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招季。日前,教育部公布消息,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与去年的795万人相比,毕业人数又创新高。
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找工作难”是相对而言的。曾有热门新闻:武大女博士因第一学历是二本,而屡遭用人单位拒绝。
而作为用人单位,理由则是: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要第一学历非名校的,但是因为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肯定是优中选优,所以条件筛选下来就只能先淘汰本科非名校的学生了。
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二十多岁年轻人之间的差距?
1
一切从高三开始
“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二十多岁年轻人之间的差距?”
或许有一部纪录片可以帮我们解开答案。纪录片《高三》讲述了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学生的故事,在豆瓣上获得了8.4分的高分。
班主任王锦春知道读书才能改变这群农村孩子的命运,他曾这样对家长说,我们这里铁路不通,高速公路也没修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条路。
对孩子说:“读书不会读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
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高中,没有任何娱乐,每天在题海里奋战。有的人听从老师那句“读书不会死人”的话,每天反复地背诵知识。
有些人则充当了反叛者的角色。
成绩不够突出的张兴旺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内心脆弱,在重压之下借酒消愁。班主任劝他:“你一个人要更加坚强……如果我是你这种家境的人,‘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高考的日子渐渐近了。张兴旺顶不住压力,留下一封书信要放弃高考。班主任赶忙跑到车站把他追了回来。
高考终于到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有位家长的妈妈说,不想让孩子回武平,孩子去哪里她都会支持,如果钱不够也可以把房子卖掉。“考上大学”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目标。
十年后,有记者回访《高三》里的同学。很多人好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相信——高考改变命运吗?
接受采访的同学们无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满意自己的现状的,他们感谢高考,比如罗艳。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他们反思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高中时不够努力,不够拼,比如张兴旺。
高考所导致的学历差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2
人外有人的世界
不可置否,每一个上名校的孩子都是班级里的前几名,但是到学校之后你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第一,你获得了一次免费学习的机会;第二,你也可以肯定自己绝对不差,没准在他们眼中你也是个优秀的人。
数据来源北京日报
在名校中,你有机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听课资源,个人的兴趣也更容易得到发挥。
有些老师不仅让你对专业产生兴趣,而且还教会你继续钻研的方法;而有些老师却把点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某位网友说,她的老师上大课还要挨个点名,感觉半节课就在答到声中度过了。网易公开课上,有网友听完了名校老师的优质课程后说:我的老师在课堂用四十分钟讲清楚一句话,而这些最优秀的老师能用四十分钟给你给你构建一个全新的理念并且让你不觉枯燥。
除了优质的名师,名校还有一个宝藏,那就是丰富的校友资源。许多知名校友会用捐款或提供工作岗位的方式来回报学校。
2018年中国大学校友的捐赠排行来源:中国校友会网
好的学校已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也会自己的方式回报着母校。
雷军有一次做客《奇葩说》,当陈铭提及自己是武大毕业的时候,前期没有回答要哪个员工的雷军脱口而出“我们肯定要武大校友”。
3
面向更多机会
一位学生用温水煮青蛙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很安逸,走出社会才知道自己想去的岗位早已经被别人占据。
在EBS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大学——人才的诞生》中,有一位学员名叫智雅,她已经毕业两年了,可是还没有找到工作。
问及她现在的想法,她提到的第一个词是后悔,为什么当初高中的时候不努力一点去名校。
智雅梦想的企业都是招聘一些学历较高的人才,而她则感到非常自卑。在镜头对准她的时候,有弹幕刷过“好像曾经的自己。”
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智雅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把高远的梦想简化为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六个月后她已经被一家用人单位聘用。
与其用读书无用论欺骗自己或者后悔自己当年不够努力,不如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再后来者居上。
4
学历的“门当户对”
你以为找对象只看脸吗?不,也是看学历的。
正如网上的段子说“大学决定了你的朋友圈,朋友圈中暗藏着你的男女朋友。”“词汇量不同,怎么聊天?”
