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食盐用什么代替(古代为什么不能卖盐)

网友提问: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优质回答:

答案是用厕所肮脏龌蹉角落里刮下来的墙皮粉末代替,你信不信?!

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就实行严格的“盐铁专卖”,就是说,当时古人吃盐和你现在吸烟(现在是烟草专卖,而且非常严格)一样,是国家垄断经营的,是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巨大的贡献的重要资源,私自买卖食盐和现在贩烟贩毒一样,很可能会被杀头的!

但“垄断”也导致盐的质量和产量都得不到保证————国营企业和铁饭碗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开始,从来就是效率低下的。

由于国营制盐效率太低,食盐的产量和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而一个正常人又是不可以缺盐的,盐的摄入减少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一段时间不吃盐,人体会全身浮肿乏力,要是长期不食用盐的话,会引起“大脖子病”,并且进一步引起吞咽困难,之后导致呼吸困难,最终危及生命。

那怎么办呢?———有需求就会有“产业”,在解放前,贩盐简直就是比贩毒更划算的买卖,你可以不吸毒,但是你可以不吃盐吗?

因此古代凡是大富之人,比如富到可以造反的刘濞、黄巢和张士诚等主儿,他们都是抛开政府的垄断,自己拿食盐做生意直到“富可造反”的狠人…

可是如果老百姓实在太穷,连走私的私盐也买不起怎么办呢?———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己和家人因为缺盐痛苦地死去?

事实上,懂点初中化学都知道,厕所里石头上是有结晶硝盐的,它可以部分代替食盐,因此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老百姓为了获取盐选择了这个让人恶心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即使到了近代也是这样,这一点在朱德关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回忆可以验证,朱德回忆说:

“为解决食盐危机,江西?苏区军民不得不吃那些从旱?厕?墙壁上刮下来的硝盐。这种现象看来太过恶心,然而当时却是普遍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从厕所墙壁上刮下来的硝盐也十分有限,苏区军民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苏区的食盐比黄金还要珍贵。”

当时红9军团曾经在闽江上游的樟湖坂缴获了敌军的两条船,在船上发现了大量的真正的食盐后,大家激动坏了。据一名战士回忆,后来在新中国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捧上食盐对士兵们说:

“红军和苏区人民已经好久没有吃上这样纯的食盐了,只有吃那些从厕所墙壁上刮下来的硝盐。今天,我们要把这些食盐全部快速运回中央苏区。现在食盐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大家都要用力挑盐,只要我们没有牺牲,就一定要把这些食盐运回中央苏区去。”

由于食盐紧缺,周恩来的岳母、邓颖超的妈妈杨振德看到周恩来身体虚弱的样子,心里十分心疼和焦急。因此,当她听说20斤厕所硝土可以提取2两硝盐时,就每天扛起铁锹,到处寻找硝土,方圆数十里都被她找遍。

所以,言(盐)不在多,合适就好!

珍惜现在的宁静与和平吧!如果身在乱世,即便身为“红军军委三人团”之一的周恩来,为了吃一点点厕所里刮出来的硝盐,自己的岳母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呢???

如果?身?在?乱世?,你我?可能连厕所的硝盐也?吃不到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45条回答。

古代只是食盐很贵,老百姓还没有到吃不上盐的地步。

中国古代的朝廷有四大税收,农业税、人头税、贸易税和盐税。

农业税就是交租,人头税不能收太高,不然老百姓受不了,很多朝代压根没有人头税。

贸易税(包括对外关税)主要针对商人,同老百姓没关系。

那么,盐税就是国家重要的收入。

这是因为任何老百姓都要吃盐,不吃盐人的身体受不了,会出现四肢无力、虚脱甚至死亡。

而食盐本身其实成本有限,被国家垄断以后其实成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乾隆十八年,满清盐税就高达700多万两。这个数字很高了,要知道当时关税才500万两。农业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也不过3000万两。

到清朝灭亡之前,随着人口提高到4亿,加上需要偿还列强巨额赔款,盐税已经高达4900万两。

盐税很高,也就意味着食盐不会便宜。

满清时代政府往往不经营食盐生意,而是交给盐商负责。

所以,越接近沿海的食盐产地,盐就越便宜。

一般来说,沿海的食盐1斤在10个铜钱左右,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便宜的时候也就几个铜钱而已。

