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积聪 | 从电阳试院到电白一中

在粤西蜿蜒盘旋着的海岸线,有一个南中国海独一无二的泻潮湖——水东湾。那道湾,平静而靛蓝,蓬蓬勃勃繁衍着近万亩的红树林,潮起潮落,鸥鹭翻飞,映衬得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姿态万千。绿岸环绕、波光潋滟之际,在海堤的另一边,和着海风潮语,耳边飘来阵阵朗朗的书声……

循着书声望去,一座占地近500亩、建筑面积13万多平米的现代化校园,正和碧海共潮汐,与徐风同交响。她,就是电白人引以为傲的百年黉门电白一中。

2014年,电白一中喜迎百年华诞,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八方汇聚,济济一堂,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百年校庆。

水行千里,文脉悠悠。百年华诞,是从1914年的成立的县立中学算起。其实,电白一中的真实年轮,还要远远的往前回溯100个年头,也就是“电阳试院”肇始的1818年。说起来真巧,2018年8月,正好是她的200年大寿!

电中诞生在一个抵御倭寇、名叫“神电卫”的明代古镇电城。200年前的那个8月,也就是清代的嘉靖年间,曾任教谕(负责教育管理)的副贡崔腾云与邓起峰奉县令蒋善功重托,按朝廷布局筹建粤西学子研习学问、考取功名的“试院”。他们在电城东街的文庙旧址,很快扩建起一座三进两厢的大院,电城书法大家邵祥龄为她题写了“电阳试院”四个古朴圆润的大字。“电阳试院”枝繁叶茂的岁月就这样开始了。

那一天,钟鼓楼的钟鼓声合着揭牌的鞭炮声,响彻了整个古城的上空。

从1818到1914,近百年的时光流逝,究竟从电阳试院走出了多少秀才、举子与进士,先后培养了几许“滨海俊才”,我们已经无处考究,但在那个年代,粤西那些胸怀大志、如饥似渴、饱读诗书的学子,曾经在这里寒窗苦读,悬梁刺股,蔚成古城氤氲之风,为粤西这块热土厚重地播撒下自强不息、励志笃学的文脉因子,以及孜孜以求、从不言弃的理想之光。正是他们,让黉门的薪火在电海大地百年相传,风雨沧桑,滋兰树蕙。

时序更替到1914年(民国三年)。那一年,广东省政务厅批准成立“电白县立中学”,是当时电白唯一一所公立中学,校址就是古镇电城的“电阳试院”,学校经费也主要得益于“电阳试院”的盐田租金。

这所新型学校“倡新学,醒国民”,开始实行的是《壬子癸丑学制》。“壬子”指1912年,“癸丑”是1913年,这两年制定公布的学制,是中国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学制系统,该学制主要参照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学制拟定,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几年后,再推行美式“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由陈炯明主政广东时所推广。

县立中学以“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为教育宗旨,传统文化意味十分浓厚。

万事开头难。尽管首任校长黄作槐节衣缩食,十分廉洁,且精通业务,殚精竭虑,无奈政局动荡,城头变幻,战争频仍,加上物价飞涨,人心不稳,政府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开支捉襟见肘,以至于教师薪俸都无法保障,所以学校艰于维持,难以大展手脚。电中初创时期简直就是筚路蓝缕,举步蹒跚。

1937年,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电城屡遭敌机轰炸,学校无法正常上课,次年(1938年)寒假,电中随县政府迁徙到电白霞洞乡大村,借用崔、王两姓36座半祠堂中的6座,作为战时校舍,开始了电中流离失所的办校历程。

尽管农村生活条件艰辛,缺衣少食,寄人篱下,但是,电中从校长、老师到学生士气都很高。他们克服校舍、经费和师资不足等诸多困难条件,从开始只招收六个初中班,到初中、高中并招,开始发展成为电白县第一个完全中学。

期间,县立中学实施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纲领》中的有关规定,推行“三育(德智体)并进;文武合一;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等教育方针。1938年增设童子军训练课、党义课,建立训导制度,规定学校要将“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制匾悬挂,以资启迪和匡正人心。

