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为什么叫铁帽子王(晚清僧格林沁)

网友提问: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世袭罔替、永不降袭,就算是某人犯事也是把他削职另立子弟袭王爵。

【僧王】

僧格林沁最初只是多罗郡王,因为军功晋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简称博王,世袭罔替。

嗣子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11-1865)是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的嗣子,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第十一任扎萨克旗主。

科尔沁左翼后旗属于哲里木盟,又叫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始祖栋果尔是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堂兄弟,哲哲的叔父明安之子。栋果尔初封镇国公,死后追封多罗贝勒,其子彰吉伦袭贝勒,之后晋封多罗郡王,领扎萨克,世袭罔替。

【僧王剧照】

索特纳木多布斋就是后旗第七代第九任多罗郡王,尚仁宗第三女庄敬公主,两口子没有儿子,在索王死后,公主想选择一位族内侄子做嗣子,在僧格林沁的大伯布和特木尔的运作下,僧格林沁被公主选为嗣子,一举从穷苦的家庭登天。

当时僧格林沁已经十四岁了,因为是旗主的疏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只是一个四等台吉,无权无势,需要自己去放羊,被人称放羊的台吉,一直过着穷困的生活,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僧格林沁就跟着大伯去做了喇嘛。

因为布和特木尔经常出入公主府,得知公主的喜好,僧格林沁很顺利的被公主选择为嗣子,也给他的家庭带了了荣华富贵。

僧格林沁因为他成了道光帝的外甥,很被道光帝宠爱,离开了草原进入北京,入宫学文习武,之后出入宫禁,步步高升,最受恩宠。

僧王的为人

僧格林沁的军功都是靠镇压起义的佃农、太平军、捻军而得来的,从阶级立场上说,他的确是义军的对立面。

对于朝廷来说,僧王是满蒙贵族难得能拿出手的亲王,咸丰帝曾亲赐他太祖宝刀,从道光到慈禧同治都对僧王器重有加,从这里说他又是大清的忠心之臣。

他为人质朴,好节俭,善待士兵,作战勇敢,总是身先士卒,在带兵之初能做到军纪严明,对于起义军手段残酷,迎战英法联军也毫不胆怯,站在他的立场,镇压起义军也是他的职责,对国家尽忠,力挽狂澜,的确忠勇可嘉。在义军立场,他残忍的对待义军的行为也需要谴责。

作为北方人的僧格林沁,带着他的兵,离家远征,损耗严重,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补给,因此,僧格林沁还是被环境逼迫退让,从严禁扰民到四处扰民,僧王已经无法【不忍】约束他的士兵,而他对百姓的态度也有所转变,认为他的兵扰民是因为离家时间长,作为民众应该体谅一下,因此,才有民谣“不怕蚂蚱吃,不怕黄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的流传,可见僧格林沁已经大失民心。失去了民心,自然失去了当地人的支持和补给,为他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

而正是他的部队损耗太多,朝廷不得不依靠僧王看不起的湘军淮军来支援他,但是僧王并不信任湘军淮军,进而产生隔阂,汉人将领自然不愿意去为他出力,这也是僧格林沁最后得不到援助的原因。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兵败,被小捻军张皮绠杀死,作为满蒙贵族最后的将星陨落,以后满清政府不得不完全依靠汉人军队,也为袁项城日后埋下伏笔。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您混淆了清朝的爵位体系。

清代爵位体系分为宗室爵位、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个完全不交集的体系。

功臣爵位包括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每个爵位还分一、二、三等,有的还有加级,一共是九种二十七等。这个等级是乾隆年间制订的,此前功臣爵位中还包括异姓王(如清初的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孙可望),也有人把允禩在雍正初年被剥夺亲王爵位和宗室身份后短暂授予的“民王”也归入此类。

宗室爵位包括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有权得到宗室爵位者必须是觉罗(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后裔)以内的爱新觉罗氏皇亲。宗室爵位除非规定“世袭罔替”,袭爵者要例降一等,降至奉恩将军则不再降。所谓“铁帽子王”,则是获准“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整个清代仅一共十二家:和硕礼亲王(巽、康)、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信)、和硕肃亲王(显)、和硕承泽亲王(庄)、和硕郑亲王(简)、多罗克勤郡王(衍僖、平)、多罗顺承郡王、和硕怡亲王、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

