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读本
已经是熟人,就不客套了。让我们马上开始这段对一套书的情感之旅吧。
2006年春天,地铁上,我打开刚刚拿到的《新语文读本》。行驶的车厢里,只看了几页,我便潸然泪下。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中国竟然有人编了这样一套丛书,而且出版了。从此我记住了一个名字——钱理群。
编者不仅有良心,而且有头脑。在现行的审查体制之内,这套书坚持了最少的让步,保持了高度的弹性。视野之宽广,非常人能及。选文之开放,亦前所未闻。真正做到了“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的心灵”。
《新语文读本》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让我来做这个主题的讲座真的勉为其难。本来想交给南大中文系教授、高考作文命题人傅元峰老师来做,怎奈他时间有限,我也只能在傅老师的指导下尽力而为了。
《新语文读本》如此之好,好在哪里呢?
首先我问下家长们,如果你是一个牧羊人,那么你是希望你的小羊在圈里或者说范围再大些,你愿意把你的小羊带到一个足球场上放牧呢?还是愿意给小羊一片广阔的草原呢?
好,这个话题我们先放在这里。回到《新语文读本》。本书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学习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和精神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我们老在说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简单说就是尊重人、把人当人的精神。
既然要尊重人,我觉得首先要尊重自己,先把自己当做人。那么就要认识自己,认清自己。
《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第一章:“我是谁”。哲学问题呀,给我们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看,是不是很拿孩子当孩子呢?
《新语文读本》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小学卷共12册。每年级分上下学期两册。今天我们重点说说第一章——《我是谁》吧。
“认识自己”
为什么强调古希腊人刻在神庙上的这句话呢?这里面包含了古文明信息的传递。而我们现行的小学教材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含量。我们最多就是唐诗宋词了。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人类是怎样一步步从渴望认识自己到认清自己的。这一课给小孩子来上也表达了编者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哲学意识的意图。
“我是谁?”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就不停地追问自己这个哲学问题。这套书把这个话题作为第一课,就体现了丛书选材上的弹性空间。这一课既可以给小学生来上,也可以给大学生来上。课堂设计可深可浅。
第一课 我是谁
“我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我不是大象,也不是花朵,我是一个小小的人。让孩子有对宇宙物质的全面认识。在这几幅图里,不仅有走兽还有飞禽,有植物还有星星。
人类,万物之灵。
如果给学生讲课的话,我先来问孩子们,我们人类可以做到哪些其他动物呀植物呀做不到的事情呢?
但是,最重要的,我还要问,哪些是我们人类做不到的?我们会飞吗?能在水里生活吗?会“闪”吗?哈哈
在没有人类的亿万年间,地球始终就是那个地球,只有它自身在缓慢地变化。自从有了人类,尤其是近百年间,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功劳”。因为人类的努力,地球变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告诉孩子我们“人”是高级动物,但不是万物的主宰。
这一课,打破了20世纪以来中国人的“人本主义”思维。以为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凌驾于万物之上。你看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人定胜天”“与天斗其乐无穷”“科技改变未来”。
“科技”,无疑是人类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人类才会发明新鲜玩意儿。但是,科技也好,科学也罢,是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在毁灭人类,比如核武器的发明。
近些年人类正以让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迅猛发展。都可以造人了(克隆技术的发明),可以充当上帝了。东北有句话:“作(读一声)的紧,死的快”。这样的发展速度是要有强大的物质为基础的,我们有几个地球够这么索取的?
人类,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了,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只是一粒尘埃吧。
看看下面这组图,我们还相信科学吗?
只见“我”,而不能见宇宙。
只见“我”,其实不能见“我”。
第二课 “人”这个字
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简单的中国字。还记得我小时候的第一课是励志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里有汉字文化,还有传统道德。
把汉字文化的一个体系和中华文化的道德体系道德认知联系起来,做一个对比。“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呀,毕竟,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如此的孤独,我们严重需要,小伙伴。
这一章,虽然比较形象,却不是很有特色。但是这种过度很好。
第三课 柏拉图说“人”
在谈过中国文化之后又来到了国外,这个故事是对于权威的挑战。我们中国也有《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故事。那是我初中时候的教材,看到孔子被问得哑口无言,当时的我就很开心呢。这个就是对孔子权威的挑战。谁能说我们从来没有过人文教育呢?只是当时教我们的老师没有明确地解读罢了。
这篇课文还有柏拉图对“人”的定义,有他的学生对“人”的定义。也是孩子在没有人的时候有可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到底人是什么?”这一章实际上就是对“何为人”的终极拷问。到底“人”是什么的一个精神特质的思考。这里面,包括了怀疑精神,挑战权威,以及自我独立思考的精神。
文章里面的问答很有趣。不是我们在百科全书上得到的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其实也没有什么准确。我去查了下百度,上面是这样写的:“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我觉得这个至少没有柏拉图和学生的定义有趣。
这一章有趣就在于,它不说教,只是抛出问题,他并没有解答。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的一个过程。如果我来上这一课的话,我一定会让孩子们来回答你认为“人”是什么,我想我一定会收获很多有趣的答案。比如,“人”是有一个或者几个老师给留很多作业的苦难的动物。
这一章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是读到了大学,也不能够得出答案。所以,从这一章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新语文读本》的弹性空间。它当然是给孩子看的书,但是它真的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吗?