抗战八年间,电中历届学生积极参加抗战活动,尤其是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师生的影响带动下,经常召开抗日宣传大会、组织“读书会”和抗日宣传队,在全县城市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地下党组织不断从进步师生中物色、培养和吸收党员,壮大革命力量,很多电中师生后来成为了革命斗争的骨干。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电中随县政府回迁古城原址,终于结束了流离失所的坎坷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电中活动更加活跃,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于1948年3月成立了中共电白县立中学支部,名曰“中央支部”。支部以“友文读书社为掩护”,引导进步师生阅读革命书籍,秘密收集情报,筹集经费和武器,支援游击区的解放斗争。

解放前夕,中共电中党支部又成立了“青年团支部”,进一步团结发动青年学生,把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消息印成传单,张贴城乡并广为散发,使电白人民欢欣鼓舞,让国民政府惶惶不可终日。

1949年10月,电城解放,电中学生组织群众,欢迎和慰问入城的人民子弟兵,有力配合了新政府重建电白的工作,可谓不畏艰险,劳苦功高。

电白一中不仅是学子求学的殿堂,也是革命的熔炉。

虽然政局动荡不断,岁月坎坷不平,电中在这种简陋而不堪的条件下,依然培养出诸多滨海俊杰:

如谢申(中山大学校长、著名土壤专家)、区鲤腾(美国工程博士、阿波罗太空工程设计师)、李国梁(美国太空中心专家)、李灏(深圳市委书记、邓小平南巡见证人)、唐启运(语言学家、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陈光宗(中国伊隶第一人、鲁迅文艺奖获得者、著名书画家)等一批尖端科学家、学者、著名艺术家和政治家。

从1914年到1949年,电中处于民国时期,她的教育属于现代教育范畴,具备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比如教育对象具有普及性;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性;培养目标通才性、全才性。

只是由于时势不稳,民力衰疲,经济不振,长期战乱的原因,电中的教育发展规模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1949年11月,人民政府把四中和实践中学合并,将县立中学正式更名为“电白县第一中学”,面向工农子弟,扩大招生,扩建校舍,使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电中开始进入新生时期。

由于电白县人民政府1950年已经从旧县城的电城镇迁到新县城水东镇,1956年电白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电白县第一中学”和在县城水东的“第四中学”互换易名。这样,在“电阳试院生根开花的电白一中改名为“电白县第四中学”。

自此,电白一中根植于海阔天空的水东湾畔,与潮汐相处,和碧蓝相伴,像红树林那样,不断抵御着海潮与飓风,顽强地生长,蓬勃地伸枝展叶。

解放初,电白一中大规模的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加强了政治教育和劳动实践,紧贴着政治形势办学治校。

接下来的几年,学校几乎成了政治运动的风向标,或盲目发展,或随风而变,受到了肃反、反右、大跃进等左倾运动的严重影响。直到1960年,根据中央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才开始逐步矫枉过正,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

在运动频繁、教学秩序混乱时期,电白一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育人强校,氤氲出一长串闪光的名字,培养出不少令邑人引以为傲的校友:

如黎乐民(中国科学院院士、稀土材料专家、北大博士生导师)、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大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所长)、王业琛(中国航天科技火箭专家)、李江源(少将军医)、谢伟荣(国家高级外交官)、吴耀德(北京尖端科学院教授)、郑波(物理学家、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等等,为国家奉献了一大批尖端前沿的科学家、才高八斗的文学家、学者以及政界俊才。

1966年6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也给电白一中带来了一场浩劫。破四旧、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大串联、大造反,甚至打砸抢武斗,学生流血牺牲,教师成了牛鬼蛇神,斯文扫地,教学停顿,图书仪器几乎流失殆尽,连校名也改成了“红卫中学”……。这种千疮百孔、人神共愤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到1976年,那一年,中国大地上炸响了一声春雷。

浩劫结束,电白一中的春天依约而至。随着春天的脚步,水东湾畔的书声像《春之声》那么美妙。尽管是百废待兴,电白一中在科技兴国的浪潮中,经过多年努力,逐步从低矮的平房走出来,建起了一栋栋高楼,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从40个教学班2600多人,快速发展到74个教学班5500多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一路飙升。1995年4月,电白一中通过了广东省一级学校评估。