蒙古爵位只授予外藩蒙古旗长(扎萨克),有扎萨克和硕亲王、扎萨克多罗郡王、扎萨克多罗贝勒、扎萨克固山贝子、扎萨克镇国公、扎萨克辅国公、一至四等扎萨克台吉,一共十级。之所以这些爵位名称和宗室爵位相似,是因为扎萨克蒙古归附在清兵入关前,清朝借以羁縻笼络,因此蒙古爵位和宗室爵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所有爵位都可以世袭罔替,且绝大多数亲王、郡王都和皇家联姻,称为“蒙古额附”。但实际上蒙古亲王、郡王地位远低于宗室亲王、郡王,且因为个个都能世袭罔替不降等,也无所谓“铁帽子王”与否,包括僧格林沁在内都没有“铁帽子王”的称谓。

下面有些挂着“历史领域创作者”的好汉大谈僧格林沁是“铁帽子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骏马当然都是四条腿,但四条腿的可不都是骏马,也可能是橘猫甚至桌子。

僧格林沁原本是第十代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和硕博多勒噶台郡王(不宜简称科尔沁郡王,因为科尔沁不止一个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的远房侄子,因索特纳木多布济无子,过继僧格林沁为嗣,道光五年(1825年)索特纳木多布济去世,僧格林沁继位为郡王。

由于僧格林沁为人耿直朴实,且是道光帝的外甥(养母是嘉庆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因此受到道光、咸丰两帝亲信。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扫北军林凤祥、李来芳、吉文元部自山西北上直隶,一度哄传攻到保定附近的张登店,咸丰慌忙成立京师巡防处,并组织了以惠亲王绵愉(咸丰五叔)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的讨伐班子,调集满、蒙、汉精锐反击扫北军。

僧格林沁雕像。顺便说一句,网上流传的“僧格林沁照片”没有一张是真的

这个班子是清朝讨伐太平军所建立的最高规格前敌司令部,不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都远达不到这个规格。由于惠亲王没有作战经验,一直坐镇北京,前线实际上由僧格林沁指挥,他和胜保等部在静海、独流击退扫北军并一路追到束城、阜城、连镇,采用水攻方式将扫北军困住,扫北军不得不分出数百骑兵由李来芳带领南下求援,后被清军胜保等部围在高唐州,连镇前线由僧格林沁独自指挥,并最终全歼守军,生擒林凤祥。此后他率部南下高唐州,接替被撤职的胜保,从此成为清军围剿扫北军的前敌最高指挥官,采用“围三缺一”战法诱使李来芳弃城南逃冯官屯,又再次采用水攻全歼之,并生擒了李来芳。

清廷对僧格林沁部全歼这支差点攻进北京城的“长毛”十分重视,不仅僧格林沁被晋升为科尔沁亲王,也允许他两次将被俘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来芳等献俘北京,这是此后生俘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洪天贵福都未能获得的待遇(胜保诱擒陈玉成献俘北京,走到延津接到“就地极刑处死”的诏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中有幸献俘的仅三例,僧格林沁就占了两次(另一次是在永安州外俘获的“洪秀全之弟洪大全”,这是个十足的假货,献俘者是咸丰的另一个亲信、曾为他挑选坟地的大学士赛尚阿),其地位和受皇帝信任度可想而知。

八里桥之战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僧格林沁受命守大沽口,因准备充分,战前隐蔽工作到位,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的全胜,这也是清军第一次在守口炮战中击败西方正规军;但在随后的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的清军主力被英法联军击溃(即传说中的“三千骑兵只剩七人七骑”,其实僧格林沁部步兵远多于骑兵,且此战主要还是击溃战),为此他在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被夺爵,但仍任钦差大臣。因为他在谈判期间罔顾国际惯例逮捕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Sir Harry Smith Parkes),他被英法视为“公敌”,加上清朝对战败责任者处罚一向严厉,这样的惩处实际上是很轻微的,也再次表明皇帝对他的始终信任。

仅过了几个月,咸丰十年十月初三日,僧格林沁就被赏还郡王爵位,派往山东围剿捻军、幅军,十一月二十六日他率领满蒙马队三千多、步队二千,绿营兵五千多南下,先后转战山东、河南和两淮,至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攻破捻军大本营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俘杀捻军首领张乐行等,同治三年夏秋,又奉命赴鄂豫皖交界处围堵从陕南回援天京的西北太平军陈得才部和捻军余部的联军,至十月歼灭联军主力十一万多,逼迫陈得才自尽,而他的科尔沁亲王爵位则在同年六月曾国藩攻破天京后已经恢复。

此后他不顾疲倦和皇帝劝阻、同僚及部下警告提醒,对联军余部张宗禹、赖文光部穷追不舍,结果被以马队为主的后者采用“打圈战术”拖得筋疲力尽,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山东曹州西南高楼寨,僧格林沁部被捻军、太平军和当地“土寇”联军击败,僧格林沁退守葭密寨,但这个寨废弃已久,粮水全无,无法固守,只能趁夜突围,结果在寨外柳林中伏受伤坠马,被时年仅16岁的涡阳捻童张皮绠(张凌云)用攮刀连刺咽喉杀死(张是张乐行的同族)。

