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周易》和《论语》的开篇为何紧密呼应?
优质回答:
除伪科学外,世上万物、人间万事都是相通和相互应的;因为这是天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人们看出了《论语》与《周易》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二者开篇不仅是紧密呼应,而且是从语言学角度反映乾卦的意思,即一个意思。
请看《周易》的开篇第一卦:乾 ,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
再来看《论语》的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真正的意思不是以往曲解的那些错误的意思,而恰是与其相反的意思,即乾之意思: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正确解释是:
“学”习用主导意见指导人选择时,“而”要练“习”成一个明白的习惯,只能提出一个明确干脆的指导意见“之”,不能“亦”左亦右,“说”模棱两可的话,要接受啊(乎)!
这是《周易.乾》“乾”干(乾)脆意见的意思。
例如:讲指导意见、答问题、报价格等,只能讲一个干(乾)脆意见、答案、准价,不能讲模棱两可的意见、答案,报三五元的两可价。
但人们不同意,可以商量,引出下句不能硬让人同意,即“有朋友自远方来”(元)的意思。这也是孔子《论语》的本意。以往把《论语》开宗明义的这几句密切相关的话,解释为不相关的反意话,其它解释能正确吗?
《论语》的“语”不是人与人交流“说话”,可以说模棱两可的话,而是像太阳一样指导人,只可以“曰”一个明白准确的意见。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正确解释是:
(是接上面第一句话,自己提出指导意见之后),“有” 赞成、拥护的听众群、读者群、消费者团购及现在说的粉丝群拥护、赞成的“朋”(是好事),但“自”己要坚决”远”离自己一方的人当托儿,用各种”方”法约束听众群、读者群、团购者及现在说的花钱买粉丝虚数等”来”制造假的赞成、拥护自己的指导意见,购买自己定价的货,没有不同意见的做法,”不”要这样自己”亦“是自己,”亦”代表听众等对方,串通一气,自哄自,亦哄人,自誉自娱自”乐”,要接受啊(“乎”),不能不听不同意见、呼声,不呼吸啊(乎)!
这是《周易.乾》让人反映不同意见的“元”的意思。
“朋”字不是现代汉语中朋友那么简单的意思,而是“月”制约“月”,即赞成、拥护自己意见的听众群、读者群、消费者团购及现在说的粉丝群等叫“朋”。
《论语》论述思想理论语言,提指导意见时,怎么能冒出一句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的话吗?照以往这种曲解,不是成了“瞎公鸡冒叫”吗?这与孔子与我们倡导的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要心无旁骛的原则明显相违,不合常理常规。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正确解释是:
“人”治社会的人”不知”(如上)提出正确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自己”而不”要愠”怒,”不”要“君子”自己”亦“是”君”,让人提不同意见,”亦”是不准提不同意见的“子”曰指导意见,“君子”与“君”、“子”分辨不清,要接受啊(“乎”)!
这是《周易.乾》“享,利,贞”亨通、有利,忠贞的意思。
因此,人们不知我如上的正确的解释,说”没听说过”,而我也不愠怒,不能自己亦是让人有不同理解(千百年对《论语》的曲解,习非成是,是客观存在),亦是不准有不同理解的指导意见,“君子”与“君”、“子”分辨不清,坚决接受《论语》的正确意见啊(“乎”)!
这是学习《周易》《论语》首先要明白的“潜龙勿用”的“第一(乾)”意思:说不明白、潜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龙:一至十的意思的一切解释不要听,不要用。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第一句,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开篇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于乎;远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周易》是周朝易经,据说为孔子所写,而《论语》又是孔子的著作。所以有人认为这两篇文章的开篇,就自然而然的有了互相照应。
但我以为是不可能的。
因为孔子直到七十前后才对《易经》痴迷起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断的翻阅,甚至把编系竹简的牛皮细绳子都磨断了三次,可见是孔子对《易经》的痴迷和崇拜。这个故事再论语中有记载。孔子曾经说过:“不知天命何以为君子。”但当他看到研究过《易经》之后,就没有那么自信了,还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唉,要是老天再给我几岁就好了,让我在五十岁就掌握了《易经》,就不至于犯大的错误!这完全可以反过来证明,孔子只是废寝忘食的学习钻研《周易》,而没有进行整理修订,更不要说撰写了。论语写了“韦编三绝”,如果《周易》真是孔子修订的,弟子们怎么会错漏比学习钻研更重要的内容呢?
再说《论语》的著作权虽然属于孔子,但并非孔子所写,而是弟子根据孔子言行整理记录下来的,不可能特意使两者互相照应。即便内容有一定关联,也纯属偶然,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
应该说《周易》与《论语》的开篇内容是不同的。《周易》开宗明义第一句是讲,人要像天地一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论语》第一句是说:学知识,并时常演习,是令人快乐的。与人交朋友,互相了解,增进友谊,也是令人快乐的。即使你已经达到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境地,别人还是不知道,那你不要不高兴,因为能做到宠辱不惊,那你的道行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是了不起的君子了。
前者是讲人应该向天地学习,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内容非常广泛。
至于人应有的情绪表现,是自然而然包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中。如果学而厌之,宠而忘情,没有把你当成了不起的人物,就耿耿于怀,那还算得上“厚德”吗?所以《论语》第一句讲学习交友是令人高兴的事;如果别人不了解你,你能不恼怒,你就是君子了。两者之间并无密切的有意识的照应联系。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先看《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再看《易经》开篇(因为很多字读不准,干脆弄了一本注音版)“元,亨,利,贞”
《易经》这四个字,我读到的解释是:
元,众善之首;亨,美的会合;利,义的体现;贞,做事的根本。元、亨、利、贞,是君子的四德。
元、亨、利、贞便正是人生成功的四个阶段——合于善,是最好的开始;集合美,路就亨通;讲究义,就能得利;保持这些,事业就能稳固。
联系《论语》开篇也是说人怎么能提高修养做最好的自己,两者相互照应。(自己观点,不对您一定指正)
再说两者为何有联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可见孔子与《易经》的关系。
而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四书”包括《论语》,“五经”包括《周易》。有一种观点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国思想的源头,华夏哲学的鼻祖,民族文化的先河,甚至是汉语的先声,民俗的总脉。所以《论语》的编撰可能是在学习《易经》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可能就是两本书开篇紧密呼应的原因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最好问考古学家,或许可提供点仅供参考的依据,一种文化传承如沒明确记载,随意妄说,无非是骗人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