从80年代到90年代,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形成了“爱国、守纪、勤奋、育人”校风,“勤学、多思、好问、成才”的学风和“礼貌在教育、礼貌在校园、礼貌在人生”等优良的校园文化在一中深入人心。2000年后,电白一中被地区誉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先后获得“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群体先进单位”、“广东省创建美丽校园先进单位”、“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等数十项省级荣誉称号。2004年,电白一中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实验基地。

实施素质教育后,学校坚持“育人与育才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教育特色,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双双提升,高考成绩从全市重点中学排行第三跃居到全市第二位,个别项目稳居全市第一,连年出现茂名市高考状元。那时候,每年高考录取时,电白人都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广东省教育厅评估组对电白一中的评语是:“电白一中在原有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堪称校园一流,设备齐全,师资优良,管理有序,质量较高,声誉良好的一所优质品牌学校,成为电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亮丽的窗口和具有较大辐射力的办学样板”。

由于2000年出现的“高考事件”,电白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遭受到严重挫折。县委、县政府沉痛吸取教训,知耻而后勇,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和投入,由于澄波街旧址限制了学校的规模和发展,电白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在水东湾的黄金地段选址,高起点、高规格,规划了500亩用地,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投入2亿巨资,建设建筑面积13万多平米的新一中校园。新校区建设规模110个班,配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全部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并于2006年正式启用。

电白一中吹响了向国家示范性高中进军的可喜而动人号角。

如今的新一中校区,经过一代代一中人的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勇于开拓,设备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规模宏大,办学水平一流,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教学楼、科学楼、实验楼、图艺楼、教师楼、宿舍楼、体育馆在水东湾畔,一幢幢拔地而起。一中现有在校学生7000多人,教职员工520多人。

学校在“新校区、新起点、新目标”的要求下,坚持“改革立校,开放办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发展强校”的宗旨,建设了“一流班子,一流队伍”,全校上下形成了“爱国、守纪、善学、求真”的良好校风,整个校园无处不展现出滨海城市现代校园特有的魅力与风采。

今年盛夏,迎着南来的海风和炙热的阳光,我和闵灿记者应《点赞茂名》丛书之约,从红树林荫蔽的长堤,前往电白一中漫步徜徉美丽宽敞的现代化校园,用心去回溯百年《校史展览》,采访了忙碌中的新任校长林立。

林校长文质彬彬,谦虚而充满信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如数家珍的介绍中,我们欣喜得知,一中今年的高考,通过严抓管理,完善激励机制,调整备考方向等措施,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超越发展”的可喜突破,其中高分优先投档、总分尖子人数和本科上线人数等,均创历史新高。

那几天,林校长正忙于“一中国学研究会”成立等几件事,他告诉我们: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一中落地、生根、开花,对推动一中“内涵式”发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意义。假以时日,潜移默化,将会形成鲜明的一中特质,那就是:“胸怀祖国、乐观向上、善良友爱、儒雅谦和、富有才华。”

他说,电白一中是百年黉校,我们秉承“严谨、求实、拼搏、创新”的新校训,继承一代代一中人的宏愿,砥砺前行,在办人民满意学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他的结束语掷地有声:今后,一中要再往前走几步——戒骄戒躁,使高考每年都有新突破;殚精竭虑,恢复电白一中在全市重点中学的前列地位;群策群力,真正把电白一中办成“环境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业绩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电白一中悠悠百年校史,厚重而雄浑。她昭示着往者奠基的艰辛和创业的坎坷,更召唤着来者的薪火相传和勇于开拓。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去倾听电白一中土地上的亘古回音,那么,这曲折前行而流光溢彩的百年,将会是勤勉余荫、上下求索、百折不回的执着与进取,将会是兼容并蓄、荣校报国、朝气蓬勃的交响与共频。这声音从“神电卫”那头传来,从无际的沧海浮起,就像徐徐的南风和窗外的潮汐,就像校门外那一丛丛蓬蓬勃勃的红树林,海风也会染绿,涛声也会醉蓝……

选自《点赞茂名》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