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楼遗址(圆明园遗址公园【西洋楼遗址(上)】)

西洋楼遗址

游览圆明园还是以游览西洋楼景区为主,毕竟大水法已经成了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其它的景点看看宣传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吧。下图是西洋楼景区中景点的位置示意图。为什么乾隆帝要在圆明园中修建这样一座欧式建筑呢?1747年,乾隆十二年,皇帝突然对耶稣会教士献上的西洋绘画中之奇特的欧式喷水池所吸引,就问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谁可仿造,郞即推荐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乾隆遂命蒋友仁在长春园督造水法,建筑由郎世宁、王致诚(法国传教士)、艾启蒙(波西米亚传教士)等负责,并由汤执中(法国传教士)主持绿化。水法就是人工喷泉的意思了。1753年(乾隆十八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谐奇趣观赏水法;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参观大水法;1793年(乾隆六十年),荷兰使臣观水法,乾隆帝夸耀“中国之大,何奇不有”?表明上看是乾隆帝对水法的猎奇,实际上是为了向西方夸耀大清帝国的无所不有和无所不能。让我们结合着铜版画,开启旅行吧!(一)谐奇趣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最早建成的一处西洋建筑,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秋季竣工。主楼南向,三层,一二层七间,顶层三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五色琉璃楼厅,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泉,由一鱼二虾十雁六蛙二狗二羊组成动物大家庭,故命名为“谐奇趣”,和谐奇特有趣味。这座建筑主要是供乾隆帝品尝西餐和欣赏中西音乐。圆明园罹难后,楼前喷水池内的西洋翻尾石鱼流散到北京大学(小故事一),楼北的菊花式喷水池散落于东城区翠花胡同,1987年原址复位(小故事二)。小故事一:圆明园罹难后,翻尾石鱼流落民间,后来被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溥仪的叔叔)买来运回朗润园,燕京大学1930班学生毕业时,从朗润园买来送给母校,安置在未名湖畔,成为“一塔湖图”中的重要景致。小故事二:谐奇趣楼北的菊花式喷水池是由中国的老工匠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多层,现在只有一层。军阀混战时期,“辫帅”张勋支持溥仪复辟。当时张勋建宅子,溥仪感觉没什么可以赏赐给张勋的,就给他下了道诣旨,意思就说京郊西北的圆明园虽然被毁了,但里面还有很多精美的大理石,你需要的话就带领你的士兵去拿吧。后来张勋带着自己的士兵来到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后,就相中了这块菊花式喷泉。可是构件太重没法运输,最后士兵切割成16段才搬回家中。解放后,园区工作人员在东城区翠花胡同认出了这块大理石,经批准搬回了圆明园。(二)黄花阵仿照欧洲盛行的迷宫花园而建造,实际就是皇帝找乐子的地方。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坐在阵中圆亭,命令宫女和妃子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的莲花灯守候在四个门外。皇帝一声令下,宫女和妃子们就会寻径飞跑,谁先达到阵中圆亭,谁就会得到皇帝的赏赐。皇帝坐在圆亭中,居高临下,四望莲花灯,东游西奔,引以为乐。大家可以进入阵中体验一下!(三)养雀笼这里实际上是一座大牌楼,中西合璧的建筑。从西面看(面向东),会看到五间中式牌楼;从东面看(面向西),会看到三间欧式宫门。中间是通道,南北侧屋内则笼养孔雀等鸟类,走在通道内,可以欣赏两边美丽的孔雀和奇鸟,聆听着此起彼伏的阵阵鸟语,别有一种风味。小故事三:圆明园内有专门的“养牲处”,就是给皇家养宠物的地方。这些宠物不愁吃喝,也不用担心挨冻,所以活的肯定逍遥自在。宠物中有一对进贡来的孔雀就被圈养在牌楼旁边,可不知什么原因从不开屏。皇帝也常问起,可是也没什么结果。直到有一天,乾隆带着妃子从牌楼路过。两只孔雀呼啦啦飞了过来,接着抖动尾巴面向乾隆,展开美丽的尾羽。这下可把乾隆高兴坏了,旁边的小太监赶紧上前说道:“此雀自入宫以来,每日只食谷休息。今日得见龙颜,开屏迎驾,乃是我主皇恩浩荡,神鸟得识才有此表现。”乾隆听完此话,立刻对小太监进行了赏赐。并且传旨,在牌楼旁边修一座更大的建筑专门养这对孔雀,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养雀笼。其实想想道理很简单,宫里饲养宠物的小太监,都是一身朴素的衣服,不仅色彩单调,还不时弄上污垢。而乾隆皇帝身穿龙袍,身后仪仗更是色彩艳丽,孔雀见到颜色鲜艳的东西,自然是开屏比美,这是它们的天性。(四)方外观这是乾隆的爱妃-香妃做礼拜的地方,香妃信奉伊斯兰教,是新疆维吾尔族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香妃的五叔、哥哥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香妃跟随叔叔来京受封,当时她已经26岁大龄了,但是依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爱。香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4岁病逝(并没有变成蝴蝶,哈哈)。方外观两层三间,主楼坐北朝南,里面的装饰坐东朝西,朝向她麦加朝拜的地方。方外观南侧有五座亭子,全是用竹子做的,名曰五竹亭。竹子之间镶嵌珍珠玛瑙,阳光照射下尽显珠光宝气。每当香妃做礼拜的时候,乾隆就坐在五竹亭下静静的等她。(未完待续)

西洋楼遗址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