虽然是夸张的玩笑话,但它揭示了相同知识水平的人更容易交朋友和产生共同话题。
有位知乎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两人是初中同学,在内陆的一个小县城。女生高考到了名校,男生考得不好留在省内。
但是两人在大学依然保持着联系。后来女生考虑保研或者出国;男生则想留在省内过安稳日子。
最后两人和平分手,女生说起来原因:“我的脚步已跨越了半个地球,而他却还没有出省。”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残酷,却又很现实。
说看重学历,并不只是那一张证书,更多的是看重你受过的教育、为人处世的三观和奋斗的目标,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勤奋、坚持和努力的过去。
5
没有人可以不被环境所扰
不可否认个体的差异千差万别。但是在知乎问题下,有人指出:三本和名校的差别,来源于畸形的校园环境,即努力学习的人是“异类”遭到打压,在一个身边大部分人不认同“努力”的环境里,脱离环境有多难?
纪录片《人生七年》采访英国来自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孩子,导演每七年采访一次,记录了他们从七岁到五十六岁的人生历程。结果人们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这并不能全怪穷人家的孩子不懂事不努力,因为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在影片中有一句旁白“决定他们全部未来的关键,就在于自由和纪律的区别”。
因为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掌握知识、技术、外语、资源等等,所以在没有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自我的选择就是疯狂玩耍。
小的时候很多人抱怨补课班枯燥乏味,而长大后又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多掌握一项技能。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个人行为受到周围群体影响后所产生的从众反应。
不受环境影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屈原的那句“举世皆醉我独醒”才会被传颂千年。
环境是一条河,个人就是河中的鱼,当这条河流向好的方向时,你所做的不过是“随波逐流”;当这条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时,你所要做的却是“逆流而上”。
这两者难度上的差别,不言而喻。
在纪录片中,有一个名叫尼克的小孩,他出身贫寒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毕业之后他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他是所有孩子中唯一逆袭的人。
在大学以前,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原生家庭;在大学以后,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学历。
如果说上苍决定了你的原生家庭,那么大学就是给你一个自我改变的机会。
6
读书是大部分人的捷径
很多人以为不用辛苦读书就能凭借着家庭背景过上好生活才是捷径,但是其实读书或许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捷径。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家庭背景是不能改变的,而唯一可以让你和那些富家子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方法,就是读书。
今年韩寒在微博中坦言“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这与他当年的态度大相径庭。
读书好的人在社会中看似具有某种优势,但社会奖励他的不是名校的文凭,而是他为了获得这张文凭所付出的努力。
有的人进了名校就放纵,一手好牌输地精光;有的人高考失利,却用四年讲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读书无用论这种话,自谦起来说说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当真。
如果喜欢、支持我就分享吧,点赞的小手让我看见~
第二部分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一、活动背景:
读书学习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读书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
第一,读书学习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在急剧增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据估计,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要顺应时代潮流,就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自觉地把学习作为实现自身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二,读书学习是立志成才的需要。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朱熹曾作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感悟: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校门,但不可以不学习,只要发奋学习就能成就事业,只要发奋学习就一定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纵观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成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学习,深入实践,努力吸收各种知识营养,才能在艰苦的锻炼中增长才干。
第三,读书学习是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各部门、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岗位需求,是摆在中学生面前的首要大事。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得死想,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一些有关的前沿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和掌握这些,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不偏方向。
第四,读书学习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需要。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自古以来,凡有作为的人,都把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求。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品味人生真谛,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贪,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证明,修养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够抵制外界种种诱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学习的人。少数党员干部之所以抵制不住诱惑,经受不起考验,关键还是他们放松了学习,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对礼信廉耻缺乏操守,才导致信念淡化,走向犯罪的深渊。作为学生,更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贯穿到生活的全过程,做到在名利面前失之淡然,处之泰然,始终保持勤于学习、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第五、读书学习是保持昂扬斗志的需要。人的一生就像波浪一样,有起有落,有波峰也就有波谷,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处在逆境时,应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通过阅读历代仁人志士以及名人传记,我从中感悟到,只有那种坚忍不拔的高昂斗志,才能克服和战胜暂时困难,才能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气”,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活动目标:
1、树立“以书为友”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习与工作的恰当结合,努力提高与时倶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教育素质。通过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使胸襟变得宽广.