张皮绠

僧格林沁出身贫寒(放羊),富贵后不改简朴本色(太平军降兵陈思伯几十年后回忆僧格林沁穿着老棉袍,每天饭食不过简单的两荤两素且从不吃大米白面,还劝士卒剩下饷银孝敬父母),作战勇猛且不失智谋(对付扫北军时不死打硬拼而是以围困为主,善于用间和诱使太平军内讧分化;在大沽口秘密设置拦河铁链和新式炮台、火炮,在炮位上布置防炮的生牛皮,英法联军事先毫无察觉,且他一度隐瞒自己亲临前线指挥的消息,令对手长期误认为大沽口主将是他的部下史荣椿),说他是八旗最后一员良将并不为过。,

巴夏礼

但他行事莽撞,自恃皇帝信任恣意妄为,在扫北之役中就和胜保、张亮基等不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顾策略逮捕巴夏礼,导致局势更加恶化(他逮捕巴夏礼是因为对方言辞无礼,更因为他误以为对手是“英夷谋主”,其实对方只是个翻译出身的外交官,于军事并无多少发言权,逮捕他可谓有害无益);在围剿捻军期间他疯狂屠杀,导致当地民众宁死也不愿“归诚”;在镇压西北太平军和捻军期间,原本因为天京陷落、太平军军心惶惶,清安徽巡抚英翰已说服太平军、捻军主要首领同意投降,结果受降时僧格林沁背信弃义,仅收纳了他看着比较顺眼的马融和、范立川等,却杀掉了在太平军中地位更高的蓝成春等人,令跟在蓝之后来降的陈得才匆匆自杀,跟在陈之后的赖文光等变卦逃走,还在赖文光之后的张宗禹(张乐行族侄)等索性就不再投降,而最后让僧格林沁死于战场、让清朝一直折腾到1868年8月的,正是这些原本已打算投降的人。对此清朝安徽地方官史念祖曾给予尖锐的批评。

他在战术上虽然也有所讲究,但对新兵器、新战术十分漠视,且后期变得骄恣、急躁,一味猛追猛打,且不再像前期那样善待士卒,追赶张宗禹、赖文光时“力疲不能骑马”,用绷带把手臂绑在马缰绳上勉强驾驭,宿营后不思饮食,只空腹喝烧酒几大杯后便匆匆上马穷追,甚至被困葭密寨山穷水尽之际,也仍然先和部将聚饮然后突围,结果骑不上自己的好马,只能换劣马,在柳林坠马即可能与此有关。

他后期在安徽、山东军纪废弛,爱将陈国瑞的“红孩儿兵”滋扰成害,引发公愤,他又经常把过错推给同僚,以至于曾国藩等人不愿伺候,以“四百里内三大帅,恐贼匪轻朝廷”的堂皇理由拒绝配合,导致他孤军深入,最终覆灭。

其他网友回答

僧格林沁堪称清朝末年的传奇人物,从一个穷苦家庭的放羊娃到影响清廷命运的朝廷重臣;从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俘虏太平天国悍将林凤祥、李开芳,到兵败身死于无名16岁少年之手,人生大起大落莫过于此。僧格林沁原本继承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后来因功升为世袭罔替博多勒噶台亲王,用民间话说就是一个“铁帽子王”。

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把僧格林沁看做屌丝逆袭的典范。1811年出生的僧格林沁虽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但是家道早已中落、家境贫寒,僧格林沁几岁就开始给有钱人家放羊赚钱养家。要不说命运眷顾有准备的人呢,僧格林沁的父亲布和德力格尔有正事,家里再穷也要送儿子去读书识字,而僧格林沁也是争气,从小弓马娴熟、文武兼备,非常出色,为自己争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满蒙联姻就是国策,而蒙古科尔沁部更是满清统治者拉拢的重点,科尔沁和满清皇族关系最亲近。1801年嘉庆皇帝按照传统,将自己的女儿和硕庄敬公主嫁给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但是这个公主多年来一直没能生出孩子,扎萨克多罗郡王还不能另娶延续后代,这就算绝嗣了。因此1825年,在道光皇帝的安排下从扎萨克多罗郡王的亲属中选择继承人,当时道光皇帝一眼就看中了仪表堂堂、人才难得的僧格林沁,就这样年仅15岁的僧格林沁成为新一任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还被道光皇帝带回北京亲自教导,从此飞黄腾达。

