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风 | 城中时光城中人

更远以前,是城中人。距离中学的时代已过去二十余年,这些年母校历久弥新,在我的心里,依然占有一席感动。

校园生涯十六年,城中占了约五分之一。这段时光,在我的读书生涯,显然是短暂的。在一些时日,很多人以为我是外校人。长期以来,我也已习惯生活在这样的错觉当中,不曾辩解。

少年时,报考城中,破釜沉舟,曾想如果落选城中,就不读书了。但从九十年代中至末,城中偏偏给了我一片“自留地”。

城中位于小城东南一隅,是一所完全初中。那时城内有三所中学,分别为第四中学、电城中学、庄山中学。前者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人皆以之为荣,城中建校于七十年代。庄山中学,名字起得很好,贴近地域文化,这名字就是小城的一个品牌。

城中在小城不是上好,也非下等,她正中、平和,在三间学校排名上,有一种不偏不倚,比较适合我。

当年的母校仅有一栋四层楼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楼。学校基建投入很少,配套极其简陋。不像现在,校园配备有洗手间,当年的洗手间叫“厕所”,是教学楼外的一处茅厕,与村民共享,人工打扫,非常简陋,比起现在变化中的城中,这是不敢想象的。

中二以全级第九名,考入重点班。这种“抽人”的模式,以我们作为试验班,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当年并不成功,据说后来成功了,我想,那也是在我们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在多年后,有人在社会医学、从商等领域有所建树,这算是一种弥补,但每每想起一些失学的同窗,常常掠过丝丝难过。

我至今记得每一位教师的名字。在课间,经常向我点名提问的,语文科有张容英老师,后来她调往县城。找我抬作业的林立本老师,历史课讲得很生动。林老师的书法写的好,他崇尚元代赵孟頫的书法,常给我们演示,是有一些学养渊源的。据闻前些年,林老师已不在了,林老师的夫人,在旧球场旁边的饭堂煮过饭,马铃薯、辣椒炒牛肉做的很好吃,记得一次,去过那排泥屋瓦顶的饭堂排队,她给我舀过一勺马铃薯炒肉,味道还在。

当年的老师,一个一个已退休,一个一个走向年迈,岁月把旧时光也一勺一勺的舀走。

旧教学楼有两间教室,题有两个生意人的名字,一间是陈姓商人捐建的,一间是叶先生捐助的。很多年后,我与叶先生跨越遥远的时空,紧紧握手,我们有过来往,这是在城中时光以外,我所知道其中的一些城中人。

当忆起城中时光,不管历经多少沧桑变幻,我始终是城中人。

我也是一个城外人。在朋友引荐下,与历任城中校长有过谋面,我均寄望他们要把学校的风气、正气塑造好。风正,苗红,这是治校的根本。

蔡锦祥校长,是与我往来甚笃的一位同学的老师,我放下顾虑,与他坦诚探讨城中,他是一位有远见、治学严谨的校长。夜晚,校长室灯火通明,他正在禅精竭虑谋求学校的发展与出路。

城中的时光很淡,也很平静。某夜,走出校园时,一轮明月挂在晴朗的天空。流年似水,淡淡地流向每个人的归宿,时间流淌过的,不管是城中的时光,还是城中的人,我想,这样很好。

愿岁月静好,母校祥和。

辛丑年四月初一写于乡外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