2、通过读书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逐渐学会转型,适应现在的生活。让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3、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意志力,改善自己情绪,消除消沉、焦虑和压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以良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4、通过读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5、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
三、活动设计:
1、明确读书的重要性;
2、搜集名人传记、名著名篇、优秀作文等阅读;
3、写出读书札记,做好笔记,并有心得体会,开展评比活动;
4、把所学所得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
四、计划与安排
1、每周阅读一小时,每月听一次讲座,写一篇读书心得;
2、在保证完成每日计划的同时,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培养安静、平和的心态,阅读内容可涵盖政治、科技、文学等各方面;
3、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
4、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5、合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各方面知识,努力实现“一专多能”。
五、个人阅读的措施
1、定期定量阅读上述的书籍,并及时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读书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可在午后懒懒的阳光下,沐浴着轻风,沏上一壶清茶,躺在摇椅上,一页页地翻着,慢慢地浏览,渴了呷上一口茶,让淡淡的茶香萦绕心头;或在淅淅沥沥的雨夜,背靠着软软的枕,开一盏桔黄的灯,听着雨打树叶沙沙的声响,埋在书中的故事里,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忘却喧嚣浮躁的尘世,忘却世俗的纷争。每天阅读如《萤窗小语》、《心灵鸡汤》等优美短文,舒畅心情的同时荡涤心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升华人生的境界。
2、记好笔记,写好随笔。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只有在思考中的阅读,才能跳出书籍,而获得更多。因此,在“勤读、勤做、勤思、勤写”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使自己不断成长。相信通过努力,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反思与读书同步进行。联系自身,实际,才能全面的,客观的,更大化的汲取到书中的精华。
3、读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书籍。了解专业前沿信息,既拓宽知识面,又巩固专业技能。读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抓住培训、听课、博客等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目标。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除了阅读书本之外,每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百家讲坛”等节目观看,聆听名家对一些书籍的独特见解。多观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百家讲坛所邀请的讲师无疑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识精英,有幸聆听他们的治学心得是人生大幸,各位讲师把自己毕生治学心得浓缩在40分钟的时间里。聆听大师的讲课,不但是人生大幸,也是大享受。
6、课余背诵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熟记唐诗宋词,是对中华古典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千年不破的真理,让现代文化的浮躁气息在诗词中慢慢升华,让生活在读书中日渐丰盈滋润。
7、每学期精读一本书。
读书的重要性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经过了多少探索与努力,流了多少血和汗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该为祖国做什么呢,又能做什么呢?当然,我们可有四部曲: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立志,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胸怀博大,视野开阔,始终牢固树立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并坚忍不拔地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只有在这种为了实现远大理想的不懈奋斗中,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一切有志的青年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对祖国和人民大有作为。我们要发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神,既富于崇高理想,又始终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学习,诚诚恳恳地为祖国和人民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修身,就是要自立、自警、自励、自重,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格行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培养诚信意识,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我们要做文明的中学生,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在学习中和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博学,就是要做到专业知识求深、求精,学有所专、学有所成,同时要博学多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知识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要发扬敏而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中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熔炉,也是一个让中学生们展现自我,提升能力的舞台。我们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激发创新欲望和激情,增强探索求知、不懈追求真理的强烈兴趣;要培养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火热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报国,就是要发奋成才报效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初等教育的使命是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更需要无数个有远大理想和高素养知识青年的携手努力。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珍惜中学时光,努力成为适合祖国和民族需要的人才。
中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机遇和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珍惜中学宝贵的学习机会,奋发进取,勤奋成才,相信我们一定会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章,将来也会为我们的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个改革的中国,正在不断积聚发展的新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竞技的大舞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不仅精辟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不仅在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而且也向世界展示我们国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对于正处在人生成熟期的广大学生来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历史重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层出不穷,这对我们青年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影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知荣明耻、辨明是非、向善去恶,而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五千载的华夏民族,从来就把道德、荣辱、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不可以无耻”、“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气节和尊严 !
