善的细则促进改革的顺利推进。例如,不同的专业对英语水平要求也不同,在专业录取时也可参考英语等级水平,如中文、中医等对英语要求略低的专业,可适当降低对报考者等级水平的要求;外语外贸、涉外旅游、计算机等专业,则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英语等级要求。

总得来说,英语“一年多考”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要发挥其“减负”和改变“英语崇拜”的双重作用,还必须对改革方案全盘考虑,细化深化。

二、近年来部分省市高考英语的改革举措

近年来,英语成为中学教学的强势学科,各地猛学英语的势头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重英语,轻母语”的趋势,多年来一直为许多学者特别是国学研究者所垢病。针对此种现象,近期,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公布以来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包括北京在内的数省市不约而同地将外语考试作为高考改革的重点,在外语考试的次数、分值、听力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1.听力改革或一年多考,或取消

听是语言能力的四种表现形式之一,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作为高利害、高风险的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对环境、设备、技术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因此“一年多考”便有效地降低了听力考试意外事故所带来的风险,减少了引发矛盾的可能。如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在英语科目中试行听力一年多考,英语150分,30分的英语听力考试被放到了平时举行,即每年的3月和9月,由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限定在两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天津、云南、江苏、重庆等省份,也采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与笔试分开的改革形式,并一年两次。这种做法减轻了考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维护了考生的利益,体现了高考的公平与公正,践行了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精神,是我国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值得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渐推广。

与此不同,部分教育主管部门面对听力测验的种种困难时,采取了更为彻底的回避方式,将听力成绩不计入总分或直接取消了听力考试,如四川、陕西等。山东省也明确提出外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即将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考生外语听力成绩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语科目听力成绩中最好的一次,单独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此种措施也一并弱化了城乡听力教学水平差距带来的区域公平问题,由于农村考生的口语和听力存在“先天不足”,听力的调整将缩小城乡英语教育水平的差距,让偏远农村学生获利。但很多人开始担忧取消英语听力是英语教学的倒退,由此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不能用英语交流、交际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的回潮。

2.降低英语考试分值

近期北京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大幅减少了英语的分值,可以说是体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学术界对高考改革走向尤其是英语语言教育改革的一个共识。适当降低英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分数比重,有助于打破一味追求英语应试成绩的填鸭式、哑巴式教育,回归英语教育的语言工具本位,即把学生从十几年的英语语言应试学习中解放出来。

其实江苏省此前便有过类似的举动,其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的特色之一就是将数学、语文、外语三大科目的分数做了重新调整,语文和数学分别从150分增加至160分,两门考试的附加分也分别从30分增加到了40分,而外语科目则从150分降至120分。三大主科从三分天下到英语比语文、数学相差40分,甚至80分。这样的分数调整,提升了语文和数学在高中学习的地位,降低了对英语的要求。不过由于江苏方案中的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制计分,高考总分降低为490分,英语分数在总分中的比重其实是上升的,因此,其英语科目的降分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这毕竟己经开始在三大主科中削弱了英语的地位。

3.英语考试社会化探索

听力、口试一年多考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充当了英语高考、甚至整个高考社会化改革的“试验田”。正在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的新思路。高考社会化是对我国当前高考组织形式的根本性突破,是高考管理体制或一系列招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将带动诸如高考内容、录取方式和高考政策等方面的系列突破。高考社会化不仅包括高考报名社会化,主要是高考组织方式(包括时间、空间、人员等要素的组织)和高考组织机构的社会化。高考社会化有利于体现高考招生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社会化考试方式,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可以多次选择的机制。

三、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政策建议

分析高考英语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发现,减少统考科目,淡化英语的应试色彩,突出其语言工具的属性是大势所趋。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方针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北京市减少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的调整,其真正用意,是对近年来整个社会重英语、轻母语倾向的纠正,对国内英语教育教学课多时长、学习收效差、应用不足问题的努力回应。此外,它也是一个正在因为经济实力增长而逐渐恢复自信,重新打量自己的文化源流,重新评判自己和世界之间关系时的必然选择。[5]但面对改革,很多人是怀着担忧和顾虑的,如担心削弱高考英语比重是逆历史潮流行事,不利于我国的国际化发展。这种担忧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如何避免改革矫枉过正,妥善处理一些技术问题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1.匡正观念,理性看待改革

对英语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足的反思、讨论和改进,绝不能弄成新一轮的“不学ABC,照样开机器”,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各地在出台政策时无不纷纷强调“不考听力不等于削弱听说教学,,“降低英语比重不代表不重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分数降低并不意味着英语就不重要了”,而更“需要端正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指导思想”。[6]同时还应注意到,在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总分虽被降低,但听力被提高到50%的比例,恰恰符合了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和高考升学率高的特点。

2.完善监督体系,出台配套政策

高考科目如果“一年多考”,高考监考、试卷安全等保障工作能否像一年考一次那样做得那么完善就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要面临的新挑战。当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属于“一年多考”类型,但作弊和替考现象时有发生,考试纪律堪忧。换句话说,一旦灵活考试就会造成监管上的困难,就更需要公平公正的配套体系,特别是完善考试的监督体系,才能保障社会化考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挖掘出更多的人才。

3.避免急功近利,给予充分缓冲

高考“指挥棒”一动,高中的教学安排就要做相应调整。目前的教学惯例是高一高二两年学新课,高三一年系统复习,复习时间很长。为了适应一年两考,中学可能会加快授课。如果英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学生自愿选择考试,就会造成同一班级的教学需求不同,教学进度不统一。因此,有关教育部门也应更加关注中学英语教学的变革,给予其充分的缓冲时间去适应改革,切不可急功近利。