所以我想如果能够每晚作为睡前故事,父母能够和孩子一起来读一读《新语文读本》,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的。这真是一套值得家长和孩子终生阅读的书。
第五课 动物眼中的“人”
别笑它。我们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呀。“真可笑,为什么吃不上饭的人不去吃肉呢?”。而且我们人类也不要太自大了。对呀,我们不但没有尾巴,我们还没有翅膀呢。
“可也怪,你家孩子怎么不学奥数?”
“我学鸟语,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好,说完了“人”对“何为人”的思考之后,开始换位思考。物种之间的换位思考。
上面几幅黄永玉先生的插画非常好。是关于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这几幅图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形象,但是又非常浅显直观。孩子看了会笑,大人看了也会笑。虽然我们的笑点不一样。可以说这几幅图真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典范。
第五课 丰子恺漫画
这张图据说是丰子恺先生的处女作。他和黄永玉先生是画家之间的一个对比。黄永玉先生不仅是画家,同时也是著名作家。而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夫更是一流。其实在讲这一张的时候,倒是可以简单说说两位先生的背景。两位都是衔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大师。
告诉孩子其实写作和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至少都需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来感受生活,感知世界。表面看这幅图很简单,只是一个奶奶领着一个小孩儿。但是,是什么东西触动了画家,让他把它花了下来?而且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丰子恺先生的绘画风格。
我想,就是画面中的那种平淡吧。激烈刺激的场面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像这样平淡无奇的画面很多人就会熟视无睹。那么,能观察到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小事儿的人才可以说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吧。
下面是提问。“想象”开始出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多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亲情的感受。通过一幅画,提出几个问题。虽然几个问题有共性,但是又保留了个性。这个是让孩子们用想象力来读画、读情景的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
第六课 世上只有一个我
然后是“个性”主义。任何关于自我意识的教学最后一定会落实到“个性主义”。我们都看过李奥李奥尼的绘本《鱼就是鱼》。其实,它的潜台词就是“我就是我”。
“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而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多我这样一个人呢?我的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世上只有一个我”,我要活的精彩和与众不同。“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焰火”。就是我存在的意义所在。如果,我和另外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思考方式都是一样的,那么我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了。
为什么上天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呢?就是因为他给了“我”一个让我成为“我”的机会。人,生存在世界上要有尊严,有荣耀,有价值。也就是人活着的终极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你,必须意识到“我”存在的独特性。
这里面的思想的光芒是非常锋利的。如果一个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培养这种自我意识。又不会是那种张扬和自我中心,那种极端的“人本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我们做“人”。
你是与万物平等的,你能够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就像网上流行的说,其实上帝早在创造人的时候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为什么我们只有一颗心,却有两个窍?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但不仅仅只有“我”。我们还要顾虑别人的感受。
大部分的极权者都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他也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我”,但却是一种极端的、不健康的自我意识。我们一定要加以区分。
他认为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是有他。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他,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可以消亡了。这个不是玩笑。我们前面一定听过地球上的某人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声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那么地球也就没有继续运转下去的意义了。”多么可怕的声音呀。我们一定不想这个世界上出现更多这样的狂人吧?