正是这高尚的情操、不屈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今天的中国人能昂首挺胸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使我们的国家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 , 也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义务。
滚滚历史长河洗涤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先锋模范、人才俊杰、革命志士。他们热爱祖国在国民愚昧时泪别亲人,异国求学;他们服务人民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远赴西北,鞠躬尽瘁;他们献身科学在国力薄弱时深入不无之地,专注科研;他们敬业奉献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以身报国。他们都怀着一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决不允许祖国受到半点的亵渎和伤害。虽然这些铮铮傲骨人物都已作古,但他们无不在灿烂的华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反之,那些自诩为“精卫”的买国贼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所唾弃,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遗臭万年。
历史的列车,载着曾经的荣辱,带着深沉的思索,驶入一个新的世纪。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 散沙之国, 一事无成。如果没有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 , 就不会有国家的繁荣富强, 更谈不上人民的幸福安康。“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这是中华近百年的历史给我们昭示的一个深刻道理。爱国,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更不应该流于形式,它需要切切实实的行动;爱国,不只是伟人的事,也不局限于轰轰烈烈的大干一番。只要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立足本职岗位多为祖国做贡献就是爱国。
回望历史的长空,璀璨的夜空永远闪烁着一个个平凡而耀眼的名字。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让我们乘着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东风,踏上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旅途,从我做起,从实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明辨荣辱,修身爱国;在学习上团结互助,崇尚科学;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工作上辛勤劳动,服务人民;在行动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鲁迅选择立志,而直面惨淡人生;
颜回选择修身,却只得“一箪食,一瓢饮”;
曹雪芹选择博学,落得潦倒下场;
岳飞选择报国,最后含冤而死。
尽管如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仍然选择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因为鲁迅立志,弃医从文,唤醒了中国人已经麻木的良心;因为“复圣”颜回修身,甘守清贫,潜心学术;因为曹?博学,著书《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瑰宝;因为岳飞报国,树立一面“精忠报国”的丰碑……因为我想无悔于我的青春!
立志,就是树立志向。鸟贵有翼,人贵有志。如果我们没有远大的志向,鼠目寸光,满足于现状而在花前月下磨灭自己的雄心,在物欲横流间丢失自己的壮志,在声色犬马中迷失方向,忘记社会日新月异,科技一日千里的话,我们在检验四年学习成果的时候,终将受不住打击,又添一幕校园悲剧。
而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无可否认,我们会迷茫,会不止所措,在这时候,请抬头:在漆黑的夜空,北斗星正闪烁着动人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沿着星光的指引,在披荆斩棘后,品尝胜利的果实吧!应当谨记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那么,应当如何立志呢?也许平庸如我辈者无法如运筹帷幄的政治家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无法如金融大鳄般,纵横股海,转眼间,令千万股民“让我欢喜让我忧”;无法如巧辩的外交家那样,长袖善舞,国际政治因其风云色变……但是,没关系!既然无法成为耀眼的太阳,就让我成为月亮吧,撒下一缕青辉,温暖失眠人的心吧!
我愿意成为默默无闻的教师,在黑色讲坛上耕耘;我愿意成为卑微渺小的“南丁格尔”,在“非典”的第一线贡献我的力量;我愿意成为数以万计银行职员中的一员,用自己专业知识帮助人民;我愿意成为无名的社工,用自己热心关怀一颗颗受创的心……
修身,就是修养。《礼记?大学》有言,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可见,在以修身、齐家、治国三大内容递进建构的中国文化系统中,修身是基点,是核心。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那么他的根本已经混乱,谈不上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了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历学五十又五年,,修养道德,终于成为圣人。他自觉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培养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晚年更删《诗》《书》,序《周易》,定《礼》《乐》,作《春秋》,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周公以道德修身,尽事君之道,武王患疾,他向上天祷告,愿以身代。他辅佐成王,“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勤于王事。范仲淹专注于修身,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岳阳楼记》)。此外,还有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苏武囚于匈奴十九年,守节不屈,文天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有这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力量,都是从不断的修身中得来的。由此可知,修身的重要性。
所谓修身,就是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修身,作为目标,是人的自我完善,是人格的自我体现;作为手段,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道路和方法,是为齐家、治国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修身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建才、建思。建才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可用之才;建思就是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建构人生价值的天平。
博学,就是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既使自己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专才,同时又成为触类可旁通的通才。如东汉王充,自幼好学,因家贫无钱买书。他每天在洛阳书店里站着读书,年复一年苦学不辍,把《汉书.艺文志》上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生命书、术数、方技等6类书,共一万余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几乎全读过,“遂通博百家之言”,成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论衡》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一个穷人的儿子,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后,却留下他的名字,无他,惟博学而已!
提起大名鼎鼎的达.芬奇,多数人只知道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伟大的画家,会想起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其实他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作家和工程师。在数学方面,我们使用的加减号就是他发明的,他还留下过不少立体几何方面的论述;在解剖学方面,他著有6本专集,成为生理解剖学的先驱;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惯性原理,发展了液压联通理论和杠杆原理。另外,他在天文、水利、建筑等方面都有建树;他曾经制造过飞行器,并能让它在低空气温行;也曾设计过蒸汽机;他还是位作家,他著有幻想小说《东方游记》,写过不少寓言和诗歌。同时代人称赞他是一位“完全的人”。达.芬奇真是一位旷世奇才。一个贵族的产生只由于一个偶然的出生,然而达.芬奇之所以成为达.芬奇,完全因为他自己。贵族现在有,将来也有。但是达.芬奇只有一个!达.芬奇凭借自己的博学成为历史中的唯一!