这是沿海的价格,如果是内地就要加上运输费用,价格会高得多。

很多人认为,1斤十几个铜钱似乎没什么了不起。

你要知道,一个人想要保持身体基本健康,一年要吃5斤盐。

那么,即便是沿海低廉的价格,一个人每年要花费50个铜钱,一家五口人来算,就是250个铜钱。

康熙年间米价最低的时候,2文钱可以买到一升米,也就是1.25斤的米,1文钱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平时10文钱,也可以买到一升米。

大家可以算算,250个铜钱可以买多少米。

即便如此,再穷也是可以吃盐的,买不起很多盐,可以少吃一些,毕竟盐的价格没有高到夸张的地步。

另外,还有私盐贩子。

上面说了其实食盐制作成本不高,只是比较繁琐,所以才可以进行垄断。

而有组织的老百姓,也可以私下制作私盐出售,以谋取暴利。

在清代,私盐贩子属于重罪,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件,可以流放甚至杀头,但利润天大,还是有很多人去做。

这种私盐虽也是贵,但比官盐还是便宜多了,有时候一斤仅仅买四五文甚至二三文铜钱。

所以,吃不起官盐,也有私盐可以吃。

其实真正吃盐困难的,主要是一些偏僻的地区,比如山区,交通不利,运输不变。

但食盐毕竟不是米面,一麻袋子也吃不了多久。上面也说了,人一年吃5斤盐就足够了,一匹马驮的盐就可以供很多人吃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百姓并没有“买不起食盐”,他们只是买不起“榷盐”,也就是加上了税金的盐,但私盐还是买得起的。并且,百姓买到的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食盐”。

汉武帝时,官方开始实行“榷盐制”,也就是官方垄断食盐的产、销。

盐在古代,是作为珍贵的战略物资的。官方这么做,主要是不希望把盐销售给外族,历史上很多次,外族得到了盐、铁,然后兵强马壮地来攻打中原。

那么首先,汉武帝以前,你不用担心,那个时候的盐并不是高价商品。汉武帝以后,私盐事业蓬勃发展。

举个例子,三国时的关羽,他的出身就是私盐贩子。关羽出生在山西运城,为什么叫“运城”?“盐运之城”。事实上,三国时的私盐势力之大,已经达到了朝廷都没有任何办法的程度。

有专卖,就必定有走私,千古一理。朝廷垄断了盐业,私盐就必然发展。

古代穷苦百姓,吃的就是私盐。只不过,这种盐属于“原盐”,有害杂质多,但是价格非常便宜,百姓们不愁吃不起。

原盐的来源有很多,海盐、岩盐、井盐、矿盐……

这些盐,不都适合当作食用盐,但是百姓没办法,不吃不行,并且它们价格便宜。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百姓因食用私盐而死亡。造成食用者死亡的原盐,绝大部分都是含有大量有害杂质的矿盐。

矿盐的价格却非常低,低到穷苦百姓也可以轻松接受。

最著名的就是《隋唐》里的程咬金贩私盐咆哮公堂的故事:“大老爷,我这是正经没上过税的私盐,你来点吧?”

在古代,百姓食盐的消费,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私盐,官盐很少。而私盐价格很低,不存在老百姓“买不起”的问题。只不过价格低廉的私盐多多少少都有危害健康的隐患,所以古代老百姓为了吃上一口有滋有味的食物,也真是够难的。

此外,其实很多官吏也会售卖食盐,但这不能完全算“走私”。

在古代,朝廷给官吏发放俸禄,经常以实物代替现钱,发放的实物包括粮食、布匹、胡椒、食盐等。

官吏们拿到俸禄以后,需要换成现钱,他们就卖。只不过,他们既是官方人物,卖的又是自己的俸禄,官方对这种行为就睁一眼闭一眼。

于是,很多官吏就会把上好的俸盐卖给百姓,当然,官吏们在售卖的时候多半也会掺入些杂质以提高收入。历史上,比如清乾隆时著名的“刘罗锅”刘墉,晚年时大搞应酬书作,多以书作换别人的粮食当然也包括食盐,然后拿到外头卖。严格来说,刘墉都售卖私盐了,你说这私盐猖狂到了什么程度?