从1825年僧格林沁进京开始可以说是荣宠备至,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赏穿黄马褂、赏用黄缰,历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阅兵大臣、八旗都统等亲信要职。道光皇帝驾崩后,40岁的僧格林沁成为顾命大臣之一,赏穿四团正龙补服,主持道光帝丧葬事宜。

僧格林沁的人生巅峰还是在咸丰皇帝时期,因为他是一个天生的武人。随着承平日久,清朝赖以打天下的八旗劲旅战斗力每况愈下,满蒙上层贵族也早就在歌舞升平中打不了仗了,而僧格林沁可能是因为出生贫苦的原因成为了贵族中的异类。僧格林沁在军中一直可以和士卒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训练,在僧格林沁以身作则下,其麾下的部队成为满蒙八旗中最后的精锐,因此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动摇清廷统治的时刻,咸丰皇帝赐下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任命僧格林沁掌控清朝在北方的全部精锐部队消灭太平军。僧格林沁在两年间大小数百战连败太平军,俘虏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李开芳,全歼太平天国北伐军,威震海内。

僧格林沁能打胜仗除了自己能征善战、爱兵如子之外,也和他懂得爱民护民很有关系。清朝末年人命如草芥,战事一起首先遭殃的就是老百姓,不论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百姓流离失所。而僧格林沁难能可贵的就是大军所至从不扰民,还会安抚百姓,一旦麾下士兵扰民害民,僧格林沁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严肃处理,因此很得民心。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后,百姓纷纷罢市祭拜、哭声震天,其灵柩返回北京时百姓士卒成群结队的前往迎接,送上的万民伞就有七十多柄。

僧格林沁是清末难得的善战、敢战的军事统帅,毕竟在他指挥下的大沽口保卫战是清朝对外战争中的少有胜利,但是他恃勇少谋的性格也埋下了其败亡的祸根。比如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在没弄清英法联军战力的情况下,莽撞的率领骑兵正面进攻英法联军,致使满蒙八旗精锐骑兵损失过半;再比如1865年清剿捻军的菏泽高楼寨之战,僧格林沁在击溃招降数十万捻军后骄傲自满,轻率的进入捻军的伏击圈,最终兵败、身死于16岁少年张皮绠之手,也葬送了八旗最后的精锐。

僧格林沁是清廷最为倚重的大将,堪称“国之柱石”,全盛时期手握满蒙八旗精锐及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与曾国藩齐名,号称“南曾北僧”。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在军事上再无作为,只能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军事统帅,坐看湘军、淮军等地方势力做大。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人对于僧格林沁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影视作品,尤其是在一些喜剧电影中可以看到僧格林沁这个人物的形象,但是大部分出于演绎的目的将僧格林沁人物形象进行了丑化,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似乎都可以看出僧格林沁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而且他还被称为铁帽子王,那么真实的僧格林沁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在历朝历代中其实都有很多铁帽子王,铁帽子王其实不难理解,可以用现代人所熟悉的铁饭碗来体会其中的含义,铁帽子王就是朝廷对于一些功臣或者是宗室子弟给予的赏赐,他们的爵位和其他大臣不同,这些得到特殊封赏的人可以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所以这样的人不仅在朝时风光无限,也保住了后人的荣华富贵。但是一旦有了世袭罔替这样的制度,也会让一些臣子居功自傲,朝廷也会担心这些人长期积累势力而威胁到皇权,所以到了清朝时,当时朝中虽然也有世袭罔替这样的铁帽子王,但是大部分都是按照世袭递降的方式来封爵的,这样就为朝廷减少了很多忧患。

僧格林沁出生在嘉庆年间,他虽然出生在贫寒家庭,但是后来因为得到道光皇帝的重视而有了发迹的机会,僧格林沁有能力,作战时十分勇猛,后来也得到了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这是殊荣。而僧格林沁没有因为得到帝王的重视而沾沾自喜,反而一直为朝廷不辞辛苦,他在咸丰皇帝时期依然取得了很多战功,朝廷为了嘉奖僧格林沁,将他封为亲王,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僧格林沁曾经在大沽口作战中用三十二伤亡的人数战胜了外敌,为大清挽回了一丝颜面,但是僧格林沁在同治元年被起义军捻军杀害,当时僧格林沁只有五十五岁,失去僧格林沁是大清的损失。僧格林沁平时对待部下十分体贴,也关爱百姓,所以他离世后送葬队伍非常壮观,可见僧格林沁的为人是受到举国上下肯定的。

实际上当时清朝原本只有十二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僧格林沁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朝廷的信任,也给了僧格林沁这一殊荣,所以按照常理来说僧格林沁并不是清朝铁帽子王名单上的一员,但是他所享受的待遇和铁帽子王是一样的。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