也许我们无法如伟人因博学而名垂千古,但是为我们自己也应该博学。古人有云:“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实,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病者也。”(汉.王龙)“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宋.程颢《二程全书》)
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误要靠长年的苦学和积累。让我们不断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为明天的博学作准备吧!
报国,就是报效国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自己。实际上,只有当个人价值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在扭曲的价值观中,是永远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而报效祖国就是最好的实现自己价值的方法了。
中国肝胆外科奠基人吴孟超今年已75岁了,但岁月无法抹去他那旺盛的工作热情,更无法抹去他半个多世纪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他5岁随母亲移居马来西亚,初中毕业后放弃学业回国抗战。1943年吴孟超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肝胆外科专业。中国是肝炎、肝癌高发地区,但肝胆学研究一片空白,肝胆手术更被视为禁区。吴孟超决心发愤图强,让中国的肝胆外科达到国际水平。吴孟超完成了国内第一部肝外科译著。1963年,吴孟超第一次在人的肝脏部位做手术,中国肝癌切除手术首次获成功。1975年他又为一名患者切除“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之大,手术之难至今仍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吴孟超又首创了“常温下肝门间隔阻断法”,为病人抢回5个百分点的生存机会;他成功地为病人做了中肝叶的切除手术;他开展的腹腔镜下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肝动脉结扎术均为世界首例……
吴孟超就是这样,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民族振兴的奋斗中迈向成功之路、实现自我价值。
不立志无以博学、修身,不博学、修身无以报国,不报国则立志为何?
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要真正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修身、博学以报国!
开卷有益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太宗说过“开卷有益”。“卷”就是书本,与书本接触,多看有用的书,总会有好处的。近日,我刚从审计机关调到纪检机关,由于工作需要,常常翻阅各类查处案卷,开卷有益,受益匪浅。
开卷有益,案卷是一部百科全书。说它是行政管理学,从立案到结案,体现着依法行政的团队精神;说它是经济学,体现着违法犯罪者为钱所迷,为经济利益所倾倒的历程;说它是法学,贯穿着侦探与反侦探,依法行政与违法犯罪的法理规则;说它是心理学,诠释着当事人围绕案件查处过程表现出的心理反应;说它是社会伦理学,显现着违法违纪者为情所困,社会伦理道德的沦陷。
开卷有益,案卷是一帧照片。一封举报信,反映着举报人对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被举报人侥幸过关后苟且偷生的欲望;一篇调查书,反映出强权者投机钻营,手敢遮天的骄横拔扈,弱势者人单力薄,寻访“包青天”的渴求愿望;一封忏悔书,是当权落马者昔日居庙堂之高,权为己所用,今日换位思维,后悔末及的家信;一颗指印,是知法犯法者昔日道帽傲然,要求别人以指代印,今日尊严怠尽,自供笔录的象征;才识八斗者龙飞凤舞,情至感人。学识浅薄者字不斟句,言不达理,但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案件当事人的人生感悟。
开卷有益,一种职业的艰辛与自豪。一本案卷,是同行们用心血与汗水浇铸的宝鼎。他们爬山涉水,内查外调,从文山中寻找蛛丝马迹,从帐海中捕捉肮脏证据;他们在外遇到的是诽谤、恐吓、“糖衣炮弹”的侵袭,回家遇到的是埋怨、悲愤、“家庭冷战”的困扰。他们用锋利镰刀铲除着共和国大树下的杂草,用铿锵锤子打造着社会大厦的和谐。一本案卷,是正义与邪恶较量后的奖杯。一封处理决定书,使骄横者不再狂猖,迎来万众疾呼;一封案件移送书,使欺上瞒下者不再自由,送去贪官身陷囹圄。他们扫除的是隐晦,撑起的是蓝天,用信念护卫着红色党旗永不腿色的鲜艳。
开卷有益,掩卷长思。
案卷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传授给我的是一种职业能力。
案卷是一部有声的警示器,传讯给我的是一种生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