第七课 关于人的诞生。
你要告诉世界你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存在主义”。为什么维利的简单的这几句诗歌这样耐读呀?就是因为你看了这几句诗歌之后,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孩子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感觉。而被抛入就是存在主义的思想根源。
其实我们的人生从刚一开始就是被动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没有选择的事情,之前没有人和我们商量过,没有人问过我,我是否愿意成为一个人。这是个哲学上的悖论。
这里就产生了两个意义。第一,虽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被动的,人生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还是要像加缪在随笔集《西西弗神话》里面的西西弗一样来勇敢地面对这个糟糕的世界。西西弗因为得罪了宙斯而被惩罚每天把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然后这个巨石再滚落下来,西西弗再把石头推到山顶,就这样每天重复无意义的工作。加缪说人生就是这样的,本质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像西西弗一样来主动积极地来面对这惨淡的人生。所以说,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是积极的、向上的。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作为父母不要以为我给了孩子生命,我就对他具有绝对的权利。当我们第一次看到那个热乎乎、粘腻腻的小家伙无助地躺在那里的时候,我知道很多人都是欣喜若狂的。但是我却不是这样的感觉,我不禁打了个哆嗦,“天哪,可怜的小家伙!”
“喂,妈妈……喂,爸爸……喂,各位……我在这儿!”
真的是欣喜若狂地扑进这个世界吗?我们从中有没有读到无助和撒娇呢?否则他的眉毛为什么是囧囧的?
孝道不是天经地义的。我觉得让梨的孔融的话倒是有点道理。有谁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呵呵。
别忘了,其实孩子的诞生是没有经过他的同意的,是我们强加给他的。本来我们已经对不起他。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享受幸福的,可是我们怎么能够担保你能给他幸福呢?就算你有再好的物质条件,说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只要孩子上了小学,那么可以说他的幸福生活就到此结束了。我们本来已经很对不起孩子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对他好呢?以补偿我们犯下的错误。
有点毁三观啊!我故意的。本着《新语文读本》的人文精神,我们制造点争议吧。有争议才有价值。如果我们的思想都一致了,那是件可怕的事情。“君子和而不同”。
第八课 我的名字
然后牵扯出名字和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海德格尔关于词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哲学思考。课堂可以延伸让孩子说说自己名字的由来或者故事。名字也是“我”区别于他者的标志,甚至从中能看出家庭文化背景。又回到差异性的问题。
第九课 倒影
关于时间和空间,从哲学提升到宗教。辩证的思维,倒影。
关于宗教和灵魂信仰的问题。你必须意识到在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存在着另一个世界,你必须对这种存在有敬畏感,这实际上是一种很素朴的宗教和信仰意识的一种启发。
最后从宗教回归到比较感性的艺术形式——诗歌。
好了,我们看这一单元的设置,从思想立意到教学形式,和这种逻辑安排,非常完美。这样的一个单元,他就是一片广阔的草原。他所提供的营养,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是一个孩子想要成为“人”所必须吸取的精神养分。
在现行的教材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单元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这一单元是《新语文读本》的缩影,是这套书构建的支架,是一个象征,是一个中心线索,是它登堂入室的一个宣言。
既是一个起初阶段,又是一个写照。既是一种整体的规划,从中又能看出满怀雄心壮志的蓝图。
哇!那您说了,《新语文读本》好深奥呀,你们就这样给孩子上课吗?你确定孩子会听懂会喜欢吗?当然不是。我在这里这样讲,只是想告诉我们各位,这是一本多么难得的人文读本呀。《新语文读本》从小学卷到高中卷,编的最好的就是小学卷。高中卷太犀利太直观了,它已经触动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合理性了,所以有传闻高中卷将不再版。
而小学卷编的最好。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如果能在教学中配合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的孩子在学完了这套教材之后,是不是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呢?至少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人”的种子,“人”的基因。我们不要笑,我们真的可以确定自己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吗?
惊闻人教版初中教材改版,改版的理由是以前的教材过于注重人文性了,而要改成偏重知识性和实用性,而且现在看来这是个趋势。即使是《新语文读本》也在不停地改版,以适应这种趋势。当所有的语文教材和读本都变成实用性为主之后,那么谁来承担人文教育的责任?
我们当然可以说现在的咨询这么发达,我们从哪里都可以得到人文教育。但是哪一本书会像《新语文读本》一样系统、全面,而且具有足够的高度呢?我们的孩子在接受人文教育的道路上要走上多少弯路才能蜿蜒前行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被剥夺成为一个“人”的可能性呢?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算得上教育吗?教书的目的不是育人吗?知识算的了什么?知识可以在百度上得到。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能够改变命运的是文化。
“育”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全体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关乎我们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我们就不要谈什么祖国的未来。
据说全球国民素质排名日本第一,我们倒数第二。我个人不太相信这个排名,难道我们只在朝鲜前面?但是我们和这个邻居的距离却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人的未来,没有孩子的未来,没有国家的未来。
所以,我们是不是更加要珍惜现存的《新语文读本》呢?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