第二节 减少高考科目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

在我国,中学期间(尤其是高中)要不要分科以及如何分的问题,自清朝末期以来,就未曾停止过争论,政策实践也是来回摇摆多次。在近些年,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议题。在2009年,教育部把是否取消文理分科作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和意见征集。但在最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没有明确提出是否要取消文理分科。最近结束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锤定音,明确提出“不分文理科”。这也使得“要不要分科”的讨论,在短期内变得不再具有政策价值,重要的是“不分文理科”应该怎么做。本文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试图对教育部可能采取的备择政策以及它们之利弊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文理不分科”能够更好地助益中国教育。[7]

一、文理不分科必须坚持的三个“有利于”原则

(一)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文理分科的问题,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争论。但在本世纪初,这个问题重新成为重要的政策议题,其关键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在今日之知识经济背景下,简单的文理分科己难以适应我们新时代对高素质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了。分析当前那些极力倡导取消文理分科的权威人士的观点和论证逻辑,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文理分科导致学生偏科,其具体表现在文科生没有掌握未来学习生活所必须的科技知识,以及理科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二是文理分科过于简单、机械,因为很多专业或者岗位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要求不是这么文理分明的,比如有些被看做是“理科”的专业可能最需要的是计算机和地理。可是在目前文理分科这个刚性结构下,学生重点学的是物理、化学,而不是计算机和地理,甚至计算机就根本没有进入高考科目。这是导致很多新兴学科院士对现有高考文理分科框架不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二)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有些人认为,即使文理分科,甚至只考一门,学生课业负担仍旧是很重,所以文理不分科跟课业负担没有存在必然的联系。但事实上,这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这道理也很简单,这就如参加100米短跑比赛,虽然要拿好成绩也很累,但总比参加十项全能比赛更轻松一些一样。事实上,如果不考虑课业负担的问题,那么实施文理不分科还是比较简单的,比如我们可以把所有学科都纳入高考。但无论是历史教训还是常识都告诉我们,文理不分科确实很容易导致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2002年江苏把所有学科都纳入高考的‘`3+大综合”高考方案,实施一年就因为课业负担太大立马被取消,这就是一个鲜活的历史教训,我们不可再犯。

(三)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

在当前有关文理分科的讨论中,相比知识结构和课业负担问题,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问题讨论得比较少。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但好像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点。之所以说实施文理不分科必须考虑到有利于扩大学生课程自主选择权原则,主要如下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己经成为检验各项教育改革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我们不可不重视。

其次,扩大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不仅价值上“应该”,而且也是现实中“需要”,因为它有助于解决文理不分科的很多现实难题。依靠计划经济的方式,试图通过统一规划(计划)来确定各专业所需要的高中课程内容以及每个学生所需要的课业负担,注定是徒劳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不同的学生、高校自主选择,通过市场的调配慢慢取得均衡。

第三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百分制学完即考

高中学业考试,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学生也可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

第四节 高校招生录取拟综合参考会考成绩

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化录取机制。

北京市2013年6月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针对高考,一项重要改革是从2016年开始,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同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人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对于这一改革,网络调查投票,甚至不少专业人士都给予了较高评价。社会舆论之所以赞成北京的英语改革方案,是因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降低了英语的权重,也打破“一考定终身”,可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可是,如果深人分析目前的高考录取规则,就很难得到乐观的判断。

事实上,早在2008年,江苏就已经在高考中降低了英语的分值,当地高考总分480分,英语120分,占四分之一权重,语文和数学的总分则为360分,占四分之三权重,但这一改革并没有让江苏考生就不重视英语,也没有改变英语的教学方式。如果江苏降低英语权重的改革已经成功,江苏也不至于再设想不计总分,只计等级的改革了。而计等级的英语改革,貌似进一步降低英语的权重,可在集中录取制度中,如果每校都提出英语等级要求,势必会把英语等级作为一道新的录取门槛,结果是一名考生只要英语等级没有达到某校的等级要求,就失去报考这所学校的机会。

很显然,所有的问题都出在集中录取制度上。如果维持集中录取制度不变—这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学校被动接受投档,自主权极为有限,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所有高考改革的努力,都可能被消解。包括北京提出的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与美国的 SAT考试十分类似—SAT一年举行7次,考生缴一次费,一年可考3次,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可是,录取制度却大不同。

在美国,大学录取实行自由申请人学制度,即考生可用最好的一次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接受申请,根据考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表现、大学面试考察综合评价录取学生,每个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的办学声誉、录取专业、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选择。简单地说,就是“多次考试、多兀录取、多次选择”。而北京虽然实行了英语多次考,可这多次考却服务于一次集中录取,而不是多次录取。结果从“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

其实,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4]已经指明高考改革的方向,这就是推行考试、招生分离,探索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模式,其核心是考试、招生分离。这直指我国高考制度的弊端,即“教(学)招(生)考(试)”一体化,中学的教学、大学的招生都围绕高考转,对于基础教育,形成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这不仅是英语科目的问题,其他科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大学,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招生,无法招到适合本校的学生。

第五节 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生和注册入学

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高等职业教育要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若玲:高考的社会功能[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3]、韩蕾:社会视角下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姜泓冰.北京砍低英语戳的是高考的软处[N].京华时报,2013,10(22).

[6]、韩琨.弱化英语能否成为高考改革正道[N].中国科学报,2013,10(31).

[7]、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09:86-96.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