不管怎么说,这种盐的价格比虽然一般的私盐要贵一些,却远便宜于正经的官盐,而且食用安全性更高,可谓“物美价廉”,也是很受百姓尤其是中产水平的百姓欢迎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还真听外祖母说过,外祖母的娘家在农村,听她说,过去,买不到盐,就吃“小盐”。原来,一直以为是大小的小,后来,老人说起这种盐的来历,感觉应该是“硝盐”。

老人说,村西有一片盐碱地,不长庄稼,村里人就到地里扫取碱土,拿到家里,放到水盆中,搅成泥水。静置一段时间,泥土沉淀后,去掉上面的泡沫,将水倒入锅中,烧火熬制,最后,得到的就是“硝盐”。“硝盐”有咸味,但有点发苦。没吃过,但能理解,其中不仅有食盐,还含有钾盐,所以,有苦味。因为小时候,经常见有人扫碱土熬硝(做鞭炮),听他们说也是用水溶解后,再用锅熬。所以,觉得外祖母说的应该是“硝盐”。

前几年,还到外祖母说的那片盐碱地去过,可喜的是,已经得到很好的治理,原来的不毛之地,也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庄稼。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古代盐的价格很高,穷人吃不起也要吃,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原生动物,盐都是无可替代的。

有人说了,盐是后来煮晒加工出来的,那在此之前人们吃什么呢?大家知道有个词叫“茹毛饮血”,禽兽的血液中就有一定盐分,原始人类通过喝血能够保证身体的必须。

大约在1万多年前,农业出现后,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农耕,开始在固定区域种植粮食。人们定居后便会自然地寻求动物血液中盐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就是含盐的矿物质。

《说文》有载:“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卤就是天然的海水,经过蒸煮之后,便成了各种各样的盐。

有资料表明,大约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我国出现了盐。当时有个叫夙沙氏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夙沙氏也因此被称为“盐宗”。

夙沙氏煮盐,而且形成规模,并见诸于记载,由此推断人们零星煮盐的历史应该更为悠久。

海盐之后,我国又出现了海盐、岩盐、井盐、湖盐,这些都需要经过制备后才可为人食用。而制备过程,耗工耗时和燃料,加之技术不成熟,产量也不高,这就造成了盐的紧缺。

物以稀为贵,盐的价格必然会上涨。这是我国古代盐贵的一贯逻辑。对于紧缺的民生物资,国家一般要进行专营的,食盐也不例外。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食盐可以攫取民众财富,并且保证政权的稳定性。《盐铁论·非鞅》有载:

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盐便有了战略意义。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对于统治者而言,盐不是咸的,而是像蜜一样甜。

食盐专营另一种后果便是垄断。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实行“开中法”之后,朝廷招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造成了极低的经济效率,这又反过来助推了食盐价格的上涨。江南扬州一带富可敌国的盐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发其财的。

以上大致说了古代食盐价格较高的原因,我们再来看另一个问题,在食盐专营垄断的背景下,穷人吃得起盐吗?

既然盐是专营的,那就有一个专卖价。这个价格不能过高,不然大家都吃不起,民生保障也就无从谈起;也不能过低,不然低于成本,或者国家无法获取高额的盐税,就失去了专营的意义。

我们以为唐朝为例。在唐朝建立后的100年里,国家实行的平价盐,少征税甚至不征税,食盐价格并不高。当时,一石食盐仅售二十文,并没有米价高出多少。

有人说,唐朝后期盐价高啊,甚至还因此引发了农民起义。其实,唐代后期,朝廷为保证官卖收入,严格控制食盐流通,一度造成盐价高涨。不仅如此,朝廷还大力打击私盐贩,这才有了黄巢、王仙芝农民起义。

这些都是短期的不正常现象。当社会趋于稳定,盐价也会逐步回落,整体维持在大家可接受的范围内。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